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茹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1]《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2]2018年1月正式启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下简称:师范认证),本次师范认证的基本理念为“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3]
为培养出高质量体育教育后备人才,作为师范类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理应接受师范认证。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学校体育是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两大目标的重要基础,作为体育教师培养机构的体育教育专业重任在肩,培养出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后备人才义不容辞。为确保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严格按照师范认证要求对标对表结合实际构建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体育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体育工作者。M校于2022年4月认证专家通过网络审查方式对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资料进行审查,2022年6月进校进行实地考察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情况。
为了完成本文的研究,研究者对M校体育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以问卷星形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该专业2019级共有141人,收回问卷103份,可以满足调查研究,男生75人,女生28人,由于体育专业具有专业特殊性,女生少男生多,所以男女性别比差距大,属于正常现象。
1.1.1 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建设等。[4]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于学生而言熟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利于目标明确地开展专业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贵州省教育发展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贵州教育发展,服务贵州乡村振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系统掌握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等体育学科知识,有良好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在中学及相关教育机构从事体育教学、教学研究与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学体育教师。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成为所在单位体育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业务骨干。笔者就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了解程度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
学生就业方向代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下表是对学生就业方向调查情况统计表。
表1 学生就业方向调查情况(n=103)
调查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71.84%的学生选择教师为将来就业方向,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预期职业目标基本能实现。还有小部分学生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20%左右的学生准备将来进入健身教练或其他行业以及创业,紧扣教育部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较高。
表2 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能力具体要求熟知情况(n=103)
数据显示,有77.67%学生清楚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有22.33%学生不清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具体要求,而该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已经完成所有课程的大四学生,依然有人不太清楚人才目标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即对毕业要求掌握不清楚,此部分学生学习属于学习目标不清楚,学习成果难以保证。
表3 学生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了解情况(n=103)
调查对象是大学四年级已经完成所有实践课程环节的学生,表3数据显示,只有31.07%的学生非常了解实践教学体系,61.17%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俗话说,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家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能很清楚每一个步骤,按要求完成步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研究结果表明已经完成所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学生竟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了解才是基本了解,不利于学生有效参与实践课程实施过程,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程度。
1.1.2 学生对实践课程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认知是指人类或其他智能生物通过感知、理解、思考和推理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它涉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知觉、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方面。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的选择、感知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加工和整合以及从中产生意义和理解[5]。它还涉及问题解决、决策制定和推理推断等高级思维活动的能力,认知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
表4 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对今后发展影响认识情况(n=103)
表4可以看出,全体学生们都能够认识到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发展影响作用较大,能体现出学生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认同性,这个是非常有利于推进实践教学课程不断改革适应学生实践能力需求发展的指向。
表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n=103)
对于学院而言,作为培养体育教育后备人才的机构,能够深刻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想方设法结合师范认证“产出导向”“学生中心”理念改进实践课程设置,努力提高学生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然而任何工作安排、管理的努力程度当事人的感受才最为真实,本文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受益者进行调查,以反馈学院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所做工作的真实感受进行调查。表5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项都能反映出学院对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还是比较重视,说明学院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举措还是较为有效,但是只有56.31%的学生认为学院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41.75%的学生认为学院较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1.95%的学生认为学院对于实践教学不重视。说明学生对于自身实践能力提升还有更高要求,这是好的现象,学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2.1 学生对于开展实践课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满意度调查
实践课程开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6]为此,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以期以“持续改进”的态度,查找该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革和改进。
表6 学生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n=103)
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程度是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获得、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提升以及职业方向取向的重要支撑内容。[7]调查发现,45%的学生对当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非常满意,39.81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但还有15.53%的学生表示一般。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目前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但是希望能够继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表7 对学校教学器械、实验室的配备情况调查(n=103)
学校教学器械、实验室配置是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也称硬件条件,是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器械设施尤其重要。调查得出,学生对于学校教学器材、实验室的配备情况满意度不高,54.37%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7.77%认为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为该校办学硬件条件敲响警钟,这也是大多数地方院校教学经费不足造成的,是客观事实,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1.2.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及裁判培训情况调查
表8 学校、学院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的频率情况调查(n=103)
校园体育活动是学校的灵魂,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自信的平台。本文从学生角度进行调查学校、学院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频率,以了解学生对于目前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的满意程度以及期待值。[8]数据可以看出,只有52.43%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活动,34.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11.65%的学生认为开展活动较少,数据显示学生们希望学校继续增加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开展的次数,培养专业自信,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体育事业。
表9 学生参与校内体育活动、比赛的筹备以及裁判工作情况(n=103)
对于学校体育来讲,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上好体育课,还应具备组织和安排各项校园体育赛事活动的能力[9]。体育教育专业承载着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的职责,只有让本专业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体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专业素养,适应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师范认证“产出导向”理念。调查得出58.25%的学生能够经常参加校内体育活动、比赛的筹备以及裁判工作,40.78%的学生偶尔参加。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加校内体育赛事裁判及筹备工作不均衡。
同时笔者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体育教育实践能力,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有帮助但是效果不明显。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对于体育这种特殊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更需要加强实战参与,对于此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培训,纠正其对参与实践活动的认识,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相关体育赛事活动。
表11 学生参加课外技能培训和等级考试情况(n=103)
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作为体育专业人才需要承担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组织及裁判工作,单项体育裁判资格证是规范执裁的通行证,是各类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10]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运动技能培训和裁判等级考试,有利于学生未来快速入职,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执裁和组织工作。
1.2.3 学生参加学校集中安排的实践培训活动情况调查
学校集中组织安排的实习实践活动包括见习、实习、教育技能训练等。
数据显示对于学校统一安排的教育实践课程90.29%的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课程安排对于个人专业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育实践课程有序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9.71%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有必要与此部分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并进行正确引导。
表13 教育见习、实习等环节的安排满意度(n=103)
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育见习、实习等环节持满意态度的只有66.02%,比较满意有32.04%,此数据显示学院应该加深与学生沟通,以“持续改进”理念作为指导,积极进行实践课程设置改革,确保“学生中心”理念实现和“产出导向”理念落地。
1.3.1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情况调查
师范认证的“产出导向”即为学生经过学习以后专业能力获得情况,也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获得。
表14 实践课程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提升的评价(n=103)
表14中数据显示,84.47%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提升较大,13.59%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提升,还有1.94%的学生认为没有提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设置。
表15 个人达到培养目标中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n=103)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最终指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以师范认证“学生中心”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52.43%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学习,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中教育实践能力目标达成的要求,46.60%的学生认为还有一定差距,还有1人认为未达成。这提醒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分析学生实践提升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的不到位之处,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1.3.2 学生视角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内容
表1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内容(N=103)
笔者结合师范认证中“学生中心”理念从学生角度入手开展调查,结合师范认证所要求的师范生应具备的毕业要求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实践能力应该包含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情怀、综合育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班级指导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人数较多,而选择学科素养、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相对较少。可以看出,学生均把教学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放在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首位。
表17 学生认为还应加强的能力培养情况(N=103)
笔者对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学习后还应加强的能力培训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回答集中在班级指导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综合育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能够看出学生对于未来从教所需具备的能力以及还需提升的能力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说明通过参与完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后,学生在角色转换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适应,能够较为客观认识到本专业所需基本能力,但还需不断提升思想高度。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得出该专业学生通过所有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在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方面提升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班级指导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综合育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表1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否应该继续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n=103)
最后笔者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还应继续加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调研,显示学生一致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对于该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应该进一步进行改革,强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学生实践教学参与的时数,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建设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和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11]本文调查对象为已经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大四学生,结果显示还有部分学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建设等不清楚,若对于所学课程体系都不清楚,不做任何思想或者实际行动的准备,学习效果令人担忧,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说明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存在问题,实践能力提升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从学生角度认为学院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的提升需求较大。通过深层次调查发现,本届学生在校期间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在专业课授课、见习、实习和研习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如见习工作计划是学生进入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由于疫情部分中小学限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导致部分学生见习工作在高校内部完成,然而高校体育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师”的目标达成不力,出现见习不规范,实习内容以及实习环节受影响现象。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是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基本保证,由于学校处于发展阶段,确实存在教学硬件条件欠缺现象。
对于学校体育不仅是体育教学,还包括各种训练队训练和学校竞赛活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比赛和各项目比赛执裁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养。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参与各类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执裁情况的认识不尽一致,参与情况也不均衡,产生学生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现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并非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应该基本一致,学生参与各类课外体育活动和执裁机会均等,才有利于专业发展,能够真正实现“产出导向”理念。
随着师范认证工作的推进,该校已经在努力改进各类型课程的实施情况。数据显示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该校实践课程体系表示一般满意,说明学生在完成见习、实习、研习课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改进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中心”理念设置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52.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中教育实践能力水平,还有几乎一半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满意度不高,该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持续改进。
在大学生大一入校期间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宣传和讲解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楚掌握大学期间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打有准备之仗,让“预则立”实现在学习每个阶段,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目前较为成熟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三习”贯通,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见习环节,制定见习工作评价标准,切实保证见习工作有效开展达到培养目标;完善实习工作管理制度,确保“双导师”制有效执行;让研习工作落到实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学体育课教研活动、撰写教研报告。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硬件建设,增加实践课程教学器材设备的建设,增强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建设,选择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见习、实习工作,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实践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明确制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方案目标要求,清楚表明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体育活动或者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策划和执裁时数,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学院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完成此项学习任务,并且计入相应学分,作为该专业必备的毕业条件之一。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均衡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制裁工作中,为将来入职顺利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打好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具备学校体育赛事组织能力”。
继续加强与政府和中学协同合作,掌握和了解新时代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多渠道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建立高校和中学体育工作合作工作机制,让教育见习工作尽可能贯穿学生专业学习过程,让见习工作系统化,进一步明确实习工作任务,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清楚体现“立德树人、关爱学生、知识整合、教学实施、班级管理、育人实践、反思改进、沟通技能”的毕业要求,制定“双导师”工作制度和奖励制度,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学生见习、实习期间参加各类校园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