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鹏飞
(山西凌志达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6606)
我国井工煤矿开采过程中,为了避免相邻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造成相互扰动,在工作面间往往留设较大的护巷煤柱,这样造成了严重的煤柱资源损失[1-3]。同时,针对坚硬顶板而言,受采动应力影响,会使煤柱处于高应力扰动区,导致巷道变形严重,对工作面巷围岩控制造成了极大难度,也给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带来了风险隐患[4-6]。部分研究表明,对厚硬顶板条件,在合理留设小煤柱前提下,实施切顶卸压方法,能够控制围岩变形,进而保证工作面的回采安全[7-8]。在这方面研究中,金凯强提出了坚硬顶板“深孔+浅孔”组合方式的定向爆破切顶卸压方法与沿空巷道综合一体化支护技术,顶板下沉量降低53%,底鼓量降低41%,两帮移近量降低57%,实现了沿空巷道变形的有效控制[9];陈宁提出将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应用到8103 运输巷留巷中,通过布置恒阻锚索并结合W 钢带对顶板进行补强支护,达到降低顶板下沉量目的,顶板及巷帮变形控制在100 mm、38 mm 以内,取得较好留巷效果[10];张权为了解决工作面初采期间坚硬顶板垮落困难的难题,提出8208工作面初采深孔预裂爆破方案,通过优化爆破参数,有效缩短8208 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确保8208 工作面初采安全[11]。王辉等指出切顶可以有效减小留巷顶板悬臂长度,实现卸压保护巷道的目的,切顶高度和切顶角度都存在一个合理的取值范围,并非越大越好[12]。本文以凌志达煤矿15218 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在对合理煤柱尺寸进行理论研究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切顶卸压参数及其方法,以保证沿空巷道的稳定,实现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
15218 工作面主采15#煤层,煤层平均厚4.22 m,倾角4°~10°。煤层顶板为6.78 m 厚的K2 灰岩,f=14~16,属于典型的厚硬顶板条件;底板主要为泥岩和细粒砂岩。工作面采用综采技术。15218 工作面北侧为15220 工作面,南侧为15216 工作面采空区,巷道断面尺寸为宽×高=5.4 m×4.0 m。工作面布置情况见图1。以往的工作面中间留设20 m煤柱,资源浪费严重。为此,研究坚硬顶板条件下15218工作面小煤柱切顶卸压方法与围岩控制技术,对实现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至关重要。
图1 工作面位置关系图
合理煤柱宽度的确定需要综合其煤柱本身的承载能力,过大的煤柱尺寸导致大量煤炭损失,过小的煤柱尺寸不能满足有效支撑要求,需要合理确定煤柱留设尺寸。小煤柱宽度B理论计算式如下[13]:
式中:X1为采空区侧煤体塑性区宽度,m;X2为煤柱帮锚索有效长度,5.0 m;X3为煤柱有效承载厚度,m。
其中X1确定方法如下:
式中:M为采高,4.22 m;A为侧压系数,0.35;C为内聚力,4.5 MPa;φ为内摩擦角,30°;K为应力集中系数,2.5;H为煤层埋深,550 m;Pz为支架阻力,0.55 MPa;γ为容重,21 kN/m3。
将数据带入公式(2)得,X1=1.84 m,煤柱有效承载厚度X3=(0.15~0.3)(X1+X2),将数据带入公式(1)得,B=7.9~8.9 m。
根据理论分析,小煤柱的合理宽度应在7.9~8.9 m 范围内。因此,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初步确定15218 回采工作面小煤柱留设宽度为9 m。
切顶高度与切顶角度是影响切顶卸压效果的主要参数,为得到合理切顶参数,采用FLAC3D数值软件对厚硬顶板切顶参数的合理值进行分析。数值模型尺寸为长×宽×高=250 m×250 m×150 m,模型底部及四周进行位移约束,上部施加载荷等效上覆岩层自重,岩体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岩体力学参数
1)切顶高度模拟结果
在留设9 m 厚小煤柱条件下,对切顶高度分别为8 m、9 m 与10 m 时进行分析。不同切顶高度下的巷道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如图2。随着切顶高度的增加,巷道煤柱帮应力及顶板位移呈现降低趋势。当切顶高度为8 m 时,巷道煤柱内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应力峰值为41.2 MPa,巷道顶板垂直位移为288 mm,顶板下沉量较大,说明这一切顶高度不利于巷道的稳定;当切顶高度为9 m 时,煤柱内应力峰值为39.8 MPa,垂直应力降低明显,此时巷道顶板垂直位移为232 mm,顶板下沉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巷道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当切顶高度由8 m 增加至9 m 时,巷道应力及位移整体下降趋势显著;当切顶高度由9 m 增加至10 m时,巷道应力及位移下降趋势较缓慢,整体变化较小。说明当切顶高度为9 m 时,变形已趋于稳定,此时顶板垂直位移为232 mm。综合钻孔施工成本考虑,确定合理切顶高度为9 m。
图2 不同切顶高度模拟结果
2)切顶角度模拟结果
在9 m 切顶高度下,选取切顶角度分别为10°、15°与20°进行分析。不同切顶角度下的巷道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如图3。随着切顶角度的增加,巷道煤柱帮应力及顶板位移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表明较大的切顶角度并不能产生较好的切顶效果。当切顶角度为10°时,巷道煤柱内垂直应力峰值为41.3 MPa,巷道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277 mm,巷道煤柱内垂直应力及顶板下沉量较大,说明这一切顶高度不利于巷道的稳定;当切顶角度为15°时,巷道煤柱内垂直应力峰值为38.6 MPa,巷道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235 mm,巷道煤柱内垂直应力及顶板下沉量下降明显,巷道变形得到了一定控制;当切顶角度为20°时,巷道煤柱内垂直应力峰值为39.5 MPa,巷道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268 mm,巷道煤柱内垂直应力及顶板下沉量再一次显著增加,不利于巷道的稳定。对比分析可见,切顶角度15°时巷道所受应力及位移整体较小,由此确定合理切顶角度为15°。
图3 不同切顶角度模拟结果
当工作面顶板属于坚硬顶板条件时,如果不能确保顶板顺利垮落,顶板所承受的应力将持续施加在巷道煤柱侧及回采帮侧,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将发生严重变形。通过对工作面坚硬顶板适时实施切顶卸压,通过定向预裂爆破方式将工作面顶板与巷道顶板分隔,切断顶板应力传递路线,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巷道顶板的稳定性,这是切顶卸压的内涵所在。如果顶板无法顺利垮落,高应力会沿着顶板作用于巷道帮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使相邻工作面巷道变形严重。以切顶卸压为核心的原理在于将工作面顶板与巷道顶板有效分离,切断或减弱巷道上覆顶板压力传递。
通过合理优化切顶卸压参数,采用双向聚能爆破预裂方法,是达到最佳切顶卸压效果的重要保证。该爆破预裂方法首先采取特定的装药方式,将药卷填充在聚能装置中,作用在于进行爆破作业后,预裂孔周围围岩可以承受均匀压力,利用岩石本身受压不受拉的特点使裂缝按照要求形成,聚能装置也可以对围岩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爆破扰动对围岩的损伤程度。该爆破方法施工方便,有效减少炸药单耗,使岩石在爆破作用下产生集中应力,保证预裂炮孔能够沿着聚能方向顺利击穿,产生较好的预裂面,实现对巷道顶板的有效保护。
15#煤层基本顶为灰岩,岩性坚硬,结合矿山实际,采用乳化炸药规格为Φ35 mm×200 mm/卷。单个切缝卸压爆破孔装药量按下式确定:
式中:W为单孔装药量,kg;L为切缝孔深,取9 m;μ为装药系数,取0.8;ρ为装药密度,取0.3 kg/(孔·m)。
将数据带入公式(3),计算得单孔装药量为2.16 kg/孔。为便于装药、保证爆破效果,采用聚能管直径为42 mm,长度为1.5 m,爆破孔口采用炮泥封孔。采用逐孔装药爆破方式,在预裂钻孔内布置4 根聚能管,布置顺序即由里到外分别是1.5 m、1.5 m、1.5 m、1.5 m,装药方式为“4+3+3+2”,装药方式见图4。
图4 聚能爆破装药结构图
为防止吹孔,炮孔的封泥长度不小于3 m(若切顶预裂爆破出现瞎炮,封泥可试用红胶泥:黄土:水=6:3:1;若切顶后留下部分炮窝,建议挂网喷浆修复)。由于切顶孔的深度会遇地质变化,故切顶时必须根据地质变化确保切断基本顶。
1)顶板支护
巷道顶板采用“锚杆+金属网+锚索”联合支护。顶锚杆参数为Ф20 mm×2400 mm,每排布置5根,间排距为1200 mm×1400 mm,靠近巷帮的顶板锚杆与顶板成15°角,距帮部300 mm;巷道顶部铺设Ф2.6 mm 勾花菱形铁丝网,网片规格1100 mm×10 000 mm,网片搭接长度为100 mm,用16#铁丝每200 mm 绑扎一道。顶锚索参数为Ф17.8 mm×5300 mm,每排1 根锚索,排距1600 mm,锚索预紧力不低于180 kN。锚索须采取防断射措施,防止锚索崩断伤人及损坏设备。
2)两帮支护
两帮采用“锚杆+金属网+钢筋梯子梁+锚索”联合支护。回采帮锚杆参数为Ф20 mm×2000 mm,每排4 根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200 mm,锚杆与巷帮垂直布置。在打设锚杆区域布置两道纵筋,纵筋间距150 mm,钢带压网;煤柱帮每排补打两根Ф17.8 mm×4500 mm 锚索,间排距为1600 mm×2000 mm;巷道帮部采用铁丝网铺设,铺设Ф2.6 mm 勾花菱形铁丝网,用16#铁丝每200 mm 绑扎一道。巷道加强支护断面如图5。
图5 巷道加强支护断面图
针对15218 工作面厚硬顶板实施留设小煤柱切顶卸压及围岩控制技术后,可多回收11 m 宽区段护巷煤柱,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方案实施前后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如图6。方案实施前,巷道变形稳定后顶板最大下沉量446 mm,两帮移近量523 mm;方案实施后,巷道变形稳定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21 mm,两帮移近量为228 mm。与实施前相比,顶板下沉量降低了50.4%,两帮移近量降低了56.4%,沿空巷道顶板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6 巷道变形监测结果
1)通过理论分析,确定15218 工作面合理煤柱留设宽度应在7.9~8.9 m 范围内,考虑巷道有效维护与煤柱资源高效回收因素,确定合理煤柱尺寸为9 m。
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当切顶高度由9 m 增加至10 m 时,巷道应力及位移下降趋势较缓慢,表明巷道变形趋于稳定;当切顶角度为15°时,巷道所受应力及位移整体较小,由此确定合理切顶高度与角度分别为9 m 与15°。
3)研究提出了以“4+3+3+2”装药方式为主的聚能爆破切顶卸压方法,结合“锚杆+金属网+钢筋梯子梁+锚索”支护方法,可保证坚硬顶板巷道的稳定。
4)针对坚硬顶板条件提出的小煤柱切顶卸压与围岩控制技术,通过矿山现场实际应用,顶板下沉量减小了50.4%,巷道两帮变形量减小了56.4%,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