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1、DPPA2、P311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

2023-11-13 02:03王玲玲高敏丽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切片胃癌淋巴结

王玲玲 高敏丽

胃癌在消化系统中发病率较高,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之一[1]。胃癌细胞多种分子的表达异常在治疗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2,3]。BUB1是纺锤体检测点的蛋白,在胃癌中染色体的不稳定是由BUB1 表达异常出现细胞恶性情况引起的[4]。多能发育相关基因2(developmental pluripotency associated gene 2,DPPA2)在多能性细胞中发现,在机体发育过程中DPPA2与细胞的多能性有密切关系[5]。胃癌组织中增生性瘢痕相关蛋白(抗原)(P311 protein,P311)蛋白表达量异常增高,且其具体表达量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自噬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直接相关[6]。本次研究旨在研究BUB1、DPPA2、P3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 月至2020年1 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病理科保存的胃癌组织标本78份,对应78 例患者,全部纳入胃癌组。纳入标准为:符合中国专家共识意见中关于早期胃癌的筛查标准[7];确诊原发性胃癌;临床资料齐全。其中男性35 例、女性43 例;年龄33~71 岁,平均年龄(49.40±15.45)岁;分期Ⅰ~Ⅱ期28 例、Ⅲ~Ⅳ期50 例;最大直径≤5 cm 26 例,最大直径>5 cm 52 例;淋巴结转移50 例、无转移28 例;低分化39 例、中分化21 例、高分化18 例。另外选取同期我院病理科保存的正常胃黏膜组织(距离癌组织>5 cm)标本78份,对应78 例患者,全部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32 例、女性46 例;年龄31~72 岁,平均年龄(48.93±16.90)岁。排除:伴有其他组织脏器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患者;伴有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恶液质无法忍受手术创伤的患者;精神异常的患者。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免疫组化 通过聚合物技术(EnVision)对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BUB1、DPPA2、P311进行检测。取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蜡块切片,经过烤片后,采用乙醇进行脱蜡、水化,洗涤液清洗4 次,每次4 min。将稀释的柠檬酸盐缓冲液加入到微波盒中,然后微波加热到沸腾,将脱蜡水化后的胃癌组织切片放置到耐热塑料切片架上,随后将其放入上面的缓冲液中,10 min后,微波盒自行冷却后,从缓冲液中将切片取出,采用蒸馏水进行冲洗,洗涤液清洗3 次,每次3 min。随后分别将3%H2O2加入到各切片中,在37 ℃的温度下处理10 min,洗涤液清洗4 次,每次4 min。在各切片中分别加入1 滴相应的第一抗体,在37 ℃的温度下处理2 h,在缓冲液中将各切片取出,采用蒸馏水进行冲洗,洗涤液清洗3 次,每次3 min。将BUB1、DPPA2、P311 分别加入到各切片中,在37 ℃的温度下处理20 min,洗涤液清洗4 次,每次4 min。在各切片中分别加入1 滴新配制DAB 液,采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分析。采用苏木精对其进行第二次染色,然后对其进行分化、冲洗、蓝化,采用酒精对其切片进行脱水,然后进行晒干观察,采用对应的免疫组化试剂盒对三种不同的基因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1.2.2 阳性结果判定 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5 个高倍视野的切片,选取的每张切片细胞数量不低于100 个,由我院病理科两位资深的医师对阳性细胞的染色情况进行统计,有分歧时,一起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细胞染色强度评分标准:0 分:细胞几乎没有颜色,1 分:浅黄色,2 分:棕黄色,3 分:棕褐色。切片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评分标准;0 分:200 倍阳性细胞率<15%,1 分:15%~29%,2 分:30%~54%,3 分:55%~76%,4 分:>76%。将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与切片BUB1、DPPA2、P311细胞染色强度进行相乘,0 分为阴性(-);1~2 分为弱阳性(+);3~4 分为中度阳性(++);>4 分为强阳性(+++)。

1.3 随访 所有患者随访至2021年9 月,统计患者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BUB1、DPPA2、P311 蛋白阳性表达组和阴性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癌组织中BUB1、DPPA2、P311阳性表达比较见表1

由表1 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1.45、66.96、37.12,P均<0.05)。

2.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BUB1、DPPA2、P311阳性表达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BUB1、DPPA2、P311阳性表达比较/例(%)

由表2 可见,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5、0.51、0.57;1.24、0.51、2.28,P均>0.05)。与肿瘤分期Ⅰ~Ⅱ期患者相比,Ⅲ~Ⅳ期患者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1.17、10.45、11.57,P均<0.05)。与肿瘤最大直径≤5 cm 患者相比,肿瘤最大直径>5 cm 患者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79、12.90、17.28,P均<0.05)。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9.86、15.61、24.14,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的患者BUB1、DPPA2、P31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2.78、11.81、11.63,P均<0.05)。

2.3 BUB1、DPPA2、P311表达生存曲线见图2

图2 BUB1、DPPA2、P311阳性与阴性表达生存曲线

由图2 可见,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

2.4 胃癌组织BUB1、DPPA2、P311蛋白表达量的相关性 胃癌组织BUB1与DPPA2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r=0.71,P<0.05);胃癌组织BUB1与P311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r=9.70,P<0.05);胃癌组织DPPA2与P311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r=0.36,P<0.05)。

3 讨论

胃癌在我国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断探索胃癌的发展机制以及发病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8]。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阶段有一定的关系,环境危险因素导致基因表达的异常,进而形成生物学功能的改变,环境与基因相互影响会使胃癌进一步恶化[9]。最新研究表明,某些特定分子阳性表达的改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分子阳性表达的改变是导致胃癌细胞恶化程度发展的重要原因,进而导致肿瘤侵袭的转移[10,11]。本次研究旨在研究BUB1、DPPA2、P3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为研究胃癌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BUB1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是纺锤体检查点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在纺锤体形成微管过程中与染色体动粒结合时具有参与的作用[12]。在有丝分裂中当微管正确结合到动粒上时,丝粒相关蛋白E的构象可能发生一些改变,使BUB1 的活性受到一些影响,进而使细胞周期正常运行[13,14]。本次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BUB1 阳性表达没有差异,说明BUB1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无关。在本次研究中,在Ⅲ~Ⅳ期、肿瘤最大直径>5 cm 的患者BUB1阳性表达较高,表明在胃癌组织中BUB1阳性表达随肿瘤分期、最大直径增加而增加。有研究证实,BUB1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是高表达,胃癌的发生发展与BUB1异常表达有密切的关系[4],本次研究与其保持一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与胃癌组织中BUB1 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提示BUB1 表达异常可能参与胃癌患者发病的过程。

DPPA2 主要是由29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进行编码,进化保守序列SAP 结构域存在于DPPA2的氨基端上,它是由疏水氨基酸和极性氨基酸两部分组成,有研究发现,SAP结构域剔除后会对ZAR1L 表达进行抑制,会使受精卵的分裂过程停止,同时导致染色体结构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重新构建组织,进而影响生殖细胞的发育[15,16]。本次研究中,DPPA2 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在Ⅲ~Ⅳ期、肿瘤最大直径>5 cm、淋巴结有转移、高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DPPA2阳性表达是高表达,提示DPPA2表达异常与胃癌患者严重程度有关。

P311 主要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且浓度较高,其在黏着斑蛋白等迁移相关蛋白过程中具有参与的作用[17]。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P311 与癌细胞浸润程度中有一定的关系,对成纤维母细胞在创伤肌肉组织中的迁移具有促进的作用[18]。有研究认为,在胃癌细胞内的增殖侵袭过程中P311蛋白可能发挥出重要作用[19],但是目前P311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中,P31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说明P311基因表达异常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P311 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在Ⅲ~Ⅳ期、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患者P311阳性表达较高,提示P311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患者发病的过程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以及发生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侵袭迁移,侵袭基因的表达异常会导致分子基础的改变[2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胃癌患者中肿瘤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越严重,P311 表达越高,进一步说明了P311 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BUB1、DPPA2、P311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表明BUB1、DPPA2、P311 对胃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进一步相关性分析,BUB1、DPPA2、P311的蛋白表达量都呈正相关,证明胃癌的胃癌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趋势及预后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在Ⅲ~Ⅳ期、最大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较高时BUB1、DPPA2、P311 阳性表达较高,说明BUB1、DPPA2、P311阳性表达与胃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能参与胃癌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为研究胃癌发病机制及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切片胃癌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肾穿刺组织冷冻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冰冻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