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 200233)
新时代乡村振兴要靠党建引领,党建引领要把握“高质量”的内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空间给党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厘清“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要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变化中总结“高质量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相契合相促进的经验启示,从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新集体经济的起伏周期中找准乡村治理能力的生长点。
“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赋能升级,通过树立“质量强党”意识,以质量指标为准绳,自上而下地贯彻农村工作政策,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振兴堡垒,发挥农民主体性地位作用,吸纳与整合多方社会力量,夯实“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物质基础,以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全面部署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扎根农村社会,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认识,是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工作中的体现。
“党建引领是指党组织通过组织与工作覆盖,发挥党组织的倡导、整合以及协调作用来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具体包括领导功能、整合功能与服务功能。”在发展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下[1],“乡村衰落使农村党组织陷入困境”[2],党的自身各项建设和功能发挥受到削弱,作为乡村振兴主要战斗堡垒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无法发挥全局作用,用“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逐渐成为共识。党建质量之“高”,是要“从党的建设内部来挖掘潜力,形成主动联系社会、引领社会的实践自觉”[3]。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张路径规划图,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维度之中具体体现为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补齐乡村人才短板、抓牢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物质基础、巩固农民主体性地位等方面,回答好“领什么、怎么领、谁能领”的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五项总要求看,“产业兴旺”是首要问题,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层级能量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其突破口在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4],“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带领农村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5]。
在现实治理中,农村党组织还存在着领导核心不够彰显,组织、制度、工作机制融合不够深入,党员干部带头不够积极,农民主体性地位被忽视,贫富差距仍在扩大,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趋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在农村工作领导机制方面,基层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存在着组织设置的固化、僵化、悬浮化等问题,不能够真正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以自然村落为治理单元的村两委在资源调配和管理权限方面受到掣肘,面对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只有村企、村村共建是解决农村民富村强的根本出路。但在联合过程中,支部与原各村支部、乡镇领导机关、县级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有关部门关系难以理顺,主要体现在村企支部干部缺乏适当的职位安排,对于集体经济发展等大事存有一定利益冲突,农村工作体系的混乱和治理体系趋于行政化,村民自治的民主议事功能相对削减,各村之间产业相连,人心却难联。
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在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党务干部工作业务繁重,缺少理论学习时间;党务干部人才梯队脱节,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机会,但乡村仍然是青年谋求更好发展的一块跳板;还有一部分农业专业人员或被长期借用,或被安排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加之现有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缺少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队伍越发青黄不接。
在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村和尚未有成熟产业的普通村之间,利益的分配不均往往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不仅容易损伤邻里和睦,形成“内耗”,更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区域统筹,产业规模效应也会因此而递减。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仍然在于,农村区位条件有优劣之分,部分村庄在产业兴旺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借用到了整体的区位优势,随着产业的做大,形成了虹吸效应,导致富的村更富,穷的村更穷。
在全国各地农村的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懂农业、懂管理、懂技术、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地区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导致出现一些盲目跟风投资现象,如大规模的特色小镇、人工花海投资建设,没有形成具有市场力的农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加之疫情以来的旅游业低谷期,大量文旅产业只能依靠政府补助扶持,沦为了尾大不掉的负资产。
湖北省某县A村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沟域地带,交通不便,农业种植产能低下,曾经是县里出了名的重点贫困村和落后村,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模范村,党建引领示范村。
某县及时加强党的组织领导,调整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安排,明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实行县领导挂帅、综合协调部门牵头、结对帮扶单位参与的指挥体系,不断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在不断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工作领导制度过程中,明确标识“党建”在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双向一体规划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盘活农村基层党建淡化、弱化、虚化、软化的僵局。
受限于农村村落分散,各村落之间大多有山川湖海的物理隔离,同一片区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主导产业,各村委之间缺乏协商议事的空间,农村党组织对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发展只能默默关心,却难有作为。湖北省某县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上,以产业区位或者地理环境作为划分依据,组建“联组织、联规划、联资源、联产业、联文化”的村企联合、村村联合的党建大平台,以联合支部作为强大基层堡垒,鼓励各贫困村、涣散村、薄弱村党支部之间共谋经济发展、共商基层党建、共创精神文明。
2012年,在回乡能人X书记的带动下,成立了某旅游开发公司,村委会在公司中占有一定份额的股份,公司董事长担任联合支部第一书记,联合支部书记被聘为公司副总,双向交叉任职,村企统一思想认识,共同追求致富,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内驱力。经过数年的发展,A村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在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电商直播等各产业链条上创业致富,形成了特色鲜明、蓬勃发展的“沟域经济”。
某县按照“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老板,流转一片土地,发展一个产业,建成一个景点,致富一方百姓”的“六个一”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A村在县政府和乡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决定突破以村为单位,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连片发掘和整合该片区资源,成立6个村联合党委,大力招商引资,确立了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农产品电商三大经济发展主力引擎,带动村民入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更多能人返乡提供了发展平台。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湖北省某县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基础上,着力于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停留在搭舞台、办展演、开晚会的表面工作,而是把资源资金真正用到培养农民、引导农民上,积极推动各乡村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会,组织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既“新”在中国共产党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追求党的自身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还“新”在中国共产党力求实现乡村“善治”,超越乡村治理内卷化困境和产业扶贫悖论的宏远目标。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面临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乡村振兴需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完善党的基层工作机制,建强支部堡垒,融合建立服务型党支部和产业型党支部,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和乡村治理效能;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贯彻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日常党内生活工作制度;持续开展支部书记委员述职评议考核,把农村基层党建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将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提拔使用挂钩。
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形势下,村企共建是解决扶贫动力不足、产业水准低下、农村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根本出路。推动村社和市场主体采取支部联建等多种形式合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大胆改革尝试,通过组织结构融合对接、资源共享整合、项目共建共议等方式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党建平台为串联主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
建设农村振兴型党组织,既要靠党组织的领导力,也要靠党员干部的领导力。首先要选优配强带头人,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形成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其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转业退伍军人等群体,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力量,以群众身边的“领头雁”为榜样,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落实。
资源优势的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产业是否能够兴旺和存续。各地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适度规模引领,避免过度、盲目、跟风投资,及时规避市场风险,要围绕区位优势和物产优势,支持本土经营主体稳定发展。鼓励基层大力开展“党支部+农户+产业+市场+企业”等模式,完善农村市场主体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利益相关方最科学合理的市场决策机制。
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农民,产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也在于农民。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政治生活,培养“有品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职业化农民。在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的同时,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护和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提高农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参与程度和受益程度。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制约的条件下,“高质量党建”是凝聚扶贫助农合力,转变农村落后发展状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法宝,需要创新党组织设置,补齐基层工作体系和规章制度短板,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实践,发挥党员干部带头致富“领头雁”作用,以“高质量党建”作为权威授信,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农户和企业共同谋求高质量发展之道,形成产业联盟、村企共建、抱团发展的高势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