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科技追梦人(三)

2023-11-14 08:46
科学24小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浙里水声

顾臻:坚持医药创新,做科技领路人

人物名片:顾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先进递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届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常务理事。

他是“长江学者”,曾获“斯隆研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Felix Franks 奖章、国际药物控释学会(CRS)“青年学者奖”、亚太经合组织(APEC)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美国地区亚军、Small 青年科学家创新奖、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青年教授奖”及 “Pathway”研究奖、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MES)“细胞/分子生物工程创新者奖”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将其评为“TR35 青年创新奖”。

从兴趣到热爱

“我想很多时候,发明创造来自对自然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自发探索,这些都源自我们的生活。”

在年少的顾臻看来,发明创造是“玩”出来的。青少年时期,顾臻就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小播下的这颗发明创造的种子,让顾臻在求知路上行稳致远,渐渐地,他对生物医药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科、硕士相继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后,顾臻于2010 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学博士学位。在经过对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涉猎和探索之后,顾臻对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爱愈发强烈。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兴趣使然,更是初心所在。

十年磨一剑坚持医药创新

顾臻指导的“iMedication-智能医药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递药系统、生理响应材料、免疫治疗制剂、疫苗制剂、细胞治疗策略等。目前他已发表学术论文300 余篇,授权企业专利150 余项,多项原创药物/制剂产品正在开展注册临床试验。

顾臻的外婆一直饱受糖尿病的折磨,这让他更加坚定研究生物医药帮助病患的决心。“从小看到外婆打胰岛素时的痛苦,就想着若有一种便捷的微型注射器该有多好。”顾臻说。2015 年,顾臻和团队成员研发出了智能胰岛素贴片,这种密布微米级短针、一元硬币大小、信用卡厚度、痛感有如蚊子叮咬的贴片或将取代现在的胰岛素注射针,颠覆糖尿病传统治疗手段。

智能胰岛素贴片的研究一经面世,获得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顾臻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评选为当年的“TR35青年创新奖”。而那一张布满微小针头的贴片也被《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技图片。想法是用来实现的,顾臻做到了。

同时,顾臻也是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制剂开发的杰出学者。顾臻和他的团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研究中,针对如何把药物有效传递的这一难题,提出了通过体外冷冻癌细胞治疗白血病的最新研究思路。

此外,他和团队还研发了基于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偶联物及大分子复合体的血糖响应性长效胰岛素;率先利用血小板的靶向性发明了血小板偶联药物;提出了基于脂肪细胞代谢通路递送抗癌药物的策略;系统拓展了微针的生物医用创制,包括用于生物大分子、疫苗、细胞药物的递释,建成微针给药贴片的规模化生产线。相关研究被Science、Nature、JAMA 等学术期刊报道。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筑梦路上,顾臻一直保持满腔热情,带着他的团队跨越山河湖海,书写他们与药剂的极致浪漫。

因材施教做科技创新的引路人

2020 年9 月,39 岁的顾臻加入浙江大学,担任药学院院长。作为药学家,顾臻兢兢业业主动对接国家需求;作为教师,顾臻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明德弘药”,是药学院的院训,也是顾臻在科研路上的追求,更是他一直向学生们强调的宝贵精神。他鼓励学生们要高度重视国际化,争做有国际竞争力、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

在专业学习上,顾臻注重因材施教,学科交叉,重视精神弘扬、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为了弘扬科学精神,他在组会上向学生们分享科学家或科研人员的故事,启发学生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了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他会定期给他们做专题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他要求大家每两周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写一个crazy idea(疯狂的想法),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联想和初步研究,发散思维,促进思维的创新。

除了专业培养之外,顾臻还十分关注学生们的生活和成长。他设定了一个office hour(办公时间),鼓励学生们在办公室里自由地跟他进行交流,不用感到拘束。除此之外,他还会主动制造和学生们交流的机会— “只要顾老师不出差,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和我们交流,随时解决我们当天的问题”。

顾臻正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

产学融合,守正创新

顾臻认为,做科研创新能力必不可少。做高质量的创新有很多特质,包括“丰富的联想、敏锐的观察、乐观的勇气和包容的心态”。但是一个个设想要转化为成果,技术需要迭代,创新也需要转化。

于是,顾臻成立了科技初创公司,组建专业团队,积极转化创新技术。团队研发的智能胰岛素贴片与血小板偶联药物已经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

在他的科研与创业之路上,顾臻始终践行顶层设计指导与初心激励。他认为,做生物医药实际上是围绕“四个面向”重要战略的各个方面,包括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谈起自己的初心,顾臻说:“其实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帮助病人,还有就是实实在在地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他们想去的高度。”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身边的人开心,帮助身边的病患。”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顾臻一步步在尖端医学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地探索、突破。如今,他在每年开学的时候,都会将这句话与学生们共勉,期待着与大家并肩前行。

马启明:维护海洋安全,打造“国之重器”

人物名片:马启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大项目“海眼”系统副总设计师。入选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从事体系/系统总体、信号/信息处理等工作近20 年。主持或参与主持型号装备研制、国防预研、基础/应用基础等30 余项国防科研项目,取得了十余项创新性成果,用于百余套型号装备研制或改进。

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第一研究部主任、党支部书记,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会员,是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共8 项、第23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省直机关第五届道德模范、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2019 年度中船集团公司首届“船舶贡献奖”等荣誉。

坚守初心,强国有我

第七一五研究所是马启明扎根水声领域的起点。在读博期间,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第七一五研究所进行项目合作。在这里,他从传统的机械方向转到了水声处理方向,从零开始学微弱信号处理。

马启明与团队在海试期间分析数据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高校任职,继续研究海洋水声检测相关课题。但在几个月后,他在反思工作的过程中意识到了科研平台的重要性。“在对的地方进行研究才能最大化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第七一五研究所正是我国水声领域的龙头骨干单位,是国防设备研制的前线,也正是我应该去的地方。”因此,马启明回到了他最初奋斗的地方,并且一直在这里专注于水声研究。

如今他在第七一五研究所积累了多年经验,也取得了学术前沿的突破。他参与的“海眼”系统的研制,将学术前沿的方法落地,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在我国,探测浩瀚的宇宙的“国之重器”取名“天眼”,与之相对,探寻海底神秘世界的就是“海眼”。它就像是海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洞察海底的一切。2017年9 月30 日“海眼”系统海试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水声装备研制取得历史性突破,对构筑我国“水下长城”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在,马启明更加意识到科研和工程相结合的重要性,用科研指导工程问题的解决方向,用工程明确科研问题的突破方向。他说:“在科研的过程中,研究的乐趣让我决定扎根于水声领域,内心情怀的号召促使我萌发了报国的志向。”以乐趣与情怀为初心,他在水声领域深耕十余年。

工作十余年来,马启明始终牢记使命,顽强拼搏,敬业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大量的水声研制任务,将拳拳爱国之心书写在碧海波涛中。

驰而不息,攻坚克难

2014 年,正值中日甲午海战120 周年,“海眼”系统项目紧急启动,项目规模空前,紧张空前,难度空前。打造“国之重器”的重任,落到了第七一五研究所人的身上。“海眼”系统的“大脑”是项目研制的第三大难题,这也是整个项目的“画龙点睛”之笔。由马启明带队,50 余名年轻人共同对系统架构设计、分机设备技术要求等进行研究。

在带队过程中,他曾连续多日向有关部门汇报并研讨技术方案,经常忙到凌晨4 点多,早上8 点又准时继续“作战”。进入实测阶段后,团队一年365 天有200 余天在海上度过。某次海上实验期间,海况约为6 级,试验船只摇摆曾达40 余度,几近倾覆,连焊接在舱壁上的床铺都掉落下来。在此种情况下,晕船不可避免,大家常常拿着塑料袋,边吐边工作,有时还要连轴转几十个小时。

在大家眼里,马启明就是个“铁人”。即使连续奋战几个通宵,也依然坚守海试一线;即使海况再恶劣,也总是冲在最前线……他带领一帮“人小鬼大”的年轻人,用实验室里写成的10 万余条代码和几百个在海上拼搏的日夜,将水声系统信号处理推向新的阶段。

舍我其谁,只争朝夕

为了维护我国海洋安全,提升我国海洋防务能力,“海眼”项目必须争分夺秒。失联、关机、消失是马启明在几年“海眼”项目研发中的生活常态。他经常以单位为家,以工程为伴。由于长期出海,不能陪在女儿身边,在甲板上与家人通话成为马启明作为年轻爸爸最奢侈的温情表达。“爸爸去哪儿了?”是家中孩子问妈妈最多的一句话。

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争分夺秒,几年来近乎无休,马启明和他的团队交出一张含金量极高的成绩单:项目组突破关键技术约60 项,攻克世界级难题6 项,实现多个国内第一,开辟了水声装备体系发展的新纪元,为水下安全构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猜你喜欢
浙里水声
一种适用于水声通信的信号水印认证技术
“浙里”科学家的红色人生(三)
“浙里”科学家的红色人生(二)
“浙里安居”共享美好
商品琳琅满目“浙里”消费强劲
“浙里的故事”征文选刊(四)
交互技术在新媒体产品中的应用——以浙江新闻客户端创意H5“浙里有一条通往互联网大会的神秘通道”为例
认知水声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的应用
新型多功能水声应答器电子系统设计
FRFT在水声信道时延频移联合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