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苗苗,孙治国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
近年来,随着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生源和专业类别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明显,且分化进一步加强,学业需求也不尽相同。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进度,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大班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质量保证,产生巨大挑战。早在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就明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 2021年版) 》强调“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职场需求对接”,“创设与行业企业相近的教学情境”。而传统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方式既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1],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讨论的瓶颈困难所在。特别是在当下生源英语基础普遍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英语分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对学界的诸多讨论也需要进一步梳理。锁定研究对象后,借助中国知网搜索引擎,分别输入一级主题“高职”,二级主题“公共英语”和三级主题“分层教学”,按照刊发的时间维度统计,以十年为跨度,共收集了2012年到2022年5月,关于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数量共计数225篇,其中核心期刊23篇。研究兼数量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提取的相关文献和论文,梳理近10年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的缘起、实践现状及未来方向,剖析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和完善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概括性依据。
梳理和回顾侧重于三个方面:核心期刊间关注度差异、研究年度间差异和研究主体、研究层次分析构成。
十年间,《职业技术教育》对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关注度较高,刊发文献数4篇;其次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和《教育与职业》3篇;《职教论坛》和《中国成人教育》2篇,位居第三,剩余《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相关文章仅1篇。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量较少,核心期刊之间,在刊载数量,即关注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职业教育相关核心期刊相对略占优势,但外语类核心期刊关注度相形见绌,差强人意。
十年间的整体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如图1所示,对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关注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16年,其峰值为39篇(单位,下同);2022年(截止到5月)为最低谷值,数值仅为3。第二个峰值出现在2013年,数值为28。另一次级谷值,临近当下,出现在2021年,数值也仅有6。
图1 年度间研究数量分析
2016年峰值,至2017年并延伸至2019年三年的平原期,一路急转直下,跌至谷底,不均衡的年度发表数量分布表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的关注度正在逐渐走低,似乎瓶颈使然。更不尽如人意的是,相较于高职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的现状而言,实践研究总量不足乃至缺位;或者说,与高职在校学生数量的现状和增加趋势呈现出极不匹配的背后,不禁发问:这种不匹配的现状,研究逐渐缺位失当的趋势是否能够支撑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开展?是否能够适应生源情况的不断变化、支撑专业培养方案的深化提升?等等诸多问题,都成为实践者与学界不可回避、又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了。
从研究的层次和研究主体来看,学术期刊210篇,学术论文12篇。高职院校参与度相对而言略占优势,但总量仍然偏低。聚焦于此的学位论文,集中在硕士层次,虽为数不多,但多为实证研究,也更具实践参考价值。截至2022年5月,参与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的院校及其发表论文总篇数,排名前三位的是重庆轻工职业学院(5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5篇)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4篇)。排名靠前,也是相对而言,整体量分摊于十年研究统计跨度,则微乎其微。此外,就研究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崭露头角,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篇)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篇);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所体现,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篇)、青岛大学(2篇)和湖南农业大学(2篇)。非全日制终身教育领域高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也参与到研究之列。
把关键词结合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合并归类后,又做了量化统计,发现国内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焦点分别是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内容分析、分层考核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的焦点,从宏观上主要分为显性分层、隐性分层和混合式三种教学模式。
1.显性分层
纵观近十年文献,显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主要聚焦于“走班制”和分类分层,但多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部分院校实行动态的“走班制”,即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教师混层教学和分层评价等。分类分层是指结合专业大类学情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分层课程标准、分层课程内容、分层教学设计和分层考核。崔红等创新性提出“构建“1+X”课程群,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逐步实践“CET就业导向+ESP职业取向+国际人文素养”的多元教学层次和类别。[2]显性分层“仅解决了群体性差异问题,没有关注分层后班级内部的个体性差异”[3],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同时,显性分层教学特别是动态“走班制”也给教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隐性分层
隐性分层教学则不再依据成绩打乱原有的自然班划分。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证研究,多聚焦班内隐性分层、显性分组和动态调整的动态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其中,OOCIE 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强调从五个维度进行隐性分层,形成循环交替、螺旋上升的教学闭环。[4]此外,教学理论与隐性分层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渐受到关注。周卓林等开展了基于项目导向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通过校本教材内容的模块化、层次化编排,创设以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职业英语分层学习项目。[5]胡宝菊探索了学生根据任务难度系数自主选择探究任务、自主分组的班内分层教学模式。[6]显而易见,隐性分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构,确定分层目标,进行分层施教,实施个性化辅导和多维度评价。
3.混合式分层
自2012年起,基于信息化手段和网络环境的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呈增长态势。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基于微课、慕课、云教学平台、翻转课堂等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实证研究,特别是基于SPOC的分类、分层、分模块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数字技术赋能高职公共外语分层教学的态势,改变了传统隐性和显性的二元特征,向着混合多元、动态多变方向嬗变。
基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开展的诸多内涵因素,分层教学内容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采用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目标分类。根据多元化生源和不同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的教材,制订分类分层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部分有条件的院校结合各专业群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职业英语或行业英语活页式校本教材,创建了分类分层的公共英语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
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A层次学生教学目标是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专升本考试做好语言知识和技能储备。针对B层次的学生,注重培养听说能力,使之能够听懂和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对于C层的学生,聚焦基本词汇、句型和语法、培养该部分学英语学习兴趣和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阶段性测试和期末考试。
3.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学设计。诸多院校关注分类分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课前,教师通过推送分层学案、分层微课、分层测试和分层讨论等引导学生自学。同时,根据教学平台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课中,设置分层练习、分层任务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课后,布置多样化的分层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精准学情分析,采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大部分研究聚焦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法等在词汇、阅读,听说和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
4.教学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面,强调采用分层的,动态的,连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测试分层,考核维度分层,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构建“学习—诊断—改进”一体化的英语分层教学与学习评价模式。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陈永莉探索了基于课证融通,“以考促学”分层教育教学考核新路径。[7]
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实施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各层次的区分度不明显。部分院校依旧按照高考成绩、入校摸底考试成绩或生源类别进行强制分层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和职业需求。淡化强制分层,实施柔性分层。基于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专业群内纵向分类、班级内横向分层的分类分层动态机制。同时,从基础英语、职场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等三个模块分层分段地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中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衔接,课程体系不统一。应采取分层分级培养,既不断层又各有侧重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一方面,中职英语课程应突出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夯实和提高,以破解当前以补修先前知识和技能为主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另一方面,高职英语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层分段式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背景下,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必须与各个专业群的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团队分层集备,编制各专业大类的“公共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考核方案,实施专业群分类,英语水平分层,使用基于工作场景的情境化教学,任务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遵循以学定教,以学导教,才能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分层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