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中医学专业教师育人能力长效机制研究

2023-11-15 01:55张媛媛阚湘苓耿晓丽祁建松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媛媛 阚湘苓 耿晓丽 祁建松

摘  要:全面提升专业教师育人能力是优化课程思政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目前对于提高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存在缺乏总体设计、培训系统性差、教师认识不充分、二级教学单位不积极以及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的倡导下首创“课程思政筑梦班”,通过搭建培养体系、统一运行标准、定制培养方案、健全考评机制、实施成果推广等途径探索搭建提升中医学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升中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供了示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111-04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措施。课程思政依托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以及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各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与探索。课程思政重点在于“融”,切忌出现“专业课+思政”的“假改革”问题。作为人才培养承担者的专业教师,肩负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任务,其育人能力对人才培养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卡脖子问题,提升专业教师育人能力是关键。

研究发现,多数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有所了解。部分教师仅停留在“读文件”“听宣讲”的层面,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较少[1]。往往出现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深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不强、对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敏感[2]。这些都会造成思政教育无法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或只是生硬地将专业授课与思政教育叠加,从而影响育人效果。中医药建立在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独特的科学观、哲学观、价值观、自然观[3]。历代名医大家经典案例如星河璀璨,更是以“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普同一等”“克己复礼”等准则涵养与约束医者的道德。中醫学专业教师如何在传授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以术载道、以道驭术[4],成为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与优秀的职业素养、道术兼备的新时代人民健康卫士,是历史赋予中医药高校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打破壁垒,找准育人切入点,建立一套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的长效机制,是关系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工作[5]。

一、搭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机制的难点

(一)培训缺乏总体设计和系统性

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开展各类关于课程思政的培训,但多数较为孤立和随机,缺乏整体设计,培训不系统,难以常态化。部分经典教学案例分析缺乏针对性,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课程改革。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培训效果往往是“昙花一现”“蜻蜓点水”,难以触及灵魂、效果不持久,不能达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作用,更难以推动教学改革实施。专业课程教研室对思政教育规律把握不深刻、对课程思政改革经验不足,导致教师难以准确地挖掘、捕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或难以有效地将看似随意、孤立、分散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6]。

(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必要性认识不充分

教师培训多采取讲座形式,邀请专家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建设要求以及案例进行阐释。专业教师被动学习以上内容,印象不深刻,很难做到入脑、入心、入行。部分教师由于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长期职业习惯、自身职业素养等因素制约,不能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难以深刻领悟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7]。不能主动适应从“育智”为主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转变,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二级教学单位重使用轻培养,对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不积极

二级教学单位受常规工作任务、教师人员数量等因素制约,往往存在优先满足常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的情况,容易忽视对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系统培训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的训练,且专业教师日常教学课时、科研任务工作量与薪酬直接挂钩,育人成效考核容易被忽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搭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系统学习难免会影响日常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完成,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就会影响专业教师的收入。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发扬奉献精神,迎难而上的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也迫切需要高校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调节。

(四)对于课程思政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思政能否将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是育人成效高低的关键。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以成绩掩盖素养和学术绩效主义的考核体系,容易使教师忽视思想道德教育[8]。教学考评一旦出现偏颇,就会影响广大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质量测评的“指挥棒”不应单纯地以“量”考评或粗暴地将思政与专业课程割裂开来进行考评。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将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评价中,但缺乏简便、全面、科学的考评标准与办法[9]。

二、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长效机制的探索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深刻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师先行”的理念。天津中医药大学首创“课程思政筑梦班”,由张院士亲自担任班主任。旨在通过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教学,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切实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打破院系壁垒,搭建多部门协同的培养体系

1. 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师育人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课程思政筑梦班”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室,由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研究室主任。马院负责该班日常学习、培训与管理工作,包括考勤管理、日常考核建议、课程思政培养管理等。驻班制学员须参加为期1学年的全职课程思政培训。由学员自己制订培养目标,马院选拔双高教师为每一位学员配备导师,一对一师带徒,根据学员专业背景、个人目标等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助力学员在受训期间圆满完成个人培养目标、实现自我成长。

2. 多部门协同管理,形成闭环培养体系

教务处、党政工作办公室、教师评价与发展中心以及各二级学共同发力,形成培养闭环,严格、规范管理培养过程。二级教学部门负责选拔政治与业务素质过硬的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推荐进入该班培训,负责受训期间的专业管理,主要包括职称晋升、岗位聘任、专业培训、考核评价等。党委教师工作部、党政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各部门制订和落实专项薪酬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受训期间薪酬待遇不受基础工作量影响。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过程质量监控以及組织验收培训成果和推广。

3. 多重机制激发教师自我提升动力

建立支部活动机制,强化学员理想信念。受训期间,学员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支部活动,通过自我展示、相互学习等形式,不断锤炼党性、提升政治素养。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的事迹涵养高尚师德。“筑梦班”学员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对于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论述,更为透彻地理解了党的教育方针,更为精准地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的远大志向,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中国伟大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消除学员后顾之忧。校党委高度重视,为参与培训的思政导师和学员配备专项资金,用于学员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建立专项管理机制,最大限度保障教师参训期间薪酬待遇。“课程思政筑梦班”导师带教情况将纳入本人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等内容。如因培训仍不能完成工作量,可申请两年合并统计教学基础工作量,统一发放超课时费。

形成互学互评机制,发挥朋辈作用共同提升。通过思政研究室定期组织学员之间开展立德育人大讨论、教学沙龙、头脑风暴、专题研究、试讲说课、联合备课以及各类培训实践活动,以案例库为载体,挖掘和职业素养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朋辈的力量,学员相互学习与借鉴、查找问题,交流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切入点,剖析经典案例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拓宽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认知范畴、强化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讲授能力。

完善多元化绩效考核机制,科学管理受训学员、学院。学员在培训期间完成的受训内容,计入职称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学分。学员个人年度考核与绩效考核仍由原学院进行评价考核,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驻班制学员出勤培训、学习效果、课程思政业绩等日常考核管理,给出个人年度考核与绩效考核建议,由原学院参考并综合评价执行。学校将各教学单位及参训学员落实相关任务情况纳入全面从严治党考核重点内容,对培训工作推进不力、示范效果不好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这一举措充分保障了二级教学部门全力支持专业教师参加课堂思政系统培训,并努力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与推广。

(二)运行管理标准化,培养方案定制化

1. 规范培训教材,夯实理论素养根基

教材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由于专业教师学历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师思政培训教材是达成培训效果的基础。学校提取、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四门思政必修课的核心内容,编撰形成《天津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筑梦班课程思政元素读本》,该读本作为“筑梦班”学员思政理论培训教材。通过学习读本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时事政治分析宣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培训,使“筑梦班”学员进一步夯实思政理论基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明确了党中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增强了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捕捉、专业思政融入等技能的运用能力。

2. 规定学业任务,统一培养标准

制订规范化的学业基本任务清单,包括刚性任务和弹性任务。刚性任务要求受训学员首先需完成一门课程思政教学(包括大纲、 讲稿、教学设计、PPT)方案。对学员参与各类培训与实践活动的频次与出勤次数、跟随导师听课任务量、读书清单以及参与思政相关教研活动等进行了要求。弹性任务要求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拟定思政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预期成效,如打造一门国家级课程思政金课、培养一支某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刚性任务的完成也为弹性任务的完成打牢了基础。

3. 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由学员结合自身专业,制订培训成果目标。思政研究室统筹、思政导师与学员协商,依据个人专业背景、优势、短板、目标,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依托思政案例库建设,通过导师与学员间的知识传授、设计探讨、听课助课、说课演练等方式不断打磨,深挖思政元素,实现中医专业课程思政从“结合”到“融合”的转化,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三)构建“三段五位”的考评体系,促进培训成果“反哺”本科教学

构建分阶段、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培训过程、目标达成、成果转化等阶段进行量化考评。构建包含校领导(思政导师)打分、专家评议、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教“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多方听取意见,对教师育人能力和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与评价办公室将组织学生评教、督导组专家评教、同行评教以及教师自评。根据评价结果再进行研讨,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能够高水平、稳定地运行。学员在完成培训后,须将学习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指导和推进所在学院、教研室等不同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筑梦班”学员为“点”,全校教师广泛参与为“面”,以点带面提升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推进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完善。

三、专业教师育人能力提升长效机制效果显著

“筑梦班”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机制取得了“三个一批”的显著成效。即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首先,教育部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4个。

其次,打造了一批有竞争力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医学类)一等奖1项,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天津市大中小学“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和天津市线上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各1门,课程建设取得优异成绩。

最后,立项了一批有成长力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包括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1项,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科研课题1项,天津市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目前,已有67名教师进入“筑梦班”接受系统培训。学校本着“严管厚爱”的原则,严把培训出口关卡,仅4人顺利完成培养目标毕业。培训成果辐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板块的50多门课程,构建了一套规范、稳定、系统的培训—管理—考核体系,为中医学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示范。

参考文献:

[1] 宋博. 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01):83-86.

[2] 童思思.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 才智,2022(08):33-36.

[3] 陈四清,周仲瑛. 新时代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问题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164-168+195.

[4] 袁卫玲. 以术載道、以道驭术视角下的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学说思政设计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2022,38(08):96-98.

[5] 王希.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7):27-29

[6] 宋玉,教育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的难点与突破[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3(03):27-31.

[7] 胡亮.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 办公自动化,2022,27(05):28-30+58.

[8] 常莉. 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14-118.

[9] 姚静. 构建新时代高校理科课程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2022,28(03):306-309.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科研重大课题“基于教育质量评估的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DZ-20-07);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科研课题“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医专业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A201006303)。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2—),女,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本科招生及实践教学管理;阚湘苓(1974—),女,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改革管理;耿晓丽(1980—),女,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祁建松(1971—),男,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化、中医药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