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伶俐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在研究学习迁移理论时提出了“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已有的学习情境中存在与迁移情境共同的成分时,迁移才可能发生。阅读和写作之间相辅相成,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掌握写作知识,在写作中迁移阅读技巧。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基于阅读迁移理论,设计随文练笔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借鉴中掌握方法,在写作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提升表达水平。
一、聚焦认知心理,谈随文练笔的原则
1.真实原则,我手写我心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认知心理,让他们挖掘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相同要素,找到合适的迁移角度,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在小学读写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遵循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提炼读写的相同要素。随文练笔的设计要体现出真实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所写的是真实感悟,然后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让他们写出真实想法。
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能凸显真实原则。第一个环节是“结合资料读课文”。在学习《草原》《丁香结》等课文时,教师可介绍作品的背景信息,了解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创作此文,体会其内心感受。第二个环节是“唤醒回忆收集内容”。学生结合阅读,回忆生活经历,看看是否有类似感受。第三个环节是“抒发想法写真实”,学生要模仿课文,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写下来。基于真实性原则,学生能读到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并体会到“情感”是阅读和写作的共有要素。在自主创作中也能以手写心,表达真情实感。
2.集中原则,从小处切入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专注性不强,写作时有可能出现跑题等问题。因此,随文练笔要体现集中原则。选题切入口要小,让学生从某些生活细节入手,围绕中心思想全方位写作。
教师先介绍思维导图,然后让他们在阅读《母鸡》等课文时,运用导图找出文章写了母鸡哪方面的特点,梳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析“我的动物朋友”这个题目,补充思维导图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写作角度,是作者没涉及的。完善了思维导图,学生可以自主构思,选择切口小,紧紧围绕“朋友”这个关键词的内容自主创作。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可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提供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有助于他们集中思考,提升练笔效率。
3.具体原则,用事实说话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之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基于具体原则,优化随文练笔设计。学生要从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写出符合生活真实情况的内容。
基于具体原则,教师设计了“阅读文章挖细节、结合事实仿写”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以写“形形色色的人”为例,在阅读中,学生找出《刷子李》中形容刷子李高超技艺的词句,了解如何用动作、语言、外貌等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特点。此后,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从具体细节入手,展现该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其内心世界。这样的读写活动,素材来源于具体生活,用事实说话。在随文练笔中,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让文章更具体。此后,学生可围绕这个共同元素,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写出具体生动的文字。
二、基于语用视角,谈随文练笔的方式
1.鉴赏表达方式,借鉴应用
形式训练说是学习迁移理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学习的迁移是非物质的心灵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训练价值。在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这一点,思考哪些方面对学生来说迁移难度最大,有更大的训练价值。由于随文练笔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故此,教师可从语用角度入手,优化随文练笔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他们可以在阅读中鉴赏作品的表达方式,总结归纳,然后在自主训练中借鉴利用。
写“这儿真美”之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赏读《海滨小镇》,思考作者运用何种表现方式创作此文,并试着借鉴利用。学生可以分析,作者为何写“这里的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为什么美丽的贝壳不能吸引孩子,孩子又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发现,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方法。孩子对美丽的贝壳视而不见,这从侧面反映,当地还有更美的景物。教师让学生在创作“这儿真美”时,也试着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看看能否从赏景之人的表现,和其他景物的对比等方面入手,展现唯美的自然景观。如有学生写道:“一阵风吹来,粉红色的花瓣如同花瓣雨一般,从空中坠落。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不再吵闹,所有人都安安静静地站着,抬头凝视这难得一见的奇景。”通过这种方法学习侧面描写,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容易理解其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都是学生在读写实践中亟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有较大的价值。教师可围绕其设计赏析创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
2.补充文本留白,放飞想象
利用随文读写活动,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较有价值的学习迁移点。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的留白,并展开想象,将创意构思融入创作中,写出有独创性的观点。
在《少年闰土》中,作者用语言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了闰土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看瓜地、抓鱼、抓鸟等生动有趣的场景,这激发了学生的物象遐想。但是,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相关内容。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组织补白创作活动。学生可结合兴趣和能力,选择任意一种补白方式。方法一:结合文本内容,从刺猹、抓鸟等事件中选择一个场景,想象闰土当时的表现,并试着创作一段文字,体现闰土活泼、勇敢的一面。方法二:想象自己是“我”,在闰土离开时,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是否想和闰土一起去管西瓜。猜測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并创作出来。这两个选项都能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如有一名学生选择了第二种补白方式。写“我”来到了闰土家,和闰土一起看瓜,却因为冒失,弄破了西瓜,闰土却一点不生气。利用留白,学生拓展了思维,并借助语言实践,以想象还原了留白之美。这种迁移学习的方法比单纯阅读感悟的效果更好,更有实践价值。
3.联动生活体验,抒发情感
在阅读中,学生常会产生生活体验,触发内心情感。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联动生活体验,抒发情感,写出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这能让学生的作品变得更耐人寻味,让主题思想得以升华。
《掌声》一文主要有两个感动点。一是为英子的勇敢所感动,她身残志坚,虽然腿脚不方便,却用实际行动战胜了这一切,学会勇敢地面对人生。二是被班级同学所感动,他们没有嘲笑英子,而是用热烈的掌声鼓励她,帮助她战胜自卑心理。在解读中,教师可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两点,然后调动生活经验,说说在班级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感人的故事。有哪些同学存在不足之处,该如何帮助他战胜困难。学生可以写一下事情经过,并用心理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用抒情的方式,说说此时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感慨。如有一名学生写了一段抒情性文字,赞美了班级同学,认为他们不辞辛劳,照顾手骨折的同学,为其打饭、打水,让其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联动生活体验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发,让他们自发训练,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从而实现迁移内化。
三、指向文体特点,谈随文练笔的策略
1.寓言,揭示生活哲理
学习定式也是学习迁移论中的重要观点。它认为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如果能优化先行学习的效果,则能形成学习定式,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在组织随文练笔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将挖掘文体特点作为先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先回忆此前学过的同类型文章,然后结合当前课文,总结归纳该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在仿写过程中,就能指向文体特点,写出特定文体的作品。在读写寓言类作品时,学生要重点解读寓言中的生活哲理,在写作中体现这一点。
在解读《陶罐和铁罐》时,教师让学生回顾此前读过的《守株待兔》等其他寓言,总结寓言的文体特点。此外还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陶罐和铁罐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两类人?你认为是陶罐更好,还是铁罐更好?通过这个故事,你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学生围绕寓言的特点思考,认识到陶罐和铁罐都有优点,做人应相互尊重,不可过分高估自己,看不起他人。此后,教师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特点的人,可以用什么事物比喻他们。结合寓言的特点,创作一段文字,要通过对比具体物的方式,表达生活哲理。如生活中有慢性子和急性子的人,学生用火焰和寒冰形容这两类人,在寓言中提出性格无所谓好坏,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处理方案。有时需要“快刀斩乱麻”,有时要“慢工出细活”。在读写结合的迁移活动中,学生认识到寓言常常用比喻性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给人一定启迪。在自主仿写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写出耐人寻味的文章。
2.散文,创设深邃意境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词句优美、意境深远。故此,在随文写作中,学生可先找出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选词造句上有哪些匠心独具之处。然后在借鉴仿写中写出意境深远的文字。
《三月桃花水》是很有意境的散文,教師鼓励学生回顾此前读过的《白鹭》等其他散文,总结归纳,分析其特点。学生可从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意境呈现这几个角度入手总结,发现散文结构看似松散,但实际上都围绕主题思想展开。语言比较优美,常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使用各种意象,展现唯美的意境。通过这样一系列分析,他们总结了散文的文体特点。此后教师鼓励学生创作“我的乐园”,选择一些特殊的意象,展现出乐园唯美的意境,体现出“我”对其的喜爱之情。学生借鉴《三月桃花水》的写法,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分写了乐园的各种景物,展现了和它们亲密接触的乐趣。如有一名学生写自己的“秘密基地”里有一群流浪猫,自己每天给它们喂食,将那里打造成了和谐的动物家园。如此创作,创设了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意境,将阅读和仿写结合在了一起,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逐步学会用词句展现生活感受,表达真挚的情感。
3.童话,组合趣味情节
童话的特点是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展现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组合的方式打造人物形象,以及这些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在仿写时也要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这两方面入手。
解读《海的女儿》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回忆此前读过的《我变成了一棵树》等文章,整合起来,分析童话在人物、情节上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童话的人物常常将不同的形象组合起来,形成变体。如《我变成了一棵树》组合了人和树,《海的女儿》组合了人和鱼。他们还发现在情节上常常写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人变成了树、美人鱼化成人形等。但是,不管情节如何离奇,童话一般都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了解了这些后,教师安排他们参与随文练笔,将“人”和某种文具组合起来,思考新组成的事物具有什么特点,然后想象该主人公成了小学生,写它一天的经历。如有一名学生融合了“人”和“尺子”,结合尺子有刻度的特点,刻画了一个严于律己的纪律监督员形象,展现其督促同学的趣味情节。在学习迁移活动中,学生掌握了童话的特点,赋予花鸟鱼虫等事物生命,写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