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芳艳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恶意评判”“流言中伤”“妄加诋毁”的现象都不少见。那些带着否定、指责、讽刺的伤人言语,会给人心理造成深深的伤害。对于类似行为,心理学上统称为语言暴力。心理学家梅若里·亚当斯在《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中把这类暴力行为模式概括为“评判者”模式。在这里,评判和判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判断应是基于对事物全面了解后才断定是非曲直,而评判往往是一种非理性、不成熟、不客观的认知模式,指个体吹毛求疵,或眼里只有负面的东西,要么批评他人,要么否定自己。评判者指的是那些习惯性地去议论和批判他人、对他人品头论足,非理性地攻击、谩骂甚至诽谤侮辱他人的人。生活中,“评判者”比比皆是。我们可能曾经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
青少年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会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积极正向的鼓励和支持,“评判者”模式不能满足本身的发展需求。
在我们心智尚未成熟时,如果长期处于“评判者”模式的教育沟通环境下,我们也会习得同样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在面对压力时,我们往往无力应对,从而更加否定自己和他人,强化消极的“评判者”模式,相比成年人,也会更容易引起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调整,不但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还会阻碍我们形成积极乐观、平和善意、客观全面地看待人、事、物,并能做出明智选择的“学习者”模式,难以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评判者”,不让自己成为语言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呢?
心理学家雅各布·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接纳,所有的接纳都源于觉察。及时觉察自己,如果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负面、消极的“评判者”状态中,不用过于自责或烦闷,允许自己有非理性的状态,做一次深呼吸,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关爱自己,相信自己,把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调整到自然放松而有力量的状态,才会有内在力量去真正改变和让自己成长。
如果我们暂时没办法让自己处于被接纳的、有安全感的、有价值感和自主感的心理氛围中,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有支持能力的成年人。因为这样的聆听对象首先不会去评判对错,只会充分地去倾听和理解我们所说的话,帮助我们宣泄心中积压已久的委屈、愤怒等情绪,帮助我们重新梳理自己的看法,认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可以让我们带着力量开始成长的探索。
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思想的改变。要改变行为模式,先要改变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中提出的“12 个关键问题清单”的思维训练工具,通过提出能系统帮助我们发现本质的好问题,去改变“评判者”的思维模式,建立并训练成长型的“学习者”思维模式,从片面、刻板、尖酸走向积极、包容、发展。
12 个关键问题清单如下:
1.我想要什么?
2.我做了哪些假设?
3.我该承担什么责任?
4.这件事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
5.对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他想要什么?
6.我遗漏了什么或者我在逃避什么?
7.我能学到什么?
8.我应该问自己或他人哪些问题?
9.我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变成双赢的局面?
10.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11.我有哪些选择?
12.哪些行动步骤最合理?
1.我想要什么?
人们对自己内在需求的满足要求是比较一致的,比如满足自主选择的需求:希望生活能被自己掌控;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希望能与人建立良好关系;满足自我价值的需求:希望自己是能够胜任且有价值的。
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或许都期待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见,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拥有和谐的关系。事件发生时,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和真诚的道歉,也希望自己的过失能得到包容和谅解,希望能恢复平静的情绪和安宁的生活,不要再互相否定诋毁。
2.我做了哪些假设?
我们之所以成为“评判者”,往往是因为对事情的假设都是消极僵化、单一固定、与客观现实偏离的。通过对假设的梳理,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初始的假设其实是偏离客观事实与自己的内在需求的。
3.我该承担什么责任?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可在人类的世界里,却不能像雪花一样“推卸责任”。我们在与人产生矛盾时,双方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或应该让自己更强大自信、学会勇敢从容地双赢沟通;或应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让自己以更善意、更有同理心的一面来赢得同伴的认同和尊重。
4.这件事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
尝试进行积极角度的拓展,多角度看待一件事。
拓展一:不良言论是不尊重人的,不成熟地评判臆断可能会导致他人遭受非议,从而导致他人不被尊重。我们不能用这样的做法来影响他人。
拓展二:不良言论可能会让他人对自己造成误解,我们要学会说一些让对方能接受的、有帮助的建议,同时使其消除误解。
等我们把12 个关键问题全部梳理完,相当于做了一次自我修行。当思维变得开阔后,人们不再继续纠结于刻板且损人又不利己的“评判者”模式,而更乐于置身灵活通达、利于成长的“学习者”模式中。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愿我们都能成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