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最智慧的人物,但书里智慧的人多的是,和诸葛亮一个等级的也不少。然而,他的身上,有一种其余人物都没有的东西。小时候看这部小说,看到五丈原诸葛亮去世,伤心得一塌糊涂。其实,《三国演义》里有名有姓的人物,不知死了多少,為什么诸葛亮去世让人如此伤心?因为,诸葛亮的故事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诸葛亮智慧、儒雅、忠诚,还是个美男子,没有比这个形象更美好的了。既然美好,就不会轻易展现。作者用了整整三回书,给他安排了气派的出场。先是刘备跃马檀溪,无意中走到司马徽家,知道了诸葛亮。再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然后刘备就开始了三顾茅庐。
等到三顾茅庐,诸葛亮总该出现了,却又在屋里午睡。等到他睡醒了,却又不出来,在屋里吟诗。吟完诗又更衣,直到关羽、张飞实在不耐烦,读者也不耐烦的时候,他才走出来迎客,“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作者把能想到的最好的形象、最好的气质,都加在他身上了。但是,悲剧就埋藏在这隆重的开幕式中。司马徽来拜见刘备:
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第三十七回)
从司马徽的口中,就已经预示了诸葛亮的下场不会太美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似乎已经给诸葛亮的一生下了结论。以后,诸葛亮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此后,《三国演义》的作者开始写诸葛亮的各种智慧。他一出山,就博望烧屯、白河用水,大大地出了一把风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曹操大兵压境,他在刘备危难之际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面对东吴主张投降的儒生,他舌战群儒。孙刘联盟建立之后,诸葛亮又上演了一出草船借箭,奇迹般地从曹兵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彻底让周瑜服输。破曹军需要火攻,但是冬天没有东南风,诸葛亮又筑起七星坛,借来了东风。这时的诸葛亮,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神了。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也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加入了刘备的队伍,但他出山时才二十六岁,毕竟是个年轻人。博望烧屯是刘备干的。赤壁之战时,诸葛亮除了到东吴游说之外,也没有施展什么特别的本领,借东风的故事是虚构的。而草船借箭的故事,虽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但主角却是孙权。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国人,对诸葛亮应该比较熟悉,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诸葛亮管理内政很有本领,打仗却不擅长。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偏偏不写诸葛亮的内政才能,而大写特写诸葛亮的用兵智慧,写他神机妙算,甚至呼风唤雨,不惜把别人的故事挪过来加在他的身上。这无疑是要把这个智慧形象塑造得更完美、更可贵。他最后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更加令人悲怆。然而,正因为令人悲怆,诸葛亮这个文学形象才真正地发出光彩。
诸葛亮的人生末路,在七擒孟获的最后一场战斗时已经显露。诸葛亮派人将兀突骨的藤甲兵诱进一座山谷中,放火烧他们:
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第九十回)
这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宣扬封建迷信,而是借火烧藤甲兵预示诸葛亮的结局。接下来,诸葛亮发兵北伐,然而每次都无功而返。其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重要的奏章,这就是《后出师表》。奏章说:
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意思是说,北伐固然是以弱敌强,但不北伐也是灭亡。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大打一场。接着诸葛亮又说,这几年来,我们死了几十位将领,一千多精锐部队,如果不北伐,只能眼看着他们损失殆尽,到那时就没有办法与魏国抗衡了。
这时的诸葛亮,几乎是在无可奈何中说出这些话。悲剧的气氛已经在整个蜀汉上空弥漫了!
如果说此前的诸葛亮只是神机妙算,那他不过是一个优秀的谋士。此时,他从一个智慧的谋士,跃升到了蜀汉的顶梁柱。当然,跃升为蜀汉的顶梁柱,也没什么大不了。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缺顶梁柱。司马懿是曹魏的顶梁柱,周瑜是东吴的顶梁柱。诸葛亮比他们突出在什么地方?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不是感动人心,不是看他的身份和地位,而是看他的人性。
诸葛亮这个顶梁柱的意义,是明知道北伐前景渺茫,还是要坚决完成振兴汉室、克复中原的大志。
曹魏是强大的,蜀汉是弱小的。但是敢以弱小去挑战强大,哪怕是明知道必败也要前行,这才是诸葛亮的可歌可泣之处。所以,诸葛亮那句流传后世的名言,也是在《后出师表》里说出来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吗?没有。他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一切可能去做。不回头,不止步,做到死,才算完。这难道不是一场悲壮的征程吗?
诸葛亮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得了重病,通过夜观天象,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想到了一种“禳星之法”,试图延长自己的寿命。
诸葛亮叫姜维带四十九名士兵,各举黑旗,穿黑衣,环绕帐外,自己在帐中摆下祈禳用的灯火。如果七日内主灯不灭,诸葛亮的寿命就可以延长十二年;如果灯灭,诸葛亮必死。谁知道这个时候,魏将夏侯霸带兵来袭。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实际上,这是诸葛亮面对命运的最后一次抗争。他与周瑜抗争,与孟获抗争,与曹魏抗争,一次比一次升级。如今,他要直接抗争命运!这个抗争已经到了人的极点。
这个故事中还蕴含着一个极大的悲剧,那就是魏延闯帐。眼看禳星已经六天六夜,即将大功告成,魏延突然闯入帐中,竟将主灯扑灭。
你会拍着大腿深深叹息,唉,要是魏延不闯进来,该有多好!要是魏延脚步稍轻些,不就成功了吗?可是,那是不可能的。命运的悲剧注定了禳星必败。这件事越是功败垂成,越说明命运这条恶龙的强大与残酷。
所以,诸葛亮形象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智慧、他的儒雅甚至他的忠诚。重要的是,他的一生,都在与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力量作战,在作战中,他树立了他的人格。这斗争力度之强,岂不高过了关羽、张飞等英雄?所以人们无不感慨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终身遗憾,感慨这场流传千古的巨大悲剧。
(摘自《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天天出版社,本刊有删节,德德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