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民
(鄂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甲状腺癌(TC)是内分泌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特别是Ⅵ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超过50%[1]。相关专家表示,淋巴结转移能够影响临床肿瘤的分期评估、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等[2]。多项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会使TC 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大大提高[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TC 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升。TC 手术过程中的重点是完成切除病灶,注意保护甲状旁腺,确认淋巴结的清扫范围[4]。在第三代淋巴示踪剂中,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属于较为典型的一种,能通过染色原理有效发现淋巴结[5]。本研究就TC 淋巴结清扫术中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在本院行TC 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1)满足TC 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2)首次行TC 手术;(3)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4)入组时间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排除标准:(1)术中仅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合并甲状腺炎;(3)临床资料缺失。根据术中注射淋巴示踪剂的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亚甲蓝组和纳米碳组。纳米碳组中,男13例,女17 例;平均年龄(51.87±8.63)岁;平均肿瘤直径(2.25±0.57)cm;TNM 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有17 例、8 例、5 例。亚甲蓝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1.81±8.26)岁;平均肿瘤直径(2.29±0.60)cm;TNM 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有16 例、10 例、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NM 分期、肿瘤直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均行TC 淋巴结清扫术:全身麻醉,取平卧、颈部过伸位。于颈部胸骨切迹上2 cm 处做一弧形切口(做切口时需顺着皮肤纹理),将皮肤、皮下组织及局部颈阔肌切开,显露颈白线,并沿此线切开颈前肌,显露甲状腺。此时为亚甲蓝组注射0.2 mL 亚甲蓝注射液,为纳米碳组注射0.2 mL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两组的注药部位均为患侧甲状腺2 点钟、4 点钟位置。注射药物时,先回抽,再缓慢推注。注射完成后,用纱布按压注射区域,避免药液渗漏。15 min 后,将患侧甲状腺全部切除,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颈外侧淋巴结。将切除的病灶组织送至检验科进行病理检查,并观察染色效果。通过病理检查观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切除的标本中是否存在甲状旁腺。
(1)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情况,包括淋巴结检出总数、每例淋巴结检出数量、染色淋巴结检出数量和直径<2 cm 的淋巴结检出数量。(2)比较两组患者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包括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转移淋巴结检出数量、染色转移淋巴结检出数量。(3)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误切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分别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纳米碳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总数、每例淋巴结检出数量、染色淋巴结检出数量和直径<2 cm 的淋巴结检出数量均多于亚甲蓝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情况的比较(枚,± s)
表2 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情况的比较(枚,± s)
总数 每例淋巴结检出数量 染色淋巴结检出数量 直径<2 cm 的组别 淋巴结检出 淋巴结检出数量纳米碳组(n=30) 197.44±54.34 6.60±2.23 138.59±46.67 71.22±4.34亚甲蓝组(n=30) 152.98±47.96 5.08±1.86 93.26±32.65 38.63±12.12 t 值 3.360 2.867 4.359 13.866 P 值 0.001 0.006 <0.001 <0.001
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米碳组患者的转移淋巴结检出数量和染色转移淋巴结检出数量均多于亚甲蓝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转移淋巴结检出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误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米碳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亚甲蓝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甲状旁腺误切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淋巴结转移是TC 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术中需要对颈部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相关研究表明,术中使用淋巴示踪剂能够有效标记淋巴结,从而指导术中淋巴结的清扫,使淋巴结清扫得更加彻底[6-10]。在临床常用的淋巴示踪剂中,亚甲蓝注射液为第一代,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识别甲状旁腺,清晰显示周围淋巴结的情况,且价格较低[11]。但亚甲蓝注射液的染色速度较慢,且色素消退速度快,存在一定的缺陷。相较于亚甲蓝注射液,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属于第三代淋巴示踪剂,其中包含的碳颗粒支撑为纳米级,染色速度快且色素消退速度慢,其染色效果明显优于亚甲蓝注射液[12-14]。在恶性肿瘤切除术中,常在病灶及周围组织中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以达到将病灶周围淋巴组织成功染色的目的,准确定位前哨淋巴结,进而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指导术中淋巴结的清扫[15]。本次研究中,纳米碳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总数、每例淋巴结检出数量、染色淋巴结检出数量和直径<2 cm的淋巴结检出数量均多于亚甲蓝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在肿瘤及周围组织中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后,药物可逐渐扩散、渗透,并经胞饮作用(由巨噬细胞引起)使药物成功进入毛细淋巴管中,在对应的淋巴结中滞留、聚集,将淋巴结染成黑色,以达到淋巴结活体染色的目的,最终成功标记淋巴结的位置,达到示踪的目的[16]。另外,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具有的淋巴系统趋向性能够更好地示踪直径较小的淋巴结,并且更加精准,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对于淋巴结数量较多的患者,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的示踪效果较第一代淋巴示踪剂更佳[17]。
甲状腺手术中对甲状旁腺进行有效识别,有助于减轻甲状旁腺损伤,保护甲状旁腺功能。术中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后,示踪淋巴结效果理想,不会刺激甲状旁腺,清扫淋巴结时,可以将黑染组织有效清除,并且保留下未黑染的组织,从而彻底清除淋巴结,同时不会对甲状旁腺造成损伤[18]。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米碳组患者的转移淋巴结检出数量和染色转移淋巴结检出数量均多于亚甲蓝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误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米碳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亚甲蓝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在TC 淋巴结清扫术中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有助于提高淋巴结(包括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和清扫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丁纪伟等[12]研究表明,TC 淋巴结清扫术中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的纳米碳组患者在淋巴结检出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注射亚甲蓝注射液的亚甲蓝组患者。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TC 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相较于在TC 淋巴结清扫术中注射亚甲蓝注射液,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可进一步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和清扫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