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周波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074)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校园体育活动,不少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育活动和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湖北省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其学校体育工作紧跟国家政策,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浓厚,每年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譬如逐年改进体育教学,举办一系列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体质测试稳步推进,课外群体活动丰富多彩,组织管理有条不紊,体育活动中“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体验”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活动是高职校园文化开展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研究代表性的校园体育活动体系,通过不断实践和优化,构建出切合实际的高职校园体育活动体系势在必行。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以“高职体育”“校园群体活动”“面向人人”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为全面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制定问卷,据此进行资料收集。
通过对长期从事体育工作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教师等的访谈,了解和掌握武汉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部分学生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座谈,收集意见,归纳想法,梳理记录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看法和建议,并进行实践探究。
校园体育活动是指以学生和教师为活动的主体,以校园作为主要活动区域,以身体和智力作为基本手段,通过身体运动谋求运动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社会活动。[1]其目的是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知识技能提升和品德素养完善三者的协调统一。
现代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活动早已经从最初的追求运动成绩向大众化、群体化、健康化、趣味化、游戏化、多样化、时尚化的多方向发展,[2]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再唯社会需求论,而是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主体需要。高职校园除了竞技体育竞赛之外,更多的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同本科院校一样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且具有多种功能和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在功能和外延意义
改变过去以竞技性比赛为主的竞赛活动方式,学校体育工作者、管理者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材施教,多组织运动负荷小、时尚味浓、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尽量突出体育运动的娱乐性、观赏性、文化性、健身性、教育性、创造性、竞争性等特点,[3]调动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达到“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竞赛”的目的。
校园体育活动整体上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该系统由教师、学生、教育措施三大要素组成,[4]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要素与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规定,从而形成了多种性质的关系。例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关系等。
从组织层面划分,高职校园体育分别设有校级、院级、系级、年级、班级和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或俱乐部。
从学生能力层面划分,课堂教学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篮排足球等)采用分层(初级班、提高班)教学方式,通过多层面、不同级别或不同水平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学习技能,组织活动,参与比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从课程内容层面划分,可将高职体育课程分为“精教类”“简教类”“锻炼类”“介绍类”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分为“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体验性课程”等重要程度不等的单元,把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形式分为“行为性目标”“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侧重点不同的项目。[5]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奖励,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出台系列文件,将参加各种体育竞赛的训练时数、比赛补助、学籍管理、获奖等级、奖励金额都进行了明文规定,并且与评优评先、评奖学金等联系起来,真正确立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建立校园竞赛“十佳运动员”“体测标兵”“优秀运动团队”等荣誉称号,让更多的体育活动组织者、参赛的优胜者,能够得到多种多样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各学校不仅有自己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办法》,在二级学院的体育活动奖励办法中,还有详细的素质学分奖励细则。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体育活动,如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节、身体素质比赛、球类比赛及晚会展演等各项体育活动,获得相应的素质学分。各二级学院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学校层面更是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创建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很多学校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延伸,计算课时、学时和素质学分,也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具化为教材、教法、教师的“三教”改革的一部分。
学校每年都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运动队竞赛、社团俱乐部、体育文化节、新生杯微赛事、赛满校园系列赛事、运动会、体质健康测试等。
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校园体育活动:丰富社团内容和组织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育竞赛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改进体质测试方法,鼓励学生努力提高成绩,以测试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完善体育设施,提高学生接触运动器材的便利程度;探索特色或校本化体育活动,如蹴鞠、捶丸、民族操舞、花式跳绳等,[6]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体育活动的运作以一学年为周期,以高质量选拔学校代表队员为契机,贯穿于全年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别具匠心,做到“健康、健身、健美、健心”兼顾,满足各类学生的多样化运动需求。如体育文化节的活动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三大球三小球比赛;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瑜伽、武术、跆拳道等表演性比赛;跳绳、踢毽子、毽球、飞镖、校园微马等娱乐性比赛;体育摄影、体育知识、体育征文等知识性比赛……多达20项竞赛及文体知识展示,这些开展起来的体育活动对于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
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组织形式、组织活动方式等。学校有专门的体育工作委员会,分三层机构,既分工明确,又保证工作效率。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第一层是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第二层机构是体育部、校工会、校团委、校学工处,第三层是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单项体育俱乐部等,各个组织之间在举办体育活动时相互沟通与协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有整体的体育活动计划,保证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序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别是协会社团活动、班级竞赛、年级竞赛、院系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省级竞赛、国家级竞赛,层层递进。如表2所示。活动方式和具体内容有课堂分组赛、网上对抗赛、校际间邀请赛、教学展示、选拔赛、对抗赛、单项赛、体育节、新生杯、运动会、体质健康测试、选项必修课、大体协省级各单项赛事、大体协主办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各单项赛事等,保证了“人人参与”,每人至少参加其中2项体育活动。升华了高职校园体育活动“面向人人”的内涵,细化了高职学校中各级各类体育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
表2 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体育文化节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活动的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已经成功举办22届了。从2002年开始初具规模,有篮排足三大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拔河、跳绳八个竞赛项目,到现在增加羽毛球、网球、田径、全民健身操舞、武术、象棋、踢毽子、广播操、校园微马、体测身体素质等比赛项目,还有体育摄影、体育知识、体育征文等文娱类型。每年的3~6月为期两个多月的体育文化节,不仅加强了各学院之间的交流,更为广大学生热爱运动、增进团结、提升素质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它已经深入一届届学子的内心,更像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参与形式多样,影响面广,鼓励人人乐在其中,倡导“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比赛,天天有加油声”。体育文化节的校内效应不断扩散开来,品牌效应凸显和外溢,2019年学校被授予“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在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过程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体育部门的实际情况,逐渐探索形成了一线贯穿、两点重构、三个协同的“体教融合教育模式”。所谓“一线贯穿”是指坚持将“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指导理念,切实贯穿于学校体育活动的所有环节,注重在各个教学层次协同推进。所谓“两点重构”是指引导全体体育教师积极适应国家职业人才培养新要求,重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会教和学生会学”教育教学效果。“三个协同”是指“全局性与教学对象、整体性与教学内容、针对性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协同。逐步摸索“大职教观下的现代职业体育教育的典型特征”。[7]
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高校学子的健康状况、思想情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竞技水平等,其研究内容很多,从活动现状、活动目标和意义、活动资源和平台、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到内容设置、方法形式、活动策划和规则、活动赞助、社会影响等,[8]这些可以形成一个闭环,构成一个体系,本文只是试举其中最为关键的几大环节进行了阐述。湖北省高职校园体育活动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在组织体系、活动特点、形式内容等方面,很多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从个性到共性,从实践到经验,加以推广应用和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