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兰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说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表达主题的“利器”,要想使文章主题成功凸显,是离不开语言这一“利器”的。
生动的语言,不仅具体形象、有声有色,还灌注着作者充沛的感情,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古人曾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许多语言大师都会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工夫。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工具,丰富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以郑振铎的《猫》为例,从四个方面来学习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文章的主旨。
一、锤炼动词巧用心
郑振铎先生在描写第一只猫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的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便……又……”是一组关联词,表示几个承接的动作连续发生的状态,动词“扑”“抢”则准确地把第一只猫的动作特征描绘出来了,“扑”字体现了猫的动作敏捷;“抢”字则拟人化地描绘出小猫在与人逗玩時模样的可爱。“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句生动地体现了小猫的天真活泼,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二、妙用修辞增趣味
《猫》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行文,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写第一只猫时,“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一句中,“白雪球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只好动的小猫的外貌特征生动地描绘出来;“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一句,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第三只猫“好吃懒做”的形象勾勒出来,暗含着对它“不劳而获”的唾弃;“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此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我”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如写第三只猫时,“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不喜欢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不加注意”,此处连用四个“不”,形象地写出了一家人对它的态度远不如前面两只小猫,为它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三、画面特写引注意
即将某物置身于特定情境下,通过描摹其外形和习惯性动作来反映其性格特征。
文中,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构造出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第一只猫“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小猫可爱的外形、活泼有趣的姿态跃然纸上。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小猫动作敏捷且爱冒险的特点。第三只猫忧郁、懒惰,“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通过描写猫的典型行为和它的外形,使一只慵懒、邋遢的猫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此外,作者在描写三只猫时,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只猫一只比一只可爱,为描写第三只猫的不讨人喜欢而蓄势;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了猫的个性特征。
四、口语表达得共情
文中有这样一处:“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这里的“钻”“难看”“好几块”等口语化的词语,使读者的厌恶之情同“我”一起俱增。作者接着写:“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这种平铺直叙的描写,一声口语化的“咪呜”,把一只遭受冤屈的小猫内心的那份无助、困惑直接表现出来,令读者心领神会。
《猫》这篇文章将语言这把“利器”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的心情也跟着作者情感的起伏跳动而波动。生动的语言,将作者的欢乐与酸辛、关切与愤恨、厌恶与内疚流露在字里行间,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读后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