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315800) 史 琼
深入研读教材,是教学走向深刻的前提;深究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制胜法宝。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与钻研数学教材,精准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科学建构认知推波助澜,让他们的数学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这样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趣味盎然、意蕴绵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生动活泼的细节。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将教材中静态呈现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深入的探究中真正习得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把平铺直叙的数学内容细节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通过故事开篇、童话引入、原型启发等途径,诱使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对探究的投入,从而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提炼等活动中深入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案例:认识万以内的数,以及例题5和例题6后“想想做做”第2题的教学
苏教版数学教材是通过数轴和玉米博士等素材 (见图1),引导学生去理解7000接近什么数。这个素材看似简单,但难以把它情景化、趣味化。如果就这样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核对答案,也许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但是,这样的学习,学生很难有所得、有所悟,更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这样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灵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抑制,甚至消失。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探究、理解万以内的数,促进学生建构认知呢?教师要深度解读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并紧紧把握住数序这一核心知识来设计预案,组织教学。
图1
如图2 所示,教师先把静态的思考分析变成动态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数轴上数的渐变关系,初步形成越往右数越大的感知与活动经验。然后教师开展用彩条遮住数轴,缓缓地向右拉动彩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一边拉动彩条,一边认读数轴上的数,并相机追问:“读了数轴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就把简单的填数学习变成集动手操作、观察反思于一体的活动,既提升了练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训练的含金量,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图2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你认为后面的数会是什么?”学生会在学习积累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猜测与合情推理,说出1000 后面的数。于是,教师跳跃式地拉动彩条,定格在5000 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更为科学的判断。当教师拉动彩条到7000、9000 等数的位置时,学生再次感悟到数轴上1个距离代表1000,越往右的数值越大。这样教学有机渗透了数的认识、数轴规律,深化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最后,教师通过非整格点的猜数活动,让学生明白数轴上大约几格就是接近几千的道理,从而精准地判定7000 接近10000。这样就把原本看似简单的练习,逐步演变成集探索、发现和反思于一体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释放个性、放飞灵性。
发展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把单一的学习活动演变为综合性的体验之旅,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认识整千数和补充练习的教学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一组关于整千数计算的习题:6000-5000,2000+3000,8000-3000,7000+2000,6000+4000……面对这样的练习题,大部分教师会淡化算理的解读,而把它当成口算题来进行教学,以达到巩固整千数加减计算、提高学生口算速度的目标。但是,教师忘却了习题中所蕴含的思维训练要素,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练习枯燥乏味等现象的出现。如何将单一的习题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在口算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
如当学生口答出6000-5000=1000 时,教师不是直接评判,而是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很有水平嘛,那你还能通过这道算式想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吗?”这样进行追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会在教师的追问中自由畅想,各抒己见。“我发现这道算式 还 可 以 这 样 说:6000 比5000 多1000,5000 比6000 少1000。”“6 个一千减去5 个一千,得1 个一千,是1000。”“我们认为这样说也很有趣:5000+1000=6000,6000-1000=5000。”……不同的声音给学生不同的启迪,他们会在倾听交流中更深刻地领悟整千数的构造,并会联想以前学习过的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建构。
同样是一道口算类的习题,在教师的追问中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整千数,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理,在引导学生再次审视6000+4000 时,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体验活动了,他们会在分析中逐渐明白1万的构成方式,不是只有6000+4000,还有9000+1000、5000+5000 等,也逐步理解了1 万比1000、2000、9000 等数大的道理。同时,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会更多地发散思维,想到将3 个整千数组成10000、4个整千数组成10000等。这样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盈智慧、充满灵气,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因为他们是天生的探秘者,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有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会聚焦思考,也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有智慧。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习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把日常的数学课上得不一般,处处洋溢着人性,充满活力。
案例: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要把这节课上出彩、上出新意,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出示课前设计的预习导学单: (1)观察235+641,想一想,你打算怎么计算? (2)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 (3)设计一道习题,上课时考考其他同学。设计预习导学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学习方法,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让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其次,组织预习成果展示,以及学习分享活动。如创设“小先生”教学情境:“谁来做一次小先生,把预习的成果告诉我们?”这样就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汇报预习成果。同时,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倾听中发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基本算理,有助于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拓展思维空间,使得三位数加法的学习更智慧。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与辨析,深化学生对三位数加法的理解。有部分学生用两位数加法的经验进行类推:“很简单的,就是相同数位相加。”“从百位开始逐次加下去。”“应该从个位开始加吧!这个在一年级就学习过,从个位算起。”“对的!如果从百位开始相加,遇到有进位的话,该怎么办?”“那样就得回过头来思考,很麻烦的。”……学生的不同思考,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感知,拓宽了学习视野,还有助于思考的深入,使得三位数加法的算理在辨析中愈加明晰。最后,教师追问:“现在你知道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回顾学习历程,深入理解三位数加法的算理,明白这两种加法的相同点与基本规律是“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也在辨析中推想出四位数、五位数加法的基本算理。
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着力点。数学教材内容是静态呈现的,抽象难懂,所以数学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教师要深究数学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各种策略,化繁为简,提高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趣味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开展趣味教学、点亮智慧课堂的有力抓手。
变陌生为熟悉,变未知为已知,这是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充分释放。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让他们在集思广益中实现不同的思维交互,使他们的数学学习逐渐走向深入。
案例: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梯形,思考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这样就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他们的学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有的学生猜想:“梯形有点儿像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不是也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样的猜想会在交流中遭到质疑。有学生提出:“梯形不像平行四边形。你说它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系,可上底和下底之间的高有很多条,而且计算它的面积时该用上底还是下底呢?”争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更理性、更智慧。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活力。于是,有学生提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高,三角形的面积= (下底-上底)×高÷2,所以梯形的总面积= (上底×高)+ (下底-上底)×高÷2,继续变化= (上底×2)× (高÷2)+ (下底-上底)×高÷2,再次研究得出= (上底×2+下底-上底)× (高÷2),从而很顺利地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底+下底)×高÷2。也有学生提出:“从这个分析中可以想到,把梯形分成2 个三角形来思考,不也是一样的吗?一个底是上底的三角形,一个底是下底的三角形,最后把它们的面积合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研究。即用2 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一拼,也是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这样它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仍然是梯形的高,所以一个梯形的面积就是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师要深究数学教学内容,课堂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将简单的数字变得灵动,让灵动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从而构建起一节节高效的数学课堂,造就出一个个乐学善思的好少年。同时,教师还要深入挖掘蕴含在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底蕴,使课堂焕发出更多的灵性和活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