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峰 张 健 张建华
(1.广东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2.闽南师范大学 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3.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4.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从无到有,再至争议与分歧,折射出我国学者对体能训练本质属性的深入探究与不懈求索。为应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职业化、赛事密集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挑战,学者对体能训练相关问题的研究愈加关切。体能训练相关概念至今仍未定型,体能训练理论发展迟滞亦成为阻碍体能训练实践之桎梏。
现代体能训练理论重构应秉持批判精神,生成理论性智慧,敢于对现有理论进行质疑、批判,破除原有理论的排他性、封闭性,把握事物发展本质属性,加强理论指引,重新评估现有体能训练理论、方法,力图在传承中创新,继承中发展。
质言之,现代竞技体能训练理论的升华应站在竞技高度,提高战略意识,促进术语规范表达,转变以“以量为先”的错误观念,树立体能训练的质量观。厘清为什么练、练什么、怎么练的训练思路,统一竞技体能训练思想,遵循项目规律,优化体能训练,“扬长补短”,探索与构建契合我国竞技项目特征的新型体能训练模式,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竞技体能训练理论、实践依旧存在对专项运动特征认识与把握不足的困囿。体能训练理论的混淆与分歧对训练实践造成较大困扰,各种体能训练理论充斥于训练学界,造成体能训练理论的盲目性、局限性与滞后性。体能训练理念、概念的滞后干扰了教练员对项目的本质认知,降低了体能训练效果。普通的体能训练,主要是针对大众群体提高各种运动能力,这些能力无法满足竞技体育的特殊需求,因此,应加以甄别与厘清。相异的语境,概念的解读符码亦存在差异。因此,事物概念界定应遵循发展规律,确定该事物的属概念与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回归。立足、回归竞技体育语境与场域探析体能相关概念,是现代体能训练顺应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价值旨归。现代竞技体能训练是指在竞技体育视域下,由旨在促进运动员伤病预防、运动康复、强化身体各项机能与协调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及结合运动员专项特征、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发展的针对性专项运动素质,以此提高技战术表现力、心理稳定性与整合运用专项竞技能力的专项体能训练共同构成的现代训练方式及理论、实践体系。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体系整合了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两者并非割裂对立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辩证关系。
概念是反映某种事物本质属性或相关属性聚合明确且简要的论述[1]。概念内涵反映的是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与特有属性,然而并非所指对象的任一概念就可成为其概念的内涵。功能性体能训练概念的泛化与分化,折射出训练学界不同时期的训练思维变迁。20世纪90年代,Gray首先提出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并将功能解剖学的动力链理论用于运动员真实运动机制研究。为深化体能训练认知,破除固化思维藩篱,相关重要概念的厘清显得愈加迫切。功能性训练概念尚未定型,主要包括功能性训练的 “训练说”“练习说”“方法说”“体系说”“活动说”(图1)。
表1 功能性训练概念分类、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功能性训练的变迁折射了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对其观点的分歧。以上关于功能性训练内涵界定存在定义语境的问题,这种语境便是概念阐释时所依存的特殊环境,包括场合、身份、对象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在竞技体育语境下,体能训练包括功能性训练,因此功能性体能训练内涵阐释需将其置于体能训练这一属概念中。从体能训练的竞技运用领域考量,功能性体能训练绝非一般的普适性体能训练,而是具有明确竞技目标旨趣的专业体能训练。鉴于此,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旨在促进运动员伤病预防、运动康复、强化身体各项机能与协调专项体能的一种体能训练。
传统体能训练理论存在认知错位与偏差,训练理论是训练实践的方向指引,训练科学化程度往往决定了训练的水平与成绩。要想突破体能训练思维的范式障碍,提高体能训练理论认识,首先必须对专项体能训练的概念进行辨析。一切以发展运动员身体能力的训练,其实都是专项体能训练,其目的是发展专项运动素质。专项体能的实质是契合运动项目、专项技术与比赛需求的特殊体能。无论从竞技体育,抑或运动员角度出发,任何训练必须要体现其本真价值、意义,如若悖离竞技能力提升初衷,那任何训练都将徒劳无益或适得其反。只有捍卫体能训练在竞技领域的竞技本真性,才能做好体能训练效益统筹。不存在没有体能的技术训练,亦没有脱离技术的体能发展。一般体能训练仅是常人的人体系统优化过程,而运用于运动员群体的体能训练从追求价值而言,已发生巨大改变。低强度重复的专项性体能不能称之为专项体能训练[12],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的提高,催动了体能训练专项化提前,并更加注重体能训练与运动技术、运动项目的融合[13]。
竞技体能训练就是专项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是直接培养和促进专项成绩提高的一种特殊体能训练,而非所谓的一般体能训练或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是一种契合专项性、技术上与项目性的特殊体能训练活动,其实质是发展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中的专项技术功能。专项体能训练就是竞技体能训练,竞技目标主导下进行的所有体能就是专项的体能训练,而不存在所谓的一般体能或者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是在功能诉求与目标指引下,运动员结合专项特征、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发展的针对性专项运动素质,以此提高技战术表现力、心理稳定性及整合运用专项竞技能力的身体塑造手段。从专项特征与项目特征两大要素探析专项体能训练,是对专项体能训练本质的透视。无论是体能训练的专项特征,抑或项目特征,其本质皆为竞技体育。首先,专项特征方面,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特征遵循了专项性原则与专项技术特征。即使是同一运动项目,由于制胜因素、供能系统、技术结构、主要环节与特殊运动素质的需求差异,其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此外,项目特征方面,只有建立于项目基础上的体能训练才可称之为专项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一旦脱离项目属性,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事物结构决定其功能,系统结构则决定其体系功能[14]。原本体能训练理论亟待进一步完善,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体系构建需以“竞技性”为落脚点、出发点,加强本质与规律探析。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体系区别于传统竞技体能训练体系,应将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体系归结为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两大系统,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构成有机整体。两者不是割裂、对立关系,而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根本与先决性条件,在于其所进行的体能训练服务与促进竞技相关专项体能。功能性体能训练本质而言是一种物质性基础条件,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为了提升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中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控制能力与能力整合功能。专项体能训练是一种契合专项性、技术上与项目性的特殊体能训练活动,其实质是发展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中的专项技术功能。基于此,功能性体能训练相较于一般体能训练、基础体能训练更具功能指向性,更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能力,促进专项运动能力发展目标的实现。现代竞技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由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构成,其发展遵循了体能训练目标一致性,强化了整体观促进,有益于实现优势互补。
现代竞技体能训练体系由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构成,两种体能训练存在以下方面差异(表2)。
表2 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
3.2.1 训练目的方面
功能性体能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身体控制能力,增强本体感觉功能,激发自身运动潜能来预防、治疗伤病,为专项体能训练提质增效、保驾护航。专项体能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专项训练效率,发展专项化运动能力与实现竞赛目标。
3.2.2 训练负荷方面
功能性体能训练认为运动员长时间大负荷的身体刺激,容易产生运动伤病,埋下运动损伤隐患。因此,提倡中低负荷训练,以弥补专项技术所需的弱链,提高相应肌肉、神经的使用效率。专项体能训练则通过有效的强度刺激,冲击运动员现有能力的“极限”,使运动员能够承受高强度比赛,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和稳定心理,并发挥出应有的竞技水平。
3.2.3 训练部位方面
功能性体能训练突出训练动作,更多的是一种动作模式或者运动形式的训练。这种体能训练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系统,注重身体各系统的整合作用,所有肌肉的协调配合与身体控制能力,强调多关节、多方位的训练,而非单一肌肉、独立肌肉的练习。同时,还关注核心区域,包括脊柱、骨盆周围等部位及小肌群的练习。专项体能训练主要根据运动项目及专项技术,对专项体能形成的用力肌群进行专门性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性、技术性与项目性特征,使得专项体能训练部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特殊性。
3.2.4 训练方式方面
功能性体能训练倾向于克服自重的抗阻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注重本体感受练习与平衡性练习融入其中。徒手或借助简单器械克服自身体重练习,如徒手的平板支撑、波比跳、俯卧/仰卧桥撑等,器械的瑞士球、平衡球、弹力带、阻力伞等。专项体能训练多采用以额外负重进行的抗阻训练,这种体能训练方式通过加大运动的强度与负荷量,提高训练的转化率以减小训练与比赛真实需求的差距,通常采用重力背心、药球、壶铃、杠铃等器械。
3.2.5 训练目标方面
功能性体能训练强调身体动力链,重视神经肌肉系统的整合,注重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是运动员形成、提高竞技能力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立足专门性体能训练,增强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提升专项运动能力与实战能力。
传统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作为我国运动队指导方针,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训练理论与实践科学的发展,这种将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分离的理念有待推敲。体能与技能的分离,导致运动员在训练负荷上无法刺激机体,从而难以实现提升专项竞技能力、获取优异成绩的最终目标。同时,受传统周期理论影响,我国训练队的有些教练员机械地认为训练效果源于训练量的堆积。在准备期仍奉行以量求质的训练理念,这种低强度、低效率的训练无法满足专项需求,容易造成肌肉疲劳与运动损伤。当前,竞技体能训练的大部分研究仍旧局限于浅显的理论论述,缺乏实证研究,尤其是缺乏有关运动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
人才是竞技体育强国的核心要素,体能教练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须具备丰富理论知识、高超技术水平、较强科研创新能力与执教能力。体能专业教练匮乏阻碍了运动队的发展,造成竞技体能教练匮乏的归因如下:首先,竞技体能训练教练的要求与门槛较高,需要多学科教育背景,以及丰富的运动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体能训练方法与教法,具备本项目训练与参赛经历。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与运用的能力。其次,我国体能教练培训、认证体系尚不健全,官方组织与各类民间机构举办的各类体能训练日益兴起,但当前体能训练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现象,质量良莠不齐。最后,职业吸引力不强,体能教练相关岗位在待遇、职称评审方面的保障政策不健全,造成人才少、难引进、难留住的困局。综上所述,职业要求高、认证体系不健全与保障机制滞后等因素是造成竞技体能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几大诱因。
体能训练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和新型学科,发展较为缓慢,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应对传统体能训练理论滞后,新兴体能训练强烈冲击,体能训练与专项脱节等诸多问题。竞技体能训练发展体系化、高质化的发展诉求愈加迫切。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专业发展主要问题包括:首先,学科发展方面,学科意识薄弱、专业不够细化、学科分散化现象严重,学科专业性、系统性与专项性不足。其次,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专业课程设计与课程结构不够优化,教材总量明显偏少,教材精品意识欠缺,可读性不强和学理性欠佳,存在较多简单重复、互相模仿痕迹。再次,学术研究方面,体能训练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对体能训练的影响机制、结果模型、评价体系科学研究缺乏。最后,专业发展规划方面,体能专业开设院校缺乏科学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存在专业发展错位、课程设计与就业方向脱节等问题。以上问题是当前体能训练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巨大挑战。
以往技术教练一手包办的竞技训练模式,早已不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竞技体育发展。有些教练对体能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轻视的错误意识。在无法配备专职体能教练时,往往仍旧采用传统的体能训练手段,导致效果不佳。运动队多以全职、兼职等形式聘任体能教练,这些体能教练来源单一化明显,多以举重教练、田径教练兼任与客串。同时,当前竞技体能训练中对体能教练的分工与职责不够细化,未能从专项特征、项目特征出发,单纯将专项体能训练的责任寄于功能性体能训练。诚然,运动队的体能教练应该包括专项体能教练和功能性体能教练,两者职责、训练内容及目标均不同,两种训练教练不可替代。训练队中体能教练由于对所教授项目、技术缺乏运动经历与专项精准培训,往往承担与扮演的是功能性体能训练教练的职责与角色,而专项体能教练应比功能性体能训练教练的工作更加专业化、专项化,服务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提升。
为纾解当前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发展困境,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国家体育总局、各体育院校、训练队及体科所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两轨并行发展道路。一方面,派遣体育官员、教练员与留学生学习欧美体能训练强国的理论、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国外竞技体能训练理论的翻译整理工作,增强体能训练观念、方法与手段的自我创新,实现我国竞技体能训练体系的科学化与本土化。其次,注重理论定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实证研究。竞技体能训练蕴含大量具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其整体有机构成了运动员体能。因此,建设体能训练实验室,有益于从生理机制、神经系统等领域深入探寻专项运动的本质规律,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实现项目运动特征由宏观认识向微观把握。最后,不可一味迷信传统训练理念,应敢于批判与质疑,尤其是在竞技体育全球化潮流下,更不可漠视现代体能训练的理论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各类体能训练研讨会与讲座,增进学术繁荣,构筑多元交流平台,规范体能训练理念,统一体能训练思想。同时,以国际体坛体能训练实践由“二元训练理论”向“一元训练理论”嬗变与进化为风向标,树立竞技体能训练的系统观与方法论,加速推进我国体能训练的跨越式发展。
体能教练的培训与认证是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体能教练培训应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方向。国际化方面,积极主动加强与美国体能训练协会(NSCA)、医学学会等官方体能训练培养、科研机构合作。本土化方面,由于国外体能教练往往在体能培训中存在语言障碍、专项磨合等问题。因此,我国体能教练培训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体能教练培训模式,而应改变依赖高薪聘请体能教练的现状,打破体能人才的垄断僵局。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师资,树立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规范培训流程,保证培训质量,提高体能教练证的认可度与含金量。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体育局等官方机构的引导下,加强各省各级体能协会的合作与衔接。健全教练员职业学习、培训机制,加快体能教练培训的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建设。扭转对国外体能教练的依赖,站在竞技体育强国建设高度考量高水平、本土化体能教练人才的战略意义。开阔教练员、研究者视野,转变与创新训练观念,拓宽体能训练研究领域,提升运动队教练员科研素养,弥补教练员技术扎实、理论薄弱的短板。
学科建设方面,确定体能训练专业方向的学制、考核标准。以体能训练运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遵循体能训练专业发展规律,发挥高校师资优势、学科优势与科研优势,打造体能训练特色专业,培养理论授受、技术指导、研究运用兼备的复合型体能训练人才。其中,首都体育学院在现代体能训练学科建设方面首开先河,探索与建立了体能训练专业方向培养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师资、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引进与在职提升机制,建立学科优势,避免教材的同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是理论知识学习,更应该与体能协会、各级训练队合作办学,并将体能专业的运动队实践指导作为考核硬性指标,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避免所学与所用脱节。主动对接体育强国建设,积极服务奥运备战工作,将体能训练师培养与运动训练结合,提高体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双师型人才。
竞技体能训练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体能工程,主要分为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这两种体能训练由于要求不同,不可由一人完成。因此,训练队应配备功能性体能教练、专项体能教练的两类体能教练,这两类体能教练应密切配合、合理分工才能真正提高训练队队员的体能水平。体能教练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与主教练、理疗师等训练队团队成员关系,真正做到职责分明、角色分明与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此外,教练员应把握体能训练竞技化的发展方向,增强合作意识、科研创新意识、动机意识与使命意识,注重体能训练效率,促进体能训练的个性化、精确化。加强数据化支撑,量化运动员外在表现,注重监测与反馈,在训练中不断改进、调控训练手段与训练计划。组建科研团队,坚持“体育+科技”导向,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不仅从运动专项特点与需求、运动员个性特征出发,更结合运动员基本动作模式、发力部位、功能系统、性别及伤病史进行设计,以服务竞技体育主导模式为发展路向,发挥竞技体能训练优势,遵循体能认识规律,加快竞技体能训练队伍内涵建设。
不容置喙,体能理论的混乱易对训练实践产生误导。因此,深刻反思当前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转变传统体能训练的陈旧观念,有益于促进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革新,改变盲目低效、单纯苦练现象,发挥训练优势,引领我国体能训练潮流。我国竞技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亟需批判继承与学习欧美国家新兴体能训练理论,转变固有模式与传统训练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加速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转型。同时,树立竞技体能训练整体观,确定训练原则,规范体能训练流程,补齐体能训练短板,结合项目实际、运动员实际、国家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竞技体能训练发展道路,为助力竞技体育强国建设,踔厉奋发、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