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麟,孙建光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 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 位肿瘤致死病因,5 年相对生存率约为12.1%,我国每年有30~40 万人死于肝癌,生存趋势十分严峻。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肝 内 胆 管 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3 种不同病理学类型,其中HCC 占75%~85%,本研究中的“肝癌”仅指HCC[1-2]。对于HCC 的诊治,目前仍存在发现较晚、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欠佳以及复发率较高等问题,因此HCC 的防治关口前移已受到广泛重视及认可,在癌前病变阶段进行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是阻断慢性肝病发展为HCC,降低HCC 发生率的重要环节。
HCC 癌前病变发生在从慢性肝病向肝癌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其中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HGDN)24 个月内恶性转化的风险为30%~40%[3]。目前西医对HCC 癌前病变的认识日渐深入,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学、影像学、血清学等多种方式,治疗以随访监测为主,必要时行局部消融或手术切除[4],但如何选择外科治疗介入时机,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中医学立足“治未病”思想,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基本原则,整体治疗,灵活处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现有的文献报道表明,单味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以及针灸在HCC 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均有一定的疗效[5-8]。本课题组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为HCC 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化瘀解毒”为有效治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处方,创制芪术化积方治疗HCC 癌前病变,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系统评价芪术化积方治疗HCC 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芪术化积方在改善患者症状、缩小病灶、降低远期HCC 发生率及减少肝硬化并发症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HCC 癌前病变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纳入2019 年10 月—2020 年3 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威海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就医的符合中医证型“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HCC 癌前病变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2019)伦审第(006)号—KY],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 版)》[9]拟订:发生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和/或其他肝病的背景下,符合HCC 癌前病变病理诊断或在缺少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同时符合影像学诊断及血清学诊断者。(1)影像学诊断:影像学诊断为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s,RN)、 低度异型增生结节(low-grade dysplastic nodules,LGDN)及HGDN[本研究所纳入病例均为强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强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下的确诊病例,必要时行肝脏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检查(EOB-MRI)予以诊断]。(2)血清学诊断: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fetoprotein variants-L3,AFP-L3)异常轻度升高;②异常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升高;③Glypican-3(GPC-3)异常升高;④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异常升高。(3)病理学诊断:显微镜下发现肝异型增生灶(dysplastic foci,DF)和异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s,DN)。
1.2.2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10]并结合《中医诊断学(第九版)》[11],拟定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诊断标准如下:(1)主症:①右胁不适或胀痛;②倦怠乏力。(2)次症:①脘痞纳呆;②四肢困重;③大便不实;④下肢浮肿;⑤胁下积块;⑥面色萎黄或晦暗。(3)舌脉:舌质暗淡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涩。证型确诊:具备主症2 项、次证2 项,参考舌脉象即可诊断。
(1)符合HCC 癌前病变西医诊断标准且未接受局部消融或手术切除者;(2)符合慢性HBV 感染且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者;(3)符合中医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辨证标准者;(4)入组前未使用其他治疗HCC癌前病变药物者;(5)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项调查且可配合完成相应调查者。
(1)合并心、脑、肾、肺、血液等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2)影像学诊断为HGDN,愿意接受局部消融或手术切除者;(3)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者;(4)妊娠、哺乳期妇女;(5)研究期间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治疗本病者;(6)有类似中药成分过敏史者。
脱落标准包括:(1)患者未完成治疗周期;(2)患者罹患其他重大疾病;(3)患者治疗或随访期间发生失访事件。终止标准包括:(1)治疗及随访周期中临床或病理确诊为HCC 的病例;(2)患者随访期间提前退出,以其退出研究前的最后一次随访日期为研究终止日期。
1.6.1 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HBV 后肝硬化史、HCC 家族史、10 年以上饮酒史)、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标志物指标(AFP、AFP-L3、DCP)、影像学指标(病灶类型、病灶性质、病灶长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
1.6.2 分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67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 例HCC 癌前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1)。
1.6.3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1)抗病毒治疗:口服恩替卡韦胶囊(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 次/d,0.5 mg/次,餐前或餐后2 h 以上服用;(2)抗炎保肝治疗:伴有血清肝酶指标异常的患者,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3 次/d,150 mg/次;口服天晴甘平(正大天晴药业股份公司),3 次/d,150 mg/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芪术化积方治疗:生黄芪60 g、白术20 g、茯苓20 g、炒山药30 g、炒薏苡仁30 g、香附15 g、郁金15 g、浙贝9 g、牡蛎20 g、马鞭草20 g、鳖甲20 g(先煎)、鸡内金20 g、当归12 g、莪术12 g、全蝎9 g、蜈蚣3条、重楼9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6 g。鳖甲先煎30 min 后,再将其他药物倾入同煎,所有药物水煎2 次,共兑至400 mL,早晚餐后30 min 温服。
两组疗程均为48 周,治疗周期满48 周后,继续抗病毒治疗并进行随访。
1.6.4 随访:随访起始日期为患者完成48 周治疗周期之日起,随访截止日期为患者接受随访48 周后,随访方式为联系患者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内科门诊复诊,因距离或经济条件等限制而无法到院复诊的,采取电话随访。每12 周记录患者是否转为HCC,肝硬化并发症发生情况(腹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等内容。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临床或病理确诊为HCC。
1.6.5 疗效评定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改善指标、肝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和影像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 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相关内容来制订,所有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四级,主证分别计0、2、4、6 分,次症分别计0、1、2、3 分。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70%≤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影像学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疗效评定指标: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中的病灶长径变化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13]进行评价。痊愈:影像学显示所有病灶消失;缓解为影像学显示基线病灶最长径缩小≥30%;稳定为影像学显示基线病灶最长径有缩小,但未达到“缓解”,或保持不变;进展为影像学显示基线病灶长径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病灶改善率=[(痊愈数+缓解数)/总例数]×100%;病灶稳定率=(稳定数/总例数)×100%。1.6.6 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12 导联心电图、肾功能、体格检查等。安全性指标正常、有轻度异常或明显异常的判定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1]和既往研究[14]。至少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 次患者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痛腹泻、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程度的判定参考李博等[15]研究。安全性判定标准如下,(1)一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指标无异常;(2)二级:相对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正常,无需处理可继续给药;(3)三级:有安全问题,中等程度不良反应,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有轻度异常,做处理后继续给药;(4)四级:因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明显异常。
安全率=(一级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干预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过程中观察组2 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周期第8 周、第20周失访,对照组1例患者因罹患其他重大疾病脱落,最终纳入患者64 例,观察组34 例,对照组30 例。
研究对象中男49 例(76.5%),女15 例(23.5%),52 例(81.3%)为HBV 后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49.3±1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V 后肝硬化史、HCC 家族史、10 年以上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9.731,P<0.01;t对照组=2.181,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灶类型与病灶性质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lesion types and nature of lesions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M(P25,P75),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2 肝功能指标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GGT、ALP 值均低于治疗前,ALB 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ALT=5.407,P<0.01;ZAST=5.920,P<0.01;ZTBIL=4.845,P<0.01;ZGGT=2.997,P<0.01;ZALP=6.077,P<0.01;ZALB=-6.750,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GGT 值均低于治疗前,ALB 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ALT=3.810,P<0.01;ZAST=3.877,P<0.01;ZTBIL=3.695,P<0.01;ZGGT=2.521,P<0.05;ZALB=-7.269,P<0.01);治疗后观察组AST、ALP 值低于对照组,ALB 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M(P25,P75)]Table 5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3 肿瘤标志物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FP-L3、DCP 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AFP-L3=3.834,P<0.01;ZDCP=3.071,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AFP-L3 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AFP-L3=3.432,P<0.01);两组治疗后的AFP 值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的DCP 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FP、AFP-L3、DCP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比较[M(P25,P75)]Table 6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4 影像学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灶长径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4.17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灶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0.348,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长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7)。两组的病灶长径总疗效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改善率和病灶稳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8)。其中观察组3 例痊愈病例均为RN 患者。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灶长径指标比较(±s,mm)Table 7 Comparison of lesion length-diamete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灶长径指标比较(±s,mm)Table 7 Comparison of lesion length-diamete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11.47±6.9611.27±6.85观察组3411.56±5.979.76±6.56 t 值0.0570.765 P 值0.9550.374
表8 两组患者病灶长径总疗效比较[例(%)]Table 8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icacy of lesion length-diame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5 HCC 发生率比较:治疗周期中,两组均无患者发生肝癌。48 周随访周期中,观察组有3 例进展为HCC,HCC 发生率为8.8%,对照组有5 例进展为HCC,HCC发生率为16.7%,观察组HCC 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P>0.05)。观察组发生HCC 的3 例患者均为40 岁以上男性、HBV 后肝硬化患者、HGDN 患者,其中2 例有HCC 家族史和10 年以上饮酒史。对照组发生HCC 的5 例患者中,1 例为老年女性,4 例为40 岁以上男性,4 例为HBV 后肝硬化患者,3 例有HCC 家族史,4 例有10 年以上饮酒史,4 例为HGDN 患者,1 例为LGDN 患者。
2.2.6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随访周期中,观察组2例(5.9%)出现腹腔积液,1 例(2.9%)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8%,对照组5 例(16.7%)出现腹腔积液,2 例(6.7%)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 例(6.7%)出现肝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1,P<0.05)。
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异常。观察组1 例(2.9%)出现轻微恶心,1 例(2.9%)出现轻度腹痛腹泻;对照组2 例(6.7%)出现轻度腹痛腹泻,1 例(3.3%)出现轻度皮肤瘙痒,做对症处理后继续给药,两组安全性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1,P<0.05);两组间安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
表9 两组患者安全性情况比较[例(%)]Table 9 Comparison of the saf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中国作为肝癌大国,肝癌的防治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医学凭借其“治未病”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灵活方法在本病防治中的优势逐渐突显,尤其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方面。所谓“未病先防”是指在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阶段运用中医药治疗手段积极干预,可对原发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可调节人体至一个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有效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既病防变”是指在癌前病变结节已经产生的情况下,中医药的积极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治疗中以“病”为指向,以“证”为靶点,可起到“病、证、症”同步改善的疗效。HCC癌前病变的西医治疗主要以随访监测及手术切除为主,对本病的预防以及阻断其恶化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学具有处方灵活、整体治疗等特点,可作为重要治疗手段以填补西医治疗方式的空白。在HCC 的治疗中,中医学既可发挥主要治疗作用,也可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发挥减轻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等作用,贯穿疾病防治的始终。
课题组研究HCC 癌前病变数年,临床经验丰富,芪术化积方是本研究团队自拟方,多数患者经本方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病之病机多为正虚邪实,因为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机体无力抵抗外邪入侵,也无力驱邪外出,故而病邪留于体内,并能够在体内积聚,最终生成瘀血痰毒等病理产物,引发本病[16-17]。邪实为本病形成的直接原因,本病多继发于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背景之下,机体感受外界湿热寒邪等,与疫毒交织,阻滞气机,损伤肝脾,机体正气不足而邪气壅盛,病邪留着于体内,日久变生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若实邪不得散,正气不得扶,则结为癌块,故祛邪当以活血消积、化瘀解毒为主。本次研究对象的主要病机为“瘀”“毒”“虚”,治疗时应当扶正与祛邪并重,故用芪术化积方疏肝健脾、化瘀解毒,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此外,本研究团队认为,一方面本病病位在肝,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可离开健脾来论治肝病;另一方面本病多以慢性肝病为背景,久病及肾、肝肾不足是本病客观存在的内因。因此应从肝脾肾三脏进行辨证论治,注意顾护脾胃,治疗中重点运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法,用药强调益脾养肝、行气活血、解毒散结三点。在以上治则治法的基础上,临证治疗时注重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处方中常配合使用白花蛇舌草、重楼、半枝莲等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药[18]。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可以作用于人体多个系统,发挥抗肿瘤、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黄芪中的类黄酮化合物能够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19-20];香附挥发油及三萜类有机化合物能抗肿瘤、消炎、镇痛,并且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21];白术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白术多糖和白术内酯均有抗癌的功效,其中白术多糖和白术挥发油在促进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方面表现突出,另外,白术内酯还有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22];郁金具有抗癌、抗病毒、保护肝脏及心血管系统等作用,郁金中的δ-榄香烯、蓬莪术二烯是有效抗肿瘤的活性成分[23-24]。莪术、白花蛇舌草、重楼等也具有抗癌、解毒、增强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的作用[25-28]。
本方重用黄芪健脾益气以治正虚;香附疏肝理气以调畅气机,二者共为君药。白术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湿,山药健脾养阴;郁金行气解郁,以上可助二味君药共奏疏肝健脾益气之功,故共用为臣药。鳖甲软坚散结,养肝肾之阴,与黄芪配伍,补气而不燥,利水不伤阴;鸡内金消积化滞,伍鳖甲化瘀消癥;浙贝、牡蛎也可软坚散结,以消癥积;当归活血兼能养血,伍黄芪可益气生血;莪术、全蝎、蜈蚣皆可活血祛瘀、行气通络;白花蛇舌草、重楼、马鞭草共用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以上同为佐药。同时山药与鸡内金配伍,健脾消食化滞的同时还可顾护胃气,以免解毒散结类药物伤胃;炙甘草不仅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还可用以调和诸药药性,作使药之用。全方共奏健脾疏肝、化瘀消积之效,兼有化湿解毒之功。
从研究结果来看,共64 例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与我国肝癌高发于40 岁以上男性的现状相符合[29]。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比较的结果表明西医常规治疗和联合芪术化积方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效果,而观察组联合芪术化积方治疗更能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候积分,体现了中医处方结合患者病情状态整体治疗、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方面,芪术化积方在改善患者肝功能,具体表现于降低患者血清AST、ALP,以及升高ALB 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方面,芪术化积方在改善AFP-L3、DCP 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两组的AFP 水平在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大部分HCC 癌前病变患者AFP 正常有关,将来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观察。两组患者病灶长径改善情况方面,芪术化积方可有效缩小病灶长径,且观察组的病灶长径总疗效程度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总改善率与总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不足有一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3 例痊愈病例均为RN 患者,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医药对肝脏RN 有较好治疗效果。在肝癌发生率方面,结果显示男性、HBV 后肝硬化、HCC 家族史和10 年以上饮酒史均为重点高发人群,这与目前研究发现的肝癌高危因素:男性、40 岁以上、肝硬化病史、HCC 家族史、饮酒等相符合[29];观察组发生肝癌的3 例患者均为HGDN 患者;对照组发生肝癌的5 例患者中,4 例为HGDN 患者,1 例为LGDN 患者,与现有文献报道HGDN 高癌变率的现状相吻合[9],提示HGDN 患者应积极干预治疗,并且LGDN 也有一定癌变风险,应密切观察。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随访周期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芪术化积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降低患者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更有优势,可有效降低肝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本文系统详细介绍了中药复方治疗HCC癌前病变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此外,本研究治疗与随访周期共计96 周,不仅观察了临床指标及病灶改善情况,并且观察了终点结局——HCC 发生率;最后,本研究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思路值得临床参考与借鉴。但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本研究的对象多为感染HBV 背景下的HCC 癌前病变患者,芪术化积方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HCC 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研究周期及经费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希望将来随着研究课题的延续,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延长随访时间,获得更准确客观的临床研究数据。
综上,本研究结果显示,芪术化积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HCC 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候及肝功能情况,且可降低HCC 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肝郁脾虚、痰瘀互结为HCC 癌前病变的关键病机,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贡献:宁麟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文章的可行性分析,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论文;宁麟、孙建光进行论文的修订,英文的修订;孙建光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