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寿快乐 春晖永绽 “地热大家”系乡梓 华堂偕老 后福无疆 “莼鲈之思”哺教育

2023-11-16 02:54王渝生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半球院士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學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88 年前的1935 年10 月11 日,汪集旸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吴江县严墓镇(今苏州吴江市铜罗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于1932 年在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工作;母亲是上海浦东人,从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后曾在吴江县严墓镇国民中心小学教书。1937 年“七七”事变后,汪集旸随父母举家内迁到昆明。1945 年抗战胜利后,汪集旸又迁回杭州,进了杭州市的一所私立学校宗文中学,念了不到3 个月就得了一场伤寒症,险些把小命送掉。休学1 年身体恢复后,进家乡最好的中学——育英中学(现名震泽中学)。

1949 年解放时,汪集旸正好初中毕业。1950 年,汪集旸考入了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是解放前江南四大名中之一(其他三所分别为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苏州中学和扬州中学),具有优良的校风和学习空气。凡考入该校的无论是本市还是外地生都一律住校,吃一样的伙食,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一般早自习都大声朗读英文,晚自习做数理化习题。杭州高级中学重理轻文的传统很突出,毕业生到北方就上清华大学,到南方就去上海交通大学,学医学文的为数极少。汪集旸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也就由原来初中时的“喜文”变为“重理”,虽然汪集旸对生物学科一直很有兴趣,并且父亲一直希望他学医,但1952 年由于高考生源不足,春季班提前毕业,汪集旸考取了北京地质学院,奠定了一生地质学研究的基石。

汪集旸是1952 年院系调整后第1 届入学的,后来那届老同学自封为“地质黄埔”一期毕业生,因为北京地质学院是由中国地质界的精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地质系组建而成,任教的都是名牌教授。汪集旸进入的水文工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是袁见齐先生,第二任是杨遵仪先生,第三任是王大纯教授。大学一年级教普通地质课的是郝诒纯教授,二年级地史古生物是尹赞勋先生讲的,三年级地貌第四纪是袁复礼老先生亲自上课。专业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没有现成教材,由王大纯、张咸恭一边翻译参考苏联教材,一边上课,真是十分辛苦。大学4 年中,同学们普遍反映课程太多,负担太重。水文工程地质系4 年中要学37 门课,除地质类课程外还要学许多工程类科目,如机械制图、机器零件等,因为按苏联的高校划分及培养目标,地质学院属工科类院校,其培养目标为工程师,因此必须学习很多工程科目,相反一些地质类基础课程如构造地质、岩矿等反倒削弱了。

1956 年大学毕业后,汪集旸即进了俄语专科学校(北京外语学院前身)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并于1958 年底被派往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地下水资源评价专家普罗特尼可夫教授。当时普罗特尼可夫正在从事一项工业利用溴、碘地下水资源的科研项目,因此汪集旸的论文也就围绕这一课题进行,并于1962 年6 月通过了题为《西西伯利亚自流水盆地溴、碘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年7 月回国,10 月起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 年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2001 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汪集旸长期从事地热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大地热流研究中,对中国近千个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热流分布图式,并成图;对全球24 000 余大地热流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所在地北半球为“冷”半球,南半球为“热”半球,与之相对应的大西洋半球(海半球)为“热”半球,太平洋半球(陆半球)为“冷”半球,地球热场分布极不均匀。汪集旸在岩石圈热结构研究中,对华北地区提出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并恢复了中新生代热演化史;通过对攀西裂谷研究,确定其为中国第一个“热流省”;对东南沿海的研究,用大量事实证明,被誉为理论地热学三大定律之一的“热流(G)- 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不成立的新观点,并将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指出华北为“冷”壳“热”慢型的;在应用地热研究方面,对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福建、广东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概念;对矿山地热深入研究,提出中国矿山地温类型划分方案,以及矿区深部地温预测和灾害防治措施;对油田地热研究,阐释了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的构造- 热背景及其相应的油气资源潜力,并依其温压条件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预测,指出稳定带的分布及其厚度。

汪集旸院士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 项等奖项。汪集旸培养了博士、博士后40 余人,其中2 名博士生获得2011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中国国内外地热和水文地质学界的中坚骨干。

汪集旸院士和夫人熊亮萍教授情系乡梓,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关怀备至,建设“汪集旸少年科学院”,设立“汪集旸科技教育奖学金”,全面助力吴江区铜罗小学的发展。铜罗小学科技社团成员十分感谢汪集旸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在汪集旸88 岁米寿之际,剪纸社团、农民画社团成员齐相聚,为汪集旸院士献上了精美的礼物和最真挚的祝福。

汪集旸曾经居住过的吴江铜罗古镇旧宅通过合理规划,作为汪集旸地热科普馆开放。地热科普馆赋予了古宅不同功能,围绕宅、人、地、能四大重点,通过图文、模型、视频、3D 互动、声光电技术等手段,打造观众驿站、院士之路、说地话热等展示和功能区,集中介绍汪集旸的学术成就,并在第六进院落运用地源热泵打造了一个冬暖夏凉的院士工作站,将汪集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中。

猜你喜欢
半球院士
半球面上四点距离之和的最大值问题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速递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
七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