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紫薇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音乐种类繁多, 各个地区的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与音乐风格, 能很清晰地展示各民族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把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为三点。
1.迥异性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每个民族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因此, 各民族所产生的民族音乐也理应是有所不同的。 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也并没有对民族文化交流产生影响。 反之, 我国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在交融发扬的同时也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很多跨界歌手和作曲家络绎不绝, 他们表达了民族音乐一方面需要继承, 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发展,开辟我国民族音乐新的可能性, 使民族音乐的创造力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2.区域性
我国有着广袤无垠的地域优势, 民族音乐有着极强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我国南方地区, 人们的性格相对比较细腻, 所创造出的民歌歌词含蓄, 旋律委婉秀丽, 所创作出的民族音乐给人一种非常柔美抒情的感觉, 如:江苏民歌 《茉莉花》, 歌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我国南方人民温婉如水的性格特征。 相对北方地区而言, 他们性格豪爽洒脱, 在这种风土人情的环境下所创造出的民族音乐则给人一种充满激情活力的感觉, 例如: 陕北民歌 《黄土高坡》, 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 与南方的民族音乐产生了鲜明的对比。[2]
3.随性性
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会即兴创作一种调子, 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劳动号子。 我国古代就出现了有关劳动号子的文字记载, 使文字或语段和这些调子相配, 这些文字的内容大都表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长此以往, 随着时间的变迁, 劳动号子也逐渐成为民歌中必不可少的音乐表现形式。 现今, 在很多歌曲或者管弦乐作品中作曲家也会融入劳动号子的音乐元素, 使之别有一番韵味。
1.民族音乐不被重视
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量的音乐作品也早已流芳千古。 在古代, 像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 唐代的梨园等逐渐使音乐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近代时期, 抗日救亡歌曲、 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也层出不穷, 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但这些都从国外音乐传入中国开始时发生了改变。 20世纪70年代, 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内地, 于80年代得到发展。 由多民族汇集的爵士乐得到了空前发展, 轰动了世界各国。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并盛行, 在国内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进而很快成为我国音乐界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人也层出不穷, 想要创作出引领世界的华语音乐, 而被人们忽略的民族音乐文化则逐渐走向黯淡。 这些现象的发展都是因为我国民族音乐在教育教学中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从而导致民族音乐的教育依然与其他课程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种种原因的阻碍, 以至于我国民族音乐在当代依旧停滞不前,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
2.民族音乐师资不足
由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 生活中的受重视度不高, 除了多民族地区对民族音乐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外, 其他各民族也大都是从小耳濡目染, 仅仅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却忽视了其他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区域化的差异性, 除了经济、 科技等发展有所不同, 包括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西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就笔者自身而言, 在本科时有幸去过南疆岳普湖县进行十五天短暂的支教, 笔者发现那里的师资力量极其薄弱且十分短缺。 很多文化课的老师都很稀有, 更别提艺术老师。 由于偏远地区教育工作者的缺乏, 大多音乐教师都未曾受过专业音乐素质的培养, 一些音乐课程会由其他任课老师来兼任。 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 师资力量的薄弱从而导致学生的文化教育教学都受到了影响, 民族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够深刻等问题层出不穷, 始终达不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深层教学理念。 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况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 而民族音乐也无法在教育教学氛围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这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长期受到一定的制约。
与世界其他文明、 其他民族文化相比,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根本特征。 但很多教师对民族文化一知半解, 并且长期未能主动进行提升, 这不仅影响了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更影响了学生对于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3], 加强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 提高自主学习中华文化、 民族音乐的理念。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材料、 课件, 从而在课堂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应用。 教师在教案设计时, 在备课期间就应对该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挖掘出相关民族的文化特点, 并以独特的讲授形式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 只有教师对课程、 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后, 才能更好地将民族音乐的内涵传达给学生, 让民族文化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 各类器乐作为主要教具, 还可以选择各民族的服装以及相关的音乐作品、 影视作品等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 《青春舞曲》 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选用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手鼓和串铃等打击乐器加入节奏练习中;在讲授哈萨克族地区音乐时, 可以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花帽、 手包等饰品带入课堂; 在讲授云南贵州等地的音乐时, 可以播放具有苗族特色的音乐、 服饰以及语言等视频, 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文化。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除了讲解理论知识, 更要多融入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内容, 如各民族的舞蹈, 藏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以及区别等, 通过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加深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从而平衡整体意识与族属意识、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4]。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 图书查阅以及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交流等方面了解民族音乐, 为了能更丰富课堂, 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 几人为一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课堂讲授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述、 民族艺术的展示、 中华文化和民族音乐特色的创新发展等方面, 学生们通过主动参与课堂, 可以针对不同的民族音乐内容、 歌词大意进行讲解, 从而达到民族音乐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目的。
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关键一环。 独特的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们以多样化的形式学习, 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震撼, 从而迸发出肃然起敬的民族自豪感。 将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 可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中去体会丰富的民族音乐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并对各民族的文化持以尊重态度, 由此激发学习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有条件的同时可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去感受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及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 例如民歌 《茉莉花》 《浏阳河》,器乐曲 《彩云追月》 《翠湖春晓》 等。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造就了艺术, 这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着祖国大地各个地区人民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 饱含着无数音乐艺术家的心血。 中华儿女的心中时刻流淌着的民族血液在提醒大家, 当每一首振奋人心的民族音乐响起时, 不禁还是会有感而发, 热泪盈眶。 因此, 民族音乐不该被遗忘, 民族音乐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传承与创新。 在各大高校开设民族音乐相关课程, 以实践课为主,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既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又增长了文化储备。
自流行音乐传入中国以来, 国潮之风逐渐不被关注, 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愈发热情似火, 使得民族音乐在学生眼里如同历史, 发生在很久远的之前, 只需了解而不应发展创新的想法越来越多。 我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我们可以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多元音乐的元素, 例如歌曲 《故乡的云》 的改编, 是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的结合, 融入了蒙古民族呼麦的演唱形式、 马头琴的演奏以及流行音乐的演唱, 独特的曲风编配让人耳目一新。《蝴蝶记忆太短》 歌曲中融入了侗族原生态的演唱形式,与流行音乐进行呼应, 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 毫无违和感。 因此, 不论外界的新鲜事物多么吸引人, 本民族的文化始终根深蒂固, 在当下的民族文化发展中, 培养莘莘学子增强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 民族共同体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理应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践行到实处, 今后共同发展并创新属于本国、 本民族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相较于任何国家、 任何民族来说都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与发扬。 把民族共同体和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认知, 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 在学校里, 学生应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演奏, 或是学唱几首民族歌曲, 可以在学习、 生活以及社交场合中向他人演绎民族文化的特色,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音乐。 此前, 一位在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 在海外街头突然唱响了民族歌曲 《阿里山的姑娘》, 顿时惊艳全场, 可见音乐有着历史教科书无法比拟的功能。 民族音乐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 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当代高校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无以代之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较为丰富, 从民族服饰、 饮食习惯、 见面问候等日常生活的文化到民风民俗、 艺术传承等都包含在民族文化范畴之内。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在民间进行发展与传承, 民族音乐更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例如: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是由十二首大型套曲组成的, 为木卡姆伴奏的有热瓦普、 萨塔尔等民族乐器, 节奏有着该民族独特的风格特征, 而演唱者的歌词也蕴含深意, 通过艺术表演把民族音乐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我们不能让各个 “民族之花” 待在本民族的温室里, 应要让它适应大环境, 大环境下的各民族也要接纳与众不同的新鲜血液, 我们要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把各民族文化融合进来,让 “民族之花” 在 “中华大家庭” 文化的滋养下开得更加艳丽夺目。 我们要在生活、 工作、 学习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 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掌握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在民间形成的表演形式, 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 比如: 祭祀音乐、 嫁娶音乐或是某种场合进行各种仪式的音乐等, 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以哈萨克族民歌 《送嫁歌》 为例, 其中包括了宴请双方宾客、 商议订婚日期、 订婚之日女方家要宰羊款待等很多蕴含深意的细节内容。 不同民族特定的民族音乐经过生活风俗的演变进行了创作, 使得后人世代传唱。 因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音乐的基石, 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各民族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也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来源之地, 在校园, 向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播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 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 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必须把中华文化与民族音乐相融合, 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全面发展更加完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5]。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学生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方针, 民族团结、 互助互爱在学习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与各民族友善交融, 在与各民族友好交往中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 生活方式、 文化特点、 宗教习俗等, 使得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知己知彼, 从而对各民族音乐的学习也会更加地有效且深刻, 并产生更加独到的见解。 中华民族要共同维护好、 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通过各民族共同的努力使民族音乐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多彩, 枝繁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