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昆,张 伟,谢 鹏
(1.武汉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占据的比例不断扩大,建筑类职业院校在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2016年7月,教育部文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指出,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方面的合作,这样既可以加强同沿线国家合作的亲密度,也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走出去”,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助力沿线国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广西来说,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临近东盟十国,易与东盟十国建立良好的经贸、文化、教育的交流平台,搭建起广西高校与东盟十国政府、企业和高校交流的桥梁,实现中国-东盟的高质量发展。
但是,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发展大都还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致使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落实项目时出现人力资源不足、技术支持不够等问题,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效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面临巨大困难的原因在于尚未找到有效应对存在于东盟国家的各类潜在风险和威胁。
因此,亟需探索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的相关策略,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东盟国际化。基于此,笔者拟将对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东盟国际化过程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发掘出适用于我国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打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优势。
国外学者主要从院校、教师、学生、社会生产4个层面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提出国际化发展的实施路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策略。比如,KNIGHT[1]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学生、教师、培训人员、雇主等不同利益群体积极参与和寻求国际合作,因而需要引导教师参与国际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素养,进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国内学者则主要聚焦于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陶书中等[2]指出要创新合作方式,改变过去部分高职院校的“留学预科”式的被动合作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实现国外教材、教师、实验实训环境与国内教材、教师、实验实训环境的有效整合与嫁接;黄雪英等[3]则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外方教师选派标准,并同时做好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张强[4]认为要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自身的监管职责,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刘文华等[5]则认为要构建国际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认证管理制度及认证机构,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实现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监控。
尽管上述学者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进行研究,但现有研究通常聚焦于一些零散的、非系统性的国际化对策,且鲜有建筑类职业教育国际化策略的相关研究,缺乏从整体性的视角概括出我国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
康卉[6]通过研究指出尽管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设有国际化相关机构,但当前高职院校参加国际化的形式仍非常有限,主要聚焦于教师(管理人员)参加境外专业培训、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师生互访、参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等,在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国(境)外院校进行学术科研合作、境外办学、与国(境)外企业深度合作、与外商建立实训基地等国际化形式上仍非常匮乏。这主要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在海外国家的各类风险有关。因此,研究将采用领域专家和院校工作人员深度访谈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的数据。
在领域专家的筛选上,遵循以下3点原则:①专家在教育国际化,特别是职高教育国际化方面有很强的专业性,且已经发表相关的代表性著作;②专家必须是主持或参与过教育国际化相关主题的课题研究;③专家近十年内对东盟相关国家进行过深度的调研,了解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在院校工作人员的筛选上,遵循以下3点原则:①工作人员曾经或正在负责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建设工作;②工作人员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情况有全面的认识;③工作人员在高职院校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对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基于以上原则,本研究邀请5位领域专家和5位高职院校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采取面对面访谈方式。访谈时间最长为3.5 h,最短为1.5 h。根据访谈笔录和录音资料,共整理文本文档近6万字。
参考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获取有关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在东盟国际化过程中的相关策略。经过开放性编码和主轴编码,共得出20个概念,8个副范畴聚类为3个主范畴,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副范畴列表
根据研究目的对原始资料、概念、副范畴及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比较,提炼出研究的核心范畴,包括风险精准感知策略、动态管理策略和合理化策略。其中,风险精准感知策略包括东盟国家信息的感知与管理、东盟国家风险预警、东盟国家的风险管控3个方面。动态管理策略包括动态管理能力构建和资源获取能力的构建两方面。合理化策略包括管理合理化策略、身份合理化策略和要素合理化策略3个方面。
基于上述编码结果提炼出三大策略,分别是风险精准感知策略、动态管理策略和合理化策略。
(1)风险精准感知策略。风险精准感知策略强调的是对东盟国家所潜在的系列风险进行精准的判断和识别,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精准感知策略框架
首先,东盟国家信息的感知与管理是重要的第一环。东盟国家的信息收集与管理是职业教育人员应对东盟国家可能潜在风险的重要前提。通过广范地搜集相关信息,可及时识别和评估可能对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过程中带来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同时,对信息的管理决定精准感知策略执行的效率。风险管理的实质性步骤始于信息管理,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
其次,精准感知风险策略需要东盟国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提前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判定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制定风险应对的策略和方法。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风险,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设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组织部门。通过风险预警机制的运作,及时解除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的风险,以节省更多时间,精准处理东盟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
最后,精准感知风险策略需要建立东盟国家的风险管控体系。在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面临的潜在风险时,不仅需要风险预警信息的收集与传递,还需建立相应的危机应对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发展异常时,需要第一时间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2)动态管理策略。动态管理能力强调的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动态管理能力,以实现对海外资源的有效管理、调配和使用,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动态管理策略框架
首先是资源调配能力。其包含3方面内容:①国际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于国际教育或国际工作经验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②国际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国际社会资本则赋予国际环境中的影响力、权力和控制力[7],与国际网络成员的互动(如通过在国际上担任执行和非执行职务)影响管理者获取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 面对海量的复杂信息,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管理者决定关注哪些刺激,收集哪些额外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和连贯地处理数据[8];③国际管理认知, HELFAT等[9]认为管理认知是感知、把握和重新配置动态管理能力的基础,管理认知在面对复杂情况和做出战略决策时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资源获取能力。在动态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资源获取对于对组织获得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组织拥有资源的异质性决定组织间竞争力的差异性。王庆喜等[10]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资源获取与组织发展间的正向关系;MAKADOK等[11]认为优势资源的获取对组织获得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能够形成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源往往是稀缺的,并难以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如果能够获取这些资源,组织就会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
最后是资源整合能力。在组织的整个资源体系中,资源整合是创造新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能的前提。因此,组织提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即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融合不同种类型资源的能力,将决定着组织资源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也将影响着组织的竞争优势。
(3)合理化策略。合理化是指组织利益相关者以既有制度内的法律、规则、规范、价值观、信仰等作为评价标准,对组织中活动的适当性、恰当性和合意性的一般感知或设想[12]。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就必须获得东盟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即实现合理化。合理化策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合理化策略框架
首先是管理合理化策略是指在进入东盟各个国家时,要通过以符合当地职业教育规范的方式对相关的员工及当地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以期望被当地职业教育机构或相应政府单位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内部管理合理化策略,指的是在对东盟当地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与东盟国家本土的管理方式保持一致,比如是否尊重东道国本地的员工,对员工的管理是否采用本地化的管理方式等;②外部管理合理化策略,指的是在管理东盟国家的当地利益相关者时,是否以符合当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管理,比如是否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人员建立了持续性的情感联结等。通过采用管理合理化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东盟国家利益相关者在管理规范上的差异,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工作更容易地加入到东盟国家当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从而得到当地职业教育部门及机构的接受和认可,达到提升其合理性的目的。
身份合理化策略是指在东盟国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时,通过将相关职业教育组织或机构的身份转变成符合东盟国家当地的利益相关者所认知的身份,进而增进利益相关者对教育组织或机构的理解程度。组织身份由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构成[13],其中个人身份是指个体关于自身独特属性的自我认识[14];而社会身份则是指个体关于自己属于特定社会群体,以及该群体成员资格所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的自我认知[15]。故身份合理化策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个人身份合理化策略,指的是组织将其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组织身份转变为具有东道国特色的当地组织身份,比如在东盟国家开展相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广、宣传时,会刻意地淡化我们的中国背景,着重强调我们在东盟国家当地已经取得了成就和进展;在东盟国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时,介绍我们在当地拥有多少本地员工,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多少资助等,尽可能彰显我们的东盟国家本土身份等;②社会身份合理化策略,指的是在东盟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国际化时要想法设法融入当地的社会群体,努力成为当地社会群体或东盟国家成员中的一员,比如主动承担当地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为受灾群众捐款等等。身份合理化策略的目的不仅将组织的身份转变成东道国的本地组织身份,而且还将组织与当地社会群体及东道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组织成为东道国当地成员中的一员,进而能够更好地消除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认知差异,从而得到东道国当地社会群体的认可。
要素合理化策略是指在准备进入东盟国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时,将其所拥有的要素以符合当地管制标准来执行,进而缩小母国制度环境与东道国制度环境之间的差异。任何组织要想进入东道国进行业务的开展,就必须符合当地政府对组织的所有管制要求,比如遵守东道国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东道国当地的教育行业准入标准、遵从东道国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等等。由于组织的“外来者身份”,导致组织与东道国本土组织在当地市场上会存在区别对待[16]。通常来说,组织会被当做“替罪羊”或者“掠夺者”[17],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中心主义较为强盛的国家。通过采取要素合理化策略,能够让组织符合东道国政府对于进入本国业务开展的管制要求,进而确保组织在东道国本土市场上的所有要素均要符合东道国本土的标准和价值体系。通过执行跨国组织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要素以符合当地的管制标准来执行或采纳,进而确保跨国组织的所有行为都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都依照东道国的法律体系来完成和执行[18]。
基于专家访谈和扎根理论,提炼出我国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东盟国际化的相关策略,包括风险精准感知策略、动态管理策略和合理化策略。风险精准感知策略强调的是对东盟国家所潜在的系列风险进行精准的判断和识别。动态管理策略强调的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的过程中,为了在快速变化的当地环境中应对出现的风险和困难,并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态管理能力,以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管理、调配和使用。合理化策略强调的是在东盟国家开展相关职业教育工作时,需要获得东盟国家当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支持,以消除或降低自身的“外来者劣势”。
上述三大策略的提出为我国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东盟国际化提供对策支撑。现有研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东盟国际化提出了一些方针和对策,例如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深化已有的校际交流合作项目、主动开拓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渠道等,但这些对策较为分散和零碎,且更多的是一种解决思路或思想。而笔者所提炼出的3种策略较为系统,具有一定的实操性,能够为我国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东盟国际化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尽管目前基于专家访谈资料及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出我国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化的一些对策,并对这些对策的内涵进行了一些阐述和分析,但尚未能够开发出相应的测量量表及测量方法。因此,后续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这些对策的测量方式(包括测量量表及测量方法),基于统计分析方法来检验这些对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