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和解”到“双重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逻辑进路*

2023-11-15 10:33:14皮家胜张雪娇
学术研究 2023年9期

皮家胜 张雪娇

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向人类提出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缘于人对自身处境和使命的认识发生了严重偏差,意味着人类以往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生了严重的失误和失策。要消除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重新认识和建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的和解),为人类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制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指明了走向“两个和解”的现实路径。这就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更高的涵括了人文环境在内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双重构建),进而走向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彻底和解。

一、“两个和解”:“双重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依据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哲学家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其中蕴含的深层思考是人类如何看待自身在整个自然世界中的位置以及采取何种态度及行动对待自然。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直在“二元论”哲学、“还原论”方法论或“机械论”的自然观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或是把人视为自然的附属物,完全受制于自然,反对对自然的任何改造和利用,并试图从人性唤醒或道德改善的角度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把人看作世间万物的主宰者,自然被当作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取之不尽的工具性存在。理论上的冲突和对立,导致人们在实践中的无所适从,人们常常陷入自然优先和人化自然这一两难之中而无法自拔。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借助于资本和技术,人类对待自然的工具主义态度和行动转化为对经济无限增长的追求,导致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自然的自我修复和更新速度似乎再也赶不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破坏的速度了。人们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日益紧张。高增长、高消费、高能耗、高污染给人类文明涂上了一层灰黑的颜色。“黑色文明”背后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和整体性退化,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

理论家们单纯的理论解释,无法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合理而科学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对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而开始他们的理论探索的。这决定了他们不会仅仅将自己的探索停留在理论上,而必然会转向人类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上。正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才找到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化路径和方法。这就是“两个和解”。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与自然相融合是原本的相处之道。其一,从人类起源的角度看,自然具有先在性,人是具有自然本性的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8 页。是自然的一部分;其二,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1 页。其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再生产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最基本形式。人通过劳动将自身的本质性力量外化,使自然按照人的需求而发展,赋予自然以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人的本质性力量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认可,人自身也得到了提升。其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处于能动的创造者地位。人通过生产劳动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力量,使自然向人生成(人化自然)。因此,人对自然万物负有 “照看”或“维护”的责任,担负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责任。其五,人类要将活动限制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251 页。人类需将自然规律内化于心,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使人向自然本性生成与复归(人的自然化),人与自然才能走向和解。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对立、冲突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社会,人们不知道私有制为何物,人对自然是依赖的、敬畏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才出现了一部分人对自然物的独占即私有制。但总体而言,在农耕时代,人们依然“靠天吃饭”,人对自然的局部破坏尚在自然可修复的范围之内,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是平和的。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支配下,自然开始成为人们蔑视和试图征服的对象。资本在对自然的虐掠中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日益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离、对立和恶化的同时,也入侵和破坏了人与人的关系。人变成了和自己本质相异化的人,人与人的关系畸形发展,阶层分化明显,而阶层分化与固化又演化为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温情的关系被无情地撕裂,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掠夺式、崩塌式、无法修复、难以调和的关系。人类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第185 页。是实现“两个和解”的根本出路。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两个和解”,就要对现今存在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66 页。因此,在实现“人与自身和解”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571 页。这一过程,也是人重新向其自然本性复归的过程和实现“两个和解”、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共享生产资料,通过共同协作实现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形成了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两者同构互动的思想,而且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谐的总钥匙,指明了使两者在人类历史活动中实现和谐统一的路径和方法,为化解当代全球危机提供了方法论,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智慧之思重要论述的先导和制度依据。

二、“双重构建”:“两个和解”在当代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提出了“两个和解”思想,但人们在实践中并没有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持续恶化,地球生态系统日渐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天气增多,物种灭绝风险增大。20 世纪30—60 年代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引发全世界的关注。1972 年,丹尼斯·米都斯指出,“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愈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要求变得更加明显和不可能解决。”①[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65 页。其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以及福岛核泄漏的发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日益认识到,要消除危机必须重新认识和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力推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他说:“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②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 年第3 期。

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主张,思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福建工作时,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在浙江工作时,他提出“绿色浙江”的构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将生态建设提升到关乎人类文明兴衰的高度。在上海工作时,他把生态环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③《求是》杂志编辑部:《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求是》2022 年第11 期。他丰富的地方从政经历和始终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使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广阔的生态视角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重要战略的定位,形成了关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极富创见的观点和看法,并将其凝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命题,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升华到了更高的理论境界。从“双重构建”命题的生成逻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逐步系统化、深入化、层级化递进的探索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的结果,为“两个和解”的实现提供了世界观基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具有人文意蕴的“地球生命共同体”④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3 日第2 版。的主张,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38 页。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其一,地球上的万物相依相成、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538 页。自然与人、非人类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共同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人本源上来自于自然“母体”并最终复归自然,自然与人、人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在整个地球上都有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我们既不能离开自然、非人类生命谈论人的价值,也不能反过来离开人谈自然、非人类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395 页。其二,人类应该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非人类生命和谐的、良性的互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230 页。相关论述的层层递进上,也体现在资源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362 页。的论述中。其三,人类是对地球生命共同体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人类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维护其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道德主体责任,以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赋予自然、生物等更多的道德关怀与行动维护。“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1 页。“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360 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张,不仅从客观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实然”关系,而且从伦理的角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也将人们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分裂与对抗中解脱了出来,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关联性、物种之间的共生共存性、地球家园的稳定和谐性,以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习近平总书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209 页。的精辟论述,是对恩格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第559-560 页。的经典名言的积极回应。这一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恰当合理定位,是对“两个和解”思想的完善与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指南。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具有生态向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人类生存的最基础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必然涉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而上升为人类、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困境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375 页。各国人民应该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准则,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541-544 页。“绿色低碳”“清洁美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准则,既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和美丽环境的价值诉求,也是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35 页。环境问题没有边界、人类命运与共理念是在得到全球认同基础上把人类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它要求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形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角度对作为整体的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和考量,也是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普遍交往”“自由人联合体”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内含了生态意蕴和生态向度的基于人与自然和解之上的人与人的和解。这一理念告诉世人,我们应当摒弃个人利益、一国利益的狭隘观念,聚同化异,相携而行,着眼于全人类的繁衍生息,构建起平等相待、互谅互帮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衷共济,合和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⑩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人民日报》2021 年4 月21 日第2 版。这也是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正确方向。

“双重构建”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的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工业文明和发展模式主动性反思后的新的探索与创造,成功地将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视域从生态系统拓展到社会系统,构建起“两个和解”得以实现的时代大格局;是协调人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命运关系的新视界;是化解全球危机的最优途径,为“两个和解”的实现开辟了道路。

三、双重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彻底和解的希望之路

“双重构建”与“两个和解”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但现在情形看似发生了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发展中国家包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表面的改善难以掩盖内在的真相。这种状况不仅不能为资本主义导致的生态危机辩护,反而强化了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根源的观点。因为,其一,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对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改善是以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它们在享受高能耗的奢侈生活的背后却是落后国家和地区人民对生态灾难带来的可怕后果的不能承受之重;其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绥靖政策”或“生态霸权主义”(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大量工业和生活垃圾、美国退出“巴黎协议”等)使资本主义反生态、反人类的自私本质昭然若揭;其四,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注定了缺乏远见和责任的资本主义生态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失败。我们要反对生态单边主义,捍卫全球生态正义和平等。“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鼓励绿色复苏、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①习近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纪念会议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26 日第2 版。

社会主义制度是克服生态危机的有力保障。为了解决发达国家造成的一系列生态及社会危机,必须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才能真正结合起来,“两个和解”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只有其力量的不断增长并逐步走向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曾因为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留下了生态欠账。而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强化体制机制,架构起“五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式绿色发展的“中国之治”的整体制度框架,以“优治”、“优制”之效能开辟了我国的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身和解的价值目标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两个和解”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

现今时代,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由局域扩展至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利益诉求不同而更加难以协调。化解矛盾、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神圣职责。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生态大国,从保障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及维护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及国际交流等层面提出了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其倡行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协同推进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变旧的国际经济、政治、贸易秩序和建立新秩序等主张和实践,不仅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也看到了中国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的提升,在“双重构建”理念的指引下,人类必将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②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3 日第2 版。的绿色道路,诗意地栖居于地球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