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的幸福村

2023-11-16 02:00卢国巧
含笑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罗家大梁

据《马关县志》记载,马关西汉时属牂牁郡,进桑县地,明代属八寨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使司,后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三部长官司。宋皇佑初年至清初,属阿雅龙氏土司管辖,长达六百余年。龙氏土司建成于阿雅,筑城戍边,成为坚守交趾(今越南)入滇的重要关隘。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政府在马白筑城设关,称为马白关。1913年,设安平县,因与贵州省安平县同名,后将马白关去掉中间的“白”字,留“马关”二字为县名,沿用至今。

马关作为祖国南疆的重要屏障,历尽沧桑岁月洗礼,却风采不减,气韵依旧。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山石、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大山,都镌刻着边关儿女对祖国的忠诚,见证着边关儿女不畏艰难守边戍关的恒心与毅力,用勤劳与智慧共同建设幸福村的愿景,团结互助之花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

口岸幸福村

车子缓缓朝马关县城东南方向行驶,片片青绿色的稻田、玉米地从车窗外缓缓移走,山坡却迎面而来。一个转弯处,烤烟叶片片交织,阳光下泛着金光。

正当我看得入神时,带队的杨老师用手指着左右两边的山坡说,上面有两座清代时期修建的碉楼:一座叫石丫口碉楼,另一座叫龙半坡碉楼。我心想:这边境小城,还颇有些历史,居然有电视里才能看到的碉楼。正好奇之时,介绍声却戛然而止。不好去追问,我只好拿起手机在百度输入“马关碉楼”,点击进去。有文字记载:“两座碉楼修建于1901年,用于防御法国军队入侵。建于两山之巅,相距约1000米,形成大门之势,碉楼分两层,高5.4米,宽8.4米,长10米,墙宽1.5米,共有38个瞭望射击孔。”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两座碉楼虽墙体斑驳陆离,仍高耸矗立,犹如两位哨兵,静静地守望着边关小城。历经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墙体早已不复如初,但当年的风姿依旧、气韵未减,还如当初那般雄壮宏伟。仿佛一本史书记录着边关人民抗法斗争的决心,记录着边关岁月的交替前行,记录着边关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只可惜无法亲临,因为此行目的地是都龙镇茅坪村委会茅坪村小组、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村小组,两个坐落于边境线上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车子与两位哨兵打过招呼继续前进,风呼呼刮着,凉意丝丝入扣,如读懂我心事一样。

车子七弯八绕、翻山越岭,顺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柏油路,走过村村寨寨、一弯弯水稻田、片片玉米地,高原风光尽收眼底。越过的青山,大多手挽手、背靠背相连在一起,几座孤峰突然闪现眼帘,落座在老君山山系包围的山洼里。不经感慨大自然竟如此鬼斧神工,孤峰笔直陡峭,却能接受风雨雷电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好奇之余,杨老师用手指着,说这是“姊妹山”,也叫“七老庚山”“七姑娘山”。相传这里住着七个民族,各民族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抵御外敌、面对自然灾害。老君山山脉虽高耸入云、无坚不摧,但有一次突如其来的山洪空前的巨大,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因抗洪保家护土,成年男人一个个被无情的洪水给卷走。面对滚滚而来的山洪,为了身后的家人和家园,危难之际,七个民族中的七个老庚姑娘挺身而出,手挽手站着抵御。她们认为男人之所以被洪水冲走,是因为他们势单力薄,而她们要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七个人的力量总大过一个男人。她们被洪水冲散拉开距离,缓过神来又拉近靠拢、挺直胸肩,一次又一次,呐喊着、坚持着,承受着不见洪水减退的恐惧与绝望,但始终咬牙坚持,只要有生命在就屹立不倒。誓死守护的精神感动天神,将其化作七座大山,挡住肆意妄为的洪水,守住了家园和家族。

看着远处的村落,心想人们要在这云雾缭绕、环境恶劣的边境生活下来,若是不团结一心,邻里间不互帮互助,那他们该怎样生活下去?原来“姊妹山”精神在这里世世代代相传。

透过车窗,七座山峰遗世独立,远远望去苍峦叠翠,小巧别致,相互守望。姊妹山在依依不舍中消失殆尽,车子继续穿行山中,弯弯绕绕、来来去去,却在峰回路转、视野开阔处,随着喘息声驶进村落。

一面鲜艳的五星旗红旗迎风招展,茅坪村委会到了,走村串寨找村支书最稳妥,他们熟悉这里的人事。还没进屋就看见胡支书走出来,说今天是茅坪赶街日,可以先去街上转转体会一下。

走进小街子,街面还是小时候那样的宽窄,就是一条道路,两侧摆摊卖东西,卖的东西还是生活中所需的那些日常用品,油锅中冒出的气味,还是儿时那样的扑鼻而来……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回到小时候。

所谓小街子,赶集范围小,买卖的都是些小东西,各家生活的必备物品。于百姓而言,柴米油盐酱醋茶,三餐四季,诗和远方就在脚下。我原本已淡薄的童年、乡愁、记忆,在这厚重起来。

年幼家贫,甚少有赶街的机会,弟弟去是为一碗米线,吃得他神气十足、洋洋自得,仿佛吃了颗仙丹。我去是为存钱,因为母亲会把吃米线的钱给我,就看我怎么花。运气够好的话,还会遇见外公或外婆,他们也会给钱。我总喜欢把钱整理平整,夹在日记里本收藏,时不时翻看。仔细想来也无目的,只是单纯喜欢收藏,手里有钱心里安稳踏实,就像走在这条街上一样。

印象中的街子:摊位临时搭建,多半是两条长板凳,隔一段距离左右两边摆放,在上面搭几块木板,铺一块塑料布,凳腿绑上一把大遮阳伞,摊位就成了。这种摊位多卖衣裳裤子,许是需求多,好挣钱。其次就是油盐酱醋茶,虽稀零散碎,但各家均需,消耗量多。还有一种摊位,更为简单,在无人占据的角角落落,铺一塊塑料布,东西放上就做买卖。这类简易摊位,多买自家种的、吃不完的粮食蔬菜水果。街道两侧的商铺,多半是饭店……总之,小街子街天非常热闹,交易着烟火琐碎。

茅坪街上也卖各类日常生活用品,相比我记忆中小街增添了民族服饰,苗家人的穿戴就是与众不同,不仅色泽亮丽,连图案样式都是那么奇特,融入现代流行元素,裙子款式多样化。苗家人勤劳智慧,为让生活更美好,就选梅红或桃红为底色,绣上螺旋花纹,记录生活的发展变化。

越南饭店、越南烧烤店在口岸小镇安置,对象不仅是越南人,也是中国人,毕竟美食的诱惑不分国界,友谊之花随处绽放。

小摊上,油锅里刚捞出的金黄葱油饼、油条,以及刚出锅冒着热气的荞饼,总会勾起一代人的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上街都舍不得买吃的,等到雨天闲下来,爹娘就会拿出自家种植的小麦磨成的面粉,自家栽种油菜收的菜籽压榨的油,做上满满一锅,麻花、油条、或葱油饼,让孩子吃个够。次日和小伙伴上山背猪菜、扛柴火,都会自豪地说,我家昨天油炸麻花或油条吃,沾了油的东西真香。当然也有饿肚子的人家,五黄六月时拿出自家种植的荞麦磨成的面粉,做煎饼来充饥时,用南瓜叶沾油摸锅底,倒面糊进去烙,或者是放点水,揉成小颗粒,上甑子蒸,做成荞疙瘩,也总填饱了一个个肠胃。过去是吃腻了,能嚼出渣子来,如今再吃是回味,回忆一段童真趣事。

街上人流涌动,挑选着自己心仪的东西,用苗语、壮语或汉语与人交流,听着交错复杂的言语,让人心生嫉妒,一个人怎会能精通这么多的语言,花多少时间才学会的呢?我学一门英语都那么吃力费劲,他们却可以轻松应对苗族、壮族、汉族人群。他们为了能更好地在边境生活下来,各民族沟通往来,互相学习着语言,团结一致守好自己的家园。

听着交谈声,欣赏着小摊上琳琅满目的东西,忽然瞧见街道两侧,小花园、花盆里,丽格海棠正开着花,应了季节的雨水、阳光,茎叶肥美,花团锦簇,红艳艳。像极了这里热闹的集市,摊位随街摆置,商品满足了边境小镇人的生活所需,人们才得以安稳踏实过日子,幸福生活像绽放的花儿红红火火。

岁月如歌唱不完,村庄容颜永不老。我还沉浸在幸福村庄的集市里,却不知不觉走进都龙口岸。从前边关的国门,如今升华为口岸。口岸由老国门和新建通关国门及其街市等组成。街道宽阔敞亮,房屋排排落座两侧。远远地就看见新建国门及其街市区,大门和周围建筑群高大雄伟壮阔,都彰显着大国形象。

四周青山苍翠欲滴,风景如画铺展开来,仿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吹着清凉的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建筑群颜色清爽,光亮生辉,像璀璨的明珠落座高原山洼里。幻想着商贸市场上,到了赶集日,想必身着多姿多彩不同民族服饰的两国边民,穿梭若织,和谐互市;小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不同的语言在此交织,在讲价、在认亲、在嘘寒问暖。

在明珠般的口岸,景观确实美,尤其是听杨老师讲阴雨天时的场景。他手舞足蹈地说:“云雾缭绕,人影朦胧,人群忽隐忽现,犹如天上的街市,漫溢在翠流金的光阴里,流淌的紫雾串缀成梦境……似乎可以装订成令人沉醉的诗笺,诗里歌颂的全是边境小镇。”

虽不是街天,但也还有店铺开门营业,卖应季水果、中越特色食品,三三两两的客人购买着。椰子糖、椰子汁很地道,去了总要品尝。

顺着街道直走,新国门左侧的老国门,宛如一位老将军坐镇指挥。老国门始建于民国31年,为战争防御工事建筑,占地面积83.5平方米。2019年曾组织修缮过,为了加强保护,使其作为历史的见证。

城堡样式的国门,青石、白灰、石沙垒筑,坐北朝南,南面为长方形城墙式建筑,残墙上设有大小不等的12个瞭望射击孔。墙体中部有一由北向南通道,顶部石块纵联相砌成弧形。通道南面的门头上由三块錾磨的青石镶拼组成,从左至右横书阴刻“大中华民国”,左右两边均刻直书阴刻小字。左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立”,右为“黄远塘题”。通道北面门墙外的左右两端分别筑有不同高度的石墙,北面由低到高连接至南面城墙。

从外部看,南面似一堵城墙,而北门似一座堡垒,无不体现着前辈们别出心裁的匠作,从军事领域看,南北面结构严谨,布局科学合理。既有利于战争时对外防御,又可作为和平时期中越两国之间的标志性建筑物。

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国门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依然矗立在中越边境茅坪,不倒的城墙背后伫立的是民族的捍卫,边民的日夜守卫。

回村委会的路上,才走进茅坪街,街头巷尾的早餐店、饭店还热气升腾,往来食客络绎不绝。小百货店里,买东西的人来来往往;经营民族服饰的老板娘正给客人拿衣裙试穿……村民日子好不好,看集市餐饮店和服装店生意好坏就知道。

和村里的许多商户一样,唐朝珍利用自家住房经营着一家“中越饭店”,主营早点、盖饭和特色小吃。她说“我在这里开了十多年的餐馆,经常有很多越南朋友通过口岸来到我们村,生意还不错。”

“茅坪村共有197户人家,其中个体经商户58户,占比高达35%,每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24920元,为全镇最高,成了远近闻名的边境幸福村。”茅坪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胡明昌自豪地說,茅坪村结合实际,按照“一带三核心多节点”的结构方式,划分有边境贸易区、建材汽修贸易区、休闲区、百货区、餐饮区、住宿区和小吃区等8个区域。

胡支书还说:“村子干净整洁,慕名而来的人也多起来。2022年以来,茅坪村采取‘组织共建、决策共商、全民共治、成果共享’的方式,街道两旁群众主动让出2.5米距离拓宽人行道,建起了公园,仅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茅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第一期工程,村庄面貌并焕然一新。”唐朝珍也笑着说道:“通过改造后,住在路边的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道路宽阔平整了,路面干净整洁了,来吃饭的客人都说好在。我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对此,胡支书也深有感触:“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使得茅坪村无论从视觉感,还是体验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首先门面价格提高了,以前3000元就能租下一个铺面,现在出7000元也不一定能租得到。其次,村里往来的人也增多了,每到国门街天,从县城里来这儿摆摊的人还真不少。下一步,茅坪村将按照‘一村一品’定位,在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机械材料、零售服务等方面发挥所长。依托本村种植草果、砂仁等中药材的良好资源优势,谋划好‘中药材发展、红色旅游、沿边开放’三张牌,推动构建‘一药支撑、一线旅游、多点贸易’的发展格局。”

口岸小镇餐馆里,吃妈妈牌午餐,每个菜都有家的味道,是爱的真情流露。我和弟弟上初中住校,一周回家一次,母亲总要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菜,吃着喷香的饭菜,父亲总说沾了我们姐弟的光,他们平时可没有这么多好吃的菜。眼前这一桌子菜,个个都是记忆中的家常菜,味道正宗地道。用过餐继续下一段旅程,去往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村。

争奇斗艳的海棠花,一一从车窗划走,连同最特色的路灯,灯杆两侧有红旗图案,就这样一排排静默地守护边境小镇,陪伴着这里的村民一起守边护土。

云梦红色村

车子又七弯八绕地行走山间,片片树林往后移走,细看林间种植的草果、砂仁长势很喜人,丰收在望。正当我吹着纯净的山风,看着路旁的风景入神时,车子却突然停下,瞪眼一看已到一七二联防所,接下来带我们走访的是金厂镇金厂村委会党总支熊书记。

一下车就看见哨所前屋檐下,一排种在旧子弹箱里的山茶花,开得火红火红的,像极了边地人民奔赴美好的样子,激情澎湃、轰轰烈烈。

走进村庄深处拜访前,先去罗家坪大山探望。原本是边境线上一座普通的山峰,却因枪声响起、炮弹飞过,再无法寂静普通。

所幸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在云遮雾绕的瑞泽下,人们已安居乐业,鸟兽也常出没,树木也苍翠起来,花儿处处绽放,各类野生菌也来眷顾……

一块矗立的巨石映入眼眸,高大巍峨,似一位将军,震慑力十足,倘若能安置在山巅的界碑旁,想必外敌也会有所顾虑,不敢贸然行进。巨石正面上端镌刻“罗家坪大山主峰”,底座刻着罗家坪大山阵地简介,简明扼要地介绍着地势情况、自卫反击战流程。背面上端刻着“祖国战士”,底座上是:《月亮之歌》简谱。

房屋右侧,居高临下的地方,瞭望亭高高矗立,纹丝不动。仿佛一位战士站岗,有丝风吹草动,就告诉自己:“如若敌人敢来侵犯,那我便奋起反抗。”

沿着瞭望亭前的小道往前行走,山上还遗留着当年战场的模样,可亲手抚摸曾经的战火与血液共同洗礼过的土地;可思绪万千想象当时战斗的场景,听过的故事中的英雄,仿佛就站在眼前;“忠诚”树下,依稀还站立着英雄,对着树木祈祷战争早日结束;体验当年战士们披霜戴月、寒冷寂寞戍边的情景,还有那些瞭望岗哨、猫耳洞、堑壕……

沿路走进“战地公园”,无处不展现着当年勇士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与智慧。公园虽小,经战士们就地取材,精心打造,却也别具一格。

远离硝烟弥漫,山中岁月静好。晴好的日子,蓝天白云,空气湿润清新,禅意绵绵,可静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那般的随心所欲。雨后天晴,露滴的声响敲响大山的宁静,那轻薄的雾气亲吻脸庞,一草一木都那么亲切。若喜欢生命勃然绽放,那夏季不容错过,可观树桩上的野生菌,密密麻麻堆叠,生命便有了全新的诠释——心若向阳,何惧忧伤。

来到罗家坪大山,除体验战地文化外,还可以近观远眺边境风光。群山连绵起伏,重峦叠翠;山下新村点缀在大山间,宁静祥和;一片片云彩在脚下悠然飘浮,仿佛置身天上。

山下新村便是罗家坪村,一个苗族寨子,云朵深处、梦中才有的村庄,房屋依着一道小山梁分为大寨和小寨两个片区,分别建在一个树木掩映的凹处和一片平缓、开阔,花草如茵的草坡旁。

站在村子里,抬头仰望村后的罗家坪大山,高高耸立,树木葱郁,顶上的骑线点就是国境线,从村子所在的位置到国境线的直线距离不过一两里路,但高差却超过千米。从地图上看,罗家坪其实就是一个紧紧地贴在边境线上的符号。

据了解罗家坪村100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户姓罗,在此居住的人,都不知道罗家坪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定居,形成村落的早期历史。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熊光斌讲,在此居住的罗家人迁走后,熊家搬来定居已有八代,以二十年一代计算,熊家在此定居不下100来年,已由当初的单门独户,发展为87户的大家族,也是名副其实的“熊家坪”村。村里至今还沿用罗家坪这个村名,为了记住这里曾经有罗家人居住过,记住他们曾经在此开荒拓土生活过。

走进村里静悄悄的,通常进入苗族村寨就能听到的狗吠声都无,村口的文化活动广场、近旁的村史馆和观景台布置规整。雨后的山风,轻轻摇曳,清爽宜人,翻阅着这里的花草树木,秘境中读出山村特有的内涵、品出独特的味道,不禁慨叹:山中岁月,如兰花盛开,清远幽香。

水泥路面平整干净,像有人用水刚洗过似的,房舍多是两层、三层的钢筋混砖楼,装饰苗族文化元素,独居深山更具特色,犹如走进世外桃源。三五间连片,或独立,悄悄地躲藏在果树、竹蓬或爬满瓜藤豆蔓的竹篱笆后面,房前屋后的菜畦,或瓜豆满架或苞谷如林,唾手可得。贯穿全村的主路两旁,村民们精心地围了栏杆,栏杆内种植的花草,蜂蝶成群來,好一番忙碌的景象。走进村子的右侧,据说是当年用作战地的指挥所,故称之为将军洞,前面树木高大、野草茂盛,远远望去已无战火硝烟的痕迹,静默地守候着村子。

山村深处,安静得没有一丝嘈杂,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任何一家门前都卫生干净,看不见一张废纸、一个烟头、一片落叶,路旁也不见蝇蚊绕飞的任何一摊污水。连旮旯角落都被鲜花占据,满眼花树丛中,邂逅的都是成群的蜂蝶,心里向往。

细细想来,边陲之地的美好事物,绝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勤劳智慧的边民用双手缔造,才把日子过得如花一样有姿有色。相比之前恶劣的生活环境,他们如今之所以能生活在花园一样的楼房里,是勤奋和聪慧的体现。时代守土护边,是一种境界,一份执着,更是边境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如今的熊光斌虽然已年过半百,担任着村民委的党总支书记,光是乡村振兴一事,就有每天都忙不完的事,但他仍坚持和村里的年轻人一道义务巡边护边,每个星期都要爬山穿林顺着边境线走几十公里。然而,他对于自己曾经的奉献和当下的坚持,却不以为然。他说在罗家坪村,爱国爱家已是人人的自觉行为,是每个人心中不变的忠诚,要说奉献和牺牲,比他更应该被记住和景仰的人比比皆是。村里普通妇女陶开秀,丈夫参战牺牲才3天,就背着孩子上山为部队抢修工事。所作所为感动所有参战的军官和士兵。战后,她不曾改嫁,认为丈夫还活着,回来是迟早的事,如今八十多岁依然守护着、等待着。放在心上的参战老兵千方百计找到她,集资20万元为她建房子,特别把她家的房墙,修成了类似长城城垛样子。老兵把她这样的人,视为南疆巍峨不倒的长城。

除此,村民熊炳武、杨开仙等人支前参战、守边护边的故事也进了村史馆,现在每年回村寻访的参战老兵都有上千人次,每个老兵来,都会在他们的故事里一次次感动。

支前参战结束后,罗家坪村党支部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不忘守土固边的光荣使命,组建义务巡逻队,开展边境巡逻,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全和完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走进罗家坪,仿佛做了一个梦,置身仙境,听着人们过往的经历,仿佛穿越隔着荧屏,才能看到的事件中去。紅色种子根植于心,红色基因代代传,那份精神、那份情谊将永不淡忘,拼搏着把苦寒的日子过好,创建美好村落,将世代扎根于此。

悬崖边寨

见过悬崖上长着迎客松、鲜花、野生菌,饲养着蜜蜂、种着名贵药材……但悬崖上有村落安置,我可从没听说过、更没见过。

带着一颗祈盼、敬畏之心,踏上行程。行走云曼峡谷间、盎然绿意里,山回路转迂回,翻越重重山岭,沿着水泥路前行,从大梁子河谷陡然爬升,一个立于悬崖之上的苗族村子呈现眼前。这就是马关县小坝子镇半坡村委会大梁子村,位于“两国三县”(中国、越南、马关县、红河州河口县、越南猛康县)交界处,与越南猛康县隔河相望,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大梁子村民守护国门的神圣使命。

一路瑰丽神奇的景观还在脑海放映着,弯弯绕绕行驶着的车子忽然停下,在老师的指引下,下车参观“显山露水”。瞧不见源头,只见长长流水顺势而流下,沿着石头堆砌的狭窄水沟。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却瞧见白花花的流水,流经村寨,归入悬崖之下的河流。天呐,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一道浅浅的流水依山缓缓而下,四季滋润着山川、草木、人家。

顺着流水看远处,找到人家,在雾霭朦胧间,顺着山脊铺排,互不相让,又互不相打扰。四月走进,低头瞧见白花随流水而去,抬头看见一树繁花,细细碎碎生在枝丫间,不夹杂一片树叶。带队的老师告知:大梁子村周边长满的这种树叫冲天树或冲天花,被当地村民供奉为神树。别名朝天树、毒鱼果、闹鱼树,豆科属,落叶乔木。冲天树春天开花,瓣成白色,花比叶先开放,秋天结有果。之所以供奉为神树,有四个原因:一是到了春天,冲天树会开满白色花朵,整个大梁子村被冲天花包围其中,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间;二是到了夏天,整个树冠都是密密麻麻的绿叶,可遮阴乘凉;三是到了秋天,冲天树结满累累硕果,通过对果核进行加工,可用于麻醉鱼虾;四是到了冬天,冲天树的皮可以做成衣服、鞋子,起到保暖防寒的作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遵规守纪,不再去麻鱼毒鱼,到了严冬人们也不会再用冲天树皮来防寒保暖,但赏花悦目、遮阴乘凉仍然是冲天树给予大梁子人的最大恩赐。

人间四月天走进大梁子,整个人掩映花树间,欣赏着“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壮美景象。不知不觉走近村子,寨门旁一道城门样式的“梁子关”窜入眼帘,往下有清幽幽的水潭镇守。在古代,“关”近于“扼”,用兵扼守的地方,设关,可以盘查、阻拦、防护进出的人员,设“关”意味着这一带是要塞,用来防御的一座体系。“关控陡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70多户苗族群众聚居悬崖边上,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

经过寨门,顺着进村道路往里走,大约经过两三户人家,道路分叉,左右用石块堆砌门柱,又用不同颜色石头堆砌,左边太阳、右边月亮形状图案。生在边塞恶劣环境里,要想过好三餐四季,勤劳才是硬道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更是对先祖的敬畏,曾经的他们更是夹缝求生、艰难度日。

沿着左边的入户路走,石榴小广场跃入眼眸。两个巨型石榴端坐广场中央,石块堆砌而成,两相对望。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智慧?因地制宜设计,用不起眼小石块,拼凑出两个拔地而起大石榴。一个稍圆,一个稍尖,同去的人幽默地说:“一公一母,刚好是一对。”

就这样说说笑笑往前走,人家一户两户零散分布,依着地势铺排延伸。上台阶下台阶,房前屋后的花园,落座石旮旯里,四周也是天然的竹篱笆,种着花、种着菜。或许菜也是重要的花,花也是菜,都滋养着这里的人。

走进人家,就会看见大门旁“晨起五件事”的牌子。其内容是: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水,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干。进村入户路、人家院坝、屋内……确实打扫得干净整洁。

据村民李德芬说,每天她都会早起,打扫屋内屋外卫生。旁边嫂嫂家正在加高楼层,搅拌机发出的阵阵轰鸣声,在她看来是最好的声音。她家现在住的是两层楼,后面也还要加高,否则孩子结婚生子不够住。这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屋子、院子、寨子进行了美化翻新,大家都高兴地住进敞亮的大房子。

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和绿美乡村建设的开展,大梁子全村早焕然一新。村党支部书记熊正平介绍,全村实行环境卫生包片、分段到户到人,同时根据村民习惯实行“晨起五件事”纳入了村规民约,化为村民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

据李德芬说,与高山比邻的大梁子村四面八方都是悬崖峭壁,被称为“悬崖边寨”。现在村子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相互监督,自觉爱护房前屋后的环境。大梁子村村民为不断优化基层治理环境,该村建立起8个基层网格,由村民自由组建10人以内的队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担任网格长,相互督促、共同协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顺着村道走,潺潺山泉从家家户户门前流过,推窗赏花、出门见景,鲜红的国旗在一栋栋修葺一新的楼房上飘扬。在村党支部的带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梁子村正不断发生改变,生态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村中一物一景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梁子村是一个两国、两州、三县的交汇点,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大梁子村民守护国门的神圣使命,这里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带队的杨老师说,村民因地制宜,发挥想象,建设了“显山露水”“望哨点”“水到渠成”等富有边疆特色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在“望哨点”,邻村的村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们坐在凳子上唠着家常,欣赏着大梁子的美……一阵阵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据大梁子村村小组长熊元祥说,大梁子从提升村民人居环境入手,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全域推进“三清五拆”行动,重补齐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短板,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打造小菜园、小果园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到庭院内不随意堆放杂物,家禽家畜圈养,庭院地面无粪土、无垃圾、无污水。同时在保护原生生态环境、民居风貌上下功夫,坚持修旧如旧、变废为宝、绿色环保的思想理念,将各家闲置、废弃的土罐、背篓、石槽、石缸等物品利用起来,用于构建花卉、树木篱笆为一体原生态景观。村庄从“面子”到“里子”不断提升,一个边疆稳固、美丽宜居、产业兴旺的现代化边境村寨正在显现。

他还说,大梁子村在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等政策的支持下,培育壮大基础产业,种植中药材、粮食作物和水果,培育壮大产业富边。如今边疆美了、边民富了、边防固了,边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村中的陶正梅也说过,我们今天住在大梁子很幸福,以前只要听说家住大梁子,很多人就用难居住来形容。如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把我们寨子建设得相当好,成了很多外地的群众或邻村村民的游玩地,欢迎各地群众来我们村子打卡。一路走走停停,领略边地风光及民情,不知不觉顺着台阶登上大梁子村最高点,站在亭子上,边境风光以及大梁子的奇险地形尽收眼底。据小坝子镇组织委员陶璐介绍,从前这里也被称为“议甲台”,每年春季讨论守边事宜的时候,村民都会聚集在这里举行“议甲活动”,商量对策。“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国门意识,一直刻在每个村民心中,并延续至今。

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梁子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态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村民守边的脚步不会停下,在打造边疆稳固、美丽宜居、产业兴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道路上步履坚实,不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返程路上,我不由得回头看了看这个“嵌”在悬崖上的村子,感叹祖国的伟大,有这个平常却又不凡的村庄。这里的人用行动、用智慧、用一颗执着的守边护土,打造自己理想中的美好家园,为他们竖起拇指赞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好村子。

【作者简介】卢国巧,笔名軒洁,现为教师,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边疆文学》《含笑花》《文山日报》等报刊,偶有获省州级征文奖。

猜你喜欢
罗家大梁
破解函数零点差问题的两个“妙招”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Trigger mechanism of PDSOI NMOS devices for ESD protection operating under elevated temperatures*
浅议耶律德光于大梁城的政务运作
小蜗牛
510L汽车大梁钢生产工艺控制试验研究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of single-event transient in partially depleted SOI MOSFET∗
锌电解冷却塔大梁绝缘监测技术
重卡车架大梁开裂失效分析
纵横波联合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