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省十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经验启示与政策建议

2023-11-17 09:12张文娟汪金祥
青海金融 2023年8期
关键词:普惠试验区金融服务

■ 张文娟 汪金祥

(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西宁 810000)

深化区域普惠金融改革是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2016 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共有七省十地,包括河南省兰考县(2016 年),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和浙江省宁波市(2019 年),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和山东省临沂市(2020 年),陕西省铜川市、浙江省丽水市和四川省成都市(2022 年)。其中,山东省临沂市、浙江省丽水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其余七地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各试验区按照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对更大范围普惠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七省十地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实践

七省十地试验区获批以来,各地从建立工作机制、构建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多向发力,推动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立健全多层次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有效激活试验区创建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河南兰考构建省、市、县三级部门联动领导机制,专门成立试验区管委会,严格落实兰考县试点主体责任。山东临沂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和银行保险机构抽调19 名业务骨干,组建试验区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负责试验区各项任务谋划、调度和推进。陕西铜川围绕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成立12 个专项小组,具体推进试点工作。

二是强化政策引领。江西构建实施方案、若干配套措施并行的“1+N”政策体系,并争取中国人保财险总公司普惠金融(保险)创新实验室落地赣州。山东临沂在省级层面制定实施意见,在市级层面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向总行争取差异化支持政策,推动农业银行总行为试验区,创设首个专属信贷产品“金穗沂蒙兴农贷”。福建制定地方财政支持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每年向宁德和龙岩各划拨1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补贴、资本市场融资奖励等业务;推动银行机构对宁德市和龙岩市实行80 个BP 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将普惠金融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从10%以上提高至12%以上,将授信审批权限从500 万元扩大至1000 万元以上。河南兰考设立金融业创新发展奖补资金、风险补偿基金和还贷周转金,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村。浙江宁波奉化区出资建立总额2000 万元的首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金融机构不超过200 万元(含)的首贷户信用贷款损失进行风险补偿,并对首贷户贷款给予0.5%—0.7%的贴息。四川成都开展农业产业贷款贴息,并设立3 亿元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资金。

三是强化融资对接。山东临沂开展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申报工作,在全省率先开通“金融管家”服务直通车,采用“线上直报+线下对接”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金融服务。江西开展“一十百千行动”“金融专家服务团”“小微企业首贷提升工程”“金融保链强链”等专项行动。陕西铜川召开普惠金融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融资对接会。浙江宁波开展“百名行长进民企”“万家民企评银行”活动。福建宁德选派金融特派员到乡镇(街道)挂职,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四川成都启动“送码入户、一键贷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直通专项活动,为现代农业园区、行政村和涉农社区、经营主体开展融资培育并发放贷款。

四是强化考核评估。江西赣州、吉安将普惠金融改革工作纳入对县(市、区)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考评内容,在业务准入、机构设立和网点规划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山东临沂将试验区工作纳入对市直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对各县(区)及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体系。浙江丽水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创新项目评选。福建宁德开展试验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创新项目评选。

五是强化标准建设。浙江丽水在全国率先编制普惠金融标准16 项,其中《林权抵(质)押贷款管理规范》成为浙江省金融学会1 号标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标准从市级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实现从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经验”走向“创新标准”。浙江宁波制定《宁波市金融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向“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申请获得团体标准发布资格,已累计发布十多项普惠金融团体标准。四川成都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标准建设,截至2022 年末,已发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服务规范》《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服务规范》等2 批5 项农村金融服务标准。

六是强化调研宣传。山东临沂积极对接浙江大学临沂现代农研院、山东财经大学临沂金融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开展试验区农业保险、融资担保创新模式等方面课题研究;推动山东财经大学临沂金融研究院与临沂电视台合作建设凤凰金融栏目,广泛宣传试验区建设成效。福建宁德成立“宁德市普惠金融研究院”,推动普惠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融合发展,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陕西铜川实施金融服务片区划分,落实金融宣传教育联包责任,搭建“铜川市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期间公众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专区”,采取专人专区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二)构建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推动金融服务深度下沉,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一是推动金融网点持续下沉。山东临沂推动金融机构制定乡镇网点恢复规划,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布局,强化智能设备布设,不断提升服务功能。陕西铜川推动工行铜川分行力争三年时间建设完成10 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网点;推动长安银行铜川分行将县域小微支行升格为全功能支行,向县域乡村延伸服务触角。

二是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河南兰考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4+X”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信用信息采集更新、贷款推荐和贷后协助管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以及银行保险机构特色服务;在乡便民服务大厅、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普惠金融窗口,实现县、乡、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覆盖。江西赣州上犹县打造普惠金融服务两中心(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和普惠金融企业服务中心)和“三站点”(乡镇金融便民服务点、行政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城乡全覆盖。陕西铜川建设乡村振兴“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通过专区专柜专人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首贷、续贷、信用贷、随借随还贷等金融服务。浙江宁波全面建设首贷服务中心,依托当地行政服务中心、8718(“帮企一把”的谐音)、工业园区管理中心等平台,发现、受理和指导企业提出首次融资申请,助力银企融资对接。

三是健全保险服务供给体系。山东临沂全面构建“县区支公司+‘三农’服务站(点)+乡村协保员”乡村振兴保险服务组织体系。江西赣州推动人保财险赣州市分公司设立普惠金融专管专营机构,综合运用保险增信、支农融资、保险保障等多种方式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同时全面推进中心乡镇“五级机构”建设,集中力量为农村百姓提供家门口的保险服务。

(三)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创新多元化普惠金融产品与模式,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与模式。乡村振兴方面,福建龙岩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金融惠林卡”,实现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福建宁德在全省首创“养殖证质押”融资模式,破解海上渔区养殖户抵押融资难题。江西赣州采取“整村授信+整村担保”模式,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实现农户等普惠主体授信全覆盖。山东临沂创新“集体资产股权质押+”信贷模式,以“集体资产股权+担保增信/无感式增信/聚合增信”等形式,实现农村信贷规模扩张增效。陕西铜川按照“一行一特色”思路,推出“科技易贷”“兴农贷”“普惠e 贷”等多项创新金融产品,为市场主体“量体裁衣”。

民营小微方面,浙江宁波全国首创“微担通”业务,采用“财政+银行+担保”模式,安排100 亿元专项额度,全额免除担保费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机构提供不超过LPR+50 个基点的优惠利率贷款,通过批量审批方式,实现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定向赋能、靶向放贷;创新“伙伴银行”服务模式,推广“整园授信”,力促小微企业“入园即贷”。江西赣州和吉安推动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与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本地化应用,打造“线上首贷中心”,创新“流水贷”“应收账款资产池融资”等线上金融产品。

绿色低碳方面,浙江丽水将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与金融改革协同推进,创新推出“水权质押贷”“未来收益权+保险单”等质押贷款产品以及“两山”银行评定等“丽水金融模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金融通道。四川成都促进乡村发展绿色化,推动所有村镇银行均实现绿色贷款发放;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授信7.9 亿元项目贷款支持全国首批EOD 试点项目建设。陕西铜川出台转型金融指导意见,创新转型金融产品,2023 年4 月首批内嵌转型承诺的贷款产品落地,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

二是创新保险产品与模式。山东临沂全力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创新开办辣椒、大蒜、蒜薹等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金银花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全国首单花生价格“期货+保险”试点项目。浙江宁波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注重发挥保险风险过滤器功能,把保险机制嵌入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经济建设等普惠领域,创新推出巨灾保险、生态环境绿色保险、小微企业财产综合保险等普惠保险产品。江西赣州创新“保险+期货”“溯源农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等模式,将油茶、中药材和大棚蔬菜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业品种纳入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浙江丽水创新推出“低收入农户统筹保险”,有效阻隔低收入农户因病因残返贫现象。福建宁德探索推动“绿色保险+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创新落地太子参价格、农业碳汇、红树林蓝碳生态保险等多项全国首创险种。

三是创新直接融资产品。山东临沂发行全国首单2 亿元乡村振兴债权融资计划。四川成都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碳中和”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河南兰考2022 年成功发行12 亿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实现企业债券发行零的突破。江西赣州综合运用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深度融合,2022 年新增上市公司5 家,发行信用类债券379.97 亿元。

(四)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破解传统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问题,实现普惠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一是搭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河南兰考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在线提供信贷、保险、理财、便民缴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综合服务功能。江西赣州借助“云闪付”平台开发打造“赣州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依托企业和个人两个基础信用信息库,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三方信息对接共享的“线上桥梁”,实现金融信贷业务线上无缝对接。浙江宁波搭建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上线“宁波普惠贷”手机App,开辟文旅融资专场、政策性金融服务通道、中小微企业信用培育通道。福建龙岩搭建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接入“e 龙岩”APP、“闽西金融”微信公众号,集成线上融资撮合、金融教育、生活缴费、产品宣传、预约开户等多项功能。四川搭建天府信用通平台,组建实体运营机构,全面接入企业基础数据以及各类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全省工商注册企业全覆盖。

二是搭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山东临沂搭建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综合信息平台,打造集“金融服务+信用服务+政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开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区、农户专区等八大特色专区,上线“金穗沂蒙兴农贷”“裕农快贷”“融沂担”等多款普惠金融产品。四川成都搭建“农贷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以“数据+科技”为支撑,采取“线上+线下”“网站+村站”等方式,建立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三是搭建其他各类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江西全国首创农村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实现公安、社保、市监、农业农村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金融机构通过联网核查平台调阅相关部门数据,快速生成联网核查报告,为授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浙江丽水搭建“两小”创业通平台,通过结算数据的共建共享,为走出丽水开小超市、小宾馆的创业者提供融资对接服务。福建龙岩率先在全省开展林业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帮助林农实现线上“一键提交”“一线授信”“一线用信”。福建宁德建设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对茶农、茶叶经纪人、茶企个人、企业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建立各类交易信息库。浙江宁波全国首创“浙里甬e 保”数字健康保险交易示范性平台,联通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和全国性保险总部机构,打造普惠型定制、特色险开发、零感知理赔等七大核心功能,实现数据“一网通”集成、保险“一站式”服务、理赔“一次性”办结。搭建农业产业链溯源交易系统。

(五)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通道,充分释放农村产权融资潜能

一是探索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四川成都围绕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农村产权场内交易规模全国第一。山东临沂通过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以资本撬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江西在试验区内探索建立农村闲置资源价值评估及收储处置中心,实现农房、农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水面养殖权、古村落经营权、农机农具等的有效流转和处置。

二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山东临沂沂南县成立全国首家农地经营权收储公司,对受托业务,收储公司依次按挂牌流转、协商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的顺序处置,实现农地经营权融资从确权颁证、交易流转、评估登记、风险缓释到最终抵押物处置的整体交易链条有效闭合。福建宁德探索构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确权登记、价值评估、抵押融资、流转处置全流程闭环服务,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三是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山东临沂蒙阴县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形成全省首个村级GEP 核算成果,据此创新“助栗贷”“楸树贷”等信贷产品;费县试点成立山东首家“两山银行”,建立生态资源云数据平台和价值评价评估机制,把10 种可进行价值转化的生态资源界定为产权向银行抵押贷款。浙江丽水搭建集“云收储、云交易、云招商、云服务”于一体的丽水市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让砂石料、林权、林业碳汇、闲置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等各类生态资源交易走向市场。

四是创新推动农村产权融资。四川成都积极创新农业生产设施抵押、农产品存货和活体畜禽动产抵押、集体资产股权抵押等信贷产品,截至2022 年末,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76 亿元。浙江丽水采取抵押贷款与农村产权制度协同推进的方式,创新农村产权融资模式,实现林权、农房、农地、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茶园、农副产品仓单等农村基本产权可抵押。山东临沂在全省率先推出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宅急贷”。

(六)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健康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一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河南兰考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采用逆向思维,将信贷前置,变“信用+信贷”为“信贷+信用”,通过普惠授信让农民先有预授信额度,将农民与现代金融联系起来,在农户“用信”过程中采集农户信息,积累信用记录,培养信用习惯,实现信用与信贷互促相长。福建龙岩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986 工程”,力争示范村农户建档面高于90%,授信面高于80%,用信面高于60%。江西赣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个人政务信用信息(如林地、田地、税务、不动产等)归集工作,建立“个人数据库”,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全覆盖。山东临沂搭建“党建+信用村”平台,强化“产业+信用村”融合,以信用村创建推动基层组织力提升、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二是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福建龙岩立足原中央苏区优势,组建“红古田”普惠金融讲师团和全省首个普惠金融宣传教育联盟,深化“政校行”三方合作,打造“金融知识伴成长”教育品牌。山东临沂成立“金融专员”队伍,将金融政策送到农户家门口。浙江宁波启动“金融普惠校园启蒙”工程,开发全国首个金融知识宣传教育APP“金语满堂”,编写老年人专属金融读本。陕西铜川编写《铜川市“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普惠金融产品手册》。

三是协同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福建宁德成立全国首个普惠金融纠纷调处中心,通过协调法院、检察院、金融局、人民银行与银保监局集中办公,整合金融纠纷诉讼服务、纠纷调解、司法确认、诉调对接、速裁速执等职能,实现“调立审执”“一站式”多元解纷。福建龙岩成立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中心,搭建起以“一盘棋”为总牵、“一条龙”服务为要旨、“一站式”解纷为核心、“一体化”防控为导向的普惠金融纠纷多元调解诉讼机制。江西赣州推进金融审判庭建设,建立金融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探索司法保护与金融监管、行政管理的有效衔接。浙江宁波创新线上调解模式,运用“浙江解纷码”“浙江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将异地当事人案件移交工作室“云”调解,突破了线下调解和申请司法确认时空限制,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

四是切实加强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各试验区通过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优化补偿资金运作方式、创新征信模式、打造智慧风险监测系统等举措,有效提升普惠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河南兰考创新构建“银、政、保、担”四方分段分担风险防控机制,将贷款不良率划分为4 段(2%以下、2%—5%、5%—10%、10%以上),2%以下的不良贷款损失由银行全部承担,超过2%时,由银行、政府、保险、担保四方分别承担,政府风险补偿金随着不良率上升而递增,银行分担比例随着不良率上升而递减且最高风险敞口锁定;同时,创新信贷风险隔离机制,当整村普惠授信不良率超过5%(含)、整乡超过4%(含)时,停止该村或该乡新发放贷款,实行不良贷款清收,有效防止风险扩散。福建龙岩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银行、省再担公司、地方担保机构四方风险分担机制,成立全省首个市级农业担保公司,全国首创“供销社+银行”风险共担、银行批量办理的供销助农贷款模式,设立“供销助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合作银行按风险补偿基金10 倍的资金规模向农户提供无抵押、低成本贷款。福建宁德在全省首创覆盖市、县两级的线上运行担保服务系统“担保云”,探索普惠型线上融资担保模式,实现“审批流程标准化、风控措施标准化、保后管理标准化”。江西全国首创“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担保体系和银行机构共同参与的“五级”风险分担机制,即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行机构、省级担保机构、市级再担保机构和原生担保机构各承担20%风险。江西赣州建立覆盖到县级的融资担保和村级互助担保体系以及政府、保险、担保、银行“四位一体”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推出“整村担保”政府增信融资模式。江西吉安改变财政风险补偿资金运作方式,由此前“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直接为银行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改为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银行贷款担保,财政风险补偿资金为担保机构业务风险提供风险补偿,实现“政银担”多方共赢。浙江宁波首创“互联网大数据+网格化排查”防控模式,打造“天罗地网”金融风险监测防控系统,建立“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三位一体的市级部门信用联动机制。

二、七省十地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国务院批准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旨在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为更大范围的普惠金融改革探索有效路径。七省十地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对其他地区普惠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确保中央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试验区获批以来,七省十地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基层探索双向联动方式,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根据中央批复的普惠金融改革总体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有效落地,充分激发了基层探索的源动力和首创精神,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探索更大范围的普惠金融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七省十地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是区域金融改革取得实效的宝贵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

(二)切实履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凝聚试验区创建各方合力

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金融、财政、发改、农业、教育、企业、农户等多部门多主体,需要从组织推进、制度安排、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构建多方共建协调配合的实施机制,协同推动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及其他领域的良性互动。地方政府作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体,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全力营造良好环境,是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七省十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一方面,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等形式,突出力量集成,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协调功能,通过统筹各类政策资源、完善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形成“几家抬”政策合力,为试验区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普惠金融改革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特征明显,推进区域普惠金融改革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差别定位、各有侧重。从七省十地试验区看,河南兰考立足传统农业县和欠发达县域实际,改革方案突出“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问题。福建宁德和龙岩、江西赣州和吉安同属革命老区和贫困落后地区,试验区建设目标是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发展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浙江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试验区建设侧重探索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及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山东临沂、四川成都、浙江丽水立足农业大市,试验区建设侧重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陕西铜川立足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实际,试验区建设侧重探索普惠金融助力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两大领域的有效路径。

(四)深入推进机制、产品和模式创新,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直达性和商业可持续性

各试验区围绕破解普惠金融触达效率低、服务成本高、商业可持续难度大等问题,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机制、产品和模式创新,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在机制创新方面,充分发挥金融组织优势和社会协同能力,将普惠金融与基层党建、信用建设等有机结合,助力基层治理。河南兰考探索将普惠金融村级服务站建在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厅,既避免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又有效助力乡村治理。浙江丽水试点推进“信用+乡村治理”场景应用,形成“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治理格局。在产品创新方面,一是将普惠金融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有效融合,创新专属金融产品,实现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共生共荣;二是注重科技赋能,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破解传统金融需求端、供给端及风控端痛点问题,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效率和商业可持续性;三是促进农村产权与金融资源有机衔接,创新农村各类要素融资产品,充分激活农村产权融资功能;四是树立系统观念,创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产品。在模式创新方面,探索推出“党建+金融”“信贷+保险”“保险+期货”等新模式。如河南兰考、江西赣州等地以党建为纽带联结金融供需两端,依托基层党组织掌握的群众金融需求,有效破解金融机构缺信息、缺沟通、缺平台等难题,引导金融资源流入普惠金融“洼地”。

(五)全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夯实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各试验区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金融宣教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全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坚持信用信息采集与培育信用记录同向发力,扩大信用创建范围,创新普惠授信方式,促进“数据—信息—信用—信贷”有效转化。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完善防控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分担机制,实现普惠金融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在金融宣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探索普惠金融教育之路,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助力“头脑”和“口袋”一起富裕,有效提升金融健康理念和意识。

三、推动青海省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立足青海省省情实际,以申建青海省西宁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学习借鉴七省十地试验区经验做法,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服务高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一)持续完善普惠金融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持续完善省、市两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发挥好省级领导小组在高层沟通、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政策扶持、环境优化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压实市级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责任,组建工作专班负责日常工作。将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强化“双基联动”、改革经验宣传推介、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方面工作。

二是建立普惠金融考核机制,充分凝聚各方工作合力。建立普惠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将普惠金融工作纳入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开展普惠金融改革创新项目评选。建立试验区创建激励机制,对于工作成效明显、考核排名靠前、形成典型经验做法的单位,给予相应奖励,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深化普惠金融专题调研,积极探索改革落地路径。围绕普惠金融改革发展,加强央地、东西部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讲座、座谈调研、干部挂职等方式,积极争取中央部委和发达地区的智力支持。借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成立试验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金融专家库,汇聚各方研究力量,重点围绕试验区创建任务落地路径,联合开展调研攻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普惠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着力构建普惠金融政策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政策支持。以申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推动各成员单位对口争取上级部门对青海省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的专项支持,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向上积极争取差异化政策支持,在普惠信贷规模、信贷额度、产品创新、保险帮扶、企业挂牌、发债融资等方面,给予青海省更多的倾斜。

二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统筹整合使用相关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叠加效应,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普惠领域。设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专项资金,加大对小微、农牧民等领域贴息、补贴和奖励力度。设立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资金,对普惠金融业务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三是完善农村要素市场融资机制。探索完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机制,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融资服务平台,为农村集体资产、集体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产权交易和抵押融资提供一揽子服务,打通农村产权与金融资源对接通道,充分激活农村产权融资功能。

(三)不断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体系

一是设立普惠金融特色网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在园区和社区增设服务乡村振兴、新市民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特色网点,单列信贷规模,优化审批程序,实施差异化考核,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县域乡村延伸。

二是升级建设惠农金融服务点和“双基联动”办公室。实施惠农金融服务点提档升级工程,整合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功能,拓展线上服务广度,丰富线下收单场景,提升服务点“一点多用”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双基联动”办公室升级改造,深化基层银行员工与村“两委”干部互派互挂,探索“党建共建+金融特派员下乡进村”模式,打造党建金融服务品牌。

三是持续构建多元化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挥资源、机制、科技优势,加强线上线下协同,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辐射范围。支持各类商业性保险公司在西宁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险服务力度。积极吸引证券、信托等公司入驻西宁,汇聚金融资源,形成金融洼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商业保理、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引导回归本源,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增强在普惠金融供给体系中的“毛细血管”作用。

(四)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创新

一是创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引导银行机构持续优化服务乡村振兴“五专三联动”工作机制,推进信贷资金与草场、活畜等资源要素深度融合,开展草场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地理标志等抵押贷款业务,推广“活畜抵押贷”“扶社贷”等信贷产品,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牧户合理信贷需求。增强农业保险综合保障功能,促进政策性农险和商业性农险协同发展,创新开展青稞、枸杞、藜麦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指数保险和产量保险业务,探索实施防止返贫保险项目,推广贫困户小额家庭财产险、小额意外保险等业务。试点探索“保险+期货”项目,规避农牧业生产经营风险。

二是创新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指导金融机构创新小微企业线上融资产品,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质押融资业务,优化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和结算服务。创新银投、银担、银保等多种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推动“甘霖”工程扩面增量,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打通小微企业融资堵点。

三是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化升级“青信融”平台服务功能,强化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实现与税务、人社、农牧等职能部门互连互通,通过替代数据与征信数据的对接联动,扩大平台融资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推进金融服务和各类场景有效对接,打造全产业链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县域乡村下沉,探索构建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四是创新绿色普惠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将贷款利率、额度、期限与企业碳账户挂钩,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产业“四地”建设配套措施,打造产业“四地”项目库,支持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产业“四地”领域融资需求。在西宁市开展转型金融试点,探索建立转型金融支持行业目录,创新与转型目标挂钩的信贷产品,有效满足高碳行业转型融资需求。加大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绿色识别和认证机制,引导农牧业和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开展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生态产品预期收益权、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等绿色信贷业务。

(五)全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创建,逐步推广“信用社区”“信用商圈”“信用市场”创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等级评定,构建信用评价与授信审批联动机制,扩大信用创建成果。鼓励金融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开展整村授信、整村担保,增强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承载力。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建立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黑名单”。将信用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深化“信用+”应用场景建设,实现信用建设与社会治理互促共赢。

二是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提高重大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和处置能力。完善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构建“银行+担保”风险共担模式,充分发挥担保增信、分险、降费作用。坚持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并重,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三是加强金融知识宣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知识宣教,普及金融健康理念,增强金融健康意识,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推动省市两级教育部门联合金融机构,系统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建设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加强乡村干部金融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发展又懂金融政策的干部队伍。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创新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组织体系,协调法院、检察院、金融管理等部门,在西宁市试点建设普惠金融纠纷调处中心,整合各方职能,实现“一站式”金融纠纷化解。

猜你喜欢
普惠试验区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