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雨
9月13日,文旅部和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明确要求5 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且应当建立退票机制。对于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也将比例提高到了不低于85%,并要求其余15%的门票应当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
对消费者来说,到底是不是好事?能从根本上防治黄牛吗?
演出市场回暖,演出市场迅速回暖,一边是观众对演出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热切期待;另一边则是黄牛们借机牟利。
一级黄牛
主办方很多时候会在公开销售之外,将一部分门票溢价给黄牛。他们还会准备一些票作为“邀请函”。这些票一部分会作为赠送,打点各方关系,一部分则流向黄牛,虽然它的数量不会太多,但最终价格却远高于普通票。
二级黄牛
从个人卖家手里收票和从公开售票渠道拿票的黄牛属于二级黄牛。他们每天游走在各大社交平台,收一些因个人原因无法观看演出的票,再将其加价售出;同时也会在抢票时碰运气,买到了就加价卖。
三级黄牛
在大家传统的意识里,黄牛是一群在场外向潜在观众不断询问着“要票吗”的那帮人。但其实,这只是最外围的黄牛。他们不过是倒买倒賣链条的末端而已。
除主办方外,票务平台的某些功能“漏洞”,譬如“票务转赠”“非实名制抢票”等也为黄牛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了防黄牛,“强实名”成为了今年演唱会的新趋势。所谓强实名就是抢票时观演人的身份需要跟入场人的身份一致,在入场时刷电子票二维码,同时辅以身份证和人脸识别双重认证,只有三者都符合,才能入场观看演出。
即便如此,在《通知》发布后,二手平台和社交平台上依然充斥着黄牛信息,在强实名围堵中,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对抗方法——代抢。
一支代抢团队通常有成千上百个抢手,谁最终抢到票,定金就落入谁的口袋。代抢的成功率,往往取决于定金的高低,定金越高,愿意接单的抢手就越多,抢到的几率也就越大。而在交易达成后,如果是非强实名制的演出,有人出更高的定金,票也可能被抢单者直接卖给出价更贵的客户。
不过,因检票环节的疏漏,强实名的意义被削弱了不少。
网友爆料,虽然演唱会打着“强实名”的旗号,可到了现场发现依旧有黄牛在散票,现场不但有“忘记携带身份证入场流程”的相关指示标,人脸不符的观众还可以走人工闸口。
业内知情人士看来,“‘强实名可以杜绝没有特殊渠道的零散黄牛,对于跟主办方乃至场馆方有利益关系的‘内部黄牛,无法完全杜绝。”甚至,黄牛有办法绕过种种障碍,一般消费者却反而可能被这些障碍的“副作用“误伤。
针对代拍,票务平台则对异常订单加以甄别,同一ID订购超出限购张数的订单以及通过批量相同或虚构的支付账号、收货地址、收件人、电话号码订购超出限购张数的订单都可能被取消。
换句话说,就算《通知》内容可以落实到位,黄牛真的说再见,那么以代拍存活下来的隐形黄牛,也将会是下一个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