刘振天,胡更新,赵志强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质量逐步提升的过程,是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持续增长和相互拓展的过程,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转型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转型和满足人民需要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与本质特征,从而以现实层面的实践改革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质量概念肇始于物理学,后逐渐拓展到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而成为泛概念。就后者而言,质量主要反映事物价值满足现实主体需要的程度。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重在关切满足现实需求的功能价值。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紧密相关,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美好生活追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对国家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2](p1)《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双一流”高校要胸怀“两个大局”、培养“国之大者”,解决中国问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政策导向在高校内部引发了积极响应和深刻变革,高校逐渐转变了科研方向,更加紧密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研究与创新。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间我国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 个,这些数据很好地展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谁能在某个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谁就能在未来取得一席之地。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重器”与“品牌”,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而我国内地竞争力指数仅位列第28 位。[3](p48)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新时代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用于经济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4](p72)这就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当下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如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既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具备新技能和新知识、具备创新素养和能力的新兴专业人才,从而提供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支持以攻克尖端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滞后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只跟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亦步亦趋,需要什么人才培养什么人,而应当主动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及时发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动向,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主动融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促使学科专业建设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5](p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到人口结构发生的转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从数量指标上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2.5%上升至2021 年的57.8%,[6]在学规模由1175 万人上升至4430 万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从1911 所增加至3012 所。[7]但是在当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加速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人口生育率就降至更替水平2.1 之下,2022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 万人,同比下降近10%,总人口数出现负增长。可以说,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导致过去依靠人口红利实现的高速增长无法维持,教育资源(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等)投入后难以收缩和回调,一旦出现闲置情况就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因此,高等教育需要调整发展方式,从依靠人口红利转为依靠人才红利,并将未来的发展着眼于“质”的提升。从高等教育质量维度看,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扶持度逐渐增强。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目标。凭借国家对“双一流”建设工程的重点扶持,一批高校加快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的步伐,各种质量保障措施使高等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为实现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然,人口结构变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
实现个体发展、满足个体受教育需求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朝更优质、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当下,高等教育的深度普及化满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然而,高等教育还要满足人民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不仅是有学上也要上好学,使多数人能够平等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进入大学的群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他们在年龄、职业、学习背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学生的求学目的正发生着转变,并将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征。[8](p44)过去,大学被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场所,学生进入大学是为了获取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观念的演变,大学生的求学目的发生了转变,他们有着更广泛的动机和目标,其中就包括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个人兴趣和爱好、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社会责任和影响力、文化体验和人际交往等等。
质言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接续发展,高等教育内外部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变:内部需求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建设等;外部需求则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内国际竞争压力等。高等教育内外部需求的敏感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也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源支持,由此导致进入高质量的时间节点与政策的实施存在时间差。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们可从明晰关键词含义着手来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在涉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议题上扮演着关键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并将其突出放置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议程之前,而高等教育又是科技发展和人才涌现的基础,高等教育必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深度耦合。一方面,高质量高等教育本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经济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进而助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同时,高等教育可以提供专业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人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需求,并促进就业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包括资金投入、产学研结合等:其一,任何高等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当下高校加速普及化、大学升格现象普遍化、产教融合常态化,均是为了获取资源改善高校的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的待遇,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其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丰富了“质量”的内涵和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调“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时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是“有质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育质量的表述转变为“高质量”。概言之,党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指示从“有质量”转向“高质量”,其背后隐含着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将变得更高、更综合、更全面。其一,“有质量”倾向于描述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否合格,能否达到相应的水平、符合一定的教育质量要求。当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后,“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质量达到“良好”或者“优秀”,是高等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进阶。其二,相较于“有质量”,“高质量”往往出现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等语境中,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它有着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规划。新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伴随着科技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体系更为庞大和复杂,其质量必定体现在多个维度,“高质量”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性的要求。其三,“高质量”用以修饰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的高质量不能仅以结果“有质量”来衡量,还需要考量是否有科学的发展理念、规范的发展范式等,这意味着高等教育需要关注教育发展理念、过程、方式、手段的质量,侧重于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性的质量。因此,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绝不能简单化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实现大学发展范式和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型,以及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9](p16)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高等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其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不尽相同,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当主要矛盾是人民有学上的需求与教育机会供给不足时,高等教育重在“外延式”发展,目标是扩大规模以满足更多人受教育的需要,实现“量”的“增长”;当人民有学上的需求基本满足时,高等教育重在“内涵式”发展;而当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取向应从“高速增长、资源重点投入”迈向“高质量发展、资源公平配置”。[10](p17)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着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并进一步深化为“高质量发展”。此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注重规模、数量的增长,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高校数量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升等,将可视化量化指标的增长视为好的发展。然而,若实现规模的扩张却并未发生高等教育自身质的变化,没有对高等教育内部各种关系如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等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与变革,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发展。从逻辑上来讲,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11](p83)也可以说,发展是事物内部发生的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增长,发展的内涵比增长的内涵更加丰富。结合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也能看出,当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性质会发生相应改变,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内部活动”要产生变化,[12](p8)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侧重“质”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粗浅地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解为“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高等教育观念、体系、发展方式等的实质性变革。
学界对教育学术研究中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充分探讨。从宏观角度来看,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追求优质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目标的内涵式、整体性和可持续的发展。[13](p30)从微观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将高质量发展理念渗透融入各类学术活动,获得了比较平衡、充分的发展,其成果较好地满足了自身需求和外部需求,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三个特征。[14](p90-94)从主要矛盾出发,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消除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15](p35)也有学者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强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针对“高质量”而言,高质量不仅是教育结果的高质量,更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建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针对“发展”而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必然要遵循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16]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要以先进教育思想引领大学教育持续改革,推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更加有前瞻性、富有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适应力和就业力。[17](p10)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一方面,高等教育要与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突出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科技、社会体系的有机衔接,让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自主调节。[13](p30)另一方面,要实现高等教育自身内部的协调发展,既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类型结构等方面的协调,也包括高校内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等微观要素的协调。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强调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注重发展的渐进性与可持续性,不能短视化、急功近利和过分追求效率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开放与合作是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借鉴。高等教育的共享发展要求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实现教育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如慕课、网络公开课程,使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学习优质课程,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情况的转变,使得原有高等教育体系已不再适应新阶段的需求,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的体系和格局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体系是个系统性概念,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协同性特点,应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包括系统目标、发展次序、相互关系、体制机制、组织框架等安排,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18](p4)高等教育体系包含许多要素,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性、动态性的过程,不存在绝对完美、绝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是针对特定阶段、特定地区而言的。例如,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空间发展差异使得东部高校拥有更多的资金、设备和师资力量,而其他地区高校则缺乏这些资源,高校层次化更是加剧了资源的“分配差”,上位的研究型高校长期占据着政策、人才、资源红利,而下位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普通高校因资源问题只能维持基本运转。社会普遍将研究型大学等同于高质量大学,将排名作为衡量大学高低的手段,“向上趋同”“向研生长”成为多数高校实现华丽转身的不得已之举。[19](p40-49)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调整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供给侧结构,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人的个性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自主性。人有权选择感兴趣的、能激发自身潜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受功利主义和绩效主义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度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看外在指标少看甚至不看内在素质,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更关注学生数量、学校层次、学术产出成果等,却轻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的提高,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逐渐取代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职能。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离开对人的关注,教育的高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的高质量及其实现上,教育的高质量就是人的高质量。[20](p31)在功利主义导向下,人的发展呈片面性、单向性特点,人的本质不仅没有被确认,反而成为经济建设的工具人。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重新回归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弘扬、潜能得以激发、道路得以宽广。
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推进过程存在多维路径: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结合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在中观层面上,应突出办学特色,构建多样化高校分类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人的自由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治理理论兴起于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反思,希望在政府“包办”和市场自由竞争之外开辟新路,通过构建权力的新型对话和互动关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21](p142)高校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来自外部的管理和干涉不能阻碍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处理好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市场的关系。这就需要完善大学治理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首先,在推进高校治理改革过程中,应该深入推进“放管服”,即以政府的监管和服务为基础,激发高校的发展动力,在高校治理中注重服务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管理,将更多的治理权力分配给高校自身,让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高校自身则要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依法提高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在高校治理和重大决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形成多元善治的发展格局。[22](p39)其次,社会应对高校进行监督与合作。高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资源与资助等方式,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不宜过分干涉。最后,高校与市场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高校的定位、功能、使命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方面。应适度把握“紧密和疏离”之间的度,紧密地与市场联系,服务于市场需求,但是不能完全市场化。这是因为大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在于推动知识创新和社会进步。如果将大学完全市场化,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则会偏离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原则。根据高质量发展的指导理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原则,自觉承担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把自身建设同经济建设、国家建设联系起来。其中,有五个重要方面需要考虑:第一,产业升级与高校创新。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视自身为创新的引领者,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培育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和教师,以及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创新项目。第二,创新创业生态圈。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包括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项目、提供创业支持和孵化器、建立科技初创企业等,不仅可以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还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第三,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确保毕业生具备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第四,社会服务与问题解决。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这可以通过开展政策研究、社会调查等方式实现。第五,国际化合作与开放创新。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国际化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知识,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高校在国际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无论是作为知识创新中心介入经济发展,还是基于学术公器的本质主动参与社会领域,其在客观上产生的经济价值都构成了高校的存在意义。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全面开花”,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高等教育体系。纵向来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目标不同,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做好合理区分,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发展方向做出明确规定,提高各级教育质量和特色,培养多层次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为发展方向,不盲目追求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横向来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单科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肩负着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责任,要保证高校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避免片面追求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体系出现的类型单一、模式趋同等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继续深化高校分类,明确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与方向,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首先,应从政策制定层面明确高校分类发展方向,为不同类型高校建设制定不同发展目标,把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细化为建设一流专科大学、一流本科大学、一流综合性大学,或是一流师范大学、一流工科大学、一流医科大学等,以多元的目标引领高校多样化发展。其次,对不同高校进行分类管理与评价。高校分类发展要引导各类高校找准办学定位,以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之态势。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如何激发各类高校的办学积极性、培育和挖掘自身特色,可以在评价体系上做文章,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指标应有所侧重,研究型大学注重评价科研水平、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应用型大学侧重实用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查。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时代新人是国家一直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虽然当前对“高质量”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评判标准始终是由人来决定的,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和维度也是在人的获得和感悟中建立起来的。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强调,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整体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包括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潜力、社会责任感和领导素质。同时,高等教育的逐步高质量化,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人的参与和创造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及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挑战传统、突破界限,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于“人”,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其一,个性化教育是关键。这包括小班教学、导师制度、学科导向的辅导等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节奏来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更好地发挥潜力。其二,综合素质教育是核心。除了传授学科知识,高等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学生社团和团队项目等方式来实现。此外,作为与心智之间持久的交流,自由教育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遵循人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才能使知识成为人人都可享有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由教育并非脱离实际的散漫教育,人首先是社会之中的人,并最终要回归社会,只有人尽其用才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的根本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