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科技部主管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六家单位于1993年发起成立,得到了国家及有关部委和长江流域有关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会成立30年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秉承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方式,针对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形成了许多有意义、有创建、有价值的重大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并创办了《长江技术经济》期刊,有力地推动了长江治理开发保护,为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19年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以来,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围绕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锚定建设国内一流学会目标不放松,充分发挥学会平台与纽带作用,成立功能型党委,多方汇聚长江流域专家智慧,成功设立长江科学技术奖并完成三届奖励评选,连续举办多次高端学术年会,创新性地举办“长江·大家谈”学术交流云讲坛,发布5项团体标准并持续完善学会标准体系,着力打造长江特色科学普及品牌,积极开展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科技成果评价,努力打造长江高端智库,持续推动学会会刊《长江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学会在各级领导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强化学会自身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各项重点业务发展,正向国家一流学会目标大步迈进。
三十而立再出发!未来30年,学会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团发展道路;学会要坚持长江流域地域特色与长江保护时代特征,面向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学会会员单位和广大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力量,积极建言献策服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会要加快建设高端智库,全力打造具有长江特色的学术交流、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等三个平台;学会要不断提升影响力、引领力与支撑力,努力将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学会,为新时代长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1 准确把握学会发展方向
(1)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开创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治水等系列重要思想或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飞跃,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学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老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要求,着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下功夫,深刻理解与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学会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坚持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学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团发展道路,以党建新成效,引领学会新发展。
(2)要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为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学会要全面落实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学会高质量发展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术交流、科技奖励、标准建设、科学普及与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全力推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长江流域落地见效。
(3)要切实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科技社团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引导科技社团走中国特色科技社团发展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文化建设,传承、培育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在学会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凝心聚力,深入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学会的“两个全覆盖”,促进学会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折不扣地把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落实到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各项工作中。学会要建立健全学会党建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学会功能型党委、办事机构基层党组织、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三层党建工作体系,努力推动建立学会党委政治把关、理事会决策、办事机构执行、分支机构协同的中国特色科技社团治理体系,持之以恒地坚持以党建引领学会高质量发展。
2 深刻理解学会发展使命
(1)坚持长江特色。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流域面积达180万km2。它是我国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形地貌最为多样、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它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经济地带,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区域之一。它还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针对长江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幅员面积辽阔、技术经济复杂、利益诉求多样等特点,学会必须强化问题研究和沟通协作,集广大会员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作出贡献。
(2)面向长江需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能源、粮食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四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确立起了国家江河战略,为新时代长江治理开发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0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实施。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江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长江治理开发保护迈入依法实施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今后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学会要始终面向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秉承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主动对标科技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学会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平台作用,紧密围绕流域自然资源、区域经济、水利能源、交通航运、生态环境等长江治理开发保护重大问题,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与政策研究,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3)依托长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长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持续提升,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江保护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绿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长江流域沿岸发展的主旋律,基本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正在向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实迈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长江流域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转折性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更加需要充分发挥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综合平台作用,依托长江流域或长江经济带相关管理部门、流域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与优势资源,最广泛地把从事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汇聚专家智慧与科技力量,构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最大合力,积极探索,谋划更多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举措,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共同谱写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4)服务长江发展。虽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是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科技创新,以应对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比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与防洪排涝等需要,长江中下游绝大部分原通江湖泊建闸控制,导致通江湖泊生物通道受到阻隔,河湖复合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受到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威胁;长江流域農业面源污染治理困难,城市管网雨污分流改造严重滞后,湖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江保护法》明确要求建立的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要求设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尚未建立,协调机制的运行机制尚未明确。学会要秉承“献计献策,携手前进”的初心使命,面向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围绕通江湖泊生物通道修复、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和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等重大问题,依托会员单位力量与专家智慧,发挥社会团体的决策咨询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机制,通过科技奖励、学术交流与技术咨询等方式,组织动员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江治理开发保护中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前瞻性提出促进科技进步、解决重大问题的政策建议,服务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3 全面落实学会发展任务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未来30年,学会要锚定国家一流学会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学术交流、科技奖励、团体标准、科学普及、智库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1)努力打造交流品牌。未来30年,学会要进一步创新学术交流机制与管理体系,聚焦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立以“长江论坛”为旗舰、以学术年会为主力、以“长江·大家谈”为常态、分支机构年会为支撑的学术交流体系,充分发挥学会专家委员会、会员单位与分支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培育一批具有长江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打造服务多元、梯次多级、规模多种、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集群,定期征集与发布长江技术经济十大问题,增强学会学术交流的支撑力与引领力。创新《长江技术经济》期刊运行出版与发行模式,吸纳国际顶尖学者、国内院士专家和专业出版运营人才加入期刊团队,提高《长江技术经济》数字化与国际化水平;积极推动《长江技术经济》入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行列,建设成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大力提升《长江技术经济》学术影响力。
(2)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未来30年,学会要进一步突出长江流域特色和长江大保护时代特征,完成国家社会科技奖励备案登记,持续完善科技奖励体系,获得国家级科技獎励推荐资格,尽快设立以我国科学家名字冠名的科技奖项,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科技奖励运行机制的标准规范化,确保科技奖励评审程序的公平公正,继续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原则,将长江科学技术奖培育成为具有广泛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奖项,真正遴选出能够代表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推动解决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大力推进学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团体标准顶层设计与规划,完善学会团体标准运行机制,严把质量关和评审关,提高学会团体标准的市场竞争力,助力长江流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团体标准的技术推广、宣传与修订工作,有力支撑长江流域标准化工作,为促进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3)合力建设高端智库。未来30年,学会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秉承“献计献策、携手前进”的初心使命,聚焦长江治理开发保护重大战略问题,凝聚长江专家智慧,充分发挥学会专家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创建“长江智声”专栏,加强科学考察、专题调研与技术咨询研究,构建完善的支撑科学决策的智库信息平台;联合新华社等单位,共建长江智库,定期发布与报送长江智库专报成果;紧扣长江治理开发保护最新科技发展前沿,前瞻思考研判科技最新发展趋势,以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为牵引,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政策建议支撑体系,推动长江治理开发保护重大问题研究与战略咨询,研提前瞻性和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可行性方案与建议,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智库成果,建立智库成果的运用管理与评价体系,努力打造引领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为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言献策。
(4)协力做好科学普及。未来30年,学会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论述精神,创新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机制,促进学会技术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导引,探索建立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创新实体与新型媒体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的新型协同模式;搭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综合平台,构筑以《长江技术经济》与新型传媒为核心的媒体宣传矩阵,联合会员单位与分支机构,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形成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合力,创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江特色科学普及、成果展览与文化传播活动品牌;传承、培育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4 着力提升学会自身能力
(1)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未来30年,学会要锚定国家一流学会发展目标,结合中国特色社团建设要求与学会业务领域范围,进一步做好学会新的发展规划与组织机构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构建现代学会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学会信息化水平,健全学会秘书处内设机构,补充社团专职人才队伍,完善分支机构涉及的专业领域和地域范围,建立学会理事会、学会秘书处、会员单位、分支机构相互协同的新型管理体系,为学会高质量发展和履行社会职责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主动对接会员单位科技创新需求,全面开展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技术研究与政策咨询,有效拓展学会运行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强学会会员服务能力,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2)提升学会会员水平。未来30年,学会要积极谋划建立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评估体系,构建具有长江特色的人才、成果与技术评价体系,大力提升学会评价评估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要不断加强对专委会及会员专业发展的指导,以促进会员学术成长为重点,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要主动对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入会标准与要求,补短板强基础,争取早日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尽快具备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院士等国家级人才举荐资格和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的资格,全面加强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为提升会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优势资源;要持续增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创造力,引导和激励学会会员与科技工作者进行原创性科技创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