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封神

2023-11-17 11:06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封神身世神仙

江玉祥

摘 要:姜子牙的故事先既见载于上古典籍,又盛传于民间,不仅在民俗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神话/宗教学(包括道教和民间宗教)的演进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催生了《封神榜》,并成为使之流传民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身世;遇文王;神仙;封神

一、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史有其人,首见于先秦文献《诗·大雅·大明》和《逸周书·克殷解》,不过他是以“师尚父”的名号出场的。《大雅·大明》描写牧野之战周军的阵容: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逸周书·克殷解》铺叙牧野之战过程曰: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挑战)。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悬)诸太白。乃适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悬)诸小白。乃出场于厥军。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太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

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筴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武王再拜稽首,乃出。

《大雅·大明》和《逸周书·克殷解》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即牧野之战,师尚父如鹰的飞扬,勇武无比。他出阵向纣王“致师”(挑战),“帝辛从”,纣王应战,结果一个早晨,纣王就战败崩溃了。

师尚父,师,官名,又称太师,武职。尚父,是周武王对姜子牙的称呼,父,是男子的美号,俗称姜太公。《汉书·人表考》卷二“师尚父”条称师尚父本姓姜,名望,字子牙,号太公,故曰太公望,亦曰吕太公望,亦曰吕望,亦曰吕牙,亦曰姜牙,亦曰吕尚,亦曰太公尚,亦曰望尚,亦曰姜望,亦曰师望,亦曰姜公,亦曰姜老。

《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申、吕地望在豫西南阳郡宛县,《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水经注》“宛西吕城,四岳受封于吕”。姬姜两族世为婚姻,姜原是姬周族的始祖母,太姜为周太王之妃,是姻戚关系。《国语·周语中》记富辰之语曰:“齐、许、申、吕由太姜”。太姜者,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妃,王季之母,文王的祖母。姜子牙辅佐武王克商有功,被封于齐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这段记载,有问题。周初东方尚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控制,姜太公不可能越过武庚的控制区到营丘就国。《逸周书·王会解》称周成王在成周大会诸侯与四夷,万国衣冠朝贺,“天子(成王)南面立……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周公偕太公望夹侍成王,接受万国衣冠朝贺,说明周初姜太公并未就齐国。《礼记·檀弓上》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郑玄注:“齐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子孙生焉不忍离也,五世之后,乃葬于齐曰营丘。”齐的封地最初在成周南边的吕,齐太公及其子丁公吕伋两世为周辅,并未就齐国。周公东征平定东方,吕东迁而为齐,吕之故地仍为列国,其后且有称王者。[1]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音干,求取)周西伯。”司马迁这句话概括了两个内容,一是姜子牙的出身,二是姜子牙与周文王的遇合。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姜子牙的传说故事,都被司马迁以“其文不雅驯”而未录入正史。今天我们尚可从史部杂传类和子部儒家类书籍中辑录若干片断,从而拼合出这些被封建史家不屑一顾的历史民俗故事。

关于姜子牙的出身,有渔父、舟人(船夫)、屠夫、舍人(旅店主人)、卖食者、逐夫、庸工、处士、游说之士等多种说法,分别见于以下文献:

1.《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战国策·秦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姚本:太公吕尚望,为老妇之逐。鲍本:妇逐之也,不经见。),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姚本:子良不用,而斥逐也。鲍本:未闻。),棘津之讎不庸(姚本:钓鱼于棘津,鱼不食饵;卖庸作,又不能自售也。鲍本:《后志》,琅邪西海,太公所出,又钓于棘津,今存。讎,售同。盖尝求售与人为庸,不见用也。),文王用之而王。……”

3.《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王逸注:师望,谓太公也。昌,文王也。言太公在市肆而屠,文王何以识知之乎?识,一作志。)鼓刀扬声,后何喜?(王逸注:后,谓文王也。言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天对》云:奋力屠国,以髀髋厥商。)

4.(汉)韩婴撰《韩诗外传》卷四第十五章:“夫文王非无便辟亲比己者,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

5.(汉)韩婴撰《韩诗外传》卷七第六章:“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

6.(漢)韩婴撰《韩诗外传》卷八第二十四章:“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

7.(汉)刘向撰《说苑》卷八《尊贤》:“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8.(汉)刘向撰《说苑》卷十七《杂言》:“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御览》卷八百五十引“食”作“饭”;《史记·齐世家·索隐》引《古史考》作“卖饮于孟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

总之,传说中的姜子牙出身贫寒。他每干一行,运气都不好,都不顺遂。就拿屠夫来说吧,传说姜子牙未发迹之前,在朝歌当过杀牛匠,南宋姚宏注本《战国策·秦策五》曰:“卖肉于朝歌,肉生臭不售,故曰废屠。”即是说,肉都发臭了,还未卖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三《屠家称姜太公》条曰:“俗戏屠宰者谓之姜太公”[2]。《封神演义》第十五回说姜子牙72岁下昆仑山,与68岁的黄花女马氏结婚,不懂生理,编笊篱(竹编漏瓢)卖。担一担笊篱去朝歌卖,转了一天,一个也没卖出去,还把肩膀压肿了。姜子牙改磨麦面卖,挑了一担灰面到朝歌去卖,箩筐绳子被马绊倒,泼了一地,又遇吹旋头风。姜子牙在朝歌开酒饭店,从早晨到巳牌时候,鬼也不上门,天气炎热,猪羊肴馔,被这阵暑气一蒸,登时臭了;点心馊了,酒都酸了。姜子牙贩猪羊,又失打点,不知天子祈雨,断了屠沽,违禁进城,猪、羊、牛、马入官,本钱尽绝。从明代迄今,民间一直流传许多关于姜子做买卖倒霉亏本的歇后语,如:“姜太公做买卖——光赔不赚。”“姜太公做买卖——样样赔本。”“姜子牙担着笊篱进朝歌——没人买你的货。”“姜子牙开酒饭馆——卖不出去自己吃。”“姜太公卖灰面——倒霉透顶。”“姜子牙卖灰面遇着大风——倒霉。”“姜子牙卖灰面——倒担回家。”“姜子牙卖灰面——时运不转。”

只有“姜子牙开算命店——买卖兴隆”,因为“姜子牙算卦——真准”[3]。宋元平话《武王伐纣书》卷中讲,姜尚在朝歌街上鬻卜,有上界金星变为凡人来买卜试探阴阳,被姜子牙识破,化金光而去。这便惊动纣王。姜子牙被纣王请入宫中,当场表演猜屏风后的物件,一猜一个准,遂被封为司户参军。后来姜子牙因救黄飞虎,不见容于纣王,母亲被杀,于是投奔西伯侯姬昌(文王)而去。《封神演义》第十六回也有姜子牙给樵子刘乾和公差算命看课,每算必准的情节,是对这两条姜子牙算命歇后语的演绎。

关于姜子牙与周文王的遇合,汉代民间有五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第二种说法是《楚辞·天问》王逸注,言太公在市肆而屠,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第三种说法是文王“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第四种说法见《史记·齐太公世家》:“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第五种说法同载《史记·齐太公世家》:“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宏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司马迁选择了第一种说,同时以“或曰”的形式,保留了第四、第五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这样记述的:“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音干,求取)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姜子牙不是一般的钓徒,不是为钓鱼而钓鱼,他是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借钓鱼之机,接近文王。《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吕氏春秋·谨听》:“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又见《吕氏春秋·观世》)

姜太公垂钓处,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七《渭水上》:“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几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䣛(江按:同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

熊会贞按:“今磻溪出宝鸡县东南山中。”“维堆城无考。七十里疑有误,盖渭北之北有雍水,相距不过二十里,如果维堆城去渭水七十里,则是在雍水之北矣,何以下卷叙雍水,不言径此城,故知当在今岐山县西南,雍水之南,七十里或是十七之误。”[4]

《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说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也,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之,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刳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姜太公钓鱼,遇文王,听起来像神话。至今民间还流传姜太公钓鱼的民间歇后语,如:“姜太公坐钓鱼台——愿者上钩”;“姜子牙钓鱼——怪刁(钓)”;“姜太公的钓钩——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5]。

姜太公到底多少岁遇文王,歧说众多。清人梁章钜撰《浪迹续谈》卷六“姜太公”条做了颇为详细的考辩,其文曰:

余尝观《访贤》一出,世皆称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而此班优人通名,乃云七十二岁,众皆笑之,余曰,此优暗合道妙,殆有所授之,未可厚非也。《荀子·君道篇》云:“文王举太公于州(舟)人而用之,行年七十有二,然而齿堕矣。”东方朔《答客难》亦云:“太公体仁行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韩诗外传》四亦云:“太公年七十二,而用之者文王。”桓谭《新论》亦云:“太公年七十余,乃升为师。”《后汉书·高彪列传》亦云:“吕尚七十,气冠三军。”皆不言至八十始遇文王也。惟《孔丛子·记问篇》:“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列女传》齐、管妾婧语亦同。今世人皆仿其说。然《越绝书》计倪曰:“太公九十而不伐纣,磻溪人也。”《楚辞·九辨》亦云:“太公九十而显荣。”《淮南子·说林训》注亦同。则其年且过八十矣。歧说错出,余为戏据《说苑》一条以折其衷。按《说苑·尊贤篇》云:“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盖《荀子》各书所载,乃相周之初,《孔丛子》所载,乃封齐之末,原始要终言之,则众说皆合矣。

姜子牙高龄遇文王受到重用,获太师之位,实际上靠两条,就是周之姻戚关系和辅佐周武王灭商两条。我们考证他的身世及姜太公钓鱼遇文王,都是小说家言、民间传说、神话。

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道家三十七家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班固自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清沈钦韩《汉书疏证》:“《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兵》者,即《太公兵法》。”清钱大昭《汉书辨疑》:“《谋》《言》《兵》,就二百三十七篇而析言之,《太公》其总名也。”班固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唐人魏等撰《隋书·经籍三》兵书类有:“《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太公金匮》二卷。《太公兵法》二卷,梁三卷。《太公兵法》六卷,梁有《太公杂兵书》六卷。《太公伏符阴阳谋》一卷。《太公三宫兵法》一卷,梁有《太一三宫兵法立成图》二卷。《太公书禁忌立成集》二卷。《太公枕中记》一卷。”以上署名吕望(姜望)的道书、兵书,基本上都是后人托名之作。

二、姜太公封神的由来

《封神演义》封神叙事从第十五回“昆仑山姜子牙下山”开始,其文曰:

话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讲;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

一日,元始天尊坐八宝云光座上,命白鹤童子:“请你师叔姜尚来。”白鹤童子往桃园中来请子牙,口称:“师叔,老爷有请。”子牙忙至宝殿座前行礼曰:“弟子姜尚拜见。”天尊曰:“你上昆仑几载了?”子牙曰:“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了。”天尊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此是元始天尊向姜子牙交待封神之事。第三十七回“姜子牙一上昆仑”始授“封神榜”,往岐山造封神台,台上张挂“封神榜”。后来在商周交战中阵亡的魂灵,凡“封神榜”上有名者,便招入岐山封神台,等候姜子牙封神位。第九十八回“周武王鹿台散财”,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姜子牙再上昆仑见元始天尊,请来玉符、金册,隆重举行仪式,宣读元始天尊诰敕,特命姜子牙“依劫运之轻重,循资品之高下”,封了八部共365路正神。“雷瘟火斗分先后,列宿群星次第开。”“仙神人鬼从今定,不使朝朝堕草莱。”

这里要解释几个名词,什么叫“阐教”“截教”和“西方教”?还要弄清“神”和“仙”的区别。“阐教”“截教”乃《封神演义》作者杜撰的名词,元始天尊弟子属阐教,通天教主弟子属截教。张政烺1936年6月8日致胡适函,主张《封神演义》作者为扬州道士陆西星,他说陆西星“其思想与《封神演义》之称燃灯、慈航、接引、准提为道人;文殊、普贤、衢留为元始弟子,混释老为一谈,既崇道家又不废释教者,正合。”[6]《魏书·释老志》曰:“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著城邑。”笔者以为陆西星便是从这句话中摘出“阐教”二字来作为元始天尊一派的教派名称,阐教者,阐明大道之意。阐教并无教主,老子与元始天尊并为掌教,因元始天尊传授弟子法术法宝,被尊为“掌教师尊”,而老子为元始天尊师长,又称为“掌教大老爷”。阐教中人,道释二教均有。门下早期大弟子是南极仙翁,另有福德之仙云中子。

二代弟子中,既有十二上仙:广成子、赤精子、黄龙真人、太乙真人、惧留孙、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真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又有记名弟子姜子牙、申公豹、萧臻给、邓华等。

三代弟子中清修者如:白鹤童子、武吉、五路神等;肉身成圣如:哪吒、金吒、木吒、李靖、雷震子、韦护;被封神者如:黄天化、土行孙、杨任、殷郊、殷洪、韩毒龙、薛恶虎、龙须虎。

至于截教之意,不知所谓。《封神演义》将助纣反周的左道旁门称之为截教,其派系头目叫通天教主,其门人弟子多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故此常被阐教称为不够正宗: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

通天教主座下四大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另有乌云仙、金箍仙等随侍七仙;三代弟子如闻仲、余元、火灵圣母;四代弟子如余化、胡雷、吉立、余庆。比较著名的弟子:赵公明、三霄娘娘兄妹;九龙岛四圣、金鳌岛十天君、石矶娘娘、火德星君罗宣、瘟㾮神吕岳、龙吉公主的丈夫洪锦等。通天教主,为老子和元始天尊的师弟,坐于碧游宫中开坛讲道。因截教、阐教、人道三教共立“封神榜”。第七十二回“广成子三谒碧游宫”,通天教主曰:“吾三教共议封神,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有不成仙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吾教下也有许多。此是天数,非同小可,况有弥封,只至死后方知端的。”《封神演义》的神仙世界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势力——他是以接引道人、准提道人为主的“西方教”。《封神演义》中“西方教”一词最初出现在第六十一回,有一个叫“准提道人”的神仙出来,说“自己是西方教的门下”:

“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封神榜’上无马元名讳;此人根行且重,与吾西方有缘,待贫道把他带上西方,成为正果,亦是道兄慈悲,贫道不二门中之幸也。”广法天尊闻言,满面欢喜,大笑曰:“久仰大法,行教西方,莲花现相,舍利元光,真乃高明之客。贫道谨领尊命。”准提道人向前,摩顶受记曰:“道友可惜五行修炼,枉费功夫!不如随我上西方:八德池边,谈讲三乘大法;七宝林下,任你自在逍遥。”马元连声喏喏。准提谢了广法天尊,又将打神鞭交与广法天尊带与子牙,准提同马元回西方。(第六十一回“太极图殷洪绝命”)

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山下一夫《〈封神演义〉西方教主考》说,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教暗指佛教。但是,在《封神演义》的世界里,因为小说中的“现在”就是“商周革命”的时代,释迦牟尼尚未出世,原本此时佛教尚未形成。而普贤、文殊、观音、韦驮天、惧留孙、毗卢佛、祇陀太子等,则本来都属于中国的神仙,其后才皈依佛教的。《封神演义》作者把许多佛教的如来菩萨等分配到阐教和截教中,我们似乎并不能斩截地说“西方教就是佛教”。《封神演义》中的西方教主接引道人正是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如来”之暗指。准提道人基本上是继承汉译佛经中准提菩萨之形象而来。如《准提经》中准提菩萨是三头十八臂,《封神演义》八十四回中的准提道人也具十八臂。准提本来是印度教的女神,后来密宗输入此尊,他在密宗经典中常常被称为“佛母”,而观音也有“佛母”之称,所以后来准提变成与觀音有关的菩萨。[7]

至于民俗学中神、仙、鬼的概念,上一篇文章谈到“鬼”与“妖”,此处则需谈谈“神”和“仙”。

神,是对一个宗教或者信仰最高层次的统称,一般认为是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其不具物质躯体,但有其躯体形象的拟人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神”字,即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是指自然神而言,即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观,把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8],均视为有生命、有意志、有性别的神。

与神相关的,还有“仙”。仙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上”有两种写法:一作“僊”(仙),释义:“长生僊去,从人䙴。”段注:“僊去,疑当为䙴(迁)去。䙴,升高也。长生者䙴去,故从人䙴,会意。”东汉刘熙《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傍作山也。”另一字作“仚”,释义:“人在山上”。神话中,高山是上天之梯。《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天帝)之居。”何谓之仙?简而言之,形神合一,长生不死称“仙”。

神和仙的区别。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总之,神多为先天的,而仙多是后天的;神是死后转生,仙是修长生者。《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有一句话——“看官: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神道,又叫神道教,修炼成正果的叫仙,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的叫神道士。

(一)封神的由来

上古神人合一,祖先拟天神化,天神拟人格化。殷商甲骨卜辞出现了“上帝”之称,商人称天神为上帝若帝,其观念是天神先祖混沌在上,人神不分。周人则确指天神先人所居者为“天”,而以天概括天神。天又称皇天,而王者受命于天,故王称天子。天子在下,与上帝对称为“上下帝”。上帝皇天高高在上,而先祖亦在上天,故祖考与诸神同享。这就是《国语·楚语下》楚大夫观射父答楚昭王所说的,从“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到“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是谓绝地天通”的原始宗教发展的初始阶段。此当首次封神,封神者为巫师重和黎。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教所说的天,不是一般人指的日月照耀、浮云飞驰的自然的天空,而应于云霄之上还有一个神仙世界。那里有高高在上的统治宇宙的天廷玉京,也有君王、臣僚、使役。这个“天”是有意志、有人格、有无限权力的宇宙之主宰。

日本学者石井昌子撰《道教的神》指出:“一言以蔽之,道教可称之为关于‘道’的教化之‘道’,体验‘道’的教化。”[9]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的根本圣典,同老子一起组成道教的核心。没有他们就无法谈论道教。老子不是道教的创教始祖,但道教形成的过程中,他被神化为道教教祖。《魏书·释老志》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老子沿着神化之路,第一步是被称为老君,老君升为道君,道君进而为天尊。反映五斗米道团基本思想的经典《老子想尔注》讲述“守一”静坐法,便将“一”即“道”所聚之形,作为常住昆仑的神“太上老君”。《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旧题东方朔撰《十洲记》亦云:“(昆仑)真官仙灵之所宗……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悉记。”

《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寇谦之建立新道教,奉太上老君位最高神。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编制道教神谱《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神灵共分七个等级,从上往下前五级依次为: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上第一中位是“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由灵宝派创立之最高神祇,如早期灵宝经《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言,上圣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尊、诸天大圣、妙行真人,以及五帝神仙、桑林千真、狮子、白鹄、虎豹、龙麟等,“上诣上清太玄玉都寒灵丹殿紫微上宫,建天宝羽服,诣元始天尊金阙之下,请受《元始灵宝赤书玉篇真文》”。后起之《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卷上对元始天尊尊号解释尤详:“元者,玄也,玄一不二,玄之又玄,为众妙门。始者,初也,元始禀玄一之道于元始之初,先天先地,为众妙之宗,出生之始,故曰元始。天者,一炁之最上。尊者,万法之极深。当其氤氲未朕之时,湛然独立,天地凭之而处尊大者,故号元始天尊。”

《隋书·经籍志四》公认陶弘景创立的“元始天尊”为道教教主,文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大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

宋代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这三神居住的地方叫玉清、上清、太清,即三清境,又称作三天。“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这三神分别传授各自的经典,因此也是各自派别的教主。这三神虽然名号不同,但它们原本同一神,为元始天尊的三分身。三清境的神仙们由上而下有圣、真、仙的区别。“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真圣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而为次第。”[10]综括道教兴起后,无论是编排神谱《真灵位业图》的南朝梁陶弘景,还是北魏建立新道教的寇谦之,还是编撰《云笈七签》的北宋张君房,他们都是道士。他们都是道,都是各阶段的封神者。

宋代以来出现儒释道三教一致的民众道教的神,这些神是民众摆脱了道教的神谱,用自己的手,自由创造出来的,适用于日常生活的神。明代反映庶民文化的通俗宗教日用类书《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便是集民间诸神的代表作。是书正文首载“儒氏源流”“释氏源流”“道教源流”的图和传,然后载玉皇上帝以下道教诸神。据叶德辉序言:“明刻《绘图本三教搜神大全》七卷即元版《画像搜神广记》之异名,书中图像与元本无甚差异。”“惟明刻增入洪武以下封号及附刻神庙楹联,知为坊估所杂窜,然于圣宋皇元字抬写多仍其旧,盖虽明人重刻,犹可推见元本真面也。余因督工写刊。于字之显然讹缪者,悉依文义校改。图像则一再细勘,无累黍之失。是书之复显于世,真大幸矣。至诸神履贯事迹,大都杂取小说及二氏之书,其文不见史乘,亦不可据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间风俗相沿之故。”是书所谓三教神是道教神,即在道教神中加入了儒教、佛教神的道教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多的是记载了民间日常信奉祭祀的五雷神、电母神、风伯神、雨师神、五瘟使者、灌口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赵昱)、那吒太子、观音菩萨、太岁殷元帅、财神赵公明、门神二将军、司命灶神、紫姑神(厕神)、开路神君、义勇武安王(关羽)、青衣神(蚕神)等等。

(二)姜太公封神的传说

神由心生,民间诸神,都是民众根据生存生活所需造出来的。当然将其从民间搜集起来,系统化,编排成神谱的还是道士、端公。明、清以来的民间诸神好多都出自《绘图本三教搜神大全》以及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目前大约有三种说法:一为鲁迅等之许仲琳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二为孙楷第、柳存仁等之陆西星说(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三为章培恒等之许仲琳与李云翔之合作说(章培恒《封神演义》新整理本“前言”)。其中以陆西星说在学界人数众多,胡适、顾颉刚、张政烺等大家均持此说,而陆西星即明代扬州一道士。封神是商周社会天子封邦建国、封王和封侯在神仙世界的反映,神仙世间的神只能由掌握了通天地法术的方士和道士来完成此使命。《说文》释巫觋:“祝也。女能视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明嘉靖道教祖师陆西星通过《封神榜》(《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成了民间诸神事实上的封神者。《封神演义》塑造姜子牙这个人物为封神者,也是有根据的。

首先,姜子牙这个历史人物本身具有巫师的色彩,班固称之为“有道者”。旧题刘向撰《列仙传》卷上“吕尚”条曰:“呂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西适周,匿于南山,钓于磻溪,三年不获鱼,比闾皆曰:‘可已矣!’尚曰:‘非尔所及也。’已而,果得兵钤于鱼腹中。文王梦得圣人,闻尚,遂载而归。至武王伐纣,尝作《阴谋》百余篇。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难而不葬,后子伋葬之。无尸,唯有玉钤六篇在棺中。云:吕尚隐钓,瑞得赪鳞。通梦西伯,同乘入臣。沈谋籍世,芝体炼身。远代所称,美哉天人。”汉晋传说中的姜子牙便从“有道者”变成了神仙。

其次,姜太公封神,相传甚古。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二《鬼神部二·神下》引《太公金匮》曰:

武王都洛邑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旦,有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武王,武王将不出见,太公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公乃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粥既毕,使者具告太公,太公谓武王曰:“前,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内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乃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受命,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金匱》,所载与此略同)

以上两条史料,齐之八神将,“太公以来作之。”(《说文》:“作,起也。”)太公以祝融、勾芒、玄冥、蓐收为四海神名及河伯雨师,各以其名召之,五神皆惊。这些皆说明姜太公封神,传说久远,《封神演义》作者并非纯属虚构。故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封神传”条称姜太公封神之事,“俗传不尽诬矣。今凡人家门户上多贴‘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亦由此也。”

陈子展先生回忆故乡习俗亦说:

“姜太公在此!”这是我在故乡常常听到的一句俗话,每每用做表示天不怕,地不怕,有话尽说,语无忌讳的意义。

原来在我们故乡,每逢旧历新年,有些人家照例要到市镇上买一张印在红纸上的木刻姜太公像,上面题着“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九个字,供在火炉房的壁上,也有仅用一条红纸签写着这九个字的。据老人传说,姜太公封神,神都受封,自然鬼也怕他。人们在这新年说话,最怕得最凶神恶煞,弄得不好,年中不利,所以这新年时节,就把姜太公供奉在上,希望一切鬼神回避,就可以自由谈论,百无禁忌了。

总之,“姜太公在此”,好像是一道灵符,在民间是很相信他的。我想这怕是《封神榜》那一部小说流行民间的一种影响吧![11]

注释:

[1]傅斯年:《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2]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三《屠家称姜太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21页。

[3][5]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资料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歇后语大全》第二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96页,第297页。

[4]无名氏撰,后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5页、第1516页。

[6]张政烺、胡适:《〈封神演义〉的作者》(通讯),载《独立评论》第209期,1936年7月。

[7](日)山下一夫:《〈封神演义〉西方教主考》,《圆光佛学学报》第3期,1999年2月。

[8]《礼记·祭法》,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9](日)福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105页。

[10]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4—36页。

[11]陈子展:《太公在此》,《太白》第1卷第8期,1935年1月5日。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

猜你喜欢
封神身世神仙
七月,票房“封神”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封神三部曲》开始配音工作 李雪健与乌尔善现身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自主
术赤身世考辨
战后好莱坞编剧作家的封神之路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