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必须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保护美好家园。
“治沙英雄”王有德:
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夏银川灵武市白芨滩的真实写照。如今,站在白芨滩沙丘远眺,148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内,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成片的柠条和灌木郁郁葱葱;还有凝聚着白芨滩人智慧的大片麦草方格犹如巨大的金网,缚住了曾经可怕的“沙魔”。
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民楷模”“治沙英雄”王有德亲身经历了这场“持久战”。
王有德1972年参加工作,1985年被正式任命为白芨滩防沙林场书记、场长。因为穷,导致林场人心涣散,职工队伍不稳定,可当时既要造林,又要护林,还要养人。
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王有德顶住巨大压力进行改革举措,让工人“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这些措施当年就有了成效,治沙造林超计划完成152%,成活率比改革前提高了22%。
为了让林场的效益越来越好,也为了让林场有更多资金用于护林造林,王有德决定在先前改革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化。白芨滩林场先后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中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7000亩,昔日的沙漠变成职工生存的口粮田,果园成为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为职工的“绿色银行”。
在改善职工生活的同时,王有德时刻没有忘记,第一要务是护林造林。2000年以来,白芨滩林场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总结推广了草方格沙障治沙、雨季穴播造林、雨季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营养袋造林、秋冬延迟造林等5项技术和措施。
现在,年近古稀的王有德,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初心与诺言。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4月1日)
解读
几十年筚路蓝缕,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荒漠、公而忘私的治沙英雄,他们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用汗水浇灌绿色长城,用奋斗书写动人篇章。
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无数“王有德”式的老一代治沙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护林造林事业。一组组看似枯燥的实验数据,却凝聚着无数治沙人的血汗与智慧。
大自然在说话
大自然母亲
有人称我为大自然,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亲。我已经度过了四十五亿年,是你们人类存在时间的两万两千五百倍。我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离不开我。是的,你们的未来取决于我:如果我繁盛,你们也将繁盛;如果我衰败,你们也会衰败,甚至更糟。我已经存在了亿万年,我养育过比你们强大的多的物种,也曾让比你们强大的多的物种因饥饿而死亡。
我的海洋,我的土地,我的河流,我的森林,它们都可以左右人类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啊,你们想怎樣度过每一天?在意我,或者忽略我,我并不在乎。你们的行为决定你们的命运,不是我的。
我是大自然,我将继续存在。我随时都在进化,而你们呢?
海 洋
我是海洋,我是水。我覆盖了大部分地球,我创造了它。每一条河,每一朵云,每一滴雨,都将回到我的怀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离开我,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我。那么人类呢?你们也不例外,我什么都不欠你们,我一直在付出,而你们一直在获取。从来如此。但是我也能随时将一切收回,毕竟这不是你们的星球,以前不是,以后也不是。
人类,你们不仅贪得无厌还毒害我,竟然还想让我继续养活你们,这怎么可能?
如果人类想在大自然中与我共存,赖我而生,我要你们听仔细,我只说一次:没有健康的大自然,人类将走向灭亡,道理就这么简单。至于我有没有人类,不是很有所谓。因为我是海洋,我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我也可以再一次把它全部覆盖。
这就是我要说的。
土 地
我是土地,我在高山上、山谷中、农场里、果园间……没有我,人类无法生存。而你们却把我看得一文不值!你们可曾意识到,我就好像这地球的皮肤,只有薄薄的一层。我也是有生命的。你们的食物能够生长,全靠我提供丰富的营养,但是我被你们过度利用,过度开发,被侮辱,被损害!
就是因为你们,我只剩下不及一百年前一半的厚度。你们注意到了吗?我正在逐渐化为一片荒芜。
或许你们能够对我多一些尊重吧,我猜你们不想饿肚子,对吧。
(摘编自纪录片《大自然在说话》台词)
解读
该纪录片从大自然独特的视角出发,让人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发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并倡导人类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我在华山捡垃圾
“清理工作每天都在做”
记者:您在华山工作多长时间了?
段江波:转业回来到现在,我在华山工作了13年。
记者:华山环卫工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段江波:我们环卫工每天起来比较早,先是捡拾路面垃圾,之后把垃圾箱里的垃圾分类装到垃圾袋,到中午、下午就要打包,拿扁担挑到转运垃圾的转运堆积点。再就是要下钩捡拾沟里或路边散落的垃圾,包括饮料瓶子纸巾,每天都要清理。有深沟的地方还要放绳,几个人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我们清运垃圾都是利用下午和晚上这种客流量少的时候重复性做的。环卫工也都不年轻了,我在运动小程序里看他们平均一天步数在2万左右。他们不光捡拾垃圾,游客服务这一方面也有在做。有时候游客的手机掉了、包包掉了,都要帮忙捡拾的。
“景区理解游客”
记者:在过去的13年里,您作为华山的一员,观察到华山的垃圾种类是否有一些变化?
段江波:有变化。因为食品和饮料品种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时候,像自热锅这样的产品,里面的食物很少,但外面的包装有好几层,还有加热包这些化学药剂,都是不可降解的,这种情况给垃圾分类、清运带来更多困扰。
记者:华山的险峻,攀爬需要能量补给,游客携带食品也是难免的。
段江波:对,不可能不让带吃的。但是爬山消耗体力,自热火锅等还是没有能量棒、功能饮料、面包这种能量型食品吃着舒服。景区能够理解游客,但也希望游客可以理解景区管理。我们也在想办法呼吁、解释,希望游客们上山带随时都能吃、更利于消化的面包等食品,让食品包装类垃圾减量,也给我们的环卫工作减减负。
记者:游客的环保意识是否也在提升?
段江波:是的。暑假期间,主要是学生游客。“旅游特种兵”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他们基本上都会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者带走,很少乱扔……大部分游客的素质还是相对较高的,国内游客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人人爱华山,人人保护华山”
记者:有什么呼吁?
段江波:华山和其他山岳景区不太一样,游客爬上山比较辛苦,下山时会感到非常疲惫,因此,他们会带上食物和其他物品,但在山上吃不掉所有食物,产生了很多垃圾,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呼吁大家上山尽量不要带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食品,而是带一些方便、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食品。我们相信,将来华山景区的管理会更科学,但因为景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如果将每个站点都建设成高科技的设施来清理垃圾,实际上是一种破坏。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游客在上山时产生的垃圾自行带走,人人爱华山、人人保护华山。
(选自“新闻有观点”2023年8月19日,有删改)
解读
环保出行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态度。
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追寻风景,更在于与环境和谐相处。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践行环保出行的理念,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对地球的保护和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