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惠丽
(顺昌县元坑中心小学,福建省 南平 35321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近十年来教育变革进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出生伊始就徜徉在数字的世界,智能手机、ipad、智能音箱、大数据等智能设备层出不穷。各种互联网应用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同样让很多教师感到迷茫,发出“用19世纪的教育体制,教20世纪的知识,去面对21世纪的挑战”的感慨。教育要能反映时代的特征,要站在未来高度谋划今天的义务教育,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能力。熊璋教授曾说:“不要站在一棵树跟前看一棵树,一定要走远一点,看到整个森林。甚至于站得高一点,看到森林和森林外头的蓝天。”
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级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只有农村教育发展起来了,国家教育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基层教育的信息科技工作者,笔者拟从新课标核心理念的重大变化、新课标理念下农村中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
新课标将信息科技学科定位为国家课程,而且是必修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1]
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课程名称的修改,并且将信息科技学科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离,独立设置为新科目。由名称的修改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程度的人才,而“信息科技”的范围更广,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以及探究探索能力,体现“科”与“技”并重。
旧版课程标准注重的是“知识素质”,也就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关键能力。新版课程标准细化了培养目标,分段描述了学生在数字素养中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等上的表现,这四方面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2]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掌握知识,以知识为指导进行实践活动。而信息科技课程更注重科学实践。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这六条信息科技学科逻辑为主线,以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现了信息科技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学生学习中,以知识为主线指导学生的科学实践。
新版课程标准引入“跨学科主题”这一新的关键词,落实并强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单一学科的学习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版课标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原有的边界,用跨学科的原理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组织。对于学生来说,经常参与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更好地理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利、农村学校结构不尽合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多重不利因素,制约了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笔者认为,聚焦新课标核心理念,从自身的点滴改变做起,用课堂教学的行为诠释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应用,落实因材施教,重视新课标理念下农村中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策略,农村教育必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片沃土。
新课标第一次将“创新素养”细化到具体可评价的学业规范,并且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为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的问题解决者和适应不同环境的终身学习者。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一线教师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教育思想墨守成规,教学手段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新课标为教师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农村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途径的挑战,打破既往教学经验的套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跟课标导向,深化课堂改革,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信息科技课将成为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创新教育最活跃的教学领域。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里多次提到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最大的社会贡献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诞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做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在课堂上有效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的能力,明确学习任务。思维导图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学生记忆、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有趣,符合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
以闽教2020修订版七年级下册路径动画和遮罩动画为例。图层的概念对于学习flash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重点之一。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制作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启发学生联想已经学习过的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调整对象的顺序,帮助他们理解flash图层的概念以及层级关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种有力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想要学生能够较长时间关注“乏味”的学业,微课的5分钟学习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微课程并不必然的决定课程教学质量,但若干微课的集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既可以帮助教师“教”还可以帮助学生“学”的双边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化、碎片化的学习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 ,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和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3]农村学生知识体系较城镇学生有较大差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真实情境,强化素养立意、围绕数字化学习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主体性认知,让学生们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教师授课准备的良苦用心。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好动,而采取丰富的课堂活动,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闽教2020修订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活动“创建海底世界场景”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真实海底世界情境,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提出如下问题:如何添加新角色与背景?小动物们怎么动起来?为什么小动物们碰到舞台边缘,就会换个方向游?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各司其责,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海底世界”完整作品脚本编写,小组完成数字故事作品创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作品,也有的学生参照课本模仿制作,感受编程乐趣。这种打破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活动多元化、趣味性的新课标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数字设备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感悟数字设备带来的新的学习方法。走迷宫是一类常见的儿童益智游戏。在闽教2020修订版六年级上册“趣味编程:迷宫游戏”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几张迷宫建筑模型,引导学生运用Scratch的“按键……是否按下?”指令,通过模块的面向指令控制角色的移动方向,利用开源硬件测试运行效果;利用侦测模块、控制模块,判断角色的逻辑执行过程,制作小猫走迷宫游戏。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逻辑化,学生面对这一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展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聚焦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单一的学科界限不断打破,更加重视不同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现行教材体系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教材的整体性,一个大单元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细分内容和不同学科类别教学,不再是过去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农村学生较少接触外面世界的精彩,无法适应不同课程学习主题与线上、线下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融合,无法构建数字化环境下的自我发展,此时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
新课标理念对指导现行教材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闽教2020修订版八年级上册第11-12课时《展评平面设计作品》模块的教学时,笔者就尝试使用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开展海报作品创作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拍照、录音、录像、语音输入、录入文字或图谱等方式,有机融合了语文、美术、音乐、现代科技等多门学科内容,将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与师长同伴交流分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则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海报构思创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指挥角色听命令》一课,笔者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学科与天文、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整堂课以创建奇妙的太空场景,感受意境为情景引入,明确任务,让学生们根据场景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想,将自己理解的场景意境通过Scratch编程绘制出来,让学生用代码编出自己心中想表达的内容;通过观看程序运行原理演示效果,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程序运行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堂不再仅以知识点为中心,教育教学的质量正不断聚焦综合素养和多元智能。新课标理念下,课堂评价机制需要重新建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新规划,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