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琳琅满目“浙里”消费强劲

2021-01-07 00:42王小剑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零售总额消费品浙江

□ 王小剑

作者单位:浙江省统计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浙江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品种明显增多,质量显著提升,浙江消费品市场长期保持繁荣活跃、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业态的层出不穷,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消费品市场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消费品市场发展沿革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市场濒临崩溃(1949年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军阀割据、外强蹂躏,租界、军阀、国统区、沦陷区等方面各自印钞,国民政府无法有效管控,一个国家内出现几十上百种货币。一方面造成商品流通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无规划、无管制地印钞导致极度通货膨胀。特别是1937年后,国民政府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据当时官方公布数据,国统区发行货币总量1937年底为16 亿元,1945年底为10319 亿元,八年中增长了644倍,滥发钞票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产被严重稀释,生活愈发贫困。同时,国民政府通过成立贸易委员会,对国统区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实行低价强购,利用买卖之间的差价获取暴利。以桐油为例,1942年收购价与内销市场价每担差100 元,1943年差1100 元。在各种手段对百姓实行公开的掠夺下,官僚资本在抗战期间迅速膨胀,而国内市场几近崩溃。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市场遇雨复苏(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国民经济恢复并开始壮大,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基础非常薄弱,社会生产力低下。市场商品紧缺,商业、饮食、服务网点稀少,城乡居民生活处于较低水平。195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11.1 亿元。1953年,全国实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群众劳动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基础不断稳固。“一五”末(195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 亿元,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了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作用。此后的二十余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明显提升。1978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 亿元,是1952年的4.2 倍,年均增长5.7%。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国营商业对日用工业品基本采取统购包销政策。据统计,当时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通过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销售的商品零售额占比超过80%。受“山多地少”和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相比其他优势省份,浙江这个时期的市场发展较慢,但也呈现出遇雨复苏的状态,为后期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快速发展(1978-201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消费品市场从计划管理向自由流通转变,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积极贡献。1979-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年均增长18.2%,是消费品市场发展最快的阶段。

针对原有流通体制的种种弊端,1978年开始的商业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扩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1985年取消了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八五”时期又进一步放开了包括日用工业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在内的绝大部分商品价格。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流通领域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21 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得了稳定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国内市场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达到13667 亿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尤其是个私经济成为浙江省商品市场新的增长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1979-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14.6%,集体企业年均增长11.4%,个私经济年均增长54.0%。浙江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商品丰富、购销两旺的大好局面,市场建设成就斐然。

第四阶段:“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2012年至今)

为解决好结构性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和债务高等系列问题,浙江坚定地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大省优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抓手,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缩减权力清单、“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措施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有效改善供给端,为市场释放了更大活力,同时加大政策性引导,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模式、新业态”企业。浙江培育出一些全球知名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零售平台,据商务厅资料,浙江淘宝镇和淘宝村数均居全国第一,网络零售额、跨境电商交易额稳居全国第二。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30亿元,总额比2012年增长94.8%,年均增长8.7%。其中,全省实物网上零售额14068 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52.8%。“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不断繁荣,消费总量的不断突破,消费结构的不断完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消费品市场发展成就辉煌

(一)规模持续扩大,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前,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供求矛盾主要依赖计划平衡,表现为市场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商品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居民生活极为不便。改革开放初期实施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政策,我国的农产品、轻工产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改善。市场商品供应增加,逐步取消票证,结束了商品供应匮乏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40 多年的快速发展,起步于“烂摊子”的浙江消费品市场实力显著增强,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浙江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和“贸易大省”。1994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19年突破2 万亿元,2020年增至26630 亿元,总额比1978年增长567 倍,年均增长16.3%。与此同时,商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稳步提升。2020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增加值8522 亿元,占GDP 比重13.2%,比重比1978年提高6.7 个百分点;吸纳就业670.5 万人,占全省就业总量的17.7%。

(二)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大省地位不断巩固

浙江是“市场大省”,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起步早、数量多、种类齐、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的特点。改革开放给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就兴办了闻名全国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1991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3802 个,年成交额为205 亿元,市场个数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浙江各地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规模、档次再上新台阶。浙江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由1978年的1051 个增加到2020年的3342 个,增长2.2 倍,年均增长2.8%;市场成交额由1978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200 亿元,增长2465 倍,年均增长20.4%。

(三)结构持续优化,居民消费不断升级

在以“放开、搞活”为主线的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消费品市场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国有经济为主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商品供给充裕,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逐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发展,各类商品应有尽有。专业市场功能日趋现代化和综合化,有效提升了居民购物体验;一大批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极大提高商品流转的时效性。随着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观念逐渐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热点各有侧重,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在住房、汽车、旅游上,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居住和耐用消费品上。总的来看,一是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2020年,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类值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用品类商品占比分别为13.1%和10.0%,比1988年食品、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降低37.5 和7.1 个百分点。二是耐用品消费量较大。2020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8.2辆,计算机73.7 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65.7 台;移动电话247.9 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211.5 部;彩色电视机176.1 台、电冰箱106.5 台、洗衣机93.7 台、空调198.5 台、热水器105.9 台。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彩色电视机、空调、电冰箱、计算机等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乡消费共同发展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有利促进了消费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332 元和165 元,到2020年增加到52397 元和31295元,比1978年增长156 和188 倍,年均增长12.8%和13.3%。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下降,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81年的55.6%和55.2%,降至2020年的27.4%和32.2%。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划分,城乡居民生活均已经进入富裕阶段。新世纪以来,浙江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乡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外部发展条件显著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城镇消费市场呈现出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浙江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持续高于城镇。2020年,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07年增长331.3%和358.0%,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2.4%。

(五)新业态异军突起,数字化消费新方式已成日常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贸易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是传统经营业态由百货商店独占鳌头转变为以百货商店为主导、以专业店和专卖店为特色的新体系。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等纷纷设立,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省限额以上超级市场等相关零售业态企业6207 家,比2012年末增长80.2%。二是流通业态向多元化发展,连锁经营方式已成为浙江贸易企业采用的主要组织方式。连锁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门店数量持续扩张,分布更加合理,消费者购物更加便捷。2020年,浙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达到26458 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71 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8和2.5 倍。三是网络销售异军突起,数字化消费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农村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网络购物便利性显现,以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浙江稳居全国电子商务前列。202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有通过公共网络经营的企业2394 家,是2015年的2.8 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从2014年的3825 亿元增长至14068 亿元,增长2.7 倍,年均增长24.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2.6%提升至52.8%。

浙江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内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零售总额消费品浙江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2018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
2018年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
2018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