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和長江经济带建立发展时期(1993—2018年)
1993年8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轮船总公司、华中电业管理局等六家单位发起成立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民政部颁发社会团体登记证。明确学会宗旨:研究长江流域的经济建设。业务范围: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开发。
1994年4月,在武汉召开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全国政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务院三峡办、特区办、交通部、水利部及有关省市政府领导和多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参加,交流关于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最新学术成果。
1994年12月,学会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江苏省科委共同发起,召开长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第一次战略研讨会。
1996年,学会与重庆水利学会联合举办“三峡工程及库区经济建设研讨会”。
1998年6月,学会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召开“项目与投融资——跨世纪的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会议”。
1999年1月,举办1998长江洪水和三峡工程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们认为,必须坚决贯彻以泄为主、蓄泄兼筹的方针,采取兴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关键工程的综合措施。
1999年11月,以“21世纪上半叶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展望”为主题,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6年,组织完成长江论坛秘书处委托的“三峡水库蓄水后的生态环境”课题。
2007年,受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委托,承担“三峡水库管理体制研究”的课题。
2007年,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召开第二届长江论坛,编印中英文《长江流域简介》,全面介绍长江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情况。
2007年9月,学会与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水道研讨会”。
2008年1月,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举行,通报并研究了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4个专业委员会筹建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学会下设综合治理、能源、综合交通和环境保护4个专业委员会。
2009年,受国务院三峡办的委托,开展了从三峡水库(开县小江)引江济渭向北方调水的课题研究。这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有关拓展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我国南水北调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009年11月,以“三峡工程与流域经济”为主题,学会召开2009年度理事会暨研讨会。
2010年10月,学会召开“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会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形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永保一库清水北送》报告。
2011年12月,召开“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会暨三峡水库蓄水175米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学术研讨会”。
2013年,在武汉举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与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建设美丽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区域经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环境保护、航运发展、洞庭湖和鄱阳湖治理,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3年11月,学会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首届长江经济支撑带合作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加强长江流域七省二市合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并提出《长江经济支撑带合作倡议》。
2013年12月,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批,学会创办会刊《长江技术经济》(内刊),初步搭建学会理事及会员联系沟通、传递信息、咨询服务的平台。
2013—2014年,学会组织开展“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可行性论证”(645工程)重大课题研究。明确提出将6米水深航道作为长江武汉至安庆段的建设目标。学会理事长罗清泉主持召开成果审查会。会议认为:研究成果丰富、可信,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为国家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项研究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4—2015年,为促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学会组织开展“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研究。
2015年1月,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举办“长江经济带发展学术研讨会”,共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黄金水道建设的大计。
2017年,《长江技术经济》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公开出版发行。杂志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管,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和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共同主办,定位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同年8月,杂志主管单位长江委批准成立《长江技术经济》杂志社。同年12月,《长江技术经济》杂志创刊号正式发行,时任水利部部长陈雷撰写创刊寄语。
2018年,受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委托,学会正式启动“长江梯级开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项目。
第二阶段: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期(2019年至今)
2019年12月,学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以“共谋长江大保护、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学术研讨会,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
2020年5月,学会启动奖项设立筹备工作,形成《长江技术经济学会设奖方案(审议稿)》。经与学会主管部门和国家奖励办沟通,为鼓励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保护科技创新,学会于2021年依法合规设立长江科学技术奖,并按照相关规定提交了奖励备案材料。
2020年8月,学会联合长江科学院共同组织江源综合科学考察。
2020年9月,学会参加汉江水资源开发保护战略专题调研,为后续开展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9月,为迎接全国科普日,学会联合长江科学院团委共同举办2020年水利科普宣讲比赛。
2020年秋汛期间,学会与长江文明馆共同组织4期“2020年防汛抗洪知识问答”活动,近2000人次参与答题。
2020年10月,联合长江科学院共同开展汉江中下游干流电站漂浮物影响及治理方式调研,为组织开展安全高效的综合治漂模式研究创造条件。
2020年11月,学会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制作儿童科普动画片《这是长江》。制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科普工作方案》和《长江技术经济学会2021年科普工作实施计划》,筹备建立科普工作委员会。开发了以“水宝宝”卡通形象为载体的系列科普产品,大力推动学会科普工作。
2020年11月,以学会为依托平台,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联合长江委长江科学院,采用《科技专报》形式向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报送《调整洪水防御传统思路打造生态防洪江西样板》的建议,拓展了学会报送政策建议的渠道。
2020年12月,学会和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共同在武汉举办长江技术经济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高端论坛,主题为“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幸福长江”。
2021年,修订《长江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新增技术发明奖;建立监督委员会,加强评选全过程监督;调整奖励工作办公室成员,升级奖励申报与评审系统。
2021年3月,学会联合会员单位与全球水伙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就长江水环境治理共商机制研究达成项目合作。联合流域各方搭建水环境治理共商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和机制探索。
2021年4月,学会主办“长江河湖保护与修复高端论坛”,以“聚焦长江河湖大保护,共谋绿色发展新篇章”为主题,围绕长江河湖保护与修复进行政策研讨、技术交流、未来展望。论坛发布十个“长江技术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并发出“守护河流湖泊,共建绿色长江”的倡议,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关注。同时,流域河湖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
2021年5月,长江委批复学会秘书处人员编制、内设机构和干部职数,学会秘书处首次实现实体运作。
2021年5月,学会继续联合多家单位开展长江源科学考察。
2021年9月,学会与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共同开展全国科普日节水宣传活动,深入九江小学等学校,开展水科学知识普及讲座。
2021年,学会联合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协调技术在云南高原山区高扬程泵站工程中应用”项目研究,助力国家能源绿色发展。
2021年,联合长江委长江科学院申报湖北省水利厅重点科研项目“武汉城市智慧节水建设思路与评价方法研究”,为武汉市节水体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4月,《长江技术经济》期刊承办主体正式变更为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会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向核心期刊目标稳步迈进。
2022年,学会积极探索学术交流新模式,连续举办多场“长江·大家谈”云讲坛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达数万人次。学会各分支机构也同步开展多种学术交流活动。
2022年,编制完成《关于加强长江流域极端干旱灾害形成机理与应对方略基础研究的建议》科技专报并报送科技部。
2022年,联合长江文明馆等单位开展第三十届“世界水日”系列科普宣传,专题策划五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普宣传,不断推动学会与会员单位形成科普合力。
2022年7月,学会和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区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等开展科学考察。
2022年12月,举办学会2022年年会暨长江保护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
2021—2022年,連续两年成功举办长江科学技术奖评选。
2023年5月,成功召开长江科学技术奖成果推介会,对两届获奖成果进行推介宣传。
2022—2023年,学会完成5部团体标准发布工作,有力支撑了流域水行政管理、河流生态保护以及节水灌溉等方面标准化建设工作。
2020—2023年,学会先后成立流域经济发展专业委员会、流域河湖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长江三角洲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以及青年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现有9个分支机构,包括7个专业委员会和2个工作委员会,覆盖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区域经济、水利能源、交通航运、生态环境等专业领域。单位会员实现倍增,个人会员达到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