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枫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意识形态,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概念,其理论内涵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概念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共同体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它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目标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共同体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特征,其核心是“共同”,强调中华民族具有一种共同的命运和责任感,要求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1](2)多元共融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在当今社会,中国的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更加密切,中华民族内部的多元性也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多元共融,强调各民族之间要彼此包容,相互理解,承认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之间要通过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来促进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3](3)文化认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要求各族人民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推崇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不断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人们在认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文化,包容多元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交流与共享。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2.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1)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是各地区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是各地区人才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与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民族团结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5]
(2)培养和造就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是各地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培养和造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感,不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3)促进地方高校美育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美育建设和发展是培养和造就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指导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方向和主干,夯实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思想根基,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所有成员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命运,共同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形成团结一致的意识。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文化符号,有助于学生在美育教育中获得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等也能让学生在美育教育中形成积极人格特质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6]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通过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复兴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而非个体利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地方高校美育建设中,通过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同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和认同感,从而更有可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方向和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围绕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通过共同的记忆和认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7]这种共同体意识,对于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地方高校应该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8]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倡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流,这也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容。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艺术和文化成果,推动美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地方高校是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贯穿于地方高校的美育建设中,成为推动地方高校美育事业发展的主干和基础。[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地方高校在美育建设中应该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和表现,以此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只有深入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推动地方高校美育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包括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责任感。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国加强国内团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地方高校美育建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夯实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思想根基,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和价值观,将其融入美育教育中的各个方面。通过美育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爱国奋斗的精神,树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国梦”的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美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该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美育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促使学生从中汲取美育教育的灵魂,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形成自主创新的意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美育教育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源动力
地方高校的美育建设需要不断地推进,这需要一个动力源。作为一个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动员力,可以成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源动力,不断推动美育建设向前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激发师生们的热情,推动其积极参与美育建设。共同体意识可以带来对祖国和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激励地方高校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美育建设中来,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激发地方高校对美育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推进美育事业发展的责任。共同体意识可以强化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地方高校师生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优势,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美育建设的实践中去。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激发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创新。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激发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可以在美育建设中推动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充分挖掘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将其融入美育教育中,进而推动美育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1.正确把握地方高校美育建设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迪润心”,[10]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美育工作与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紧密衔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文化支撑。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在美育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提高政治站位,正确把握美育建设的发展方向,紧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工作,将其贯穿于美育建设的全过程,以此实现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有效推进。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美育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把美育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对美育建设的各项规划、计划和部署,进一步明确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方向,对接本地区文化发展需要,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探索符合实际的美育发展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土实际的美育体系,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创新。提高政治站位,正确把握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美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地方高校美育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2.构建多学科视阈下的美育建设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美育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跨越多学科领域来进行研究。同时,地方高校在美育建设中需要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需要建立起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美育理论体系,使之符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实现最佳效果。在美育理论内涵的巩固上,首先需要加强对美育概念的理解。美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审美教育,还包括艺术史、美学、美术鉴赏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需要注重美育教育的实践应用。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能逐步完善美育理论的体系。例如,很多地方高校通过“校园美术馆”“美术作品展览”等方式来将学生与美术作品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育的内涵。
在构建多学科视野下美育建设理论体系上,需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美术与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交流,从而形成一套更为丰富的美育理论体系。此外,地方高校可以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领域融合到美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种涵盖艺术、文化、教育、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巩固美育理论内涵、构建多学科视野下的美育建设理论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实现美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加强地方高校美育人才培养的力度
地方高校美育人才的培养是美育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起完整的美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美育人才培养的力度。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美育教育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美育人才。其次,地方高校应该注重课程建设,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的美育课程体系,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社会、市场和学生的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多样化的美育课程,推动美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11]再次,地方高校应该加强美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美育人才的实践能力。美育人才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最后,地方高校应该注重美育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人才评价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和反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4.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美育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强化共同体意识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在美育建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共同体意识,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公益事业;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打造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建设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美育教育。
强化共同体意识是地方高校美育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以某地方高校为例,该校在美育建设中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与当地文化机构合作,共同举办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享受。此外,该校还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校进行交流和演出,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校园文化。同时,该校也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开设了诸如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做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艺术体验,也为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具有深远价值的思想理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地方高校美育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将美育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积极开展美育活动,构建多学科视野下的美育建设理论体系,加强美育人才培养,提高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希望未来地方高校能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美育教育和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情怀、文化修养和美育素养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