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 NIU De-cao;柴传政 CHAI Chuan-zheng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95538 部队,成都 611436;②空军成都工程设计室,成都 611041)
湿陷性黄土的沉降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世界性难题。某西北黄土高原机场,场址区域位于黄土沟壑地带,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前期勘察发现该区域黄土为自重湿陷黄土,湿陷等级为Ⅱ~Ⅳ级,地基存在严重湿陷风险(Ⅲ级)。根据勘探结果,勘探深度内自上而下揭露的土层为植物层(约0.5m)、坡面冲积粉质粘土(颜色表现为黄褐色或黄色,可塑~硬塑,揭露层厚约4.4~7.50m)、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揭露层厚约2.5~16.6m,遍布于试验场地梁卯山脊)、残积古土壤(硬塑,具有大孔隙及虫孔,含少量白色钙质条纹及云母片,揭露层层厚4.4~15m)、中更新统风积黄土(硬塑,具有大孔隙及虫孔,最大暴露层厚度为488m)和残积古土壤(最大暴露厚度为5.0m,中强风化)。
黄土遇水湿陷的特征致使本工程地基处理面临着消除其湿陷性、提高地基的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的重要问题。如此厚的黄土地基处理问题,在国内外极为罕见,既没有成熟的技术作支持,也无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选择和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填筑方案及质量控制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
强夯法作为常用的原位土体压实方法,其施工设备简单,工艺成熟,施工效率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利用该方法处理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工程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需要在工程施工前进行相关的试验,以确定相关施工技术参数,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控制标准。
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和施工状况,原状土地基强夯试验共分为2000kN·m、4000kN·m 和6000kN·m 三个小区进行,各试验小区内先以单点夯试验确定主夯时每遍的夯击遍数,主夯时夯点采用正方形布置,夯击2 遍,每遍根据单点夯试验结果夯击10~18 次;最后再以1000kN·m 的夯击能进行满夯1 遍,其试验工况设计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主夯试验工况设计
表2 满夯试验工况设计
满夯时夯击能量均取1000kN·m,夯点间距采用1/3锤印搭接,夯击3 遍。
强夯施工程序:场地清理—根据场地条件布设方格网—测量场地标高—单点夯试验—主夯第一遍—场地平整—复测标高—主夯第二遍—场地平整—满夯—平整场地—标高复测—施工验收—进入下一道工序。
试验过程:
强夯试验前,分别在小区内挖探井在不同深度上取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测得其干密度和湿陷系数。
夯击之前在夯锤上设置4 个观测点,用于沉降量和隆起观测,在设定夯点周边的原地面上设置相互垂直的观测点,各点距夯锤边缘距离分别为2.0m、2.5m、3.0m、3.5m、4.0m。夯击开始后,对每一击隆起和沉降量分别观测记录,并计算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直至达到收夯标准。
根据单点夯试验所得的参数,在选定的原地面试验小区进行试验,经清表平整后,测量夯前标高,第一遍和第二遍点夯后分别平整复测标高(第二遍强夯夯点位于第一遍正方形夯点中心),第三遍满夯后平整测量标高,剔除异常点,计算试验小区平均沉降值。
强夯完成后,采用面积为0.5m2的圆形钢制承载板(直径800mm)进行相对稳定试验测得各试验小区的p-s曲线,以确定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
为了检测强夯方法处理后地基土体湿陷性消除情况,取一点进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载荷试验所用承载板为0.5m2的圆形钢制承载板(直径800mm),釆用稳定法进行试验,0~200kPa,每级加载50kPa,至200kPa 稳定后浸水,观测200kPa 应力下土体浸水湿陷沉降直至沉降稳定。
强夯完成后,在小区内挖探井取土样测定其干密度和湿陷系数,以检测强夯处理地基效果。
不同夯击能下每一击的沉降量如图1 所示,各强夯小区达到收夯标准时的夯击次数分别为12、10 和12 次。
图1 单点夯试验结果
经第一遍、第二遍点夯和第三遍满夯后分别平整复测标高,剔除异常点,计算得到各试验小区累计沉降值如图2 所示,每遍夯击的沉降量如表3 所示。
图2 各试验小区的累积沉降曲线
表3 各试验小区的单次沉降量
由试验数据可知:不同夯击能下的沉降量均在第一次夯击时达到最大,其累积沉降量占最终沉降量的55%以上;随着夯击能的增加,每次夯击完成后的沉降量也逐渐增加,夯击能由2000kN·m 升至6000kN·m 时,第一遍夯击产生的沉降差仅为0.21m,而第三遍夯击完成后的最终沉降差则达到了0.43m,夯击能为6000kN·m 的累计沉降接近1m。
强夯后各试验小区荷载试验结果如图3 所示。由图可知:各试验小区内,当加载量达到400kPa 时,载荷试验ps 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拐点或突然下降,即地基没有破坏,可以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为200kPa。
图3 强夯后各试验小区载荷试验结果
p-s 曲线在200kPa 时的累计沉降量、变形模量如表4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夯击能量的增加,p-s 曲线在200kPa 时的累计沉降量逐渐减小,变形模量逐渐增加,表明夯击效果随着夯击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表4 200kPa 时载荷试验结果
强夯后各试验小区浸水荷载试验结果如图4 所示,加载至200kPa 后浸水至湿陷稳定时的附加湿陷变形如表5所示。由试验数据可知:随着夯击能量的增加,地基土体在200kPa 压力下浸水后附加湿陷变形量逐渐减小,但都远小于《岩体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的湿陷性土的判定标准,可认为各试验小区的夯击试验已消除地基土体湿陷性。
表5 不同夯击能处理后的附加湿陷变形
强夯前后各试验小区内不同深度处土样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如表6-表8 所示。
表6 强夯前后地基土的干密度
表7 强夯前后地基土的孔隙比
表8 强夯前后地基土的湿陷系数
由表可知:不同夯击能量的地基处理深度不同,经6000kN·m 强夯处理后,地基在9.0m 深度范围内各项力学指标均大幅度优化,干密度提高15.1%,孔隙比降低26.6%;4000kN·m 夯击能量的地基处理深度为8.0m,干密度提高14.9%,孔隙比降低26.3%,而2000kN·m 夯击能量的地基处理深度仅为5.0m,干密度提高15.1%,孔隙比降低22.9%。在地基处理深度范围内,三个试验小区的湿陷系数均降至0.015 以下,湿陷性全部消除,有效承载力均达到200kPa,地基处理效果显著。
采用强夯法进行原状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夯击能量、夯击遍数和每遍夯击次数等相关参数,以获得最佳施工参数;试验中应根据上部工程结构所需的处置深度合理选定夯击能量,以确保地基拥有足够的处置深度。在取得理想处理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机具的施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