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国忠
顾彼得(Peter Goullart),俄国旅行家、学者、作家。俄国十月革命后来到中国,1939年加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41年,受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派遣,顾彼得到丽江建立工合事务所,直到1949年离开。在9年的时间里,他以丽江为中心积极促进工合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提高产品品质满足了丽江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还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而且在抗战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为支援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丽江工合的快速健康发展,固然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纳西人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手工业基础有关,但也离不开丽江工合事务所负责人顾彼得先生的科学工作。可以说,正是有顾彼得这样的合作社推动者,丽江工合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为当时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中的一个典型,受到工合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受到真正热心工合事业的人们的尊敬。
顾彼得,1901年出生在俄国,两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顾彼得的母亲对文学、音乐和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许多朋友是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作为独生子,顾彼得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也受到母亲生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很大影响,从小就对中国充满兴趣。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顾彼得和母亲决定离开俄国,经过艰苦辗转,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上海。1924年顾彼得的母亲去世,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在精神极端痛苦迷茫的时候,顾彼得去杭州散心,路上偶遇一个道士,登上了杭州的玉皇山,得到寺院住持等的帮助,心里的创伤逐渐痊愈,并且同道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思想也受到中国道教思想的很大影响。顾彼得后来这样写道:“从我第一次拜访玉皇山以后直到今天,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直到它那如此难以用单纯的智力便可以领悟的含义,通过我的直觉和我的道士朋友们热情的帮助,渐渐地渗透到我的精神的理解中。”《道德经》的智慧哲思确确实实濡润了顾彼得的年轻生命,使他后来变成一位在西方人中并不多见的真正的道学信奉者、诠释者与身体力行者。
从1931年开始,顾彼得开始在美国捷运公司工作,作为旅游服务员,陪同大批顾客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旅行。因为渴望到中国西部去看看,1939年顾彼得抓住了一个参加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机会,在成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一名正式成员之后,被派往西康省省会康定的工合指导站从事工业合作社工作。
顾彼得在康定待了两年,虽然在促进工合合作社发展方面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康定的经历却使他从一个心中燃烧着理想主义的外国人变成一个真正了解中国现实政治的人,增长了他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环境中推动工作、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最后在中国工合协会孔祥熙理事长的直接干预下,顾彼得被调回到重庆的工合协会总会。在总会工作一段时间后,顾彼得被派往位于昆明的工合协会云南办事处工作。在昆明工作不久顾彼得便接到孔祥熙理事长签发的任命书,派他到丽江从事工合合作社的建设工作,而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接到担任丽江工合工作站站长的任命书后,顾彼得便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前往丽江,虽然没有人陪同前往,也没有制作好传统的办公用章,但顾彼得却满怀喜悦。因为丽江正是他想生活的地方,而且坚信自己在丽江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有了在康定失败的经历和积累的各种经验,有了从杭州玉皇山古刹中吸取到的所有戒律和忠告,顾彼得带着要努力证明自己能力的强烈愿望和成功的坚定信念到了丽江。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顾彼得确定了在当地推动工合工作的思路,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丽江工合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成功并成为当时工合的一个典范。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顾彼得主要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入当地百姓生活,赢得当地民众信任。虽然此前顾彼得到过丽江,感受到当地纳西族人的可爱和热情好客,但真正到丽江工作以后,他意识到这个印象是错的,因为当一个过路客人是一回事,定居下来在当地工作是另一回事。顾彼得很快便得出结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真正理解当地人,取得他们的信任。要长期生活在当地人中,遵循他们的风俗,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如他的导师所教导的,匆忙中去爬一把摇晃的楼梯是没有用的,一个人的地位只有慢慢地、慎重地树立起来,才能保证其长久、成功和令人尊重。
认识到了这一点,顾彼得在找到合适的办公地点后,并没有急于推动合作社的建立工作,而是首先设法与当地居民建立友好关系。为此,他去街道的酒馆了解当地人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在自己的办公地点建立医务室免费为当地人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为学校的学生教英语,与当地人交朋友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拜访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家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顾彼得逐渐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在此基础上,顾彼得想方设法消除当地人对工合的疑虑,让他们明白他来丽江的使命和工作价值,他所努力做的就是要赢得那些靠小手工业和做生意勉强糊口的村民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因为顾彼得清楚,他只有赢得当地人的友谊,才能真正开展工作,履行他的职责,实现他的工作目标。顾彼得做对了,他以自己的真诚、同情、真爱还有耐心,赢得了纳西人的信任和尊敬,也与成百上千的当地人建立了友谊,为他下一步推动工合合作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指导建立丽江第一个合作社。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在赢得当地人的信任之后,顾彼得的工合丽江事务所正式挂牌营业。营业后,顾彼得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静等当地人来申请成立合作社,而是每天都在一个职员的陪同下,步行到所有他能找得到的毛纺厂,用极大的耐心向他们解释开办合作社的意义,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扩大他们的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使他们的生意兴旺发达。实际上,早在到丽江工作之前,顾彼得就曾利用机会到丽江考察,并了解到毛纺业是当地一个主要的产业。在被正式派往丽江工作时,顾彼得随身带来了一个新式毛纺车的模型,让当地的工匠制成一架真正可用的毛纺车。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全丽江城都已经在疯狂地用新式纺车纺毛线。顾彼得认为这是建立毛纺合作社很好的技术基础,并且认为首先动员建立一个毛纺合作社应该是可行的,而且会有带动作用。
起初,那些小工厂的人员并不理解相关的技术术语和合作社的意义,但顾彼得坚持做解释工作,介绍工合事务所能够给毛纺厂提供的帮助。在意识到当地妇女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时,顾彼得便将工作重点放在妇女方面。他首先让妇女明白合作社的概念,理解合作社的好处,把妇女变成合作社最积极的拥护者。很快,受妇女的影响,男人们也开始转变态度,开始讨论和接受合作社的思想。与此同时,顾彼得还通过认识的青年学生做家长的工作,帮助家长接受合作社的理念。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顾彼得成功地将当地一个毛纺厂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的合作社,并指导新加入合作社的人员通过入股成为正式的合作社成员,享有合作社社员的权利。
不出顾彼得所料,在前途光明的毛纺合作社开办起来后,他便被大量的申请书包围了。但顾彼得明白要建立高质量、真正强大的纺织合作社并不那么容易。针对当地家族决策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合作社的建立和管理流于形式,在指导合作社建立过程中,顾彼得在严格遵照法律规定建社的同时,还结合当地的实际,要求申请建立合作社时“至少由7个互相无关系的人家组合在一起。每户指定一个人作为合作社的代表,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但他们必须亲手干活”。同时也绝不允许任何人充当某种荣誉成员,不允许本地的名门富豪成员组成合作社。这样就从制度上保障了合作社建立的规范以及为有需求的普通人服务的目标。
第三,力所能及地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认识到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时,顾彼得利用自己所积累的各种关系,积极努力协调,帮助合作社获得生产发展所需的贷款,为合作社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指导合作社提升管理水平。在资金方面,顾彼得利用个人与云南省工业合作社基金会总部和某些云南省商业银行的密切关系,积极为有资金需要的合作社争取贷款。而在合作社的还贷方面,顾彼得也从没有遇到过麻烦,即便是顾彼得给朋友的私人贷款也从没有损失过。“他们越穷,在偿付债务方面越发认真。”不仅如此,在顾彼得朋友的帮助下,中国银行昆明分行在丽江开办了一个支行,让顾彼得以3.5%的月利率(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利率)办理工业合作社所需要的贷款。这个支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撤走。那时,顾彼得所有工业合作社都成了工业合作社基金会和几个在丽江设立支行的商业银行的宠儿,与此同时,由于丽江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重庆工合总部也开始为丽江提供一些资金。
在技术方面,除引进新式的毛纺车推动当地毛纺业的发展外,为了帮助远在洱源的一个白族奶油合作社生产高质量的奶油产品供应当地及昆明的市场,顾彼得写信给美国的朋友,争取到一台相当大的奶油分离器,用飞机运到昆明,转交给奶油合作社使用。为了教会社员欧式制作奶油的工艺,顾彼得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住在合作社,与社员一样,每天早上6点起床,收购牛奶,手把手教社员正确使用分离器,生产优质的奶油。最终合作社生产的奶油不仅供应当地市场,而且还远销昆明,很受欢迎,这也使社员对合作社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第四,在合作社中努力培育社员的合作精神。工合在丽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条就是顾彼得不仅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开展工合理论的宣传,而且努力把工合精神注入各个基层合作社组织之中,培育社员的合作精神。在指导合作社发展中,顾彼得总是强调每个合作社都要建成群众自己的“民主组织”,努力让社员“自己变成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宰”。在管理方面,顾彼得指导纳西人在坚持合作社基本原则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管理合作社,通过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进行人员管理,引导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顾彼得指导社员以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监事,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召开社员会议评议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并对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在利润分配方面,顾彼得指导合作社根据丽江的实际情况,在依照多劳多得原则进行分配的同时,兼顾集体和个人,照顾入股社员的利益,安排“社里所得年利润的40%留作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40%按分红部分逐月分发给社员,剩下的20%留作奖励基金鼓励成绩出众的个人”。这些制度的落实,有效地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社员的凝聚力,保障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第五,坚持建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普通贫困老百姓的基本原则。工合按计划就是一个群众的运动,由群众自己管理,在各组织或银行等的贷款支持下,通过生产获得经济收入,实现改善自身生活的目的。工合最初的目标就是把难民、失业工人等组织起来,通过生产自救支持长期抗战。顾彼得在丽江合作社工作中,坚持按照工合协会总部所确定的指导合作社建立的原则,在工作中注重应用适合丽江实际的方式方法,将有限的资金、资源充分运用到所需要的地方,服务普通老百姓。顾彼得所做的就是帮助那些贫困的、没有资金的手工业者,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他们自己富裕起来并在社会上找到新的立足点,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这一过程中,顾彼得努力避免有限的资源被当地富人利用,在小心避免形成富人和家族合作社的同时,也注意保护那些以手工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师徒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顾彼得的实践表明,如果有许多人懂得同一种工业,要开办工业合作社是不困难的。工业合作社的建立在慢慢地、确确实实地改造着丽江及其周围地区,使其社会繁荣,人民心满意足。
第六,注重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在促进丽江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顾彼得非常重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毛纺合作社成立之后,考虑到毛纺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顾彼得送说服叔叔将毛纺厂改造为合作社的青年学生和家聪到工合的山丹培黎学校学习,和家聪在山丹学会了如何织哔叽布和优质的毛毯。为改进大型皮革合作社产品品质,顾彼得请合作社推选一个成员,由他负责送到重庆在一家高水平上海皮革厂培训学习。经过两年的学习,该名成员返回合作社后不久,皮革合作社就成卷地生产出漂亮的皮革,包括好几种规格,而且又开发出多种新产品。几个月内皮革合作社就带动了丽江当地的服装变革,产品也销往昆明、保山、下关,甚至西藏。这样,皮革合作社不仅付清了银行贷款,还受到邻居和朋友们的尊敬。
第七,在指导建立合作社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可以融洽事务所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提升工合事务所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事务所各项工作的开展。顾彼得初到丽江后,发现当地缺医少药,便利用自己曾是医生助理的经验,从红十字会争取到药品供应,把自己的私人办公地点变成了医务室,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不仅增进了他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和友谊,而且给事务所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医务工作是工合工作的有效补充,也得到工合总部的大力支持。工合的创始人之一,路易·艾黎就曾想方设法为顾彼得的医务工作提供药品和简单的医疗器械,支持顾彼得在丽江的社会服务工作。
正确的合作社工作思想指导,加上耐心细致的工作,很快让顾彼得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在丽江站稳了脚跟,而且建立了一流的合作社。工合协会理事长孔祥熙博士对顾彼得的工作很满意,特意授予他“特派员”的光荣称号,顾彼得在工合系统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到1949年夏季,丽江有45个工业合作社。它们包括毛纺、纺织和编织合作社,铜匠合作社,白族家具合作社,面条合作社,犁铧合作社,藏族皮件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社。两个纺织合作社完全由妇女管理,而且办得很好。”据统计,这45个合作社涉及24个行业,涵盖丽江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从史料记载看,极盛时期,丽江工合生产合作社的工业产值占丽江城镇工业总产值的一半,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1949年,顾彼得离开丽江。1955年,他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Forgotten Kingdom)由英国伦敦约翰·默里出版有限公司[John Murray(Publishers)Ltd.]出版。在该书的结尾处,顾彼得这样写道:“丽江很少为外界知道,是几乎完全被人遗忘的中国西南部古纳西王国……我一直梦想到一个被重重大山阻隔了外部世界的美丽地方,并生活在那里,凭着我的设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丽江我找到了自己的‘香格里拉’。”这本反映顾彼得在丽江工作以及亲身生活经历的著作,从一个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角度介绍丽江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俗风情以及工业合作社发展历程,激发了读者走进丽江,了解丽江文化和合作事业的热情。
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丽江尚未完全实行改革开放,但许多人都因为这本书的影响想方设法到丽江考察访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刚刚故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Isabel Crook)就曾在1982年到访丽江。当时伊莎白和丈夫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学,在读了《被遗忘的王国》一书后对丽江的纳西文化和顾彼得所开展的工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想如果借改革的东风能够促进丽江工合合作社的再次辉煌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经过周密的计划,在旅居美国、时任中央民族学院美术教员的纳西人王荣昌先生带领下,伊莎白夫妇和一名正在北京教书的加拿大女士商慧民(Sandra Sachs)一起考察了丽江。大卫·柯鲁克教授在考察后写了一篇《在纳西族农家做客》的英文稿,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世界宣传丽江“改革开放”的新景象。
顾彼得旧居(丽江)
《被遗忘的王国》封面
1989年,加拿大温哥华西门·弗雷泽(Simon Frazer)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两位副教授罗杰·霍华德(Roger Howard)和帕特里夏·霍华德(Patricia Howard)在读了《被遗忘的王国》之后,一路寻梦似地找到了遥远的丽江,在看到丽江景色优美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当地人民的贫困生活。在两位教授和云南省社科院的努力下,1991年,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提供资金支持,云南省社科院与加拿大西门·弗雷泽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在丽江开始实施《丽江工合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探讨和开发与工合经济息息相关的历史经验、教育、文化、科技、生态环境保护、妇女在工合中的作用等问题,通过开拓丽江多领域、多产业、多层次的工合企业发展,为工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了使这项研究取得实际成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课题组推荐当时任白沙乡乡长、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地方情况比较了解、对合作社事业有兴趣的大研镇五台人和笑春参与课题工作,并且担任丽江县政府于1993年4月成立的丽江县民间合作总社社长,指导和推进当地合作社发展的试点和研究工作,总社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当时顾彼得合作金库的旧址。总社成立后便在和笑春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工作,指导村民按照自愿原则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和笑春认为,顾彼得20世纪40年代之所以能够在丽江取得成功,就在于坚持了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原则,建立了合作金库,加强了对合作社人员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因此,在合作总社成立后不久,课题组指导丽江又成立了丽江民间互助储金合作总社,以解决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需求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还安排和笑春等人到加拿大学习考察合作社发展,参加合作社的有关培训,丰富和扩大他们的合作社知识。
1994年12月19日,工合国际委员会发文确定丽江民间合作总社为其试验联系点,这是工合国际第六个试验点,也是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试验点。1995年,云南省社科院、加拿大西门·弗雷泽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和丽江县政府合作成立了国际丽江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探索研究丽江走上民族化、全国化、国际化的合作道路。1996年1月,工合国际主席杨波在北京会见了以丽江民间总社董事和丽江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顾问身份访问工合国际的罗杰·霍华德和帕特里夏·霍华德教授,听取了他们对丽江民间总社的情况介绍,双方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谈。此后,丽江民间总社积极加强与工合国际的联系,积极参加工合国际的各项活动,扩大了与工合国际其他试验区、点的交流和联系,努力探索新时期丽江工合事业发展路径。
和笑春担任总社社长9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根据和笑春的介绍当时办得比较成功的合作社有宏文合作社、文海生态旅游合作社、黄山果品生产合作社、彼得面包生产合作社等,而影响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资金、人才、管理等。和笑春认为,合作社要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人们要接受合作社的观念,选定好的适合当地特点的产业,以及人才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合作社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在经营发展方面的培训。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和笑春虽然在推动工合合作社建立和管理的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带领团队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依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直至今天,已经70多岁的老人,仍然在领导着当地的一个研究协会的工作,一谈起合作社,他便滔滔不绝,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显然,工合运动的最大效果不仅表现在经济收益上,还表现为参与者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丽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18年年底,丽江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3215家,合作社成员人数达107145户,合作社的种类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合作社在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工合的重要创始人路易·艾黎在回顾总结工合运动的经验时指出,只要合作社掌握在社员手里,合作社就一定能够成功。他更进一步指出,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并能带领他们通过组建合作社以改进生产的干部,是合作社成功的基础。合作社必须是一个行动一致的组织,顺乎自然发展,要充分发挥社员们的创造性和活力。而在合作社建立的初期,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有合适的、肯实干的指导员,就可以帮助合作社根据自身资源和发展需要,制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并找到能够实现合作社目标的人,就可以促进工合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显然,顾彼得在丽江的实践是工合协会在促进工合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宝贵财富,他对今天在丽江规范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