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琴
(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职教中心,山西 霍州 031400)
掘进巷道过地质构造、采空区等集中应力带时,围岩出现应力显现现象,如顶板下沉、断裂,两帮破碎,底板鼓起等,不仅增加围岩控制难度,降低支护效果,而且很容易出现顶板冒漏事故,威胁着巷道掘进安全。目前针对应力区巷道围岩主要采用补打密集锚杆(索)、架设工字钢棚以及注浆等进行控制维护。但应力破碎围岩采用锚杆(索)支护时,破碎围岩“松动圈”范围扩展至锚固段时,锚固效果差、支护失效率高,达不到预期支护效果;工字钢棚支护工艺简单、成本费用低,但由于工字钢支护截面积小,支护效果差,易出现变形,工字钢梁两侧腰线很容易对围岩产生破坏作用;注浆支护能够快速对破碎围岩进行粘接、加固,局部围岩注浆加固效果好,但是对整体围岩控制效果差。因此,对应力区围岩采取合理有效的联合支护技术,对围岩变形控制,提高应力区围岩掘进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交河煤矿203 运输顺槽为研究背景,根据巷道掘进期间过应力区围岩破碎机理,提出了“注浆加固+桁架锚索+π 型钢棚”联合支护技术[1-6],确保巷道安全快速过应力区。
霍州煤电集团三交河煤矿203 运输顺槽布置在+850 m 水平南翼,巷道沿10#煤层底板掘进,巷道西部为205 准备工作面,东部为201 采空区。10#煤层厚度1.6~2.0 m,平均1.8 m,煤层结构:1.0~1.75(0.1~0.62)0.4~1.1,煤层倾角变化范围为5°,在煤层底部及中部各含一层泥岩夹矸。煤层顶底板岩性见表1。
203运输顺槽在掘进期间共计揭露3条正断层,断层编号为F1、F2、F3,3 条断层位置分别位于巷道240 m、560 m 以及1120 m 处。其中,断层F1落差为1.7 m,倾角为52°,对掘进影响较大;F2断层落差为1.0 m,倾角为57°,对掘进影响较大;F3 断层落差为0.7 m,倾角为54°,对巷道掘进影响相对较小。
2.1.1 顶板支护方案
1)原支护设计中顶板采用屈服强度为500 MPa的螺纹钢锚杆支护,杆体直径为22 mm,杆体两侧采用无纵筋结构增加杆体与锚固剂摩擦搅拌作用,锚杆与顶板岩面垂直布置,每排5 根,同一排施工间距为1.0 m,相邻两排施工排距为1.1 m。
2)同一排锚杆外露端安装W 型钢带作为顶板岩体承载机构,钢带长度为4.5 m,宽度为0.25 m,横截面设置为W 型增加钢带抗弯曲强度。
3)顶板锚索采用单点线性布置方式,每排布置3 根,锚索采用“九股一芯”反麻花式预应力钢绞线,外股钢丝直径为5.2 mm,内芯直径为6.3 mm,钢绞线屈服强度为1860 MPa,布置间距1.3 m,排距为3.0 m,锚索外露端安装拱形垫片及锁具进行预紧。
2.1.2 巷帮支护方案
203 运输顺槽两帮主要采用“单锚杆+小钢带+金属网”联合支护方式。采用屈服强度为335 MPa的圆钢锚杆,杆体直径为20 mm,每排布置3根,锚杆布置间距为1.0 m,其中中部锚杆垂直巷帮布置,顶底侧锚杆分别以15°俯斜角布置,锚杆端头安装一块长度为0.45 m、宽度为0.25 m 横截面呈“W”小钢带。
203 运输顺槽采用综合机械化掘进工艺,掘进至241 m 处时巷道迎头已全部揭露F1 断层,其中掘进前方为下降盘,工作面顶板往下1.7 m 范围内主要为泥岩、煤线混合岩层,岩层整体稳定性差,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出现岩体分层垮落,顶板出现“网包”,两帮片帮严重,顶板下沉、离层,局部锚杆出现破断现象。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巷道揭露断层后在第三天围岩开始出现蠕动变形现象,实测顶板最大下沉量为0.47 m,两帮与顶板之间的肩角煤柱垮落严重,两帮最大移进量0.78 m。
根据现场观察发现,分别从围岩特性、构造应力、支护强度等几方面分析围岩破碎机理。
1)围岩稳定性差。203 运输顺槽掘进的10#煤层整体稳定性差,煤层内含2~3 层以泥岩为主的夹矸,破坏了煤体连续稳定性,煤体结矸率及承载强度低。对10#煤层取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10#煤层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不足15 MPa,煤体易破碎。
2)集中应力破坏。203 运输顺槽东部为201 采空区,预留保安煤柱宽度为27 m。由于受采空区垮落影响,采空区顶板产生裂隙带并向203 运输顺槽内延伸,形成应力传递通道。203 运输顺槽揭露F1断层后,在采空区残余应力以及构造应力共同作用下,在断层区形成应力集中区,并通过断层带以及围岩裂隙进行释放,从而对围岩产生应力剪切破坏作用。
3)支护强度低。原巷道围岩主要采用锚杆(索)、钢带进行支护,属于主动支护,采用端头锚固方式,在集中应力区围岩存在多向应力作用,采用传统锚杆(索)支护时锚固段围岩破碎严重,导致锚固失效。同时,在破碎围岩中锚杆(索)支护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梁结构稳定性差,且无法连续稳定传递至深部围岩中,导致支护效果差、支护失效率高。
为了解决 203 运输顺槽过断层期间围岩变形严重、支护难度大等问题,决定对应力区顶板支护进行优化。
3.1.1 注浆加固目的
巷道掘进后使原岩应力状态由原来的四向应力变为三向应力,围岩应力在重新分配过程中在巷道开挖空间内形成应力卸压空间,围岩出现蠕动变形,及时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对围岩变形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当巷道揭露断层后构造应力卸压作用对围岩产生二次破坏,导致围岩内部岩体裂隙发育,且出现围岩“松动圈”。随着应力持续作用,“松动圈”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导致顶板破碎,煤帮垮落等。
注浆加固技术主要对松散围岩施工注浆孔,对孔内高压注入水泥砂浆、马丽散、聚氨酯等注浆材料,注浆材料在岩体裂隙带内扩散,一方面排挤裂隙带空气,防止煤体氧化作用,另一方面注浆材料对裂隙围岩进行粘接并形成网络骨架,提高了围岩韧性及抗压强度。
3.1.2 注浆工序
1)注浆钻孔布置在揭露断层后的岩面上,每组钻孔4 个,钻孔深度为6.0 m,所有钻孔以30°上山角布置,中部2 个钻孔水平角为0°,两侧钻孔分别以30°水平角布置。
2)注浆钻孔施工完后,对钻孔内安装后注浆管路,在注浆管路外露端分别安装压力表、控制阀门、混合器并与ZBQ-27/1.5 气动双液注浆泵连接,注浆泵连接2 个注浆桶。如图1。
3)注浆钻孔施工完后,采用专用注浆泵对钻孔进行注浆施工。由于传统马丽散、聚氨酯等有机注浆材料在施工过程产生大量热量、污染环境且成本费用高,所以决定采用水泥砂浆与水玻璃混合无机注浆材料。
3.2.1 支护原理
巷道开挖后围岩由原来的四向应力变为三向应力,两帮煤柱受水平剪应力影响,顶板受垂直剪应力影响,而原围岩采用的锚杆(索)支护无法对围岩内部应力消除或削弱作用,从而导致支护后支护体失效严重。
桁架锚索支护是在应力区围岩施工2 根对称斜角锚索,并对对角锚索施加水平张拉应力,斜角锚索在张拉应力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上和水平分力,从而对巷帮煤柱及顶板应力起到削弱作用,如图2。
图2 桁架锚索支护原理图
3.2.2 桁架锚索支护工序
1)桁架锚索支护时,锚索布置斜角对围岩支护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根据203 运输巷围岩应力情况,桁架锚索布置斜角设置为85°。为了保证锚索锚固段锚固在坚硬顶板上,锚索长度为5.3 m,直径为21.6 mm。
2)桁架锚索与顶板钢带平行布置,布置间距为2.0 m。同一排下角锚索安装后在其外露端安装2根圆钢拉杆和1 个张拉器。
1)203 运输顺槽从235 m 处开始架设π 型钢棚,钢棚通过矩形工字钢棚改良而成,钢棚由U29 棚腿、π 型顶梁、底座等部分组成。棚腿长度为3.0 m,棚腿底部1.5 m 处各焊制一个锚杆固定孔;顶梁主要由槽钢横梁和弧形梁组成,弧形两端各焊制2 个直径为20 mm 螺母固定孔。如图3。
图3 203 运输顺槽应力区支护断面示意图(mm)
2)钢棚施工工序如下:① 架设钢棚前需对巷帮及顶板破碎围岩进行加强支护,对架棚底板进行整平,将需要架设的钢棚各配件运送至指定地点;② 钢棚架设顺序为底座→棚腿→π 型顶梁→连接杆;③ 钢棚架设间距为1.0 m,钢棚安装后必须保证顶梁与破碎顶板接触严实。
截至3 月26 日203 运输顺槽已通过了断层应力区,通过对应力区顶板采取注浆、桁架锚索以及钢棚等支护,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效:
1)降低了支护成本费用。过应力区采用传统锚杆(索)支护时,受应力影响顶板锚杆、锚索出现严重破断现象,且顶板需重新挑顶补打支护,50 m 应力区预计需重新补打锚杆80 套,锚索50 套,挑顶长度达20 m,支护成本及人工费用达20.7 万元。
2)提高巷道掘进效率。203 运输顺槽在前期掘进过程中由于受围岩变形影响,巷道掘进效率低,平均掘进量为2.5 m/d,而采用联合支护技术后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平均掘进量为4.8 m/d,大大提高了巷道掘进效率。
3)控制了围岩变形。203 运输顺槽应力区采取联合控制技术后,通过围岩监测仪监测数据发现,顶板最大下沉量为0.18 m,两帮收敛最大量为0.24 m,有效提高了巷道成型效果。
203 运输顺槽在掘进过断层期间围岩受构造应力影响,出现围岩变形现象,通过对应力区围岩采取联合支护技术后,成功解决了断层区围岩支护难度大、控制效果差等技术难题,为后期巷道过F2、F4 断层时围岩支护设计提供了实践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