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亭 马慧兴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第四小学
“习作过程评价”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由教师、课堂、学生组成的系统工程。“习作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研究学生习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还要关注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观的形成、对评价型课堂的助推作用;不仅要梳理几个具体的年段目标和评价内容标准,更要通过评价型课堂主渠道,促使习作过程中的“教、写、评、改”环节相互促进,有机融合。
1.2022 版新课标指出:教育要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与创新成果。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指导思想。教育评价事关教育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2.2020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业质量方式的四个评价。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新时代基础教育,要全面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育人导向,整体规划学习任务,凸显语文实践,探索语文教学方式变革。
3.2022 版新课标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习作,学生畏惧,教师对于习作教学没有良策。所以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直面习作教学的突出问题。
1.教师层面:不知道教什么?怎么去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厌教、厌写、厌评、厌改,习作教学无序无策,目标泛化、内容固化、方法弱化、评价虚化。
2.学生层面: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学生厌写、厌评、厌改,习作无趣无奈。
3.评价层面:评价目标虚化,标准定位不准,模式单一。评什么或没有评、泛泛评、随意评、超标准评。
1.依据新课标核心要义和山西省教科院开展的“十三五”规划“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为引领,进行的小语习作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究,确定了“统编小学语文习作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再次对习作教学研究深耕细化。
2.通过改进小学语文习作全域过程评价,用课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创设出一套较科学、实用、简约、教师易操作、学生能明白的习作教学目标达成的三级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创设一种体系)。强化习作过程环节,探索增值元素,打造习作评价型课堂,促使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写、善写,实现由一个孩子爱写到一群孩子爱写,由少数孩子爱写到全体孩子爱写的目标。以评促教,以评促写、以评促评、以评促改,实现教、写、评、改的一致性(构建一种课堂)。实现习作课堂落实要素,注重评价、提升素养、自主发展的内涵式的育人发展路径(铺筑一条管道)。
整体设计→点式实践→阶段总结→反思推进→全域推广。
1.梳理与研究新课标下的小语各年级各学期习作目标体系下的三级目标体系以及目标体系下的评价体系;
2.建构评价型课堂,创建应用过程性写作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模式;
3.研究习作全域过程管理闭环通道,搭建习作支架平台。
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坚持突出实用性、实效性、系统性、整体性、育人性。围绕一线教学,紧扣课堂与教材,注重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痛点、盲点、难点,解决新课标下的实践困惑。
坚持以习作板块教研为中心,按照板块任务清单,组织教师研修,螺旋上升,循环推进。
坚持一线课例实践,示范课例与问题课例对比研究,注重新课标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实施路径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21.01—2021.12)
从2020 年起,进行了课题论证规划,成立了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
首先,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习作过程阶段的要求,定位细化各年级习作内容及年级重点评价教学方向。简称“一个定位”。以此形成习作过程评价体系的总体架构。
其次,是两套体系(一是小学语文习作各年级各学期目标达成体系,二是小学语文习作评价标准体系),依据习作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二年级习作指标体系,梳理研发各年级各学期适合的习作教学目标:三级指标体系以及相对应的三级评价体系。要求课题组研究时,上通课标,下接教材。认真研究目标体系分解与语文教材习作元素落地接轨。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习作核心素养的学习表现,突出育人担当的价值观。
①低段说话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评价启蒙为主,以评激趣,重点放在“趣”上,让学生在敢说、爱说、想写,强化评价启蒙意识。
②中段着重培养学生评价习惯,在学生懂得一定的评改方法的基础上,以评促改,提升学生会写、能评、会改的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
③高段重点培养学生习作的鉴赏力,不仅懂评,而且会评,以评促赏,形成学生会改、能评、会赏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以上的“一个定位,两套体系”建构了《统编小学语文习作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手册的全部内容。制定一个定位,两套体系是为习作教学定向把脉,提供标准遵循,实现了上通课标要求,下连习作要素,直达课堂实践的目标,也使习作目标达成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具体化、清晰化、可视化,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体系中的内容进一步关注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习作时的行为表现。
2.第二阶段(2022.01—2022.12)
(1)这个阶段在第一轮课题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全员推广实践。为了让手册发挥效能,有力引导课堂实践,实施与课堂有效链接,形成我们的习作教学观,因此建构打造并形成了“1141”型习作课堂新架构课堂范式。这也是我们教师进行每次习作教学的结构流程。“1141”评价型课堂模式,其中“11”是习作课堂的前奏,“4”是课堂的主体,“1”是习作课堂的关键。分别解决了“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其中,素材单和评价单的设计和使用是评价型课堂的亮点所在。这样的课堂充分释放出学生习作最大公约数,丰富了学生生活实践,提升了习作课堂的质量。
“1141”课堂模式的基本要义:“1”一个习作学习目标。每个年级每学期,每一次习作,都有一个具体、精准、清晰的习作训练目标,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写有目标。“1”一个习作学习素材单。每次习作课前,学生运用课前习作素材单搜集本次习作的资料。“4”课堂四部曲:交流汇报,互评互鉴;方法指导,自写自评;展示习作,分享互评;反思修改,完成习作。“1”一个习作多元评价单。每次习作后,在评价单上完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实施多元评价。
素材单的使用与功能:顾名思义,素材单的设计是解决学生习作的素材问题。原来的学生苦于习作下笔难,难下笔,苦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教师根据本次的习作要素,习作学习任务,为学生们设计出一幅幅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单。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降低了习作难度,增加了习作乐趣。教师充分挖掘素材单的功能,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无话可写的困惑。
素材单的设计基于习作要素的要求以及习作过程的需求来研发。它围绕本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本年段的习作任务来制定,贴近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减轻了学生习作的心理压力。
评价单的设计与使用又是一个亮点。评价是关键,也是最出效果的环节。学生的习作正是在一次次的评价中提高的,评价的设计是基于以下考虑:
①评价成为习作的助推器,评价能让习作更加出彩。
②评价的设计是根据本次习作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的,并嵌入口语式的评价和书面文字的评价。
③评价贯穿习作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评价贯穿习作全过程,既有习作前素材的交流评价,又有习作过程中交流赏识,肯定优点,提出建议,以及习作后的多元评价。学生通过全域习作过程评价感到快乐和舒心,达到说、写、评、改、赏的一致性。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管道(铺设一种管道)。通过课堂实践,给你方法;校刊展示,给你平台;社团引领,给你助推;家校合力,提振信心。让习作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形成课堂落实要素,注重评价、提升素养、自主发展的育人路径。这也是我们课题能够持续推进的保障。
3.第三阶段(2023.01—至今)
用过程性写作理论来进一步指导助推我们教学实践,丰富并完善教、写、评、改的一致性教学体系,实现与教材、教学之间的有效对接。规范完善了教、写、评、改一体推进的教学观与评价观,进一步规范习作新课堂架构下的两种课堂范式(指导型的课堂范式、评改型的课堂范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彰显亮点。
课题实践与研究为我们的习作课堂找回了活力,提升了境界,学生的习作热情空前高涨。“评价”已成为区域习作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课题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形成了《小学语文习作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手册,成为广大教师进行习作教学的好参谋,好助手。教师们原来的习作课堂问题多多,厌教、厌评、厌改。现在的习作课堂变得乐教、爱评、善改了。课堂评价意识强化了,增值元素增多了、课堂架构完美了,形成了区域内以评促教、以评促写、以评促改的良好课堂生态,教师们更加爱上了习作课。好课,精品课层出不穷,六位教师的习作课入选山西精品课。教师们把学生的习作变成了习作评改集,并纳入常规管理。目前,教师们的年级习作评改集已收集有二百三十五册,评价型课堂的教学观与评价观形成范式。
2.从习作教学看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学生由原来的厌写、厌评、厌改发展到现在的乐写、善评、能改,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了习作过程。(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做到了敢说、爱说、想写;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做到了会写、能评、会改;高年级学生做到了会改、能评、会赏)。校报《四叶草》的创刊为学生习作提档升级搭建了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目前,校报“四叶草”已出刊18期,学生刊登作品408 人次,入围作品816 人次,受益学生已达1 224 人次。严格学生选刊质量,打通学生习作产业链,让学生受益是我们的初心所在。社团引领、作家讲座,再次为习作提质助推。推广应用,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连续三次在我校召开习作评价体系的观摩活动,特别是省教科院的团队支持,再次把我校的课堂实践推上了高潮。当地融媒体也三次报道了我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山西晋享云平台也大力支持我校的习作教学资源。这一管道的打造,其背后折射出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实现了由一个学生爱写到一群孩子爱写,由少数孩子爱写到全体学生爱写,由一所学校发展到多所学校发展。这一切的变化,都是课题实践带来的累累硕果,课改的路子进一步走深、走实、走远。
3.从评价的层面,教师们充分明白了评价的重要性,充分注重了评价的设计与使用,极大地挖掘了评价的功能。由原来的虚化、随意、简单,到习作的课堂的评价持续、专注、多元,形成了以“评价”为支架的多元评价体系,打破了单一的评价模式。
《小学语文习作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手册的课题实践,走出了一条习作过程性评价研究到课堂实践验证再到形成习作育人的新路径,带动了区域习作教学的均衡发展,切实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