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蜜林
对于京房易学,目前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进路:一种是对其卦气说、八宫卦说、纳甲说、五行说、飞伏说等易学思想的探讨,代表性研究如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等;一种是对其解《易》体例的探讨,如郜积意《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对建候、积算、六日七分、纳甲、纳支等体例的解说等。无论哪种进路,都很少探讨京房易学各思想、各体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也就很难了解京房易学建立的基础与宗旨。那么京房易学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从现存资料来看,阴阳五行思想在京房易学体系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又与董仲舒以来的《春秋》公羊学重阴阳灾异的经学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探讨京房易学的阴阳五行说对于认识京房易学体系以及其在两汉经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孟喜对于易学的贡献在于通过阴阳思想把《周易》与天道历数联系起来,构建了系统的卦气说。那么京房的贡献则是在孟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阴阳五行思想融入《周易》系统中,并将其体系化。京房的这一思想首先体现在其所构建的八宫卦易学体系上。
八宫图
从上表可知,京房以八经卦为主对《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作了新的排列组合。在京房看来,六十四卦本于八卦,八卦又以乾、坤为根本,“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奇偶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八卦之要,始于乾坤。”(2)郭彧:《〈京氏易传〉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132、135页。本文所引《京氏易传》原文皆据此书,标点或有不同。按:现存的《京氏易传》与《汉书·五行志》等引用的“京房《易传》”不同,又不见于唐以前的书目著录,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著录之,因此,有人认为现存《京氏易传》乃后人伪作。从现存《京氏易传》来看,其体系宏大、结构完整、解释缜密,有着浓厚的汉代象数易学的特征,非后人所能伪作。因此,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贸然怀疑其真实性。关于《京氏易传》的真伪讨论,可参见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4-198页。
京房八宫卦与帛书《周易》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按照四阳卦、四阴卦的顺序进行分组;不同之处是帛书《周易》试图揭示八卦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六十四卦的过程,京房的八宫卦则反映了六十四卦中阴阳二爻的消长变化。八宫卦前四卦为阳卦,乾卦为纯阳之首,其后阳消阴长,依次形成姤、遁、否、观、剥诸卦。到了剥卦,阴已达至极致,如果再变就变成纯阴卦,然又不能回至内卦,只能从外卦第四爻变起,这样就形成晋卦,因其回无法回内卦只能变外卦第四爻,故称游魂卦。接下来则内卦三爻皆变,这样就回到乾卦本位,故被称作归魂卦。对于乾宫的游魂、归魂二卦,张行成曰:“若上九变遂成纯坤,无复乾性矣。乾之世爻上九不变,九返回于四而成离,则明出地上,阳道复行。故游魂为晋,归魂于大有,则乾体复于下矣。”(3)惠栋撰,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 易例》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81页。在《京氏易传》中,京房也是按照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解释各卦的。以乾宫为例,京房对于其所属八卦的解释分别如下:
乾:纯阳用事,象配天……阳极阴生(注:降入姤卦)。
姤:阴爻用事……阴荡阳,降入遁。
遁:阴爻用事。阴荡阳遁……阴来阳退也……是阴长阳消,降入否。
否:内象阴长……阴阳升降,阳道消铄,阴气凝结……阴长降入于观。
观:内象阴道已成……积阴凝盛,降入于剥。
剥:柔长刚减……阴盛不可逆。阳息阴专,升降六爻,反为游魂,荡入晋。
晋:阴阳返复,进退不居。精粹气纯,是为游魂。
大有:卦复本宫曰大有……阴阳交错,万物通焉。阴退阳伏,返本也。(4)以上分别见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5-66、66-67、67-68、68-69、69-70、70-71、71、72-73页。
上面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阴消阳长的过程也是如此,京房对于坤宫所属八卦的解释分别如下:
坤:纯阴用事……阴盛阳微,渐来之义,故称复。次降阳入地雷复卦。
复:阴极则反,阳道行也……阳升阴降,变六二兑象,次并临,二阳将进内为悦。阴去阳来气渐隆,火之入地泽临卦。
临:阳长阴消,悦而顺……六三将变阳爻,至次降入泰卦。
泰:阳长阴危……外卦纯阴,阳来刚柔成于震象,阴降阳升,居乾上成大壮。
大壮:阳胜阴而为壮……次降入夬,阳决阴之象。入泽天夬卦。
夬:刚决柔,阴道灭,五阳务下,一阴危上……阴阳升降,反复道也。次降入游魂水天需卦。
需:云上于天,凝于阴而待于阳,故曰需……阴阳渐消,阳道行行,反复其位,不妄于阴。次降入归魂水地比卦。
比:反本复位,阴阳相定……阴道将复,以阳为主。一阳居尊,群阴宗之……归魂复本,阴阳相成,万物生也。(5)以上分别见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98-99、99-100、100-101、101-102、102-103、103-104、104-105、105-106页。
与乾阳卦相反,坤阴卦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不独乾、坤统摄的二宫,其余六宫皆有着类似的规律,都以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表示各卦形成的规律。如对于震卦,京房曰:“分阴阳交互用事……出自东方,震有声,故曰雷。”(6)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73页。对于解卦,京房曰:“阴阳积气,聚散以时,内险外动,必散。”(7)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75页。
在京房的飞伏说中,所有六十四卦的飞伏关系仅与八经卦相对应。对于京房的飞伏说的规律,民国学者徐昂说:
阴阳消长,斯有飞伏。显者飞而隐者伏。既飞则由显而隐,既伏则由隐而显。飞中有伏,伏中有飞。消息循环,罔有尽时。飞伏之类不一。八宫中阴阳相对者互为飞伏,如乾坤相互,震巽相互,坎离相互,艮兑相互,此一例也;八宫所化生之卦,自一世至五世,前三卦与内卦飞伏,后二卦与外卦飞伏,如乾宫一世姤卦飞伏在内巽,二世遁卦飞伏在内艮,三世否卦飞伏在内坤,四世观卦飞伏在外巽,五世剥卦飞伏在外艮,此又一例也;游魂卦由五世外卦魂复于第四爻,归魂卦由游魂内卦返于第三爻,各与为飞伏,如乾宫游魂晋卦九四,由五世剥卦外艮六四爻变来,与艮为飞伏,归魂大有卦九三,由游魂晋卦内坤六三爻变来,与坤为飞伏,此第三例也;八宫所辖诸卦世位所当之爻,各与本宫为飞伏,如姤卦隶乾宫第一世,世位在初六爻,与乾宫初九爻为飞伏,遁卦隶乾宫第二世,世位在六二爻,与乾宫九二爻为飞伏,此第四例也。(11)徐昂:《京氏易传笺》,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2辑第20册,台中:台湾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第163-164页。
除了八宫卦的飞伏外,其余诸卦的飞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世至三世的飞伏为内卦,二是四世至五世的飞伏为外卦,三是游魂卦的飞伏为外卦,四是归魂卦的飞伏为内卦。在徐氏看来,除了卦的飞伏外,还有爻的飞伏,如姤卦初六爻与乾卦初九爻,遁卦六二爻与乾卦九二爻,等等。
对于飞伏,朱伯崑认为:“卦象和爻象皆有飞和伏。飞指可见而现于外者,伏指不可见而藏于背后者。飞和伏都指对立的卦象和爻象。”(1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林忠军则认为:“京氏所谓飞伏,实际上是就阴阳爻而言,阳爻显,则阴爻伏;阴爻显,则阳爻伏,阴阳二爻互为飞伏。”(13)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84页。其实除了爻变外,京房的飞伏说还可以从卦变的角度来加以解释。除去八经卦外,其所说飞伏皆相应于其所属八宫的前一卦而言。与前卦相比,其组成的内外卦不变的卦保持不动,变动的卦即是此卦的飞伏卦。如果变动的卦是八经卦则与相应的卦为飞伏。此例适用于第一至五世及归魂卦。以乾宫为例,乾卦外卦不变,内卦变为巽卦,从而形成姤卦,也可以说,巽卦飞来,乾卦伏去,就形成姤卦。因此,巽卦为姤卦的飞伏卦;遁卦则是艮卦飞来,乾卦伏去,因此与艮卦为飞伏;否卦则是坤卦飞来,乾卦伏去,因此与坤卦为飞伏。至第四、五世及归魂卦,内卦不变,外卦变动,因此与外卦为飞伏。乾宫第四世为观卦,相比否卦,其内卦不变,外卦由乾卦变为巽卦,亦即巽卦飞来,乾卦伏去,因此与巽卦为飞伏;第五世剥卦外卦则是艮卦飞来,乾卦伏去,因此与艮卦为飞伏;归魂卦也是如此,相比游魂晋卦,大有卦外卦不变,内卦则由坤卦变为乾卦,因此与坤卦为飞伏。在这一规则中,唯有游魂卦例外,因为如果按照上述规则,游魂晋卦上离下坤,相比第五世剥卦,内卦不变,外卦由艮卦变离卦,这样其飞伏卦应为离卦,而实际却是艮卦。这一解释规则虽然不尽完善,但相比徐昂的解释容纳度更大一些。因为按照前面解释至少需要四条规则,而此种解释只需要两条规则。实际上,游魂卦在京房八宫卦中本来就是个异数,无论从卦变还是从爻变来讲都是如此。从爻变来讲,五世阴爻已经极致,再变就到了上爻。即使不是上爻,也应是初爻,无论如何轮不到第四爻。从卦变来讲,一、二、三世内卦卦变已经完成,四、五世的外卦也变到极致,再变也应是坤卦,而却变为离卦。实际上游魂卦是相对五世卦而讲的,其亦由五世卦的第四爻爻变而来,就此而言,其为游魂。既为游魂,其根在五世卦,故其飞伏卦与五世卦同。这样晋卦的飞伏就是艮卦了。可以看出,无论从卦变还是从爻变来讲,飞伏说的根据都是阴阳说。
从上可知,阴阳说是京房易学思想的一个特点,京房曰:
阴阳升降,反归于本,变体于有无,吉凶之兆,或见于有,或见于无。阴阳之体,不可执一为定象。于八卦阳荡阴,阴荡阳,二气相感而成体,或隐或显,故《系》云“一阴一阳之谓道”。(14)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86页。
这里明确用阴阳二气的思想来解释《易传·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1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第538页。。在京房看来,阴阳二气的交替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精神,这也是《周易》的根本特征。
上面主要探讨了京房易学的阴阳说。其实阴阳本来就与《周易》关系密切,这一点《庄子》、帛书《易传》等书就已经指出了,如《庄子·天下》曰:“《易》以道阴阳。”(16)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87页。帛书《易传·衷》曰:“《易》之义谇阴与阳。”(17)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21页。但《周易》与五行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直接了。朱伯崑认为《周易》与五行的结合最早始于京房,“以五行说解《周易》,始于汉易京房。”(1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150页。其实在京房之前的司马迁已经谈及《周易》与五行的关系:“《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19)司马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对于司马迁的说法,学者颇感迷惑。因为在现存《周易》中只字未提“五行”。那么司马迁的说法根据何在?其所见的《周易》是否与现存的《周易》不同。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证实了司马迁的说法。在现存的帛书《易传》中,有以下几处明确地提及五行:
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灾,民□不伤。(《二三子》)
五行者……用,不可学者也,唯其人而已矣。(《衷》)
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焉,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焉,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焉,故为之以八卦。(《要》)(20)以上分别见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第509、510、522、529页。
帛书《易传》非常重视五行,并把其和祥瑞灾异联系起来,这对后来汉代易学中的灾异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帛书《易传》虽然重视五行思想,但并没有用五行来解释《周易》的六十四卦,这一任务是由京房完成的。在京房看来,五行是《周易》的重要内容:
分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21)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2页。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交易立节。天地若不变易,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22)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3页。
在《易传》的基础上,京房融入了五行说,并认为五行是判定卦象吉凶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还说:“阴阳运行,一寒一暑,五行互用,一吉一凶。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3)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5页。在京房看来,八卦由阴阳二爻组成,一卦六爻皆可与五行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那么六爻是如何与五行相结合的呢?京房通过纳甲、纳支的方法把六爻与五行结合起来。
所谓纳甲,是指把八卦与十天干配合起来。十天干以甲为首,故称纳甲。其具体配法就是上面说的“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这意思是说,乾、坤的内外卦分别与甲壬、乙癸相配,震卦配庚,巽卦配辛,坎卦配戊,离卦配己,艮卦配丙,兑卦配丁。八卦中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阳卦配阳干,阴卦配阴干。因为十天干比八卦多出两个,故乾、坤为父母卦,是阴阳之始终,故各配前后两天干。其顺序按照乾、坤生六子的顺序从少到长依次与相应的天干相配。以阳卦为例,乾卦内卦与天干阳数之始甲相配,艮卦为乾卦少男故配丙,坎卦为乾卦中男故配戊,震卦为乾卦长男故配庚,最后又以乾卦结束,故其外卦配癸。阴卦亦然。可以看出,京房也把十天干看成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
附图:八卦纳支图
所谓纳支,是指八卦各爻与十二地支的配合,其具体配法亦是阳支配阳卦,阴支配阴卦。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与乾、震、坎、艮四阳卦相配;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与坤、巽、离、兑四阴卦相配。京房曰:“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龙德十一月在子,在坎卦,左行。虎刑五月在午,在离卦,右行。”(24)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3、134页。按照这种说法,阳主进,故顺行;阴主退,故逆行。阳卦顺行,故其秩序是长男震卦、中男坎卦、少男艮卦。阴卦逆行,故其顺序是少女兑卦、中女离卦、长女巽卦。除了震卦外,下一卦纳支的起始自然前进一位。这样阳支从子开始,与乾卦六爻自下而上相配,分别为子、寅、辰、午、申、戌。震为长男,与乾同。坎卦从寅开始,自下而上为寅、辰、午、申、戌、子。艮卦则从辰开始,自下而上为辰、午、申、戌、子、寅。阴支则从未开始,与坤卦六爻自下而上相配,分别为未、巳、卯、丑、亥、酉。兑卦从巳开始,自下而上为巳、卯、丑、亥、酉、未。离卦从卯开始,自下而上为卯、丑、亥、酉、未、巳。巽卦则从丑开始,自下而上为丑、亥、酉、未、巳、卯。上述过程可以通过八卦纳支图(见附图)清晰地展示出来:
按照京房的说法,阴卦纳支应该从午出发,但午为阳支,而未在方位上又与坤相对,同时为了避免与子相冲,所以坤卦纳支从未开始。可以看出,京房的纳支说并不严密周全,如震卦纳支为何不从寅开始而与乾卦相同?乾卦纳支为何不从戌开始?等等。
由于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成的,因此,其余五十六卦的纳甲、纳支也分别由其各自的内外卦决定,乾、坤有两个纳甲,由其所处卦的位置决定其所在卦中的纳甲。如姤卦下巽上乾,其纳甲内卦为辛,外卦为壬。纳支自下而上为丑、亥、酉、午、申、戌。京房解释此卦说:“井宿从位入辛丑。”(25)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6页。姤卦为乾宫一世卦,其初爻为主,其纳甲纳支为辛丑。夬卦下乾上兑,其纳甲内卦为甲,外卦为丁。纳支自下而上为子、寅、辰、亥、酉、未。京房解释此卦说:“亢宿从位降丁酉。”(26)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03页。夬卦为坤宫五世卦,其五爻为主,其纳甲纳支为丁酉。
对于五行与八卦的关系,在《说卦》中已有端倪,如其解释八卦之象时说“乾为金”“坤为地(即土)”“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2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第631页。等,但对于震、艮、兑三卦对应的五行并未明确指出,京房认为此三卦分别配木、土、金。朱伯崑认为此三卦的五行也源于《说卦》,如震为旉,旉乃草木开花之象,故配木;艮为山即土,兑为毁折,为刚,故配金(2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151页。。其实震、兑与五行的配法应该与八卦方位说有关,震居东方属木,兑居西方属金。六十四卦的五行也由构成的八卦决定。如姤卦下巽上乾,其五行为下木上金,故京房曰:“金木互体,天下风行曰姤。”(29)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6页。临卦下兑上坤,其五行为下金上土,故京房曰:“金土应候,刚柔分。”(30)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00页。
除了八卦与五行相配外,每卦各爻也与五行相配。对于地支与五行的关系,《淮南子·天文》曰:“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31)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6页。《淮南子》仅指出了八个地支与五行的相配关系,对于其余四个地支的五行关系并未明言。朱伯崑认为,各爻与五行相配,本于《月令》五行配四时十二月说。根据《月令》所说,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与木、火、金、水四行相配。土不居于任何一季,其德分布于四季之中,即散布于每月季月之中。这样十二地支(月)与五行的具体配法就是:寅(正月)配木、卯(二月)配木、辰(三月)配土;巳(四月)配火、午(五月)配火、未(六月)配土;申(七月)配金、酉(八月)配金、戌(九月)配土;亥(十月)配水、子(十一月)配水、丑(十二月)配土(3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152页。。地支五行属性既明,再根据纳支说,八卦各爻的五行属性也就相应确定。
在京房看来,八卦各有其五行属性,五行之间有生克关系,因此,八卦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淮南子·地形》曰:“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33)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上册,第468页。这点明了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壮,指本身;老,指生之者;生,指所生者;囚,指克之者;死,指所克者。如木用事时,水生木,故水老;木生火,故火生;金克木,故金囚;木克土,故土死。其余四行可以类推。京房把五行之间的这种生克关系用到《周易》的解释上,如其解释随卦时说:“金木交刑,水火相敌,休废于时,吉凶生焉。”(34)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80页。解释益卦时说:“四时运转,六位交分,休废旺生,吉凶见乎动爻。”(35)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10页。王,即当事,休、废即引退。京房曰:“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36)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4页。
不仅八卦之间有五行生克关系,六爻之间也有着相应关系。京房曰:“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同气为专爻。”(37)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3-134页。这是按照五行生克说把卦与各爻的关系分为“鬼”“财”“天地”“福德”“同气”五种情况:“鬼为系爻”,指克我者而言;“财为制爻”,则指我克者而言。如金克木,金即木之鬼,木即金之财。“天地为义爻”,指生我者而言;“福德为宝爻”,则指我生者而言。如木生火,木即火之天地,火即木之福德。同气则指相同属性的五行,如木与木、火与火等。六爻间五行生克关系可以京房对乾卦的解释为例:“水配位为福德,木入金乡居宝贝,土临内象为父母,火来四上嫌相敌,金入金乡木渐微。”陆绩注曰:“甲子水,是乾之子孙;甲寅木,是乾之财;甲辰土,是乾之父母;壬午火,是乾之官鬼;壬申金,同位伤木。”(38)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6页。根据六位五行说,乾卦六爻自下而上相应的五行分别是水、木、土、火、金、土。乾卦属金,其初爻为水,金生水,二者是相生关系,水是金之所生,乾之子孙,故说“水配位为福德”;次爻为木,金克木,木即金之财,故说“木入金乡居宝贝”;第三爻为土,土生金,土为金之天地,故说“土临内象为父母”;第四爻为火,火克金,火为金之鬼,故说“火来四上嫌相敌”;第五爻为金,与乾金相同,又五爻与二爻相应,故说“金入金乡木渐微”。
京房在用五行解释《周易》各卦时,常常综合八卦五行属性、纳支、积算、互体等各种体例。如其解释剥卦时说:“体象金为本,随时运变。水土用事,成剥之义……积算起己卯木至戊寅木,周而复始。纯土配金用事。五星从位起镇星。”(39)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70页。剥卦坤下艮上,坤与乾飞伏,乾为金,艮与兑飞伏,兑亦为金,故说“体象金为本”;剥卦世爻为第五爻,其纳支为丙子,对应五行是水,内卦坤为土,故说“水土用事,成剥之义”;积算则始终皆与木相应;内卦坤、外卦艮皆土,其飞伏乾、兑皆金,故说“纯土配金用事”;从五星来说,则从镇星起,五行属土。
京房发明纳甲、纳支、五星、建候、积算等解《易》体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把五行思想纳入《周易》体系当中,从而推算人间社会的吉凶祸福。京房曰:
积算起于五行,五行正则吉,极则凶。
吉凶之义,配五行进退,文明运动,变化之象。
五行配六位,生悔吝,四时休王,金木交争。万物之情在乎几微。
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40)以上分别见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88、109、125、132页。
因为一种解释体例不能详尽人间社会吉凶祸福的各种情况,所以京房发明了多种体例,以尽量满足其对人间社会吉凶祸福的解释。京房认为把五行纳入六十四卦中,与天道人事联系起来,就能预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吉凶:“八八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吉凶见乎其位,《系》云‘吉凶悔吝生乎动’。”(41)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4页。
京房易学的特点是以八宫卦为基础来编排《周易》的六十四卦。在八宫卦结构体系中,阴阳说是基础,五行说是配属。京房五行说的各种体例都是建立在阴阳二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阴阳说,五行说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阴阳说,京房的八宫卦体系就无从建立起来,从而五行说也就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京房在论述五行的时候,常常把其与阴阳放在一起,如《京氏易传》曰:“降五行,颁六位”“五行所占六位定吉凶”“五行配六位,生悔吝”“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42)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5、121、125、133页。。六位即六爻,也就是由阴阳二爻组成的。京房在解释各卦时,也是先阴阳后五行,如其解释乾卦时说:“纯阳用事,象配天,属金。”(43)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5页。解释姤卦时说:“阴爻用事,金木互体,天下风行曰姤。”(44)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66页。
京房之所以在阴阳说的基础上融合五行说建立一套八宫卦的体系,在于他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即为了预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尤其试图通过《周易》的灾异思想来规劝君主。京房曰: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所以仰观俯察,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万物,顺之则和,逆之则乱……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故曰:“吉凶悔吝生乎动。”又曰:“明得失于四序。”运机布度,其气转易,王者亦当则天而行,与时消息,安而不忘仁,将以顺性命之理,极蓍龟之源。(45)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2页。
在京房看来,圣人之所以效法天文、地理等自然界的现象制作《周易》,就是为了定吉凶,明得失。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应效法天道,与时消息,以顺从《周易》的性命法则。因此,《周易》并非预测个人吉凶的术数之学,而是一种包含着王道教化的天人之学。京房曰:
夫作《易》所以垂教,教之所被,本被于有无。且《易》者,包备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万物……久于其道,其理得矣。(46)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5页。
圣人作《易》的目的在于教化。教化的根据在于“有无”,而《周易》即包含着这种“有无”的道理。所谓“有”,指自然界所显现的灾异变化;所谓“无”,指主宰着自然界变化背后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通过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表现的,这种节气变化又决定着人事吉凶。在京房看来,《周易》六爻的阴阳升降变化就反映了天地阴阳运转“有”“无”的现象,并可与人事相配合。圣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仰观俯察作八卦,而自然界的灾异祥瑞则反映了天地阴阳的变化,这样八卦就具有了天道、人事两方面的因素。正因如此,《周易》就具有了定人伦、明王道的作用:“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47)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5页。
京房的这种天人思想是对孟喜思想的继承。孟喜创立卦气说也是为了推天道以明人事。唐僧一行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48)《新唐书》卷二七上《历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8页。孟喜著作已经佚失,其如何“以人事明之”,不得而知,但京房的这种思想可以通过《汉书·京房传》《五行志》以及《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得到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思想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即一方面人事政治的治乱能够影响天象的变化,另一方面天象的变化对于人事政治也起着预示作用。在京房的思想中天人之间也有着相同的关系。对于前者,京房《易传》曰:
君湎于酒,淫于色,贤人潜,国家危,厥异流水赤也。(49)《汉书》卷二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39页。
臣易上,政不顺,厥妖马生角,兹谓贤士不足。(50)《汉书》卷二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第1470页。
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不则为私,厥妖人死复生。(51)《汉书》卷二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第1473页。
夫妇不严,厥妖狗与豕交。兹谓反德,国有兵革。(52)《汉书》卷二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第1398页。
尊卑不别,厥妖女生赤毛。(53)《汉书》卷二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第1420页。
不难看出,京房论述灾异的基础仍是儒家所讲的尊卑上下秩序,这里涉及君臣、父子、夫妇等儒家主张的基本伦理关系。在京房看来,无论君臣、父子,还是夫妇,都应遵循其本身的规范。如果不遵循这种规范,就会出现相应的灾异。就现有材料来看,京房对于君臣关系方面的灾异论述明显较多,这可能与其关注政治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人事政治对于天象的影响外,京房还论述了天象变化对于人事政治的预示作用。京房《易传》曰:
海数见巨鱼,邪人进,贤人疏。(54)《汉书》卷二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第1431页。
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厥咎亡。(55)《汉书》卷二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第1472页。
地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56)《后汉书》志一六《五行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32页。
相比前一种关系,在现存材料中此种关系较少,应该在京房《易传》中其本身就居于次要地位。
京房易学中的天人关系虽然有两种形式,但人事政治对于天象变化的影响无疑居于主要地位。天象变化对于人事政治的影响实质不过是前一种形式的变种。京房论述天象自然灾异的目的无非是人事政治。如果没有人事政治的关怀,那么就没必要讲自然灾异了。因此,人事政治的好坏是决定自然灾异发生与否的最终根据,这也是京房易学灾异思想的宗旨所在,京房之所以重视《周易》的原因也在于此。在京房看来,《周易》反映了天道人事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周易》能够知道天道人事之间的这种关系,亦即“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57)郭彧:《〈京氏易传〉导读》,第135页。。
从上可知,京房之所以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八宫卦为基础的象数学说,主要是为了政治上的运用,这与后世以占测个人吉凶为目的术数之学有着本质不同。这也是京房易学在当时被立为官学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