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辉
(三明市沙县区金沙小学,福建 三明 365050)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核心素养,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律性,和他人友善相处,明辨是非,形成较强的判断力和认知[1]。我们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阵地,把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使我们的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中,从大量的事例研究中得出小学生在责任与担当方面表现为:在责任选择上,重自我,轻责任;在价值取向上,重功利,轻奉献;在实践操作上,重学习,轻感恩。实际上就是缺乏担当的反映。这不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还会导致学生信念不坚定、意志力不强,不敢直面困难,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努力。究其原因:
1.学校层面:教师教育不够重视,责任担当精神难以形成。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中心工作放在抓学生的成绩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不深入,抓不到“点”;对小学生责任与担当的培养没有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培育重点制订具体的计划;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2.家庭层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剥夺小学生责任担当的机会。主要表现在:家长重视的、关心的多是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常常过分照顾、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常常包办一切家务,极少给孩子有做事情负责任的体验,导致孩子遇事只会逃避责任、推责父母,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
3.社会层面:社会“功利化”使责任担当迷失方向。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互相比攀,只讲索取、不讲责任的现象逐渐在小学生群体中滋长;勤俭节约,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爱岗敬业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他们心中日渐模糊淡化。
“责任担当”是由“责任”和“担当”两个词组成。“责任”是指应尽的事情,是在特殊条件下的规则内容;“担当”意为肩负起责任,是在面对某件事情时承担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担当”的主要含义是,如果没有做到分内的事情,那么就需要承受没有做到分内事情带来的后果。“责任”与“担当”是两个密切关联的词,两个词所阐述的内容是不相同的:“责任”重视意识,“担当”则比较重视实践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三有新人”为内容框架,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建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实践创新共同构成人的社会参与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小学生明确责任担当的具体要求,全面认识责任与担当。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主要包括诚实友善,宽以待人等;面向家庭层面,主要包括心怀感恩,孝敬父母等;面向社会层面,主要包括遵守规则,爱护公物等;面向国家层面,主要包括爱国情怀、保护国家领土安全以及国家利益、文化等。在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约束、严于律己、自觉担当等意识,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责任与担当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所承担的道德成长的高度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年级达成的目标不同,选取教材也是不同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教学要紧跟教材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目标和要求,从而达成育人目的。
“认识—学会—形成—传递—践行”的过程,就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过程,也是学生责任与担当素养的成长过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培养责任担当素养所需要的素材,让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年级培育目标:主要是初步的养成过渡,引导学生认识同学,熟悉校园,遵守规则。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学路上》提出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一课中着重提出培养热爱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每个人应该担当的责任等。
二年级培育目标: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学会共有共享,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如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日》一课中提出可以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和尊敬、关爱老人的态度与品德。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我爱我班”“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值日生”等强调培养学生的热爱班级和主动担当的精神等。
三年级培育目标: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和多样活动,发展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如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教育学生为学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每个人职责和义务。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从公共生活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做一个有爱心敢担当的维护者等。
四年级培育目标:是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形成道德判断,传递道德规范。如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教学主要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做班级的主人。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色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养成保护环境和变废为宝的担当意识等。
五年级主要目标:培养学生道德规范有行动素养。如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国土》,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养成中华民族是一家亲的团结思想。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在学生心中扎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种子等。
六年级培育目标:学会践行道德规范。上册主要是让学生从小养成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初步形成知法守法意识,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等。下册的一些篇目主要是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懂得去应对灾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担当意识,如第一单元的《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的《爱护地球 共同的责任》,第三单元的《让世界更美好》等。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时机,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者理解的层面太肤浅时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中对学生的“点拨”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点拨过早,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拨过晚,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点拨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伸展到方法、态度、情感、思想上,触及学生心灵,拨动学生心弦的点。
例如,在学生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的“交通‘信号’要知道”时,学生认识完信号灯后,教师及时引导提出“为什么要设置信号灯?”进行讨论,同时适时点出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培育人人都要遵守交通安全的责任素养。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时,当学生在分析讨论完两个不同事例的不同结果后,教师及时点出值日生的工作是每个学生应自觉担当的责任,维护卫生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养成责任担当精神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思想层面上,还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2]。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了解责任担当,体会责任担当,践行责任担当,促进学生对责任担当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与魅力,焕发出自己的光芒,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3]。
1.调查、调研活动
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或研究活动,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存在的缺乏责任担当的现象和产生的后果,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合理解决的办法或方案,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责任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例如,在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时,上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对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有哪些废物?会产生什么污染?给人带来哪些危害?课堂中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得出结论:污染不仅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灾难,还会给人的生活、身体带来严重伤害。如:有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河水被纸厂污染后抓起来的鱼的肉会带有煤油味不能吃;有的同学发现大理石厂流出来水污染过的地种蔬菜不会长大;有的同学发现在埋有建筑垃圾的泥土上树种不会活等,课外激发学生成为保护环境使者。这样学生在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要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2. 动手操作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感知,是多么的重要!这样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不仅要有责任有担当精神,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担当与责任落到实处。
3.模拟表演活动
模拟表演也叫情景模拟,是一种动态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课文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接轨,让教室变成一个生活的大舞台,让责任担当教育现实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活动园中,“孙园一家三口去饭店吃饭,服务员以不满300元不想开发票,孙园的爸爸坚持要开发票……”教师可以让四个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一个来表演服务员,三个人表演孙园一家,针对要不要开发票问题进行现场对话和辩论,使课堂与生活高度融合,让学生明白了逃税是违法行为,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做一个责任担当人。
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会缺少责任与担当品格,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许多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只有把三方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教育值最大化,才不会出现“5+2=0”现象。所谓“合力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共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课堂是学生责任担当培养的主阵地,担当着正面引导作用;家庭配合学校的教育共同行动,是第二课堂;社会是学生知识的检验室,把学到的知识拿到社会进一步地实践检验,责任担当的种子才能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首先,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及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烟酒与毒品对人的身体、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课后组织学生到戒毒所参观戒毒情况,看看戒毒人员戒毒的痛苦,近距离体会毒品的危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毒品的危害,在心灵的深处扎下远离毒品的根,让学生体会到拒绝毒品是每个人的责任。最后,做一期禁毒宣传,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毒品的危害,为远离毒品,共建美好家园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通过课堂的感知再到实地的体验,以及最后的实践行动安排,通过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培育了学生担当与责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