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梦扬
艺术歌曲是19 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音乐形式。20 世纪初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主要以青主、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人为开辟者,同时在聂耳、贺绿汀等人的作品中又得以发展,是当时中国学习借鉴西方艺术歌曲所获得的实践成果。中国艺术歌曲侧重借鉴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艺术歌曲由三部分组成:(1)在歌词方面要注重文学性、哲理性,深刻内涵与意境中的诗情画意;(2)在曲方面要看重调性技术应用,作曲中的四大件等;(3)在伴奏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表现力,与歌曲相应。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多次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欧洲国家,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同时也最能直观反映当时的人民生活与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新时期的作曲家有谷建芬、施光南、陆在易等,他们创作了《那就是我》《我爱土地》等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然而,现在的艺术歌曲的概念更加广泛,例如抒情歌曲、历史歌曲、群众歌曲,甚至是民歌都被纳入了中国艺术歌曲的范畴中,其中诗词音乐的结合,继承与弘扬了我国的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词作者迟德顺简介
迟德顺,1947 年生,辽宁大连人,中国音协会员。1968 年入伍,1970 年调北京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从事专业声乐工作,1978 年调任海军旅顺基地俱乐部主任,1986 年转业到大连市文联,数十年发表音乐作品200 余首,其中有30 多首获各级奖励。《风浪里的歌》1981年获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奖;《啊!无名岛》1984 年获大连市青年征歌优秀作品奖;《彩色的河,甜蜜的歌》(合作) 1988 年获全国一等奖;《虹桥》(合作)1990 年获国家级金奖;《黄河神韵》1991 年获TOP 京、穗、港金曲新词创作大赛优秀奖等。此外,还合作了《旅顺口,祖国的军港》《金钥匙的赞歌》《江海魂》等电视音乐片。
2.曲作者马烁简介
马烁,祖籍陕西,云南墨江人,早年师从杨耀恒先生和李鹏飞先生学习风琴、和声及作曲,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特色专业暨省级重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术领头人;全国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人事部“十一五规划——科技骨干特殊培养项目”驻中央音乐学院交流专家;云南省人民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重点工程”——《云南民族文化精粹》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多次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作品奖云南省选拔赛评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云南省选拔赛评委。
作为一位爱国人士的马烁老师,他始终都关注着国家的过去、现在、未来。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变化。心中的这份激动、感慨一直都想表达出来,直到看见迟德顺先生的这首词作,诉说出了他心中对祖国的怀旧之情和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带来的繁荣昌盛的影响,道出了马烁老师心中的无限感慨:
这里有过祖辈的木船,
拍打的浪花轻轻诉说着昨天;
这里有过陈旧的季节,
任风吹雨打失落了漂泊的桅杆。
如今托起港湾的沸腾,
来往的海鸥翩翩舞动着翅膀;
如今赶上变革的岁月,
奋进的潮头一次次,一次次掀起巨涛狂澜。
啊,大海——生命的摇篮!
啊,大海!
你回味久远的韵律,
使人深深迷恋,使人深深迷恋,使人深深迷恋。
引子+A(第一乐段) +‖﹕A1(第二乐段) + B﹕‖+尾声
(主题材料陈述) (扩展) (副歌段)
这是一部为美声抒情女高音而写的作品。创作于1999 年,在曲式结构上,它是一个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布局G-bB-G,4/4 拍子,A 段与B 段采用不同的主题材料加以陈述。第一乐段为叙事性乐段,G 大调,“这里有过祖辈的木船,拍打的浪花轻轻诉说着昨天”以回忆作为整首歌曲的开头,描绘出记忆中过去的样子。第一乐段(A 段)从乐句的数量上来看,由两个乐句组成(a+b),其中第一乐句(5~8)小节,第二乐句(9~13)小节。从乐句的长度上看,它是一个(4+5)的非方整性乐段。从主题材料上看,它是一个非重复性的主题材料。从调式调性上看,是单一调性。A 段平缓的曲调用中板70 的速度加上歌词的表达,使听者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祖国,回忆着过去祖国的样子,产生更加浓烈的思念之情。
A 段结束之后,进入这首曲子的A1段,它与A 段形成重复性主题材料,它们虽然是合头,却又运用到戏剧性扩张的手法,结合歌词的表达,抒发对祖国之情的情感递增与升华。接下来,进入全曲高潮部分,同时也是B 段的开始,并进行了转调,进入bB 大调,在这里,马烁老师运用云南少数民族彝族撒尼人民音乐中特有的音乐元素,来表达中国虽然有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每个民族之间都有他们的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都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中国人的团结一致,努力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在许多经典的音乐范畴中,调性是音乐语言中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换句话说,调性表现某种感情的需要,可以促成音乐的动力性发展,同时又达成了音乐色彩性变换。
紧接着是由钢琴奏出的十一小节构成的情绪激昂的“间奏”部分,把音乐进一步推向了新的高潮。这里的“间奏”,笔者打了一个引号,虽然它是一个钢琴伴奏中的间奏,但它在作者的笔下是独立的个体,也可以说,钢琴部分与歌曲部分,它们既独立又融合。在这里,作者把钢琴中的个性与声乐中的个性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它们的融合,可以说是全曲中的点睛之笔。
之后是A1段与B 段的反复,也进入了调性的回归,回归到原来的调性,促使乐曲走向稳定,最后进入一个十小节的尾声,继续带着作者对祖国的期待,结束全曲。
1.创作手法
《海之恋》的引子为G 大调。先由钢琴的中音区和高音区奏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减三和弦以及省略五音的大小七和弦,叠置出密集排列法的色彩性和弦,加上轻快的跳音与长线条的延音线保持音,碰撞在一起,配上高音区的明亮三者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一个四小节的引子,使音响效果组合在一起,让人浮想联翩,仿佛身在其中。
第一乐段从主题材料上看,它是一个非重复性的主题材料,但在旋律中却运用到叠置的手法,首尾相呼应,第一句的结尾是第二句的开头,使乐句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调式调性上看,是单一调性,它是大调开始的乐段,大调的明亮、宏伟、大气的感觉烘托出过去祖国带给人们的祥和与平静,人与人之间的朴实无华。
这首歌曲巧妙地融合了旋律中的连贯渐进和跳跃变化。它将音程的不同运用,如四度、五度的跳跃与音程的级进,充分展示了艺术歌曲中音程跨度的独特特点。通过下行的跳跃,歌曲传达出稳重的音乐形象,而上行的跳跃则扩展了旋律的广度,同时释放出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情感。音程中的级进则更多地用于表达歌词的内容,将回忆的情感逐层展示。整体而言,这些音程变化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和层次。(见谱例1)
谱例1:
下面谱例2 是节奏变化一个比较明显的范例,下方乐谱将上方的节奏进行了扩展的处理,在原本长音演唱的基础上,同时把节奏处理得更为精细,不仅符合歌词节奏的同时,还在音乐上也是非常好的变奏。节奏的变化是马烁老师对作曲技术使用得心应手的展示,也让旋律线条发展得更为完善。
谱例2:
在歌曲的创作中, 词与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旋律会有高低起伏,同时也会产生出音乐的语言化与语言的音乐化的问题。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词与曲结合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创作的旋律与歌词的发音吐字相契合, 开始的时候让人回忆着过去的景象,站在海边听着海浪的敲击和漂泊的桅杆诉说着过去人们的景象。但在词的最后祖国变革来临了,变革的到来使他兴奋、激动,因为变革的到来意味着祖国焕然一新的时刻到来,所以旋律上能明显感觉到情绪的提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展现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延伸歌词内容和耐人寻味的音乐美。词与音乐精湛地结合在其作品中被透露出来;并且将和声手法融入钢琴伴奏中,增强了旋律声部从容自如的配合,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作曲家可赞之处。
在声乐作品中,人声与琴声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首作品中,随着引子、间奏、尾声进入的过程中,钢琴伴奏在演奏者的情绪、力度以及强弱起伏而起伏,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链接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但笔者认为它们更像是水彩笔与白纸之间相互对比映衬融为一体且缺一不可的关系。
在这首作品中,第二部分歌词结束后,作曲家并没有立即重复旋律以加深对其印象,而是强调了钢琴伴奏的作用,运用了三连音和双音来演奏之前的旋律片段,达到一种回味无穷的意境。在后面的谱例可以发现,钢琴与人声之间犹如对话一般表达出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在人声与钢琴之间达到情感的统一。
在声乐作品中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对比,在《海之恋》这首歌曲中,从引子部分开始一直到尾声部分结束,它的节奏节拍都有所不同,这是作曲家进一步透过作品所诠释的思想内涵以及人文气息,从而在人声与琴声节奏和速度的协调中,达到人声、琴声的完美统一。
声乐歌曲是一门合作的艺术,笔者认为只有将钢琴的伴奏与声乐演唱在各个方面、多个角度以及多个维度上不断融合,才能够实现更协调的合作效果,从而呈现出更加立体和统一的音乐体验,更具有艺术性。
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不再只是一个附加元素,而是逐渐成为艺术歌曲的延伸和表达工具,通过钢琴演奏,可以更好地诠释和凸显艺术歌曲的核心理念和情感。同时也是艺术歌曲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之恋》这首作品是不带旋律的钢琴伴奏,A 段主要由两个乐句组合而成,旋律线条平稳且具有亲和的感觉。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自由前进,观察其伴奏音型的特点,引子和A 段部分,是以纵向柱式和弦伴奏音型为主要的类型,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多声部的特性。同时在节奏上运用了延留音的保持,作为一种“非常规”律动的节奏型,改变了强弱变化的规律,会使音符时值有更多的重拍感。在听觉上打破常规的节奏律动,使律动感更强,同时强化了音乐形象的艺术魅力,听觉上的反复冲击,更加形象地描绘海浪拍击的画面感。引子的结尾处,马烁老师没有运用传统的完满终止,而是将属七和弦作为过渡,与这首歌的歌词贴合,进入A 段第一乐句后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中高音区声部清丽动听的特色,促进歌词与旋律氛围的融合。
1.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
《海之恋》这首曲子的伴奏音型采用了柱式和弦,而且在开始位置以中板速度呈现。歌曲的引子则以左手的“sol”保持音为开端,接着右手从中音区进来,弹奏G 和弦,又在高音区重复一遍,增加空灵的效果。这样的手法重复了四个小节,营造出平静的海面,海风微微吹过的景象。伴奏旋律的右手主要以三度、四度音程构成柱式和弦。
谱例3:
如谱例3 所示,前三个小节的和弦线条很平稳,作者只是在和声效果上,运用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减三和弦在色彩上做了一下对比,第三小节做了一个主和弦的转位和弦,最后第四小节以一个省略五音的属七和弦中的转位和弦结束引子。
2.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
《海之恋》的A 段开始左手部分运用到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还是从主音“sol”进入,把每一小节的和声分解,可以营造出海浪涌动的效果。
谱例4:
如谱例4 所示:A1段与B 段的钢琴伴奏织体变得更加丰富,是以分解和弦中还加入三连音、六连音等,与歌词结合,速度加快,与A 段不同的是,这部分为对比展开段的高潮部分,优化了歌曲的音乐流动性,B 段在A1段的伴奏基础上,引入了三连音和六连音的节奏音型。这样的编排营造出更具歌唱特质的音乐氛围。歌曲的和声层面也通过纵向的色彩变化,增强了整体音乐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左右手的六连音连奏,弹奏时要有流畅感,形象地展示大海海浪的流动感与生气勃勃的样子。
最后尾声部分,作者运用右手中音区三连音与七连音的形式,左手是八度的保持音,叠加低音区的厚重感,营造出对祖国深情歌颂的效果。三连音以及七连音分解和弦与之前的对比,并且音色基本都集中到中音区的表现,衬托着人声,情感表达力会继续烘托,具有抒发激情之特点,全曲完整、意境悠长。
通过本文以上论述可见,艺术歌曲《海之恋》在思想上与作曲技术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并对歌词的掌握也有着细腻的表达。学习艺术歌曲就像探索“蜀道”一样,需要持续地追求和努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增进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