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北京 100024)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面对日新月异的实业发展需求推出了诸多更为开放的改革举措。例如,增设了“一带一路”营销、新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多种新专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1]。近年来,教育部多次要求推进基于课程模块化重塑的基层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与研究活动,以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2]。例如,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各院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稳步建设形式多样的虚拟教研室[3],《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又强调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4]。
由此,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其以职业院校现有实体营销系为组织基础,以优秀教学团队网络课程为创新资源,以跨地区、跨院校及跨学科开放网络平台及学习工具为授课媒介,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及共建教学团队,培养师生自主创新力。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布局虚拟化课堂空间、集合多院校远程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能,也打破了传统校际空间阻隔,更利于实现学科优势互补、课程资源共享、师资融通转型、专业竞合拓展及设备协同配置等新时代营销专业教改目标[5]。
作为适合我国当前特殊发展形势的新型教学共同体,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是探索共同学术旨趣、秉持相似专业转型愿景并遵循相同学科教学规律而团结聚集的教师文化社群。其中,各单位成员都兼具学者与教师双重身份,课程教学团队也更注重强化政治文化信仰及跨业混合素养。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概念及新技术,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会形成“智能+教学”的教研共同体平台,有助于组织更多教师开展多模态课堂在线观摩及云端课,多维度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并打造出精品课程群及科学数据库。
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既保持了对营销学科研究的自主性及自觉性,也深化了对营销专业教学的广泛性及规范性。作为职业院校的传统基层单位,实体营销系已被完全纳入行政层级架构中,不仅受所在地域、院系归属及学科划分等限制,还要服务某类高校其他主干学科或特色工业门类,授课内容也局限在当地人文社会现象或具体行业领域,既无法投入到当今电商营销实践探索中,也缺乏从产业链审视数字技术对营销职业的深刻变革[6]。而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则是在原营销学科下细分出的新专业方向,以探讨前沿理论与社会实践为教学目标,为同行教师互动提供有利契机,也是践行先进教育理念、推广高效教学方法的示范培训载体。从事相同专业知识的授课教师对各自教学岗位及教研业务有自主裁量权,而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也能在虚拟教研室内部围绕核心教学工作展开良性平等的在线交流,以激发教改活力并创新教研成果。
传统实体营销教学易造成学生能力培养与现有实践需求相脱节。一是课程建设立项繁多,但仅增添了图片案例。为适应碎片化即时性学习趋势,学生更偏好短视频、微课堂等动态学习资料。而且各类企业营销场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缺乏市场大数据分析职能的考量。二是课程考核结构丰富,但形式还延续平时成绩、项目汇报及期末考试,未要求学生利用新媒体软件及大数据算法。学生即便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因脱离了其现实所见所闻,也会忽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不会再积极自主学习。三是在线网络平台众多,但师生访问量少且利用率低。大多数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仍在“摸着石头过河”,频繁更换平台,许多教师操作不够熟练,资料迁移时易被遗失。另外,因课堂时长有限,仅课下安排在线学习,导致学生使用意愿更低。而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就可摆脱组织束缚,吸纳跨院校不同专长的授课教师加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行政控制,有利于根据教学实践即时调整课程体系[7]。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多校联合、多部联动、多科混合的跨校虚拟教研室协同育人理念日渐流行。虽然传统实体营销专业能统筹一线教师的组织管理与技能培训,但也会造成教学内容重叠、教育观念陈旧、教研手段雷同等问题,阻碍了灵活创新。即使仍有部分教研工作很难在线上充分展开,部分区域教师间的认知共识及合作意愿也正逐渐从线下走向线上[8],以突破时空的实际局限。例如,北京市教委2015年率先实施“外培、双培、贯培”合作教学计划,形成了以央属高校为主、市属院校为辅、多校联合为重的教学新模式,也促使部分院校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建设被提上日程。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教研方法,其他学科教学活动都会对营销专业培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不同院校教师间可利用虚拟教研室平台开展跨越空间的远程教研活动,进行实时通讯交流,从而跨界交叉组建课程体系,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营销人才培育方案[9]。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虚拟教研室改革还处在学习领会教育部文件精神阶段[10],对建设标准、实施路径及运行模式尚未完全明晰。特别是在数字智能化技术应用及教学思政化内容嵌入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经验,不足以支撑国家一流学科并打造一流课程。为避免虚拟教研室因推进力度不足、成长模式不明及评价体系混乱而出现内容同质竞争、人员多重参与、实施质量不高及后期投入乏力的弊端,本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贯培学院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为例(如图1所示),阐述其不仅对授课内容及课程体系要进行思政化改革,而且对教学管理也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如增设弹性学制、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等措施。
图1 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贯培学院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建设框架
为试验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及创新教研成果,职业院校营销系应鼓励跨国跨校跨界引进多学科教师,以探索课程思政化教改新范式,助力应对大数据营销新专业方向所表现出的多元性目标、演进性方案、灵活性课堂、迭代性课程与协同性教学等特征变化。即将虚拟教研室作为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研活动及课堂实践的新型基层单位,以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及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高端营销人才。职业院校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需面向校内外师生广泛调查、征集意见及咨询方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出以红色故事为支撑的爱国主义、以科技故事为核心的创新意志及以艰苦奋斗为主线的工匠精神,并植入思政化课程体系[11],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经考察教育部新设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数量持续增长趋势后发现,与数字智能技术融合是职业院校营销专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着重完成的教改目标。通过“问题聚焦—试点示范—政策试行—效果优化”的递进论证,可为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经验参考及决策数据。建立思政学工及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亟需改变传统营销专业的组织形式,以形成集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内容优化与评估激励为一体的新专业育人模式。兼具大数据分析思维技能及奋发向上理想信念的培养内容及实训方法,要求学生不断提高用户画像、自主创新及策略设计等营销专业能力,积极适应当下个性化市场需求及平台化商业模式,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培育目标密切契合。
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须师者先受教,增强交叉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能力。即跨院系不同学科背景及不同从业教龄的教师凭借资源云端聚集共享的虚拟教研室,开展教学沙龙、课堂观摩、主题研讨、专题培训、案例汇报、经验分享及技能竞赛等训练活动,不断积累课程思政化方法。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思政化课程群为单位重组封闭的实体营销系,根据新专业育人目标构建教务、团委及支部相互联通的柔性多元化及虚拟网络化教学团队。通过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培养大数据营销人才的良好氛围,调动各院校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改及就业推进的主动性,发挥校内外智库功能,综合设计再造课程体系,构建党委掌舵、名师领航的思政化虚拟教研室创新格局[12]。
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主要包含授课教师团队和思政教师团队。前者着重于教学科研,后者则强化政治素养培养,善于用思政理论辅助师生掌握社会普遍规律,并给予前者强大思想支撑。双向育人职能涵盖了培育规划、大纲制定、集体备课、特色凝练、就业指导、学业安排及总结反馈等多方面,落实了探索式、启发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方法。虚拟教研室也可定期组织各教师举办线下经验分享茶话会,交流课程思政化资料库中的示范讲义、优秀教材及教改项目。同时,基于线上远程跨校名师帮扶工程,各教师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与教学心得研讨,会形成互利共赢的凝聚力,以作为思想保证和组织保障,不断推动教研及学工的多维发展。
通过虚拟教研室加强政治学习和信念教育,有助于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化建设,即抓住课程切入点嵌入思政动情环节,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政治价值[13]。同时,在同类专业中遴选出多位讲授思政化示范课程的教师组建为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要集中师群智力,从培育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理想信念、文化素养、健康心态、法治观念及严谨学风等方面入手,对各课程涉及的思政要点进行梳理归纳,并精准开放思政化教学资源,如思政教师授课、红色遗址探访、学生集体研学、革命故事讲解等,让更多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事迹。
大数据营销专业思政化虚拟教研室有利于打造本校特色思政化课程群,构建出以思政课引领、示范课带动、专业课跟进、特色课补充的雁型体系。并且,它通过云端展示各授课教师的特色示范课程,可带动其他院校同专业教学实践跟进思政化教改新趋势。面向全国推广新专业方向建设经验,它既强化了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化的核心育人宗旨,也丰富了教研组织职能,压实了基层教学责任。为此,学校可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虚拟教研室作为新型基层单位的组织地位、设置原则、进退机制及考核评价等标准规范,要求院系对其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经费拨付及日常管理,即院系对现有教学团队给予人才梯队、科研条件及权责创收等配套政策,最终形成虚拟教研室的各项内部工作规范,如集体备课、评价学业及促进就业等。
建设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的路径大致分为以下类型。一是有相似培养目标与教学条件的同类特色院校合建专业基础课或拔高实训课,各院校教学团队就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参考材料、授课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研修培训;二是多所院校不同专业教师共建在线公开课程、电子教学资料及授课录播视频[14],并共享彼此网络教学资源,在云端观课及在线研讨合著或修订课程教材;三是把握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契机,与海外高校同专业合作,深入借鉴优秀教学经验及特色课程内容,率先实现数字化资源互补,并将国内教材及教学视频向其他国家同步出版传播;四是与国家一流专业院校协同改革课程,由优势学科高校教学团队牵头,引领其他有相同教改意愿的职业院校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化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及国家级教改项目申报,再通过项目制整合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及出版团体等教学力量。
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从制订培育方案到开展课堂实践都采用线上实时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举行云端会议、在线观课及研讨打磨,集中整合大数据分析、网络营销、数字营销、新媒体广告等线上资源,形成完备的电子化课程体系[15]。在教学网络平台上,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制定进度目录及导学清单,学生定期接收课程视频推送,并按学期规划完成阶段性的线上学习检测。平台预设算法将听课状态、单元测试及期末考试计入总评成绩。平台还有专家讲座、名师沙龙及企业访谈等线上教辅资料,多聚焦于后疫情“智能+”情境下营销职能演变等产学研热点专题。沿着数字化创新要求及专业思政化趋势,逐次递进营销学科主干课程的知识链及技能链,融汇为多学科交叉互补的课程模块,提升大数据营销新专业方向的教研水平。
在开放式虚拟课堂中,营销专业教师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不但要掌握在线授课技能,还要熟悉平台基本操作。所以,要根据不同能力梯度培养独具特色的专业课教师群[16],即利用教学名师及学科骨干引导师资队伍,相互审视不足并予以帮扶。通过教学研讨、金课观摩、专题沙龙及集体备课,开展教改互促活动,有力支撑教师知识理论更新、专业技能提升及教学管理执行。教师间进行定期交流,在问题讨论及经验分享中集思广益,提升沟通思辨能力,迅速适应数字教学环境。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整合了线上线下课堂空间,敦促教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设计混合式教改课程,保持其教学技能跟进时代潮流。构建电子资源共享与网络平台共建是重点任务,要体现出多元开放性及累积可查性等特点,及时将教改成果运用到培养实践中。
职业院校应依据办学定位及大数据营销新专业方向特色,深入挖掘并嵌入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责任等课程思政化德育形式,并尝试“大课程+小项目”教改模式,具体包括家国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视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走出去)、职业规范(商业伦理与道德)及创新创业(打造自主品牌)[17]。通过建设虚拟教研室,职业院校可低成本引进有高尚师德、精湛业务及全国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组成教学团队。例如,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学名师及企业专家担任专题顾问,由多所院校骨干教师作为指导委员;选举轮值主任负责日常在线教学任务的安排与落实,并申报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依托本校营销系及信息化设施,建立技术保障小组,教学副院长及系主任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师资配置及物资维护(如申请办公场所和运营经费、注册教育部网站等)。
至2022年7月,教育部首批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有439项(含课程教学237项、专业建设137 项和教改专题65 项),第二批公布218 项(其中,“101 计划”[18]13 项)[19],涵盖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学业指导、产教融合及创新创业类等类别[20]。职业院校应积极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围绕岗位就业新形态、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建设新结构等新现实问题,与区域其他产学研部门协同打造出“满足国家需要、支撑区域发展、突破时空局限、赋能教学实践”的大数据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虚拟教研室,进而激发基层教学单位形成组织新思路及管理新方法,以构建出高质量复合型营销人才培养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