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平
摘 要:在清宣统元年某号《政治官报》中,刊登有陕甘总督升允当年卸任前所呈《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文中概述安维峻于光绪二十年言事获咎后被革职遣戍、延期释回,以及在甘肃纂修本省通志等事迹,并对安维峻德才给予中肯评价,建议朝廷开复其原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之职。该奏片是反映安维峻仕宦沉浮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鉴于文献尘封已久,至今鲜为人知,有必要作一番钩沉索隐、发掘剖析的工作。
关键词:升允; 安维峻; 《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
一、奏片概况
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所出版的第六百三十八号《政治官报》中,刊登了陕甘总督升允当年卸任前所进呈的《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据了解该奏片迄未被学林转录或论及,可以视同为新见文献,并可用以弥补宣统年间安维峻重新起用之际相关史料的不足,对了解安维峻仕宦行迹颇具参考价值。
为便于考察,这里先迻录奏片全文内容如下(含朱批):
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
再,查已革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于光绪二十年因言事获咎,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三年期满,呈缴台费。奉旨:“着再留二年。”钦此。期满,奉旨释回。三十三年,经礼部奏充礼学馆顾问官。现经奴才聘请,纂修《甘肃通志》。查该员志趣纯正,学行端严。往者以言获罪,仰蒙先朝遣戍,五年即行释回,是该员之过,两圣已曲宥之。现在恭逢恩诏起用废员,该员忠直之心出于至性,精力尚健,未便听其废弃终身。兹据总办通志局司道援案详请,合无仰恳天恩,俯准将已革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出自逾格鸿慈。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宣统元年六月初十日奉朱批:“览。”钦此。[1]
奏片原无署名,因编排在陕甘总督升允《奏调用被参各员严金清等请援恩诏开复折》之后,且题名冠一“又”字,据编排次序及折、片正文内容,判定其作者为升允。升允(1858—1931),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历任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及陕西巡抚等职。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率甘军进逼西安,抵制革命,入民国后曾组织宗社党图谋复辟,无果而终。安维峻(1854—1925),字晓峰,号盘阿道人,又号柏崖,甘肃秦安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国史馆协修、福建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等职,入民国后不复出仕。其著有《望云山房诗文集》《谏垣存稿》《四书讲义》等,《清史稿》有传。
奏片后“宣统元年六月初十日”系朱批日期,并非缮进时间,其缮进时间只能按升允折、片相关内容和升允卸任时间大致推定。由于折、片编排前后衔接,又均系请求开复奏疏,可知两者的撰写,均遵照当年二月由吏部转发的起用废员诏令——“凡光绪三十四年前缘事降调革职及遣戍释回各员,均奉旨饬部查明原案,开单呈览”[2],且时间是在升允参阅邸报所载四川总督赵尔巽《奏调用奉天被参各员周肇祥等已著成效恳恩开复折》之后。赵折于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十七日由《政治官报》刊出,[3]邸报登载时间应大致相当。此后不久升允向朝廷呈请辞职,五月六日朝廷谕令“(升允)恳请开缺,……著照所请,即行开缺”[4]。综上所述,奏片缮进时间当在本年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之间。
二、内容解析
经统计,奏片白文本总计仅逾两百字。虽然内容简短,但言简意赅,关涉史事较多。这里需要稍事敷陈,才能将相关史事交待清楚。
由于奏片概述了安维峻被革职遣戍、延期释回及返甘后行迹等情况,并在评价安维峻德才的基础上请求开复其原官,从而成为折射安维峻仕宦沉浮的一面镜子。安维峻的一生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他的仕宦经历全部集中在清朝末期,从光绪九年(1883年)被授予编修算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辞官归里为止,在二十八年的时间里虽然在外地历任多个官职,但在任时间不及一半,除了早期一度因故离任返乡外,后来从光绪二十年至宣统二年(1894—1910年)长期被废黜,身份是废员,直到升允奏请开复,他的人生才迎来了新的转机。
奏片提到安维峻革职之前的官职是福建道监察御史,曾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言事获咎被革职放逐,这里对应着一项重大历史事件。光绪二十年是农历甲午年,本年中日之间爆发甲午战争。当时身为御史、负有言责的安维峻极力反对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的妥协议和主张,力主对日抗战,并为此进呈《请明诏讨倭片》等约三十道奏疏,其中十二月二日所呈《請诛李鸿章疏》旨在请求朝廷将李鸿章“明正典刑,以尊主权而平众怒”[5]。由于奏疏间接涉及慈禧太后的相关表述被错误解读,致使形势陡然反转,安维峻当日即被加以“肆口妄言,毫无忌惮”的罪名,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6]尽管安维峻不幸遭遇遣戍,但他的大无畏精神震动了朝野,也因此赢得“陇上铁汉”的美誉。
奏片所称安维峻遣戍期满、延期释回之事,也对应诸多史实。安维峻的遣戍之地张家口,是清代察哈尔都统驻地。安维峻抵达之后,“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抡才书院。”[7]依清制:“坐台废员三年期满,应缴台费全数缴完者,由军台都统抄录该废员获罪原案,缮写汉字清单,具奏请旨。”[8]安维峻遣戍军台三年后,都统祥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具奏请旨:“安维峻三年期满,台费交清,可否释回?”所得答复是“再留二年”。[9]次年(1899年)十二月,祥麟等再次上奏,称“安维峻留台又届期满,家有八旬老亲,请予释回,以光孝治”,这才得到“准其释回”的旨意。[10]获悉此事,安维峻随即作了两首集句七绝志感,其中一联道:“圣代即今多雨露,青春作伴好还乡!”[11]
在回到甘肃的日子里,安维峻少有闲暇,特别是在后期,他连续多年在多地从事多种文教活动: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4—1905年),曾应邀主讲陇西南安书院;三十二年,又在秦安家中开办私塾;三十三年,不仅礼部奏充礼学馆顾问,而且学部也奏充学会与议官;[12]又接受时任陕甘总督升允聘请,赴兰州总纂《甘肃新通志》(即奏片所称《甘肃通志》,“新”字系针对乾隆《甘肃通志》增入)。正是在纂修新通志之时,升允对安维峻有了深入了解,于是在奏片中对他作出“志趣纯正,学行端严”,“忠直之心出于至性”这样切实的评价,用作请求开复原官的理由。
其实依照起废诏令,废员的重新起用吏部查明原案即可办结,原无需地方奏报。不过由于部存案卷遭庚子兵燹而散佚不全,加之各废员遣散后相关资料地方未曾报部,吏部办理举步维艰。为防止遗漏,吏部当初“咨行京旗各衙门及各省将军、督抚、都统:查明凡有前项人员,造册咨部”[13]。升允奏片所称“总办通志局司道援案详请”,即指甘肃通志局遵照起废诏令查明安维峻旧案造册覆部一事。所提总办通志局司道,是指兼任通志局总办,并负责查覆安维峻旧案的官员,包括甘肃布政使即藩司陈灿、甘肃补用道霍勤燡等人。[14]据此,这一“仰恳天恩”的奏片实质上是一份与司道查覆之案并行的特别推荐书。
三、余论
在宣统元年各地奏请开复录用、由“吏部入单候旨”的全部十八人中,仅有九人入选最终奉旨开列的“朱圈文职废员单”,其中包括安维峻。[15]宣统二年(1910年)夏,《甘肃新通志》脱稿,安维峻随即离甘赴京。十月六日由吏部引见,被授以内阁侍读。[16]安维峻被重新起用时虽然未能官复原职,但新职官位不低于原阶,升允奏片应该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作为反映安维峻仕宦沉浮的重要历史文献,该奏片在相关学术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升允于清朝灭亡后尽管坚持复辟,但他在清末为官期间多有建树,政绩不俗,也颇有时誉。由于历任要职,升允所进呈的奏疏当不在少数,可惜未曾结集刊布,大都散佚无存。《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虽然借助《政治官报》得以存留,却一直束之高阁,未见学界发掘利用,甚至连引述史料堪称详备的《安维峻年谱》[17]都未曾注意到它(该年谱也未见引用《清实录》相关内容)。可见迻录奏片全文内容,并结合《清实录》等相关史料敷陈其事,对探讨安维峻仕宦履历等不无裨益。
注释:
[1]升允:《奏请将御史安维峻开复原官片》,《政治官报》第六百三十八号,清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二日,第6页。
[2]升允:《奏调用被参各员严金清等请援恩诏开复折》,《政治官报》第六百三十八号,清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二日,第4—5页。《清实录·宣统政纪》卷八载宣统元年二月二日相关上谕内容尤详。
[3]赵尔巽:《奏调用奉天被参各员周肇祥等已著成效恳恩开复折》,《政治官报》第五百四十五号,清宣统元年三月十七日,第18—20页。
[4]《清实录·宣统政纪》卷一十三“宣统元年五月”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9页。同日另条称:“以伊犁将军长庚为陕甘总督。未到任前,著甘肃布政使毛庆蕃护理。”(第260页)
[5]安维峻:《谏垣存稿》卷四《请诛李鸿章疏》,民国3年(1914年)刻本,第30页。
[6]朱寿鹏:《(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一百二十三,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第13页。
[7]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五《安维峻列传》,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8373页。
[8]明亮等:《钦定中枢政考·绿营》卷三十六《坐台》,清末刻本,第31页。
[9]《清實录·德宗实录》卷四百一十五“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1页。
[10]《清实录·德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七“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23页。
[11]安维峻:《望云山房诗集》卷中《季冬廿二日闻释回恩旨集句志感》,民国3年(1914年)刻本,第32页。
[12]任承允:《桐自生斋文集》卷七《内阁侍读原任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安公晓峰墓志铭》,南京国华印书馆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本,第19页。
[13][15]吏部:《奏查办废员造册呈览折并单》,《政治官报》第七百三十八号,清宣统元年十月三日,第2—4页。
[14]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首《甘肃修志衔名》,清宣统刻本,第1页。
[16]《清实录·宣统政纪》卷四十三“宣统二年十月”,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4页。
[17]田凯杰:《安维峻年谱》,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兰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