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中人才自主发展模式探究
——以上海市崇明中学为例

2023-11-13 13:40:26王思毅
上海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崇明校本学校

王思毅

(上海市崇明中学 上海 202150)

国家课程更多聚焦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基本的纲领性文件。2023 年5 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把“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作为“改革深化行动”的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强调了国家课程方案向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趋势,提出了要“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的要求。所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前提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学情,通过优化或重组国家课程内容、创新实施路径和方式、改进课程管理与评价办法等,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目标,构建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

作为一所地处远郊海岛的高中学校,上海市崇明中学一直致力于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潜心探索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价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切的、终身受益的学习资源、体验平台和成长环境。实践告诉我们:课程有效实施的动能来自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追求;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求,需要课程给予托底与指引。这正是我们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价值所在。

一、 研究背景

(一) 政策背景

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给上海市崇明中学这所远郊高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都强调了加强县中建设的要求。这不仅有效推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而且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走过108 个春秋的崇明中学,一方面始终承载着区域百姓的厚爱与厚望,另一方面又不断面临着生源萎缩、差距扩大、环境资源稀缺等 “县中困境”的种种考验。从域外一些学校的实施经验来看,依托“帮扶”“托管”“支教”等外部因素的介入,可解燃眉之急,但真正实现破局的长久之计来自学校内部的蜕变。所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成为学校往高质量方向“突围”的必然之举。

从教育改革的基本态势来看,中高考改革的落地、完善,牵动了基础教育的每一根“神经”;从“二期课改”走向“双新”实施,课程与教学急剧迭代,“选修”“选学”“选考”等扩大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与个性化发展空间。“转变高中育人方式”成为高中教育变革的“催化剂”。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优化课程实施和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成为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支点;从《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可以看出,教育部坚持通过“促进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健全教学管理规程”来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通过“第四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上海市崇明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 年)》中可以看出,崇明区教育局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践创新项目”来深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完善学校特色课程。对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和区域层面的实施规划,学校只有结合办学特色、师生实际来落实,才能高质量达成预设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学校高质量发展之“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校本化实施,高度匹配国家战略落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国家课程。“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唯一途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协同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1]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把国家战略、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融合起来,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之举。

二是通过课程校本化实施,高度保障学校优质发展需求。在“双新”落地的今天,即使上海市崇明中学经受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三轮“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的“洗礼”,师生从“知道”到“做到”间仍有较大落差。这就特别需要学校进一步改进课程实施的氛围与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程理念落地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平台与路径,形成并巩固有利于师生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

三是通过课程校本化实施,高效激发学生自主成长活力。上海市崇明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岛内,待人淳朴,做事认真,诚实守信,学习勤奋。通过师生访谈和对家庭教育现状的深度调研,我们还发现,学生易受岛内学习传统和家庭环境影响,学习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和“等、靠、要”的习性,学习自主性和问题探究的意愿不强,自主研修选学的意识和自信心不足,家庭的资源供给和父母的指导力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唤醒、激活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通过思考,学校意识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一方面要服从国家教育意志,保证课程实施的基础性与全面性,守牢学生共性的成长底线,增强学生的发展“外驱”;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选择需要与发展诉求,重视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助力学生打开个性化的成长空间,扩大学生的发展“内驱”,让学生学会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学校努力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外“双驱”格局。

二、 研究思路

由于“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教情、学情、校情存在的差异”[2],从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到学校教师具体的教学目标、策略,课程具有相当大的施展空间。这就特别需要学校“弥补课程目标在转化过程中的落差”,“增加目标的弹性和变通性,以适应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需要”。[3]这里的“弹性”与“变通性”,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增加课程目标层次、扩大课程供给渠道、丰富课程实施形态等,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自主发展”列为中国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多元复杂的世界和多种可能并存的时代,也对人的自主发展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判断与思考,在自主选择、自我管理与主动激发的过程中积淀成长素养,积聚发展能量,才能更加充分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校所理解的自主发展,就是落脚到“选择”这个关键点上。学会选择既是自主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自主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今天的高中教育在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的同时,不时遭遇学生中“跟风盲选”“随机乱选”“中途改选”等现象的冲击。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在“为何选”上的认知偏差、在“如何选”上的能力不足和在“选如何”上的方向迷失。这就特别需要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把引领学生“懂选择”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通过增加“选择”维度,加强对学生进行选择意识、选择方法、选择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校要依托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等,引领学生领悟、内化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分类,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选修选学的课程结构特征。这就特别需要学校通过拓展课程来源、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层次、丰富课程组合等,呼应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障学生“能选择”,有效解决课程选择中的“供给侧”问题,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一切的选择期望,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得到兑现。所以,“可选择”对应的是课程校本化在实施时空与方式等方面的改进。学校可以通过聚焦课时安排、课堂活动、作业设计、教学方式等具体环节,灵活调配培养共性与尊重个性、巩固基础与发展特长的关系,有效解决实践中的个性化问题,进而保证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能在学生的不同选择中精准落地。这解决的是学生选择之后在课程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

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是新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素养。学生选择的结果和选择之后的行为,与他们的期望和认知、思维和视野有关,与他们选择课程时的价值判断有关。学生对课程类别与层次、课程内容与时空等方面的选择,会随着学生学习与理解的深入而不断得到调整或改进。所以,“善选择”就是在课程评价指引下,扩大学生的选择视野,调节学生的选择层次,让学生的选择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是:围绕自主发展,在课程学习的目标上引领学生“懂选择”,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满足学生“能选择”,在课程实施的方式上保障学生“可选择”,在课程评价的效能上激励学生“善选择”(见图1)。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里,让学生的自主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图1 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流程图

三、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崇中路径

学校以“选择”为突破口,从“懂选择”“能选择”“可选择”“善选择”四个维度出发,紧扣自主发展这个关键点,梳理不同选择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保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念与目标、资源与项目、过程与方法、改进与评价等能共同指向并作用于学生自主发展这一核心素养,形成国家课程、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三合一”的新样态,打通了理论模型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通道,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崇中路径。

(一) 立足生成生长,引导学生“懂选择”

学校结合“生涯规划”等课程,引领学生打通从高中学业到大学专业、从社会职业到人生事业的通道,在兴趣爱好与学业状态、志向追求与人生抱负等维度上,能够认识自己,敢于剖析自己,梳理清楚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学校进一步细化了“志向高远责任明,基础扎实素质优,自我规划发展好”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把握教育改革新趋势 拓展自主发展新空间——上海市崇明中学2021—2023学年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资源、办学特色等,明确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培育重点,以此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逻辑起点。高一学生重在适应高中学习与寄宿生活,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生活技能;高二学生在选科定位、走班学习与分层提升中,训练自己的学科思想与思维方式;高三学生要善于构建知识的网络框架,梳理课文间、单元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增强学习效益。

学校建立《上海市崇明中学课程学习指南》,围绕“学什么”(目标与内容)与“怎么学”(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完善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学业发展的长短优劣,懂得选择的时机与方向、内容与层次、项目与类别,鼓励学生尊重并坚守自己的高质量选择,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化选修研习的课程组合,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与自主发展设计能力。学校大力加强学生选科指导资源的供给与完善,通过引进社会专业资源、建立导师辅导与案例分享机制、提供学业状态与趋势分析等,指导学生从多维视角思考、判断自己的选择,为学生“选得准”提供资源支撑和判断依据;通过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今天我们如何做高中生的家长”“孩子选科学习了,我该怎么办”等辅导活动,为学生“选得稳”提供家庭环境保障;通过模拟选科与模拟走班学习等,帮助学生熟悉走班流程与环节,完善支撑学生选择的运行机制,增强学生从“选得好”到“学得好”的学习自信心。

(二) 丰富资源供给,满足学生“能选择”

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这又是国家课程优化实施的一大路径”[4]。学校通过挖掘校史文化、校园生活、校友成长等资源,建立高中预备课程和入学系列课程,开展“崇中文化与高中学程”“高中学业与崇中学法”导航活动;结合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与生态、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生活等项目化、综合类的学习课程群;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断生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类研究课题,在学生的滚动研究中丰富课题库;持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体验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培育生活情趣,引导人生志趣,开阔学生选修研习的视野。学校通过这些促进学习与生活融合、校园与社会融通的措施,保证了课程资源来源的多样性和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充分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学校坚持把作业的分层、分类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个突破口。对涉及知识巩固、概念理解、方法训练类的基础性习题,要求学生必须做;对涉及知识延伸、思维拓展类的习题,学生可以选择做;对涉及知识综合运用、思维跨度大的习题,鼓励学生做,让学生在“能学”“会学”“乐学”中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层次和发展趋势,提出作业的分类要求,如通过巩固性作业与预习性作业、当堂作业与长期作业、专题作业与综合作业等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课堂作业内容与学习过程、作业难易与学生层次的匹配度,进而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5]

学校根据农村学生在理科学习上动手实验能力弱的特点,集中力量编印了《学科拓展实验60 例》《生活中的物理》《数字智造工坊》等校本教材。在“学校喷水池污染治理”“芦苇与河流生态系统”“崇明河流底栖动物调查”等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等学科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思考生态保护的方式方法与价值问题。在家庭生活、生产活动里,学生从“金瓜丝的保鲜”“崇明地区藏红花的种植与推广”等问题的探究中,滚动衍生出了选种育苗、土壤分析、施肥授粉等新项目。学校还针对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现状,推进了语文阅读教学实验和思辨类课程项目建设,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加大思维深度。学校成立了多个文学社团,创办学生刊物,举办“读书节”等活动,引导学生沐浴名著的芬芳,涵咏美文佳作。这些源自学习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活动项目,既扩大了学校课程资源供给,又促进了学生课程活动的生成与完善。

(三) 优化实施方式,保障学生“可选择”

学校在尊重国家课程设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课时长短结合、学时前后调配的办法,扩大走班教学与分层(分类)教学实验;积极探索大单元、大任务、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有效推进了“主动·有效课堂”建设,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时空、方式和层次上的保障。这种结合课堂教与学的多样化实施方式的探索、多种学习资源的支撑及课下个别化的答疑和辅导,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个别化的学习需求,缓解了统一课程与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矛盾,进而形成能够支撑不同学生选择的课程实施格局。[6]

学校各学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执行纲要》的编制工作,从“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与分层要求”“教学建议与学习导语”上开展学习指引,体现对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的统筹谋划和精准定位。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跨学科联合教研,打通学科壁垒,增强学科贯通意识。例如,人文类的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重点围绕文本释读、材料辨析、观点表达等专题展开;自然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重点围绕概念阐述、定理推导、实验验证等专题展开。这些活动在增强教师跨学科思维意识的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他们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能力。

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课程的长程设计,编制章节性的导学问题和检测习题,重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有效落实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破解教学内容与课时空间之间的矛盾,缩小学生的基础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落差,“努力转变‘教教材’的思维模式,把教材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一大载体”[7]。各学科组通过对新课教学、单元复习和高考(学业考)复习目标的分层设计与递进,开展新知讲授课、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磨和探讨,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简单叠加与学业评价错位实施的窘境,充分满足学生的选择期望。

(四) 改进诊断评价,促进学生“善选择”

学校紧紧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精准诊断与有效指导、引领改进与激励赋能等方面的功能。在探索“五育并举”学分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对德育类课程采用写实性评价(包括名称、时间、地点、参与结果等)和鉴定性评价(由教师、家长、学生代表议定评定意见,给予优、良、合格、须努力四等评价)两种认定办法,通过在德育学分评议中明规矩、在优秀学生评选中立榜样、在优秀团队评比中领风气,发挥评价“引”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案例”“成长故事”“生活经历”等,诠释自主发展的学校特色和“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从而让学生积累更多“善选择”的智慧。

学校改进了课程学业评价办法,各学科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选学的层次,选择考试内容,明确学业检测的难度、时间、频次、成绩呈现方式和试卷质量评价指标等,形成了多维结合的评价模式,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考试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能共同指向并作用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帮助学生改进或解决选修选学中的具体问题。上海市崇明中学学业评价模式见表1。

表1 上海市崇明中学学业评价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网上阅卷的数据资源,改进学科和教师考试质量分析报告项目,从年级与班级、学科与教师等层面出发,运用数据实证的办法,关注“学”的状态,反思“教”的问题,使质量分析能够精准落到具体问题与学生身上,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每学期结束,不仅考试学科的教师要进行质量分析,非考试学科的教师也要结合学、训、竞等情况完成学科质量报告,从不同视角聚焦学生发展态势,为学生改进、完善自己的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指引学生调整方向。上海市崇明中学学业质量分析指标见表2。

表2 上海市崇明中学学业质量分析指标

学校完善了《上海市崇明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既关注学生高中三年共同的学习过程与经历,引导学生修炼学习品质,提升生活品位;又记录学生在不同课程学习、不同项目体验、不同问题历练中的个性化表现,形成了一幅幅反映学生个性化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的“数字画像”。学校成立“学生研究性学习专家委员会”,从选题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结构与论述、材料与观点等方面鉴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采用项目测试、小论文、表演、答辩与展示等多种评价形式,突出问题与引导,强化过程与实证,指向素养与能力,助力学生走向更宽视域的选择,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

四、 成效与思考

(一)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经验更加丰富

学校凝练形成了从不同方面改进优化落实校本化实践的方法与路径,选科学习、分层走班、分类研习的模式,从等级考学科延伸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从考试学科扩大至非考试学科,“使平面的课程立体化起来,立体化的课程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8]。学校形成了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菜单,“崇中学记团”“生物组织培养”“瀛庠印社”“天文社团”等市级“中学生明星社团”,每年吸引一大批学生参与进来;女子板球、射箭、健美操、金钥匙竞赛、舞蹈、合唱等学校特色项目,成为学生选修选学的热门课程;已有30 年历史的“崇明百里行”,从最初的5 名学生自发行动到现在每年有100 多名学生参与进来,传承了一代代崇中学子的“乡土情·中国魂”,“在实践中担当社会责任和实现人生价值”是参加“崇明百里行”活动学生的共同信念,“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面有着许多大学问”,满足了学生多元选择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了减负增效与学科作业质量的“双向奔赴”,“选读”“选做”“选考”等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语文组的教师认为,作业要关注考试成绩等短期成效,更要关注健全人格、思想养成等中长期“人”的成长要素的培育。所以,他们通过对学生人文阅读与经典阅读作业的系统构造,形成了“成长”“文学”“文言”“大家”四大系列,将读与思、读与考结合起来,实现阅读作业的深度转型。历史组的教师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探索构建“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竞赛型”四级递进的校本作业训练体系。围绕作业中的问题,数学教师的“解题反思”“构图思维”、英语教师的“语篇阅读”“分级听写”“主题演讲”、化学教师的“微测试”、地理教师的“图表阅读与表达”、生物教师的“搭建概念框图”、体育教师的“体重比对法”“体能小练习”等,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

(二) 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更加充分

上海市崇明中学有一项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学生学习方法交流活动,近年来正不断被注入“新元素”。学生从梳理课程知识、研究解题技巧,开始转向期盼老师对教的改进,体现为对上课体验质量的追求。“课堂讨论的结果多半是老师或教材上的观点,很少有争论不休的局面”,“我们喜欢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趣有劲的”;“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允许我们试一试,能够等一等,允许我们再想一想”……学生的这些呼唤,一方面是他们学习自主意识被唤醒和激发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又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上的再深入、教学方式上的再完善增添了动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了教与学的高质量互动,“当学生带着准备和问题走进课堂,教师的教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学生带着更高的渴望与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学就有了方向性和提升性”[9]。这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愿与能力。

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的课程推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有学生说:“崇中的自主教育让我获得了很多锻炼。从住宿生活、课题研究到社团组织、自管机制,我总能找到锻炼自己的舞台。”有学生感慨:“从高一起,崇中人就在这样一种自主的氛围中,养成了主动思考、自主选择的学习习惯,学会了统筹规划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涯,甚至更远的未来。”学生的这些成长经历与收获,既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果,又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进一步的资源,使学校课程的实施品质不断跃上新高度。

(三) 未来改进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空间思路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一种立足校情和师生实际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具有在实践中完善、在生成中提升的特性。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处于初始阶段,有的学科还没有完成完整一轮的实施过程,对形成完善的全学段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体化设计而言,存在不小的挑战和一定的盲区。学校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趋势的契合、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评价的精准与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与状态等催生了课程活动的新资源、新平台,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面对困境与挑战,上海市崇明中学将继续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探索力度,加大课程循环与学生生涯规划的统整力度,保障学生选择的可持续性;加大线上资源、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时空与范围;拓展同学科不同类别课程间和跨学科的学习通道,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从零星散发到形成系列,确保课程的量与质同步匹配学生的选择需要,助力学生实现更高层面的自主发展。

猜你喜欢
崇明校本学校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至爱(2020年10期)2020-11-20 02:45:42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美食(2016年10期)2016-08-22 03:29:40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2
上海崇明 超市工作大体验
小主人报(2015年4期)2015-02-28 20:43:04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