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3-11-16 14:46吴士勇朱继明张耀光
医学与社会 2023年11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残疾慢性病

王 帅,吴士勇,姚 强,朱继明,张耀光

1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北京,100810;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3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1000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指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残疾人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残疾人因受身体残缺及功能障碍的影响,往往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2021年,我国持证残疾人数为3804.9万人[1]。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帮助残疾人共享数字生活。2021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了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等重点任务。了解我国残疾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完善我国残疾人保障体系、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保障残疾人发展权利和机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残疾人健康相关研究主要聚焦残疾人健康管理政策、健康行为、健康服务、就诊行为、心理健康、康复训练以及残疾类型或体检结果研究,并且主要针对于上海、宁夏、陕西、深圳等部分地区人群[2-8]。目前,仍然缺乏全国层面的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因此,本研究充分利用全国层面的残疾人登记信息、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以及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等多来源数据,对我国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残疾人医疗、康复、照护服务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8年全国持证残疾人登记信息、2018年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以及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自1993年开始,每5年1次,2018年为最近1次调查)数据[9]。基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研究课题,2018年全国持证残疾人登记信息、2018年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来源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研究对象为持有残疾人证(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型、等级的合法证件)者。以2018年全国持证残疾人登记信息、2018年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的残疾人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识别码,在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样本人群(256304人)中确定有效残疾人样本9373人作为研究对象,残疾人占比为3.7%。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人口数、《2022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持证残疾人数量计算,2021年全国人口中持证残疾人占比为2.7%,略低于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样本人群中残疾人占比,纳入研究的残疾人样本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对研究对象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后开展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

选择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评价残疾人健康状况,通过描述性分析、分层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残疾类型及程度、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性别、年龄、收入等)的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logistic回归中,具体分析残疾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城乡、地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养老保险参保情况、残疾类型对残疾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按照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两周患病率指每百名被调查者中两周内患病的人数[10]。判断患病的依据是调查前两周内有如下任何1种情况发生。①因疾病或损伤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含通过正规医院的网站、互联网诊疗提供机构,咨询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②因为疾病或损伤有过药物治疗或其他辅助性物理治疗。③因身体不适而休工、休学或卧床休息1天及以上的情况[10]。

慢性病患病率指每百名被调查者(15岁及以上人口)中患有慢性病的人数[10]。判断患病的依据是调查前半年内有如下任何1种情况发生。①调查前半年内有经过医生明确诊断的各类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等)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②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并在调查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同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或者一直在治疗以控制慢性病的发作等[1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社会保障状况以及残疾类型和程度的残疾人健康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识别残疾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9373名残疾人中,有48.9%的残疾人居住地为城镇、51.1%的居住地为乡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占30.0%、33.3%和36.7%。15岁以下占2.1%,15-29岁占4.9%,30-44岁占14.4%,45-59岁占33.4%,60岁及以上占45.3%。从残疾类型方面分析,躯体残疾的比例最高,为58.0%,其次是视力残疾的13.0%;听力残疾(10.8%)、智力残疾(9.6%)和精神残疾(9.7%)的比例较为接近;多重残疾(4.8%)和言语残疾(4.0%)的比例相对较低。从残疾程度方面分析,12.4%为残疾一级、31.1%为残疾二级、25.8%为残疾三级、30.7%为残疾四级。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残疾人健康状况

2.2.1 两周患病率。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中,残疾人两周患病率(52.4%)高于非残疾人(31.4%),城镇地区残疾人两周患病率(54.8%)高于乡村地区(50.1%,P<0.01),东部地区残疾人两周患病率(55.2%)高于中、西部地区(50.8%、51.5%,P<0.01),女性残疾人两周患病率(56.5%)高于男性(49.4%,P<0.01)。随年龄增加,两周患病率升高,在45岁后增长加快(P<0.01)。不同养老保险类型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者两周患病率最高(56.4%,P<0.01);不同医疗保险类型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者两周患病率最高(53.5%,P<0.05);不同收入组中,最高收入组残疾人的两周患病率较高(54.9%,P<0.05)。残疾严重程度中,残疾二级两周患病率最高(56.2%,P<0.01),三级、一级、四级次之;精神残疾人的两周患病率最高(60.0%,P<0.01),躯体和视力残疾次之。见表2-表3。

表2 残疾人两周患病率及慢性病患病率

表3 不同残疾程度、残疾类型的残疾人两周患病率及慢性病患病率

2.2.2 慢性病患病率。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中,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59.3%)高于非残疾人(33.2%),城镇地区残疾人慢病患病率(60.0%)略高于乡村地区(58.6%),中部地区残疾人慢病患病率最高(61.0%,P<0.05),东部、西部地区次之。女性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63.0%,P<0.01)高于男性(56.6%)。随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升高(P<0.01)。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差异不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者的慢性病患病率(60.2%,P<0.05)高于无医疗保险者(53.2%),不同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异不大。二级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最高(67.5%,P<0.01),一级、三级、四级残疾人次之;精神残疾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75.6%,P<0.01),躯体、视力残疾人次之。见表2-表3。

2.3 残疾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2.3.1 两周患病率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3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探讨残疾对两周患病率的影响,控制其他变量后发现,残疾人的两周患病率是非残疾人的1.71倍(P<0.01)。模型2识别影响残疾人两周患病概率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地区(乡村OR=0.81,P<0.01)和东部地区(中部OR=0.88,P<0.01;西部OR=0.93,P>0.1)、女性(OR=1.34,P<0.01)、年龄(OR=1.03,P<0.01)和受教育程度(小学OR=1.26,P<0.01;初中OR=1.35,P<0.01;高中OR=1.22,P<0.05)越高、残疾二级(OR=1.27,P<0.01)的残疾人研究对象两周患病率更高。模型3基于7个子模型分析残疾类型对两周患病率的影响,以非残疾人作为对照,控制其他因素后显示,精神残疾(OR=3.79,P<0.01)、躯体残疾(OR=1.76,P<0.01)、视力残疾(OR=1.47,P<0.01)、智力残疾(OR=1.47,P<0.01)、多重残疾者(OR=1.25,P<0.05)的两周患病概率均高于非残疾人。见表4。

2.3.2 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3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将全人群纳入,分析残疾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控制其他变量后显示,残疾人的慢性病患病概率是非残疾人的2.33倍(P<0.01)。模型2识别影响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乡村OR=0.90,P<0.1)、年龄越高(OR=1.03,P<0.01)、女性(OR=1.27,P<0.01)和残疾二级(OR=1.45,P<0.01)的残疾人慢性病患病概率更高。模型3基于7个子模型分析残疾类型对慢病患病率的影响,控制其他因素显示,不同残疾类型均是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精神残疾(OR=10.42,P<0.01)、智力残疾(OR=4.03,P<0.01)、多重残疾(OR=2.62,P<0.01)、躯体残疾(OR=2.15,P<0.01)、视力残疾(OR=1.62,P<0.01)、言语残疾(OR=1.60,P<0.01)、听力残疾(OR=1.17,P<0.05)。见表5。

表5 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残疾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非残疾人

本研究从全国层面分析了残疾人的健康状况,发现残疾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非残疾人。研究显示,残疾人卫生服务需要明显高于普通人[11],生存质量较差[12]。因病致残是导致残疾发生和影响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残疾人致残因素以后天获得性残疾为主(占74.67%),在获得性疾病中,非传染性疾病致残最高(占71.58%),其次是创伤和伤害致残(占16.65%),传染性疾病致残(占11.77%)[13]。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其在参加体育锻炼、接受健康知识、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相关研究证实,残疾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心电图异常和脂肪肝等异常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高血压及糖尿病共病患病率也较高[7,14-17]。另外,居民慢性病患病知晓率不断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10]。残疾在慢性病的构成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残疾人存活时间延长[11]。此外,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也是残疾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8]。老年残疾人数的增长已经成为全国残疾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既与累积残疾率有关,又与老年人随着增龄和健康状况下降,疾病或外伤等致残率较高有关,66.27%的老年残疾是由疾病所致[19]。因此,残疾人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加强长期照护和完善医疗服务是提升残疾人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2021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开展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长期照护服务制度定位从依赖型走向独立型,理念从保基本到赋能与定位[20]。立足现有政策群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整合照护政策体系并使之实现制度化,将是未来残疾人照护政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趋势[21]。需要强化社会和政府对残疾人照护的责任,对开展残疾人护理、康复的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合理规划并布局护理院(中心)、康复医疗机构。同时,要综合考虑残疾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促进服务融合,为残疾人提供涉及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照料和临终关怀等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

3.2 残疾人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本研究发现,残疾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有显著的城乡、地区差异。城镇残疾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乡村残疾人。本研究中,东部地区残疾人两周患病率最高,中部地区残疾人慢性病患病率最高,与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全人群结果一致[10]。两周患病指标虽处在需要侧,但是由于与利用的“挂钩”,必然会随服务利用水平的提升而提高[22]。结合本研究对于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的定义,不同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的差异。此外,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个体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研究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造成残疾人健康护理不平等的首要因素,年龄、康复医疗救助需要、居住地等对残疾人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也均有一定影响[23]。由于乡村与城镇整体经济水平情况的差异,加之地理因素的影响,乡村残疾人看病就医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乡村残疾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城镇残疾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乡村残疾人存在健康知识匮乏、就诊意识淡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健康生活方式有待提升的情况。要重点关注乡村地区,并注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根据安德森模型,健康行为维度不仅包括个体通过门诊、住院等实现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也包括个体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戒烟酒、自我药疗等实现的个人自我保健,还包括医疗服务过程(病人咨询、检查顺序、医患沟通)[24]。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同时,也要提升居民的健康管理能力。针对残疾人群,要在加强社会保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结合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切实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引导残疾人构建科学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合理的就医行为,全方位干预残疾人的健康影响因素,保障残疾人的医疗卫生与康复需求。

3.3 残疾类型及程度是影响残疾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表明,残疾类型及程度是影响残疾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精神残疾、躯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是两周患病的危险因素,不同残疾类型均是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躯体残疾的残疾人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均仅次于精神残疾者,残疾二级的残疾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更高。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健康状况存在一定差异。精神疾病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25],残疾程度与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和致残原因等因素有关[26]。精神残疾人对医疗服务与救助的需求最大[27],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残疾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高。肢体残疾人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情况可能与其活动受限、疾病治疗和控制的依从性较差有关[15]。视力和听力受损的残疾人相比其他各组健康状况更好,多种残疾者的患病可能性高于听力或视力受损者[28-29]。智力残疾人身体活动少,体重指数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30]。二级肢体残疾人与其他残疾程度的残疾人相比有更多的生活质量问题[31]。

根据安德森模型,情景特征维度与个人特征维度作为影响健康行为的前置因素,为并列的结构关系,分别表示外界环境与个人特征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24]。由于残疾人所处外界环境及自身个人特征的差异,其具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合并不同慢性疾病的残疾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及康复的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残疾类型提供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及康复指导[32]。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范畴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托养服务等,外延还包括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等内容[21]。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融合,整合、共享残疾人的基本状况、社会保障与支持以及健康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等相关数据,推进残疾人相关信息的更新与利用;科学配置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模式,识别残疾人的个性化需要,提升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与精准化,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残疾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