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乡情愫到家国意识:论明代海瑞的民族思想

2023-11-17 06:58:54
关键词:海瑞

李 超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有明一代,海南儒学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琼岛曾一度有“南溟奇甸”之美誉。海瑞作为明代海南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其儒学之功影响深远,名声亦在全国家喻户晓。海瑞(1514-1587 年),明代著名政治家,字汝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为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琼山区)人。海瑞因秉公断案,被百姓称为“海青天”。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海瑞凭借《治黎策》考中举人。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历任福建南平教谕、浙江淳安知县、江西兴国知县、浙江诸暨知县、户部云南司主事等职。《明史》亦有言“(海瑞)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职者壮之。署南平教谕。”①[清]张廷玉:《明史》卷226·列传11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927页。海瑞性情秉直,一生曾多次直言进谏。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期间,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奢华误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冒死谏言《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劝说世宗勤勉离巫,振理朝纲,诏命入狱。直至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 年),海瑞受首辅徐阶提拔,调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疏浚河道,赈济灾民。之后因力主一条鞭法而遭受官员排挤,回乡闲居十余年。万历十三年(1585 年)始,重新起用。先后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严惩贪员。海瑞一生,清廉刚正,曾著有《淳安政事》,其文集收录于《海瑞集》。对此,《明史》亦有评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②[清]张廷玉:《明史》卷226·列传114,第5933页。

当前学界对海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瑞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等方面,相关著述亦层出不穷,成果颇丰。例如田澍③田澍:《海瑞精神·清官的独特体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胡凡④胡凡:《论海瑞直言进谏》,《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对海瑞直言进谏、刚正秉性方面予以深入论述。谢文玉⑤谢文玉:《海瑞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则聚焦海瑞的廉政思想分析其政治实践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海瑞除了需要关注海瑞显性的品质特征之外,还要进一步关注其隐性的民族情感。海瑞本自生长在琼岛,自小对家乡拥有着较为深切的原乡情怀。嘉靖年间亦正是通过对本乡民族治理之策而“命中举人”,进入仕途。不得不说在研究海瑞时,其“民族思想”,尤其是“原乡黎族治理”思想亦为关键。纵览当前学界对于此问题的讨论亦集中在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其中以黄君萍①黄君萍:《海瑞民族思想蠡测》,《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邱达民②邱达民等:《海瑞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为主要代表。尤其黄君萍从海瑞对待民族政策的态度、民族地区交通、经济、文化,以及法律规训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海瑞的民族思想,认为海瑞民族思想具有进步之意,但文献内容仍需深入挖掘,结构层次更待厘清。尔后至今学界鲜有学人重新系统且全面地认识海瑞的民族思想。③说明:21世纪以来对于海瑞民族思想的研究,大多在相关专著中略有涉及,例如李锦全《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蒋星煜《海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陈宪猷《海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就专论而言,张朔人曾在《海瑞与海南文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一文中对海瑞民族思想略有阐发。与之类似,吴丹(《海瑞的民本思想及其意义》,《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亦聚焦海瑞的相关民本思想,但整体而言,有关海瑞的民族思想方面尚没有具体全面的专述论文。基于此,本文结合海瑞传世文献及多方官修史书等相关文献,试从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四重维度,以其原乡理黎为视角,重新对海瑞民族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以期丰富和加深对海瑞民族思想的研究。

一、原乡情愫与政治统一:海瑞“理黎”的政治思想维度

海瑞自明武宗正德八年(1514 年)出生于广东琼州府琼山县左所,与明代弘治年间内阁阁臣丘濬同邑。虽然其“先世隶籍番禺,洪武十六年有答儿者从军海南,著姓琼山,不数传,族氏蕃衍”④[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张廷标编辑:《咸丰琼山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765页。,但其生长于琼岛,对海南生活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了较为深切的原乡情怀。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海瑞凭其《治黎策》一文,考取举人,且“所对治黎策甚详”⑤[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张廷标编辑:《咸丰琼山县志》,第766页。。自此,海瑞对于海南黎族治理问题的关注有增无减。总体而言,海瑞的政治“理黎”思想大致有三,即开十字道、迁设县所及编订保甲。

(一)力主开拓十字道,便于政治统一

实际而言,在海瑞《治黎策》提出“开十字道”建议之前,已有前人俞大猷倡言。俞大猷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由朝廷任命钦州守备署都指挥使,充任右参将,驻守琼崖。俞大猷镇守期间即提倡“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⑥[清]张廷玉:《明史》,卷212·列传10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603页。在俞大猷的“要约”中,即有开拓十字道之意图,俞大猷称自琼州至定安县一日程,本县至大坡头营二日半之程,本营至磨赞村一日程,本村至凡阳峒一日程,本峒至罗活峒一日程,本峒至崖州城二日程。此南北径直道路所宜开通迁立驿递,以便官民往来者也。可见,俞大猷已阐明琼州各黎峒距离各县所较远,宜分道开辟便于往来,而具体方案即设两条道路;即:

“自沙湾新设城起,西由临高黎峒行,由催抱、古镇州、罗活、领脚各新立之城经过,由万州、乐会、定安等黎峒,复回沙湾,此周流于黎峒之中。”⑦张朔人:《海瑞与海南文化》,《西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由此,俞氏建议实际一则是将在琼州府与崖州城之间开设一条贯通南北且穿过五指山腹地的大道;二则是在黎峒周围亦为五指山之围,即万州、乐会、定安等地修建环状道路,复回沙湾。从而便于“朝廷威信每年各巡一次,渐使归化”⑧张朔人:《海瑞与海南文化》,《西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诚然,海瑞在进一步丰富“十字道”计划蓝图之时亦曾提及丘濬之计划,《复总督凌洋山》中即载:“夫黎岐中处,而州县环之,天下事有易于琼州事者乎?部议及丘文庄要将五指山开十字路,廊庙之上亦有心公之心者矣。”⑨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47页。而后,海瑞在乡试中提出《治黎策》一文,亦明确分析了黎族地区的重要区位要素。其称:“然愚生之所忧者,元至元(1264-1294 年)屯田立学,复起文河之忧;毛伏羌提师压境,不开十字之道。欲为目前苟安之图,不思万世穷之利,根株之不拔,则未必后日之不如今也。夫琼黎中处,环海州县,譬之人则心腹之疾也。失今不治,后将浸淫四溃,而为四肢之患,皇甫规所谓‘虺蛇入室,不可一日安焉’者也。故愚生以为今日之计,不过坚持开十字道之心,固执立州县之计而已。”①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4-5页。在此之后,海瑞又以《平黎疏》奏请圣上开通十字道的重要性,其言:

“臣窃见琼州一府,颛颛独居海中,其地绵亘一千余里,黎岐中盘,州县滨海旋于外。譬之人,黎岐心腹,州县四肢,黎岐为寇,是心腹之疾也。心腹之疾不除,将必浸淫四溃,而为四肢之患,州县无久安之理。……若琼,则内之黎岐与外州县百姓,鸡犬相闻,鱼盐米货相通。其间虽多峻岭丛林,彼之出入往来,自有坦夷道路。”②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6页。故而,海瑞已重视黎族地区与外县沟通的重要性,其在《平黎疏》亦提出开通十字道,即“从而计久长,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中峙参将府兵备道,则立犄角之形,成蚕食之势矣。”③[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台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1973年,第73页。实际而言,海瑞亦在《平黎图说》中谈及了黎族地区的重要区位因素,即:“黎僚之性不常,今虽帖然无事,而动即生难者,去州县远而不沾治化也。东西南北之路不通。州县不立,则岚瘴终于郁结,虽名山大川,与生人均归沦弃,彼含齿戴发,何由见天日乎?故今日莫急于开道路。”④[明]海瑞:《平黎图说》,[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年,第784-785页。可见,海瑞敏锐地察觉黎族地区如欲发展,必须开通黎族地区与四处州县的道路。

同时,海瑞认为开通道路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据《平黎图说》载:“盖十字之道,昔人筹之审矣,未有能设诚致行者。如欲行之,则必按图而计其道之远近,问其间已辟未辟之多寡,与夫费用之简与繁,与夫工力之何以起,何以成。夫借力于客兵,借费于异郡,将动众数千,经费数万,积数十年为之,不可得也。”⑤[明]海瑞:《平黎图说》,[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5页。由此,海瑞考虑十字道的开辟需要思考工时、劳民、经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主张十字道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进行修建。对此,海瑞曾提出了具体的修建方案。据海瑞所论《上兵部图说》载:

“中十字书乃开十字路处。开十字路自琼州至崖州道里长,自万州至昌化县道里短,圆形不如此者,迫于纸也。

一、琼州府历海旁州县周围行,其程计二千四十里。各州县治除定安、会同二县外,去海远者约十四五里,近者六七里。”⑥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9页。

对此,海瑞特意将十字道的图纸绘制而出,如图:

图1 海瑞十字道修建计划图

从海瑞设计的黎族地区交通规划图可以看出,预想开拓琼州至崖州的南北纵贯线路,以及包括自万州至昌化的东西线路,从而形成有效的十字交叉交通网络。海瑞亦在《平黎图说》中谈及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其言:“每四面开来,东西横之,南北纵之,要于中央相接。自南吉而南,从新招之草提等岐,以达磨羊、磨赞,直抵崖之凡阳,以断五指左臂,崎岖之处不过二百里。由儋之青宁营以达峨茶等峒,以合草提、磨菜,直抵万仓,以过万之长沙营,以断五指右臂,中间攻苦之处亦不过三百里。”①[明]海瑞:《平黎图说》,[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5页。由此,海瑞考虑将海南岛中部的黎族地区与四周州县密切联系。张朔人认为海瑞十字道的开辟实际“目的就是通过道路建设,将五指山‘黎峒中盘’的局面彻底瓦解。”②张朔人:《海瑞与海南文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诚然,开辟十字道路一者可以破解黎峒处于环绕与五指山四周相对闭锁的空间格局,但更重要的不是“局面的瓦解”,而是更有效地将黎峒民众与四周州县百姓密切沟通。同时,蒋星煜亦认为“海瑞在海南开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十字交叉大道,使汉族、黎族的隔阂得以逐渐趋于消除。”③蒋星煜:《海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页。实际而言,海瑞亦是出于对原乡情愫的感念以及对黎峒民众的发展考量,提出了十字道的修建计划。海瑞甚至在《平黎图说》中亦具体阐明十字道的具体修筑方案与施工细则。据载:

然据林兵宪法《图记》称:十字已丁。则东西北之路既已无梗,而南之一道可无虑也。须令各处土酋,各编本处士兵,轮番出力,每人岁不过数日,日各有粮,各依方略指授。每日一道可用五十人,险夷相准,日可阔二里,每道用官兵一百五十人,分大小营,开进五十里即下一子营,五十名防守,进至百里,置一总营,兵一百名防守,又进五十里,下一子营,而移前子营之兵以守之;又进一百里,置一总营,而移前总营之兵以守,谓之连珠营。又须令四方营道相通,可使仓卒援应。黎兵出众力以开先,官兵养全力以守后。总计四面日用二百人,人日支给二分,总计四面日计四两,一年可费一千几百两而已底绩矣。不愈于师行数万,日费千金耶?④[明]海瑞:《平黎图说》,[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5-786页。

可见,海瑞已从十字道的修建时日、用兵工数量、建设守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与计划部署。其中最为奇特的是海瑞的“连营修筑制”及“黎汉共建制”。其“黎兵为先,官兵援后”的合力修建思想亦体现对黎峒百姓的原乡情愫,亦体现出王朝对于地方的有效援建与极力关注。综合而言,海瑞“十字道”的民族政治思想是在俞大猷的基础上逐步丰满而来,并且在当时影响甚远,尔后亦在王朝治理政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迁所置县,促进黎民向化

在黎族地区迁所立县,是海瑞又一突出的民族政治思想。海瑞根据明代当时现有的民族格局分布状况曾多次提出迁移卫所、增设立县的主张建议,这在其相关奏疏中皆有体现。《治黎策》中曾言:“州县所之可移者移之……又不然而徙之于外。……又不然而徙曰‘革心宣化’云者,吾未见州县之不立,十道之未通,而可以革心宣化也。”⑤[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102页。此外,《平黎疏》亦载:“往不可谏矣,今距大征仅三岁,兵威震慑于黎人尚存,遗黎之生聚犹寡,开道立县,今日可及为也。……设县立所,限其大概;乘机审势,听其便宜。”⑥[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3-74页。可见,在海瑞多次向朝廷表奏的文疏中均提及“立县迁所”,而“迁所立县”是与开通十字道相辅相成的。欲开通十字道则必须在主要干道邻近点设县以拱卫政治统治。在具体的实践规划中,海瑞认为应该在十字道的中央,即五指山周围东西南北之中设立一所大县,用以控制黎峒百姓,便于政治管理。据《上兵部条议七事》载:

一、黎岐所居之地,虽有高山峻岭,其中多平衍峒场,膏腴田地,可辟之以立县所者甚多。今据大征剿平及人所常行共见者,则崖州罗活峒、抱显村,感恩古镇州,陵水郎温峒,琼山大坡头营,儋州七方峒。凡立县迁县,必先置所移屯。其不必立所者,亦宜拨军兵数百名防守,俟平黎后议撤。其凡阳、磨赞二村之间,乃东西南北之中,可立一大县,迁海南卫并兵备道参将府于中,使东西南北皆可以控制黎岐,且与新立县所为虎豹在山之势。①[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3页。

其次,海瑞认为适当迁移崖州、昌化两所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内管黎峒,外御海寇。其言:“崖州、昌化二所在州县中,边傍州县居民熟弓矢,常时皆能自御海寇,无俟于本所官军。今若迁崖州所于罗活峒,则去崖州止一百里;迁昌化所于古镇州,则去县止七十里,内可以威制黎岐,外亦可以防御海寇。”②[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4页。再则,海瑞还主张将感恩、会同等非重要的州县迁移至黎峒周边以巩固边防安全。其称:“感恩土瘠,民苦耕作,亦非要害,可迁于古镇州。会同、澄迈二县亦非要害,似可迁于附近黎峒。”③[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3页。又言:“各州县巡检司凡非要害者,皆可迁于新立县所近地或冲要里社,以为关防。”④[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4页。可见,海瑞亦认为在黎峒周围加强巡检司的设置亦要迁至非要害且与州县要冲之地,以靖地安。

综合来看,海瑞迁所立县的政治民族思想仍具有促使“黎民向化”的作用。海瑞认为黎峒中“生黎”不肯归化的原因在于距离州县王化之地甚远,若能通过迁县移所方案则可有效地促使黎峒向化。海瑞有言:“黎人虽有犷悍不肯归化者,然去州县远,欲向化而无由,并为奸人所阻隔者亦多。今若区处群黎,当先其易而后其难。既得其易,辄立县所,则难者欲为乱而无羽翼。我势既壮,则彼当向化矣。”⑤[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4页。是故,海瑞主张将原来设置在沿海的会同、澄迈、感恩三县迁移至内陆重要地带,在“四方之中,立一大县,并移参将府于中间。”⑥[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81页。可以看出,海瑞迁所置县的政治主张具有强烈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意识。其迁所立县等系列主张亦是为了加强黎峒百姓与外界的有效沟通联系。黄君萍亦曾认为海瑞立县迁县等举措“和汉民一视同仁,同等对待”⑦黄君萍:《海瑞民族思想蠡测》,《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可见,海瑞迁所置县之举是促进黎民向化,利于黎民百姓之举。诚然,海瑞“迁所划县”举措与“开通十字道”相辅相成,都是其“治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三)定设里甲,编籍百姓

海瑞的民族思想中又一重要的政治主张即为编订里甲,定籍百姓,使得朝民合法化、规整化、合理化。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时期曾先后两次提出实行保甲之法,即《保甲告示》与《保甲法再示》。其认为“止论居止人户年至十五以上,尽行开报,为保为甲,不论原管都图册籍。”⑧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82页。故而,海瑞认为年满15 岁,无论身为何籍,都应履行保甲之法,诚然黎峒地区亦在其列。

关于黎峒的保甲之法。海瑞曾在《上兵部条议七事》中具体阐明了黎峒的保甲之法,其认为黎峒保甲之法的推行亦可加速黎民向化,据光绪版《定安县志》载:“黎岐归化,当先编其峒首、村首为里长,所属之黎为甲首,出入不许仍持弓矢,原耕作田地,听从其便。其山林可开垦者,并绝黎田地,招外方无业民耕作,结为里社,与黎岐错居。”⑨[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4页。《平黎图说》又言保甲之法应落实在每峒之中,据载:“每峒各立保长、里甲,编入户口,各食本田,使供赋当差,不数年间皆良民矣。”⑩[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6页。可见,海瑞认为保甲之法的正确推行应当能够促成黎民有序王化。

关于黎峒保甲的效果及作用。海瑞提倡在黎峒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建立里甲基层组织,可以使黎民尽快收入王朝版籍,归于王化,化为编民。可以说,在黎峒地区实行保甲制度,“是使各族人民‘欲为乱而羽翼’,进一步防止各族人民起来反抗,以维持和加强明朝的封建统治。”⑪黄君萍:《海瑞民族思想蠡测》,《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黎族简史》中亦曾提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一方面,明代大批的黎人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供税役’,被纳入封建剥削制度的轨道中。”⑫《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黎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81页。可见,对黎族百姓进行“编订里甲”,实际是黎族百姓对于明王朝国家经济制度的认可与接纳,是对明代王朝国家认同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在黎族地区对黎民编订里甲,实现了王朝对于地方百姓的直接管辖,加强了基层组织的统一与完善,实际也有利于黎民的安定团结。

二、纳赋归朝与经济发展:海瑞“理黎”的经济思想维度

海瑞的民族思想中,其经济发展思想非常重要。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海瑞曾一度提出诸多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奏文。其主要核心思想则表现在清丈田土、垦禁屯田、均徭薄赋三个方面。

(一)力主清丈田土与开禁屯垦

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时期,曾两次拟定清查田地的文疏,即《量田申文》与《量田则例》。海瑞对田地丈量之事尤其重视,其在《量田申文》中就指出了淳安县粮田的弊端,据载淳安县曾一度有“那移界址,改换册籍。有力大户,山地开垦成田,厚收薄赋,绩及今日,有田者无税,无田者反当重差”①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59页。的现象。“逃户钱粮”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了百姓“苦乐不均”的现有情形。海瑞对此亦提出严格的清丈田土要求,据载:“呈乞转运通照杭绍等府,均平丈量,立规定业,庶使赋役均平,民得安生,逃流归复,一邑幸甚等情。”②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59页。另,海瑞仍规定应按照人户多寡,均衡田地,重新丈量清楚,合理开垦田地。《量田申文》载:“若欲存疲民,招回逃流,均平赋役,诚莫若概县丈量,通融补算,一劳而可永定也。缘干税赋,合无容令卑县亲视诣各里,佥督管保书算量手照依见管田山塘坵段从实丈量,吊查原号,佥定今业。勘视原被衙涨可开垦者,督合开垦。山地成田者报升田赋,以裨不足。……县总更正流水号册,鱼鳞形图,清立各户实该钱粮,永为赋税。如此经界正、苦药均,而争讼息矣。”③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60页。

此外,海瑞还制定了严格的清丈田土的实际准则方法,即“五步丈量法”。大体而言,据《量田则例》载:“一、每日丈量时,即取纸一张置于桌上,就日昇日落方所,定填东西南北字,又于四隅定填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字。……一、流水册中书田地山塘形像,在南者如其本形书于南,在北者如其本形转纸书于北,东西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亦如其本形转纸书。……一、山争占者多,盖由界至不明,图书难晓。今丈量山折倒书,不可尽如田地,如流水,并旧鱼鳞图。……一、书流水图、鱼鳞图,凡方圆斜曲必须一一与田地山塘形像相合,并四至者不可少差分寸。惟山不能尽合,盖鱼鳞图山折倒书。……一、产业争论者及其极多,今日丈量止以见今管业人佥为业主,不论前事。”④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90-192页。由此,海瑞在清丈田土方面,从方位、图例、尺寸、体例、时效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海瑞清丈田土的制度亦落实在了海南黎峒范围之内。

海瑞所撰《再复唐敬亭》中曾提及地方官刘大尹向黎峒里长取粮田形册而未果,未能及时回复朝廷之事。此事亦牵扯出海南黎峒田地未能清查明晰一事。据海瑞所言:“盖黎田之轻,亦与丈田之数。……昨会刘大尹云,与里长取一丘粮田形册亦不可得,无以回上司之急。此则有故。盖各业主已赴各坐落地方查田,丈田田形弓步履之而后知。官府之号令反复,民间议论,一谓如此,一谓如彼。业主不能应里长,是以里长不能以应县官也。……丈田未完,又未具有田形。琼人老老幼幼一未曾知有丈田之事,万乞台少宽假之。”⑤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459页。可见,琼州一地的田土清丈工作并未出色完成,海瑞在回复唐敬亭的这封回文中,即强调清丈粮田应认真落实。但总体而言,海南黎峒百姓对于朝廷清丈土地一事仍表现较为积极,即“丈田之举,无一人不喜曰:二百年来复睹朝廷今日均平之美矣。”⑥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459页。

(二)军屯至民屯的思想转化

明代,海南实行屯田制度,朝廷对于海南黎峒地区实行田土管控开垦,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万历年间海南的军屯模式亦弊端显现。万历《琼州府志》曾载:“昔人于琼环黎置屯,沿屯置田,即古者湟中、许下遗意,至深远也。盖屯军为防黎而设,屯田为养军而设。今大不然,民侵其居,军虚其籍,且逃绝相寻,是谓有屯无军。官舍土豪包占管业,且争讼不已,是谓有军无田。耕者什一,荒者什九,且卖单变产,是谓有田无食。故在屯在所,虽有仓支屯给名粮,而军兴杂费动辄剜肉医疮,言之可为痛涕。”①[明]戴熺、欧阳灿总裁,[明]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355页。基于以上弊端,海瑞的经济发展思想即为将“军屯”改为“民屯”,充分鼓励黎峒百姓开垦粮田。据海瑞所撰《上兵部条议七事》载:“海南卫十一所②说明:海南卫内外十一所屯田,凡二十二处,共田四百九十六顷四十亩,原额该纳细粮共一万四千九百八十二石。其中各所屯田坐落于下:左所屯田二所(南黎、清宁),位于定安县;右所屯田二处(大寨、顿墟),位于澄迈县;中所屯田二处(龙袍、南绵),位于琼山县;前所屯田二处(坡口、徐家),位于文昌县;后所屯田二处(澄迈、安平),位于临高县;清澜所屯田二处(文嚣、顿兴),位于会同县、乐会县;万州所屯田二处(新泽、禁山),位于本州;南山所屯田二处(岭脚、鸭塘),位于陵水县;儋州所屯田二处(黄谓、黄村),位于儋州。具体可参见:李勃:《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年,第355-356页。屯田,正以防御黎寇也。今其地附近之黎登版籍为良民久矣,屯军一无所为,可拨其田为民田,迁军移别营屯田于黎峒中。”③[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4页。

海瑞之所以认为应当将“军屯”改为“民屯”,是因为其充分肯定黎峒百姓的劳动积极性。黎民不能耕种的原因只是“绝黎田土”④黄君萍:《海瑞民族思想蠡测》,《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而并非“无耕田之人”⑤黄君萍:《海瑞民族思想蠡测》,《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海瑞在《平黎疏》就指出黎民即以善能耕田,其云:“黎人居处皆宽广峒场,耕作皆膏腴田地,非得地不可耕而食。文昌县斩脚峒等黎,琼山县南岐黎等黎,今悉输赋听役,与吾治地方百姓无异。”⑥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7页。除此,海瑞还鼓励汉族地区百姓与黎峒民众错居共耕,共同发展经济,即“招外方无业民耕作,结为里社,与黎岐错居。”⑦[明]海瑞:《海瑞上兵部条议七事》,[清]吴应廉创修,王映斗总纂:《光绪定安县志》卷9《黎岐志》,第784页。总体而言,在黎民田土耕种方面,海瑞的军屯转民屯的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黎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平蠲徭役,减削负担

均瑶薄赋、适当蠲免赋税是海瑞主张的又一重要经济思想。明代海南赋役名目繁多,据正德《琼台志》所载,琼州府所辖州县里分多寡不等,但总体而言,可分为粮差(驿递马夫)、银差、力差、丁差、借倩夫、催粮、见年等若干名目。虽然明代一条鞭法推行使得赋税徭役统一编派,但海南黎民的赋税徭役亦较为沉重。据万历《琼州府志》载:“琼昔赋役浩繁,自条鞭法行,一应派额合为一条计,岁用若干,丁石若干,通融均派,依粮定银,数既易知,又附征于粮,事已而民不扰,诚简易画一之良法哉!”⑧[明]戴熺、欧阳灿总裁,[明]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上册)》,第283页。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时期就对“均徭”情况进行了阐述,据《均徭册式》载:“海为酌定均徭,以节民财,以便输纳事。照得钱粮外有均徭一事。钱粮正供有额,独均徭官自为私,时有增益。且不如例徵银,包当人指名倍取,历阶不改,削民为毒。”⑨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268页。可见,海瑞已经通过淳安县的现状察觉徭役对于百姓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海瑞亦制定了减免徭役的具体做法。据《通法》载:

如田地一亩,今徵银一分,年年止是一分。增田则增起备用银数,减田则减了备用银数。小民一分之数,年不增,年不减,山荡人丁亦然;如乡官之升转不常,生员乡官之多少不一,岁有优免去多者,岁有优免少者。多则备用银减,少则备用银增。⑩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269页。

海瑞蠲免徭役、削减负担的建议亦在海南黎峒地区有所推行,据其《平黎疏》所载,即有“文昌县斩脚峒等黎,琼山县南岐峒等黎,今悉输赋听役,与吾治地方百姓无异”⑪[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3页。的情形,但大体而言,黎民的赋役亦为之甚重,《治黎策》曾言:“夫徭役不扰,俯仰足资,固有乐之者,况于州县复为之驱乎!”⑫[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102页。然而在海南黎峒地区进一步蠲免徭役的做法亦在海瑞的文疏中有所提及,《赠养斋蔡侯抚黎序》中曾提及黎峒地区亦遵照明廷旨意及海瑞建议实行轻减赋役。据载:“苟朝廷之上,薄赋轻徭,承宣之吏,还淳返朴,举蔡侯而为之,无不可矣。”①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366页。另,海瑞亦主张“伸算确征赋税”法,即主张按照前文所述清丈完田土之后,将“业主名”重新廓清,其田土范围的“东西南北四至”纷纷定清之后,按照“一一伸算”和“一一丈量”的方式进行征收,实际而言这亦是平蠲徭役思想的具体彰显。

(四)主张黎汉贸易,促进黎区经济发展

海瑞在经济方面,亦主张要加强黎汉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和提升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海瑞在《治黎策》中亦明确否定前人认为黎境之地不当以贸易的错误言论,而主张加强商贸互动。据载:“自此之外,虽议之之尽其方,处之之尽其术,皆下策也。何者?昔之议者,谓尽杀黎类为忍。而究其所以为说,不过曰:‘禁商人之贸易,则黎无以为矢刃之资。’夫利之所在,人共趋之,虽死有所不顾,而况于铁首其戎者乎!是奸商虽不可不禁,而有不容于尽禁者矣。”②[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102页。另,海瑞主张在黎峒地区“立圩市以通贸易”③赵毅、林凤萍:《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以加强黎汉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而实现“鱼盐米货相通以资天下”④赵毅、林凤萍:《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18页。的繁荣景象。可以想见,在当时众多坚持“黎汉”界限的众多声音中,海瑞能够力主促进黎汉贸易,实属可贵。

三、“安谧固边”与家国安定:海瑞“理黎”的军事思想维度

论及海瑞的军事民族思想,其核心思想即是明廷对黎境之地大范围“征剿”政策的极力反对。与之相反,海瑞主张“重抚轻剿”的安民之策。其重在“安抚”的民族政策实则是王朝国家“安谧固边”的智慧方略。

(一)力倡“重抚清剿”的军事态度

海瑞自幼成长在海南,自然对家乡拥有强烈的原乡情愫。尽管其在相关奏疏中谈及黎境之地时,偶尔亦有“黎寇”的表述,但其始终认为朝廷大举攻伐黎境之地是因为明廷侵扰了黎民的切身利益。海瑞亦在《平黎疏》中表达了自身对于黎情的担忧,即“臣生长于琼,饫闻黎患,痛琼民岁月罹害,虚费陛下兵粮,迄无一臣为地方长久计,以纾陛下南顾之忧者”⑤[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2页。。鉴于对琼岛黎民的担忧,海瑞曾总结了弘治至嘉靖年间王朝“征黎”的三次重要事件,认为“征剿”黎民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亦不利于王朝边境的安定与和谐,更是阻碍了黎境之地王化的趋向。据《平黎疏》载:“自国初以至今日,除戍守军民兵截杀,并整饬兵备道督兵雕剿不计外,两广巡抚都御史上请弘治十四年(1501 年)征儋州昌化县黎,嘉靖二十年(1541 年)征陵水县崖州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征感恩县崖州黎,凡三大举矣。每举调两广官兵十余万,费银数十万两,前后屯兵防守,骚害居民,或三年或四年后止。然竟不能使黎寇詟服,迄今劫村杀人,无岁月无有。”⑥[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2页。可见,海瑞认为首先明廷自弘治至嘉靖年间三次大规模“征黎”活动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其次,即便是从两广调兵亦会劳民伤财,骚扰百姓。再则,海瑞认为黎民反抗之事不能用“征剿”一项以一概全,明廷决策者实际应当考虑文武之臣是否真实履行了自身的职责。海瑞言:

是黎岐盘踞地不过方四百里而已。区区方四百里地,自国初以至今日,残害国家赤字若此之毒而无已,调用国家官兵若此之众,费用国家钱粮若此之多。两广有巡抚都御史总其权,琼州有兵备副使专其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以来,又有守备参将之设,迄不能一施剿抚,安辑吾民,何故?武臣惮难畏寇,文臣养望待迁,图目前苟安,不为地方永久谋虑。黎小寇害,则隐匿不申请,黎大寇害,调兵又苟且奏功,姑以应事塞责。⑦[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3页。

由此,海瑞认为武臣一味地调兵征剿的目的除了不能达到“平黎”之效,仍然会有邀功之嫌。海瑞主张的是“重抚轻剿”。其认为黎峒问题应该以“安抚为先”,认为在黎境之地“开道立县”的政治建议如若能够实行实际可以避免征伐之战。其言:“故臣尝以为弘治十四年(1501 年)开道立县,可无嘉靖二十年(1541 年)大征,嘉靖二十年(1541 年)开道立县,可无二十九年(1550 年)大征;大征后开道立县,可无岁岁雕剿、年年守戍。”①[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3页。海瑞认为前朝征黎之官大多不肯躬耕亲为,往往苟且偷安,疲于应付。如若能够开道立县,安抚百姓即可得以安定。其称:“诿之曰地土险恶,劳师无功,借口圣王不治夷狄之说者,皆庸人苟禄偷安,不肯身为地方当事托词也。往不可谏矣,今距大征仅三岁,兵威震慑于黎人尚存,遗黎之生聚犹寡,开道立县,今日可及为也。”②[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3页。

另外,尤其重要的是海瑞认为“治黎”的问题在于“人法兼资”,即既要讲求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又需要适当的人去切实落实推进,即讲求“人治”与“法治”的相互制约。这一点海瑞在科举考试中就以“治黎”问题而以小见大。据《治黎策》言:

天下之事,图之固贵于有其法,而尤在于得其人。何谓法?经画而条理之,卓有成绩可考者,法之谓也。何谓人?所以经画而条理之,卓以成绩自许者,人之谓也。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则夫今之琼黎,其处置之法,固所当讲;而以身任事之人,又非琼人之所深望者乎?夫执事之问,革心宣化之图,山川夷险之势,叛服得失之由,愚生固曰得其人之为贵。③[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101页。

由此,海瑞认为“治黎”问题不在于军事制度的镇压,而在于“革心宣化”,在于以德化政。德政的施行亦不仅仅在于制度的制定,而更在于施行人的实际落实。即“伏乞陛下明敕群臣中知识事机、力可大任、不贪富贵、志在立功者,以之充兵备副使,以专治黎之任。”④[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4页。正如前文海瑞所倡之“开道立县、编订保甲”等一系列措施能否真正地履行执行则是最难之事。可见海瑞将“治黎”问题引申至“治国”思想,其家国意识观念尤其突出,其“人法兼资”的观念不仅适用于“治黎”思想,亦体现了“理国”方略中的核心思想。

另外,海瑞亦提出不仅要对黎峒百姓加以体恤,还要对当地黎兵施行德政。据《奉二守陈南川书》载:“黎兵死于澄迈之战,身享殓祭,妻子厚赐,周县丞良有见矣。”⑤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412页。可见,黎兵死于战事同样要得以厚殓,并广布恩德,才能受到琼民爱戴,即“则总戎之能与爱民之政并著于时,而琼民感功报德于亿万斯年矣。”⑥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413页。总之,海瑞的关心和体察黎民百姓疾苦、对百姓施行仁政、反对明王朝的“征剿”政策等一系列主张是其家国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提出调兵戍守考核制度

海瑞在军事战略思想上的家国意识还体现在其提出的调兵戍守考核制度。其《平黎疏》明确提出,落实“治黎”措施,必要之时可调广西广东之兵戍守考核。据载:

凡一切招民、置军,设里、建学、迁创县所、屯田、巡司、驿递诸事宜,许抚按臣等从中节制,年年借用,许其调广西土兵广东汉达官军打手约四千人,值变故许其调用约万人,量拨一次大征银粮之半,以充其费。陛下三年考其成立之功,七年稽其变化之效,必得专任之柄,宽其行事,而又功少不完,不迁其官,事少不效,必重其罪。欲不尽心力而为之,不可得也。永绝祸根,遗安万代,省国家无已之费,纾陛下附髀之忧,可计日见矣。⑦[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4页。

由此,海瑞的调兵戍守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海瑞所指的调兵事宜需从事一切关于“抚黎”的相关事项。虽然只是提出预想的制度设计,可行性尚无事证,但其范围不仅仅包括“巡司”在内的事务,还有“屯田、建学”的相关要求;其二,海瑞调兵的兵源主要来源于广西、广东两地,有“土兵”亦有“汉籍官军”以充军用;其三,海瑞认为考核制度应定为“三五”年不等的制度设计,调兵之效要观成绩以论之,优则专任,劣则重罪。虽然在海瑞的相关奏疏文案中不曾多次提及“调兵”之制,但作为其“治黎”的重要篇目——《平黎疏》,其仍上敕兵部咨行两广抚镇衙门,会同巡按守巡等官,从长计处。

四、订立学约与文教延续:海瑞“理黎”的文教思想维度

海瑞早年凭借《治黎策》一文中得举人,初入仕途的海瑞曾在福建南平县担任教谕一职,主持南平县的教育工作。海瑞的文化教育思想即以尊师重道、传业致用为终极目标。海瑞提倡要注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德才兼备的能力等等,可以说海瑞的文化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引领作用,对于现今文教思想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订立教学,化导学风

海瑞在文教方面倡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方能教导他人,即“本职钦承明命,请以严师自处”①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3页。。其在南平教谕期间就曾向民众提出十六条教谕规训,名曰《教约》,严格规范了民众的文教思想。总结起来其文教思想可大致分为五点:

其一,海瑞提出无论身为教谕还是学生,都应保持知行合一的处世态度。《教约》言:“圣门之学在知行。德行属行,讲学属知。慎自修饬者,决无不讲之学。真实讲书者,肯业身于小人之归乎!是故知行并非有二道也。然今称德行文章,则当有辨。”②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4页。对此,海瑞援引孔子之言:“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③[清]曾国藩纂,乔继堂编:《经史百家杂钞(上卷)》,长沙:岳麓书社,2020年,第13页。由此,海瑞主张教育之则要讲求知其忠信,行以廉洁。

其二,海瑞认为读书作文要讲求发自本心,表里如一。《教约》言:“文也者所以写吾之意也。吾平日读书,体认道理明白,文心行已,正大光明,吾之神也。作而为文,不过书师之写神者耳。……孔孟之文,天下至文。论语七篇,后人作文之法也。今则否此不务,不求之心,而求之讲章墨卷。”④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4-15页。对此,海瑞反对文章极尽华丽的辞藻,追求文章出于本心。

其三,海瑞主张学生应刻苦为学,学以致用。据《教约》言:“学以知为先。读书所以致知也。”⑤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5页。为此,海瑞为学生订立了详细的学习章程。其言:“今与诸生约,将四书、本经、通鑑、性理分为十二分,应月考;又自一月中分为二,应朔望讲书;又分为三,应日课。诸生自量资力,次者减性理,再次者减通鑑,再次真减经。非其不得已,必宿号。宿号者,两日背书一次,复书一次毕,讲书用辰时,三六九作课用已午时,将作课发落前课。不在号生员去学十里内者,朔望赴学,背复半月以前书,送半月以前课。在十里外者,月考赴学校一日,背复一月书,送一月课。发落月考在再考次日辰时,取便村居生员也。”⑥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5页。可见,海瑞不仅仅认为,为才之学应该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而且对于“宿号与否”的学生亦有不同的教学标准。

其四,海瑞极力主张师生之间应当平等授学,并且规定教谕不得私受学生惠利,应保持良好的师生相敬关系。海瑞言:“古者执赞以相见,明有敬也。矧弟子之有求于师者,可无敬欤!然受命以教,与此则又不同。盖师生分定,朝廷为诸弟子求师,不待诸弟子将敬而后求,教官为朝廷设教,不谓诸子不求而不教也。诸生参见拜楫外,不许更执货物以进。凡俗例所云送节酒食馔先生者,俱不许举行。夫朝廷设有教官,将谓为尔诸生益也,宁曰刘诸生以肥教官耶。”⑦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7页。可见,海瑞对于师生关系的鉴别甚为严格,同时亦认为“诸生欲以道义自处,请先以道义处人。”⑧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7页。

其五,海瑞对于诸生的学业设立“稽德考学”制度。据载:“诸生人养,本职稽考不能经久记忆。今立大薄二扇,一稽德,一考学。稽德薄记诸生某月某日行某好事,某月某日行某不好事,责几。礼貌得失附焉。考学薄记月日背复何书,全记并记多忘少,责几;记忘相半,责几;记少忘多,责几。考课之记如之。写字敬简附焉。岁终执此历历稽验参酌,书之三等,更为一大赏罚。诸生失之前,宜补之后,不可当顽钝无耻之责;有阙初求一于终,不可当始勤终怠之责。”①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18页。可见,海瑞对诸生的考学情况提出了明确的赏罚要求,从而在制度层面形成了有效的管理。

(二)立学训导,开化黎民

值得注意的是,海瑞的“学约”制度不仅仅是在其南平教谕时期所提倡的,而且其“教约”制度亦直接影响和传播到海南黎族地区。海瑞早在《治黎策》中即提出要以“读书育人”为施行德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其言:“夫读书知礼义者,浚削良民,虽廉耻有所不顾,而况于土酋之无知者乎!是贪酋虽不可不惩,而有不容尽惩者矣。”②[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102页。在海瑞宣扬文教的背景下,黎峒地区的文教水平得到提高。《平黎疏》曾言:“儋城七方峒,今亦习书句,能正语。”③[明]海瑞著,海忠介公全集辑印委员会印行:《海忠介公全集》,第73页。此则说明,黎汉之间交往交流的程度在逐步加深,黎族民众学习汉文化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此外,海瑞主张在黎境之地广泛建立“寨学”,延请教谕前来琼岛教授学生,从而达到移风易俗和教化黎民的目的。据《平黎图说》载:“……其拨补钱粮,可随时暂从区处。仍急立寨学,延师训导,各营及各处村峒皆立社学训诲。其客兵外民有愿徙居者,使杂处之,久当渐染言语文字,责以换黎服而衣冠。”④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黎族古代历史资料(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第230页。由此观之,海瑞倡导的在黎峒地区设立社学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儒学在黎族地区的传播和教化。黎民文化水平得以提高,语言渐习的同时亦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互动与融合。且社学施行的状况亦较为可观。据周伟民考证,明代在海南所建立的社学共178 所,其中琼山81 所,澄迈19 所,临高11 所,定安3 所,文昌7 所,会同5 所,乐会5 所,儋州18 所,昌化2 所,万州6 所,陵水2 所,崖州16 所,感恩3所。⑤周伟民、唐玲玲:《海南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8页。可以见得,明代海南尤其是黎族地区的文教发展实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教的传播与延续,亦使海南一度有了“南溟奇甸”的美誉。

五、结 语

纵观海瑞的一生,其民族思想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四个维度进行阐释。政治方面,海瑞通过多次提及在黎境之地开通十字道建议。一方面可便于迁所立县的实施,另一方面可加快黎峒地区与州府之间的政治联系,利于政治统一;经济方面,海瑞力主在黎族地区全面清丈田土,实现“耕田归民”的实际目标,使得黎民充分享有开垦田土的自主权。与此同时,黎民在履行国家赋税制度义务的同时,海瑞主张平蠲徭役,从而减轻黎民负担。黎汉贸易的加速与繁荣亦促进了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军事方面,海瑞首先极力反对明廷反复的“征剿”之策,主张“重在安抚”的“理黎”策略。文化方面,海瑞更是制定了十六条生员学约以规范教谕准则。另外,在黎峒地区建立寨学,化导学风之建议同时亦在后期实施中初见成效。综合而言,海瑞的民族思想可谓是从“原乡情愫”到“家国意识”的升华与呈现。

海瑞的“理黎”思想虽然只是其民族思想的一个实例或缩影,但透过其“治黎”思想可以明确看到海瑞拥有“兼济天下”和“经世治国”的家国意识。明代海瑞的同乡学人湖广巡抚梁云龙在品评海瑞时指出:“第以公之徵而家食燕私,显而莅官立朝,质诸其所著严师教戒,一一契全券,无毫发假,孔子所谓强哉矮,而孟子所谓大丈夫乎!古今一真男子也。……论者概以性甘淡薄,有采薇之风,天挺忠贞,有扣马之节,谓道似伯夷,信矣。”⑥陈义锺编校:《海瑞集(全二册)》,第2页。可见,如此言行一致、性格忠贞、兼济天下之人在好友心目中可谓为一名真男子、大丈夫。可以说,海瑞的民族思想孕育于“理黎”方略,原乡情愫的维系使得海瑞家的国意识愈发强烈,其民族思想也表现得更为全面,这也给我们进一步研究海瑞的民族思想贻留了空间。

猜你喜欢
海瑞
海瑞和“笔架山”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TeSe2 monolayers*
“海瑞定理Ⅰ”的历史性反思
法律史评论(2020年1期)2020-09-11 06:25:02
海瑞升迁
蛋白质计算问题归纳
天下钱粮减三分
浅析海瑞的品行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8:38:54
论海瑞的“廉名”传播及历史启示
清官海瑞妻妾成群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ocation Scal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