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他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2023年9月8日,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在第三议题“开拓创新——激发人类文明创造性”中,巴基斯坦总理特别助理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云南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歪果仁研究协会YChina创始人高佑思,中国“智权”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李爱国,媒体人、主持人翠花等嘉宾出席论坛并开展了深入研讨交流,为激发人类文明创造性汇聚智慧力量。
作为巴基斯坦总理特别助理,首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入围者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曾协助众多中国企业赴巴投资落户,并组织中巴友好团体研讨交流。在巴基斯坦,他还创立了非营利机构“读懂中国”,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真实状况和发展成就,他以中巴交流为己任,致力让世界读懂中国。
在论坛中,扎法尔表示,“创造和创意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创造力是创新的源泉,激发了人们发现、发展新世界的思想。”现在国际情况复杂,对于如何应对全球挑战,扎法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创造力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从公共卫生到气候问题都需要创造思维,需要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法。此外,他还提到创新、创造也会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动力,推动国家交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公民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和教育非常强调创新能力。他说:“中国在古代就非常强调创造性,从纸张的发明、长城的建造、书法的创造到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创造的源泉和能力。中国在火药和指南针、纸张、货币等方面也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创新发明展示出了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抓住变化的世界、抓住文化带来的机遇。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够创新性地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能够让我们抓住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建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因此,他认为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变教育模式,应该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能力的方法,强调创新和探索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今后更复杂的世界。
最后,扎法尔强调创造力和创新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因此,学校、研究机构和政治机构也应当支持创造力的建设。他呼吁提高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拥抱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跨越边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开拓创新——激发人类文明创造性”分议题讨论环节
“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如今的生态文明,从最初的靠天吃饭演化至和谐共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展现出跨越时空、跨越边界的风采和勃勃生机。”云南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介绍,“蒙自是云南省红河州州府的所在地,早在14000年前就有智人马鹿洞人在此生活。上万年的人类繁衍史,2100多年建县史印证了蒙自从古至今都有着丰富的人类文明的足迹。百年前,世界三大工程奇迹之一——滇越铁路的建成,加快了蒙自的近代化进程,使其迅速成为云南近代工业发祥地。随之而来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云南省第一个海关等众多的‘第一个’先后在蒙自诞生,蒙自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造就了蒙自百年开埠通商史。百年后的今天,蒙自依托地处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的交汇地,积极地与越南、泰国、老挝等周边国家开展友好交流活动,以新的视野、新的作为打开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世界文化也离不开舌尖上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种植和使用大米,逐渐成为亚洲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米制品见证、连接着各国民众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记忆。蒙自过桥米线便是米制品的代表之一,一碗过桥米线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是农耕文明与稻作文化的产物,承载着蒙自百年饮食文化史和浓浓的乡愁情。但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创造性地转化。李梅表示,“在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方面,蒙自始终是坚定的践行者。蒙自非常注重对米线技艺匠人的保护与培养,致力于米制品文化的传承与培养,组建了研发中心、技能人才数据库、产业学院,蒙自过桥米线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李梅诚邀大家到蒙自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领略古朴的民风民情,感受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日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获颁首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他于2013年定居南京,拍摄了许多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如《好久不见,武汉》《长江天地大纪行》《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等,受到了中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2021—2023年,他花了两年时间拍了一部纪录片电影《再会长江》。何谓“再会”?因为十年前他拍过整个长江,这次他重新拜访十年前拍的人物、风景,通过长江来展现中国十年的变化。129分钟的纪录片里,竹内亮带着观众从上海出发,沿着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多个节点溯流而上,跨越约6300公里追寻长江源头的一滴水。2023年5月,《再会长江》电影版在东京举办首映式,上座率达到70%。《再会长江》电影版已经确定2024年4月在日本院线上映。他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让更多日本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入围“友好使者奖”的机构之一“歪果仁研究协会YChina”,创办于2016年底,是一个由中国和以色列创业者共同创办的互联网内容公司。创始人之一高佑思来自以色列,2008年跟随家人一起到中国生活。他被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价值观深深吸引,他选择留在中国,在中国读高中、上大学、创业,通过短视频记录在中国的生活,帮助海外受众以更全面、更立体、更多元的方式看到年轻活力的中国。“在这个时代,每个国家的朋友都很关注、很需要了解中国。每个个体都可以传播中国的故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高佑思说。据了解,歪果仁研究协会在传播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人文合作等方面产出了大量作品,社交媒体账号已有超过1亿的全球粉丝,累计播放量超30亿次。谈到愿景,高佑思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把他们眼中的中国通过自媒体方式传播出去,用他们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读懂中国,同时也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来自波兰的媒体人、主持人翠花,2009年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我当初有个梦想,在中国电视上当个金发碧眼中文女主播,于是我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挑战学中文播音。”翠花回忆说。14年来,翠花在北京学习、生活、工作,并且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她在央视做过美食纪录片,通过纪录片走遍中国大地,从外国人视角品尝中国美食;也制作了许多作品,讲述关于中国文化有趣的事儿,比如相亲、中国人的审美观。“其实我2009年来到北京,最初学的是做传统媒体。2009年到现在我经历了中国传媒行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变革。中国市场的变化飞快,我在北京这么多年,基本每两三年都会改变制作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伴随中国传媒行业的变化,翠花也在不断挑战自己。她说:“看到很多人在看短视频、看新媒体,我在本科毕业之后又挑战自己,去学节目制作,想做跨文化节目。两年前我们开始做直播,走进各国家驻华大使馆,通过直播方式介绍这些国家和他们的商品、旅游等。”翠花认为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不仅要不断地把中国文化向国外输出,也要同样拥抱一些外来文化,用中国人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它讲清楚。
中国“智权”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李爱国表示,“创新激发活力、创意跨越时空、创造超越国度、创举富有魅力、共享文明成果,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而数字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动力和途径。”
关于人文与数字的融合,李爱国认为需要打造人文交流的三个“链”:“第一,打造人文交流内容的数字链。数字化让历史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智慧信息产品的数字化,将历史的、现实的文化产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立体的、移动的、有资产属性的博物馆、档案馆、生活馆、体验馆。第二,打造人文交流主体的信誉链。数字接触,让全球不同空间主体共同云在场,虚拟仿真和数字技术提供了交流的新体验。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构建智慧信息产品存证、固证、取证、溯源的信息平台,打造个体、企业、机构、政府的数字可信空间,有效保护智慧信息产品的权属,让人文交流的平台建起来、让人文交流的工具用起来、让人文交流的信用立起来,更好地服务个体、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第三,打造人文交流的国际链。人文交流是一种文明间的、全球性的、超越传统媒介和空间差异的构建过程。文化贸易是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数字化品牌成为各国争相打造的国际符号,我们通过智慧信息产品的展示、交流、利用,培育我国数字文化品牌,实现人文交流的价值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融合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李爱国表示,未来要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以内在和谐为根本,构建全球数字合作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新格局,推动和合共生、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夯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只有坚持开拓创新、深化交流互鉴,才能不断激发人类文明创造性,推动人类文明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