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昌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平面设计主要是对文化象征符号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和表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不过,在当代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大多数平面设计都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同质化特征,这也导致了平面设计的价值上限降低。而针对该问题,本文尝试将传统非遗元素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希望能够通过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给平面设计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平面设计本身也能够对传统非遗元素进行宣传,而两者的相互作用也会使其能够在新时代体现出更多的价值,理想情况下甚至还能促进传统优秀文化和精神再次爆发,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
在非遗元素的利用层面,国内缺少品牌打造环境,我国平面设计行业存在着诸多局限,导致了大多数微元素的品牌设计很难取得较好的收益,而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平面设计者的设计预期。对其进行分析以后,可以发现非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从本身性质上来看,非遗元素确实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次利用,但并不代表着守旧和思维固化。但从调查数据上来看,我国每年以非遗元素为突破点所进行的平面设计占比高达57.21%,但高价值的作品今天只有7.21%[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平面设计中的非遗元素应用只是为了增加平面设计的噱头,设计落伍守旧,形式多以旅游纪念品居多,其本质上并没有将平面设计内容与非遗元素进行深层融合。另外,非遗元素与设计内容的较低融合度也直接使用户产生了较多的割裂感,这也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大众对于非遗元素平面设计的好感度和接受度。
从理论上来看,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比如服装、广告、摄影等现在行业都有其发展空间。而在与非遗元素融合后,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还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能够为其赋予更多的文化或者是实用特征[2]。但实际上,平面设计中非遗元素的应用面十分狭窄,这也导致了设计产品本身的成本增加,并影响到了设计产品的最终收益。在恶性循环下,利用非遗元素所进行的平面设计的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使用场景受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平面设计本身就受到了多种因素限制[3]。首先随着3D模型技术的普遍化,大多数行业都开始脱离传统的平面设计而投入立体设计的怀抱,这导致平面设计的目标用户群体逐渐开始大量流失。其次,平面设计本身与其他表现形式的融合程度也相对较差。如果从实质上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本身大多是在二维空间进行的设计操作。但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性质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也使得平面设计在非遗内容设计表达上需要有更多的适应调整。
相关文化设计产业的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非遗元素属于公共资源,而平面设计行业对接使用则会导致设计产品基础相似度的增加,从而造成大规模的设计产权纠纷[4]。同时对于部分产品设计企业来讲,非遗元素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纠纷维护成本较高,尤其是在与小作坊工厂维权行为展开中,所得收益完全与付出不成正比,所以大部分平面设计企业也逐渐放弃了在非遗元素领域的品牌打造。
一般情况下,平面设计的目的主要为两个方向,即品牌宣传和功能实现,但大部分时候前者的占比相对较高。但从调查数据上来看,我国非遗文化元素的分布并不均匀,这也意味着部分企业即使做出了不错的品牌设计,但是也很难在社会上迅速流行,因为非遗元素的现代平面设计辐射范围往往局限于当地及周边地区。因此,对一些本身影响较小的非遗元素来讲,其本身就被地域性以及其他限制所限制,所以即便是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设计,实际上基本上也很难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致使非遗元素在现代广告特别是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较差。
非遗之所以是非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元素与当代社会有着较远的距离,也就是在当今社会中的普遍认知率整体较低。所以,非遗元素的现代化平面设计不仅是对平面设计的一种价值提升,而且还是对非遗元素的一种现代化“改良”,从而使其变得不怎么“非遗”。实际上,在近几年的相关宣传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非遗文化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民众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部分非遗元素和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感,甚至带动了新的时尚风潮[5]。比如在西安地区的抗疫工作中,以唐文化为首的非遗元素卡片设计为疫情抗击带来了一抹新的清新,甚至部分年轻人会为了收集相关的卡片而主动加入疫情抗疫工作中,而这也是非物质文化现代感的具体表现。
对于非遗元素来讲,与平面设计的融合,能够大大加强其被大众社会所接受的可能,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效果。实际上,平面设计对于非遗元素的保护要远远超过传统的保护概念。首先,平面设计本身就有一定的目的性,而非遗元素的使用会半强制性地增加大众社会对于其的接受程度,所以该时期非遗元素会更加依赖平面设计本身的性质[6]。而当非遗元素达到一定的社会基础后,平面设计再体会致使相关企业对非遗元素优化、改良,从而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审美。在理想情况下,这种行为还会引起社会民众对非遗元素的二次创作浪潮,从而为非遗元素的现代爆发提供基础社会支持,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世代流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是无法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其是民族代表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的符号和图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代表了民族的文化。
非遗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运用,在商业宣传的同时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现代化改造,使之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增加其大众认同感,从而扩大影响力,引起更广大范围内群体的认同,进而产生共鸣,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实际上,图案、造型、色彩、符号四种元素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进行性变化特征,而这也是非遗元素与平面设计融合应用中的必要阶段。首先,图案与平面设计融合比较浅层,其本身所能代表的非遗元素也更加单一,但这也是两者融合的第一步。在经过一定的市场积累后,非遗元素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将不仅停留在图案,而会形成统一体系,而这一体系就会促进非遗元素本质上与平面设计的融合[7]。一般情况下,非遗元素的可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色彩使用和造型设计,而这也是现代设计与非遗元素融合的关键。在两者融合完成后,非遗元素则会成为一种符号,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当其成为文化符号后,社会民众会对文化符号本身进行宣传,从而达到传统意义上对非遗元素保护的目的,而社会学者则会对文化符号进行总结并开始纵深方向的研究,从而扩充文化符号本身的存在意义。
在平面设计中,图案所带来的宣传作用十分可观,也是非遗元素的具体体现。不过笔者认为,非遗元素的图案设计在平面应用中要循序渐进,并至少要完整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表达阶段的非遗元素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非遗图案的表达,其主要目的是让民众知道非遗元素存在于该设计中。因此在此阶段,平面设计的图案要注重于非遗图案的表达,使之与平面设计相融合,让平面设计更加多元、民族、美观。2)内涵融合阶段需要设计人员强化平面设计中的非遗元素表现,深刻认识挖掘非遗文化图案的内涵。所以该阶段的重点是对设计元素的融合比例进行重新调整,以表达出非遗图案内在的基本特征与个性,使之与平面设计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表达诉求。3)在后期升华阶段中,平面设计的非遗元素表达会更加倾向于现代社会下非遗元素的改良表现,所以该阶段的内容设计不是非遗元素的内容表达,也不是现代时尚元素的表达,而是非遗背景下新文化元素的爆发。因此,在该类型的平面设计中,就需要设计人员加强非遗文化图案与用户本身的互动性,从而为新文化元素的爆发提供条件,进而引领潮流。
在平面设计元素应用中,非遗元素造型方面的应用比较困难。不过在对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后,笔者发现造型方面的应用可以尝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1)非遗元素造型未对平面设计内容造成影响。在该方向的平面设计中,非遗元素造型方面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图案或者是其他标志性符号,所以并未直接影响到平面设计内容的结构。而在该类设计的内容表达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非遗元素造型与实际设计需求的融合情况。比如在标志的平面设计中,非遗元素造型的融入是否会影响到标志的实际功能,或者是否会使目标人群产生误解等问题都需要设计人员进行仔细考虑。2)非遗造型元素对平面设计内容造成的巨大影响。从本质上来看,该类的平面设计更像是非遗元素本身的文化衍生物,所以内容上更加倾向于非遗元素本身造型上的价值探寻。而在此类设计中,设计人员就要注意造型对于设计内容的影响是否体现在功能上。如果造型因素确实对设计目标造成了影响,这还需要对造型因素的实际影响进行取舍。
总体来说,由于非遗元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所以造型上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艺术性表现。该层次的两者融合性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大部分的设计依旧未达到非遗元素的本质。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具有功能性的非遗元素来讲,造型上的设计融合利弊共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设计人员无法准确引导市场潮流的动向。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比较认为,该层次的设计融合可以尝试从非遗的文创衍生物入手,以便于市场潮流能够朝着预定方向前进,从而避免融合向错误方向发展。
色彩对于非遗元素的影响较为特殊,比如部分非遗文化本身就更倾向于色彩的表现。因此在色彩的表现上,平面设计语言的应用就需要更加高级化。一般情况下,初期非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影响多体现在固定的色调搭配[8]。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固定的色调搭配也会逐渐被更加丰富大胆的配色所代替,而此时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内容将会转变为新型颜色搭配如何保持与传统非遗元素的关联性。如若处理不好,该环节可能会导致传统非遗文化与平面设计内容的脱节,进而起不到对非遗元素的保护作用。在笔者看来,如果条件允许,设计人员需要尽可能强化固定色彩搭配与传统非遗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尝试通过语言符号等因素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强调。
与上述性质相比,符号的性质较为抽象化,其不仅仅只是非遗元素符号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符号的表现。从理论上来讲,非遗元素与平面设计内容融合的最终结果就是非遗元素的符号化,但这其中也存在着较多难点。大多数非遗元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符号化来进行内容展示,也更不可能以此来进行文化保存。因此,平面设计中非遗元素的符号化需要根据非遗元素的具体特征来进行处理。比如以苏扇为主题的平面设计中,苏扇本身的受众基础较大,所以社会本身就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而此时将苏扇符号化就能够起到非遗元素保护的作用,并能通过平面设计使苏扇更具时代气息,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对于一些受众面较小的非遗元素来讲,符号化概念的提出本身就过于理想,而迅速的符号化则会迅速消耗掉非遗文化的表层价值,并会导致其迅速从公众视野中淡出。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伟大的智慧代表,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财富见证,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平面设计与非遗元素的融合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了非遗元素新的价值体现机会。但非遗元素不是消耗品,所以在融合中要尽可能地进行深层融合,而并非只是停留在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