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芳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推进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农民综合能力水平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愈加明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精心部署并强化了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相关举措[1]。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期望发展家乡经济,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模式,进一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乡村振兴、就业创业、扶贫脱贫。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激发农村创新创业热情,推进农民创新创业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促进农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要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实现零距离就业、高质量就业,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引领驱动作用,带动村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家乡[2]。
高职院校承担着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双重使命。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在现代农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行业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2021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要加强育训结合、校地合作,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支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高职院校要面向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让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落地,让新生代农民工受益。
2021 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93 亿人,其中“80 后”“90 后”新生代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速了新老农民工的代际转换,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很多产业的用工主体。现阶段,生源严重短缺,高职院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不能完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它可以解决高职院校生源短缺难题。同时,在高职院校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学院、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地,政府、企业加大专项投入,进一步改善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促进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国家特别关注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工作,并先后施行了农民返乡创业行动计划、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也相应有一系列配套的培训政策。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国家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相关政策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加关注全日制招生相关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有关政策也不甚了解或自身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对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和政府补贴的士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培训目录的相关培训政策了解得不够;虽然知道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就能得到政府的一些补贴,但对自己能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缺乏信心;加之受眼前利益影响,往往认为培训耽误时间、精力,不如直接找工作挣钱好。这些都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积极性[3]。
高职院校具有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职能,对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体现出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要求和国家“双高”院校建设要求中都将高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任务,但无论是从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基地条件,还是从培训模式、培训规模、培训标准管理体系、培训机制等来看,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中的主体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训资源使用率相对不足,如在周六、周日及寒暑假期间,一方面大量的实训设备资源闲置,而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
“80 后”“90 后”新生代农民工对创新创业能力期望值较高,他们希望接受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而目前的培训方式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他们更希望培训项目尽可能具有多样性、实用性、便捷性;除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外,他们还希望以现场实际操作、参观考察、网络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还希望培训时间有灵活性,可以较为自主地安排参加培训时间,减轻因脱离生产参加培训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他们更希望培训内容针对性强,而现实中培训内容往往与他们期望不吻合,与创新创业岗位要求存在脱节问题,不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需求[4]。
受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相对封闭、信息渠道不畅、媒体覆盖率较低及农民工总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了解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相关政策[5]。有些政府部门受“政绩本位主义”影响,将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看作是一种政绩,表面上气氛很浓,操作上敷衍了事,最终难以获得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高职院校长期重视全日制招生政策宣传,重视学生职业技能重要性的宣传,而忽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宣传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需求存在信息不匹配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工作的建设,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目前高职院校对校内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外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规划不到位,投入不足。对接就业岗位的培训内容开发不到位,很难保障“训以致用”。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团队是专业实训教学的核心,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对“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很高,但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培训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之一,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双师型”教师配置不足,影响了培训质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单纯以指标为导向、唯评估指标开展相应工作的问题,存在局限性、临时性、被动性等弊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人员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并不是出于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自身学校发展的需要,而只是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评估指标的要求,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训面狭窄、培训资源不足、企业参与不够、培训形式单一、缺少针对性等问题,更达不到基于“农民为本”的理念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要求。这就会造成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内容与新生代农民工现实需求相脱节,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都难以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需要。
1.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加强培训政策宣传
要广泛宣传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意义,邀请专家精准解读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转变农民工和公众观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6]。高职院校要进行学历教育招生与非学历农民工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招生同步宣传,充分利用好单独招生政策、机制,对接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集团等对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有需求的主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录取、培训、考核等办法,科学地设计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培训方案。培训政策宣传要关注农民的参与权、选择权与评价权,让他们更加自觉自愿地参加培训。
2.对接国家技能标准,编制发布“双证融通”培训目录
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对接国家技能标准,编制“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项目目录”,向全社会定期发布。高职院校要对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探索“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岗培训、定期培训等模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同时,考核合格,获取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1.建立考评机制,调动高职院校培训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的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设,将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的规模、做出的贡献、成功的经验等作为高职院校综合评估的考核指标,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改革项目中,并据此进行奖励。发挥绩效考评机制的杠杆作用,使高职院校既自觉担当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的历史使命,又能通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效益。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对于农民工培训保持更持久的积极性。
2.坚持以研促建,建立健全培训标准管理体系
相关部门应建立高职院校新时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专项课题规划发布机制,支持立项一批国家、省、市、校不同级别关于新时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专项研究课题。高职教师通过对农村产业的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培训项目。政府要出台各种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到农村去,亲身体验农村产业的发展,掌握农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手”信息,这有利于科研课题成果的产出[7]。高职院校要通过对新时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新时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标准管理体系。
1.探索“双结合”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高职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市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的灵活机制,面向市场紧缺领域,开展汽修、电工、电商、家政、养老服务、康复护理、托幼、保安和家居保洁等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在培训中,重点对创业方法、创新思维、企业管理、法律法规、工匠精神、健康常识等知识进行讲授[8]。探索线上线下、农学结合等培训模式,依据农民职业特点,以工学交替、农学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以及用工相对集中的企业,可“送培下乡,送培进企”[9]。将慕课、学堂在线等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中已有的国家级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作为职业培训教学课程资料库,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增加便利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双结合”教学模式,即农忙时线上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网络培训,农闲时线下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参观考察实践训练,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特点来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转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的即时沟通的教学模式,建立培训教师与新生代农民工交流、指导机制,保证培训效果[10]。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培训农民进行分类,对从事不同工种的农民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实现高精准、高质量的培训。
2.探索“基地+集团”模式,提升培训能力
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基地遴选条件,在全省高职院校中遴选省级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遴选向国家、省级“双高”建设院校倾斜。依托国家、省级“双高”院校重点专业群、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在承接政府委托,以及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集团委托的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项目的同时,加大自主培训,开发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能力。人们要依托高职院校牵头成立的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辽宁现代服务职教集团等国家、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充分利用集团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行企校共享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行企校一体化培训优势,直接对接集团内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求,开展集团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