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婷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可以理解为将两个以上的学科综合到一起。“主题学习”则意味着这些学科综合到一起,集中体现到一个学习活动主题中,学生们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习。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兴事物,也带给了师生巨大的挑战。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都提出了高要求。学者王卉认为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新生事物,要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便有望使得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进入一番新的天地。
松江大米具有高知名度。松江大米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在上海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以其作为研究对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获得上的便利性和认知上的可理解性。
松江大米具有高利用性。松江大米是上海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此外,松江大米还可被加工成糯米粉、叶榭松糕,制作肥皂、泡澡球、面膜等产品。探究松江大米的利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松江大米具有高探究性。教师可带领学生探究松江大米产生的气候、环境条件,实地考察、探究水稻的一生。所以,松江大米蕴含丰富的探究内容。
松江大米的“三高”特征,决定了以松江大米作为跨学科探究学习活动主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同时具有资源获得的便利性和探究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
基于“文化育人”的理念和真实学情,设计总教学目标:通过研学、探究、调研、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认识松江稻文化,知道中国粮食文化的概念及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条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项目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综合各科情况选拔五、六年级的20 名学生为参与对象,设计实施跨学科主题课程。
本项目设计驱动性问题:华政附校依据网络资源自制松江稻文化的文创产品,其知识产权归属何方?整个课程设计与实施、活动设计与实施都围绕着该驱动性问题进行,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以问题为核心的特征。
基于项目目标及驱动性问题,本项目实施过程共分为以下四个单元七个课时。
1.稻田研学
本单元1个课时,主要由学校生物老师组织实施。
(1)教学目标
通过“认识松江大米”的课程,让学生对松江大米有所了解。带领学生观看稻子的收割过程,感受丰收的喜悦,知道节气与水稻生长的关联。让学生下田,体验稻子脱壳的步骤、学扎稻草人,增强动手能力,促进五育并举。与广富林水稻田试验基地的馆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水稻的生长过程图片,指导学生完成自然笔记,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感恩大自然,掌握自然笔记、活动单的制作方法。
(2)教学资源
课堂实践所需材料由广富林水稻田试验基地提供。
(3)教学过程
导入:秋分一到,晒场见稻(稻米丰收视频导入)。思考:当二十四节气遇上水稻的一生会发生什么?松江大米为什么闻名中外?
实地体验:带领学生去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观察水稻的生长环境,观看、体验稻子的收割过程。让学生体验利用木质脱壳工具进行稻子脱壳,扎稻草人的某一个环节。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收集素材、聆听基地人员的讲解,小组合作绘制自然笔记,认识水稻的一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课堂小结:分享学生的自然笔记、科普报、活动单,选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师生、生生点评。引出下阶段学习主题:这么重要的稻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呢?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①学习过程中遵守纪律、严守时间、团结互助、礼貌待人,不做与研学无关的事;②认真完成学习手册中的内容;根据小组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①小组成员的图文笔记绘图科学、字迹清晰,反映一定的审美素养;②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举止文雅,有自己的表达风格;③阐释的结论合理,有独到性和创新性;④能主动向他人说明“水稻的一生”,感悟珍惜粮食。
通过稻田研学培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责任态度,并进一步提出疑问:“在稻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若有一些品牌假冒松江大米出售,导致松江大米在群众中产生了许多差评,法律上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呢?”
2.法治科普
本单元由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组织实施,共计1课时。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法律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培养学法守法的意识。
(2)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白纸。
(3)教学过程
首先是视频导入,引出消费者维权问题:“如何与商家沟通,维护自己的权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维权?”
接着通过创设扫码点单填手机号、优惠券无法使用、饮料包装设计引争议三个生活情境,在解决相应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从不同思维层面分析,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法律维护消费者权益,知道如何利用有关法律为文创产品保驾护航。
最后进行梳理小结,树立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并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仿冒其他知名牌子的包装,在产品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又该如何认定?”
(4)教学评价
知识与理解: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能够运用其中的条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合作与表达:能够与他人合作开展相关活动。能够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思考与探索: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情境问题,养成学法、守法和用法意识,并能依法解决现实问题。
3.米皂制作
本单元由自然与生物老师组织,共安排3.5课时。
(1)教学目标
通过解剖稻谷、观看视频,认识精制米糠油的营养价值、制作工艺。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制作等方式,掌握冷制皂的方法,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教学资源
研钵、精制米糠油、大米米浆、皂基、模具等。
(3)教学过程
导入:松江大米可以被加工为哪些衍生产品呢?
体验:小组合作解剖谷粒,让学生了解稻谷有哪些结构成分,激发探究兴趣,为米糠油的制作做铺垫。观看视频,认识制油过程。渗透国家非遗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制作:首先,设计大米皂成效检测标准——清洁力度(强/弱)、使用效果(滋润/拔干/适中)等。接着,以小组为单位,熟悉大米皂的制备过程及工具的使用。然后,小组合作,制作大米皂,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和使用感受进行反馈。
改进: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改进方向,设计改良方案,并分享交流改进方案,确定其可行性,再根据改良方向制定成效检验表。最后,根据制作过程和感悟,填写成效预期部分,思考大米皂的优势与不足,积累过程性文字资料,为下一步包装和销售做铺垫。
使用:课后探究厕所洗手液的使用情况(使用的量、使用手感、使用频率、不良使用现象等)。学生通过简单的调研活动,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4)教学评价
从提出问题、头脑风暴、分工合作和反思改进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4.容量包装设计
该单元主要由数学和英语老师组织实施,计1.5课时。
(1)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统计与数据分析的过程,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统计表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统计与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了解肥皂外包装文案基本要素(名称、简介、原料、重量、适用肌肤、使用方法、储存方法、生产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探索外包装个性化、创造性要素,明确外包装文案语言特色(简洁性、科学性、说服力强、重点突出、善用祈使句等)。
(2)教学资源
纸盒、白纸、文具、彩笔、贴纸等。
(3)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问题“李老师带着大家制成了这些大米膏,在使用前还少了哪一步呢?”引导学生提出用容器进行产品包装,引入课题。
容量探究:这一环节主要由数学老师参与完成,安排了0.5 个学时。通过提问“我们用多大的容器来包装呢?”和追问“你们觉得包装大小要考虑哪些因素?”生成讨论主题:“每个小朋友对包装大小的需求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数学知识或数学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一个合适的选择呢?”通过小组讨论引出统计与分析知识,形成包装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设计统计表、样本分发、收集、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过程,发现和体验统计与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包装设计:该环节主要由英语老师组织,安排1 个课时。在“我们该如何包装产品,使它成为中国稻文化的文化输出载体?”的疑问中,开启“传承与弘扬”主题英语课——松江大米皂外包装设计。以大米文化为切入口,普及古今中国大米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增强大米皂的独特性和竞争力为驱动,小组讨论归纳外包装文案设计既要注重体现产品基本要素,更要侧重于产品的个性化和特色要素,以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色彩。各小组撰写提案与制作产品初稿并进行展示,组间交流合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将稻谷的始源、广富林文化、育种技术的发展、我国超级水稻计划等用二维码的形式印在包装上;创新“弘扬文化”的方式,用“一句英文广告词”的方式借语言的魅力让松江大米皂成为文化输出的一个载体。
(4)教学评价
在容量探究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模型意识、头脑风暴和数据意识来评估学习效果。对于包装设计,主要从设计的基本要素、个性化要素、语言特点和对本土及传统文化的关注几个方面评估。
本案例最终成果是具有知识产权的华附大米皂。它的质地是膏状,添加了薄荷脑、香味精油、米浆(50%)、米糠油(10%)、椰子油、氨基酸起泡剂等,便于取用,泡沫丰盈,使用感受良好。容量设计合理,可满足学生一周的使用。软橡胶包装使它可以重复利用,符合环保理念,同时挤压方便、无残留。产品趣味包装设计有不同的版本,扫码还可以了解相关的中国粮食文化的知识以及华附知识产权的证明。
本项目无论是对于课程本身而言,还是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主题选定到课程设计再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1.在选择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地域特色,设计有趣且独特的跨学科主题。本项目通过选取“松江大米”制作大米皂与华政附校法治特色相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2.在选择学科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特色,通过跨学科学习将各个科目紧密结合。本案例邀请了道法、数学、英语、科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老师汇聚一堂,在跨学科视域下落实“双减”政策融合发展,做到了课程、教研、活动融合,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开始寻找关联知识进行融合,而非浮于表面,单元之间包含内在逻辑关联。跨越学科界限,将学科特色发挥最大化,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达到相应教学目标,实现“1+X”效益最大化。
3.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明确学科对应教学目标,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此外,设计驱动性问题以及衔接设疑可使课程衔接更加流畅,过渡更加自然。在本案例课程设计中利用驱动性问题引入,通过衔接设疑使各学科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为后续课程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案例通过研学认识稻文化、探究解决道法问题、动手制作大米皂、调研拟定合适包装大小、设计大米皂外包装等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认识松江大米到最后制成成品,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体会学习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