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莲
(福建省安溪县第二十中学,福建 安溪 3624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体育核心素养作出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其主要构成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需要基于教学实践必须攻克的难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素养。
在体育品德中,体育竞技精神是其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每一个运动员必备的品德素养之一。竞技精神所涵盖的内容相对较广,可以将其归类为两大板块,一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二是勇争第一。要培养初中生的竞技精神,体育竞赛必然是最有力的路径之一。
对于体育竞赛这种形式而言,需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并保持目标的高度一致性,由此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在竞赛之前定好竞赛规则和竞赛计划,要求每一个学生严格遵守,这是竞赛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维持良好竞赛秩序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精神的载体。
例如,在组织乒乓球赛的过程中,在场地方面,裁判员需要对所有的运动员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参与竞赛的成员才能立于其中,其他成员需要有序站在场地之外,而且不能大声喧哗。在礼仪方面,竞赛之前,每一位参赛者需要向观众及裁判员鞠躬示意,竞赛结束之后要主动与对方握手。在发球方面,要求竞赛者严格使用规范的抛球方式。此外,为了强化规则精神,还要引导学生将规则整理成书面内容,然后在竞赛之前宣读,这样就能够确保每个参赛者在竞赛之前保持严肃的态度,也能够对乒乓球的竞赛规则拥有更深层面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还能够实现纪律意识的强化。
体育竞赛活动,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特点,而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运动员都会时刻关注竞赛情况的变化,能够更积极地展现自己的体育技能,期望可以收获良好的竞赛效果,这也是利于教师突破的关键节点。要选择恰当的契机帮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态度,不仅能够主动参与竞赛,还能够积极面对其中所遭遇的各种阻碍和困难,尽最大努力获取优异的成绩,这就是对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的有效培养。
以篮球竞赛为例,可以借助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首先,可以基于单独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拼搏意识。针对一部分跳跃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语言鼓励:“跳跃是你的优势,你肯定可以争抢篮板,老师特别想看到这一幕,希望你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得到教师的鼓励之后,学生必然能够在赛场中快速跑动,集中力量,尽最大可能发挥跳跃才能,创造优异成绩。其次,可以基于群体鼓励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拼搏意识。可以在竞赛进入关键节点时,带动其他观赛学生呐喊鼓励,也可以演唱励志的歌曲,使场上参赛的学生能够得到强烈的情感支持,能够感受到赛场激烈的氛围,更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基于这种方式,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饱含高度的热情,还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个人才能,强化拼搏动力,这也是对学生拼搏精神的有效培养。
对初中生开展的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集体竞赛是以学生群体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活动,在竞赛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体育运动经验,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例如,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篮球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掩护进攻”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掩护的技巧,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在掩护同伴的同时跑位到防守者的前、后、侧位,并保持适当的进攻距离,两脚开立,膝盖微微弯曲,两臂屈肘于胸前,上半身微微前倾,尽可能扩大掩护的面积。当同伴在自己的掩护之下摆脱对方防守的同时,负责掩护的队员需要及时转身跑位跟进,准备抢篮板球或者是接下回传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篮球竞赛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意识到技术性动作和战术安排在实际比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紧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两人一组进行掩护进攻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掩护”的理解和应用。另外,教师对1000 米跑开展规范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按照模拟测试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1000 米跑的竞赛活动,每组成员之间同自行车轮胎连接起来,在跑步的过程中两人不能脱离轮胎,这样的趣味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快并不算快,只有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通过以上体育竞赛活动,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运动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后续的体育学科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体育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规则性很强的课程。根据体育学科的这一特性,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抗挫精神。
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个学生都会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遭遇各种挫折及困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无畏挫折,主动迎接各种困难,真正提高综合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就体育教学实践来看,需要教师更多地聚焦于抗挫折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对挫折建立正确的认知,能够主动克服畏难心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抗挫折教育之后,还应当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节,帮助失败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
首先,应当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应当关注并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判标准,这才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展现其闪光点,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最后,面对受挫的学生,要把握合理的契机,带领学生探寻导致失败的原因,找到引发挫折情绪的根源,再对其进行主、客观因素的分类,这样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认知,以积极的情绪主动迎接挑战,提高战胜挫折的决心和意志。
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需要保障合理性,这就需要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制定,才能防止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在设定初始训练目标时,应当面向所有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设定具有递阶性的小目标,逐步提高锻炼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树立自信,体会体育活动的乐趣,主动迎接下一个目标的挑战。
例如,在组织排球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了解训练内容,包括每一个环节以及具体流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充分细致的阐释,包括发球、传球、垫球、扣网等等。实操过程中可以分步骤操作,需要每一个学生掌握相对应的技巧之后再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够使之前的练习步骤形成技巧,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分组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成长于优异的环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很难能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鉴于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磨炼学生的意志,强化其受挫意识,进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匹配合理的教学情境,以学生的身体素养为根基匹配相对应的教学项目,既是为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坚韧性。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缺乏耐心、恒心、容易半途而废的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群体,可以为其组织耐久跑训练,适当延长跑步距离、增加跑步难度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坚韧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针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必然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划分合理的层次,匹配不同难度的情境。对于体育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群体,要求他们加强体育技能,提高体育难度,由此可引入体育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产生挫折体验,不断提高体育意志以及体育技能;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需要进行恰当的鼓励,可引入游戏化内容,帮助学生首先提高对学科的兴趣,在愉悦的氛围内培养其受挫意识。
在学生必备的体育品德中,抗挫精神也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指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不会退让、不会放弃、不会气馁,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和战胜。然而,大多数学生都生长在相对优越的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即使遇到挫折,大多会选择绕路或者放弃。这是一种不坚定的意志品质,很有可能会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抗挫精神,这也是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之一。
当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宣传名人事迹,这也是培养抗挫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着自己的偶像,名人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力极为庞大。所以,利用名人事迹,与学生的偏好相吻合,能够借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能够有效培养抗挫精神。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引入一些名人事迹,而且收获了极好的反馈,在抗挫精神的培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这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体育明星,也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乒乓女将,为我国收获了诸多荣誉。这只是大家看到的表象,实际上,在之前的很多比赛中,她始终不敌王楠,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却从未气馁,反而是反复观看比赛视频,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对方的弱点,最终击败了对手,斩获了至高的荣誉。在引入这一名人事迹之后,学生们对张怡宁有了新的认知,也对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在之后的比赛和训练中,虽然也有学生遭遇失败,但是他们丝毫不气馁、不轻言放弃,而是在跌倒之后,果断爬起来继续向前。通过这些表现,能够说明名人事迹对学生抗挫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展现了其在体育品德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包含个人项目,还涉及很多团队项目,所以,团队精神也极为关键,这也是体育品德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想要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团队精神,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团队合作,这是最主要的培养路径,能够带给学生切身体验,能够使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
在发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分组是最为关键的初始步骤,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组,才能够正确传达学习内容,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那么,究竟如何分类更为合理?在一个班级中,人数总量为60 人,假如将6 人分为一组,全班总计10 组,这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小组数量过多,有可能浪费更多的学习时间,还容易使教师分心,无暇兼顾所有小组,加大了课堂控制难度;如果设定为10 人一组,每组的人数过多,无法保障每一个成员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还会使任务过于分散,难以辨析每个成员的责任,反而会因此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在体育合作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团队的合理分工,既不能庞大,也不能太过精细。在分组时还需要设定明确的标准,例如可以根据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和依据。在每个小组内,基于选举的方式推选一名组长,或者也可以建立组长轮流制。每一个小组组长负责组内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进度,所有内容需要及时向老师报告。
想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必然要使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应当结合教材内容为其营造积极且充满趣味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协作训练。
例如,在跑步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营造“合作跑”的情景。首先借助一个虚拟的故事,以此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建立协同合作。其次以此为基础建立团队协作模式。可以围成一个圆形,教师位于中心,将学生分为三组,根据游戏场景,每个学生都配有相应的任务,只有每个成员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够最终完成小组任务。为了获得团队的胜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竭尽所能,还要对现有的任务进行排序,协调成员顺利完成个人任务,从而获取团队的胜利。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制作小组口号,以此鼓励小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体育领域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基于团队合作才有可能获取胜利,而且每一个成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挥个人才能,并且相互配合,才有可能获取更优异的成绩。教学过程中会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比赛,可以是男篮比赛,也可以是女排比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特别是获取赛事第一名的团队,能够因此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这也是对其他团队的正向激励。通过团队比赛,团队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不断磨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竭尽所能帮助团队成长。这种表现正验证了团队合作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也有助于落实体育品德培养目标。
在合作模式下开展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占据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方式进行竞赛,利用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开展游戏活动,在班级内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游戏最有趣。一部分学生设计了“手推车游戏”,有的学生开展了“两人三足游戏”,还有的学生设计了新颖的“齿轮转游戏”,在游戏中十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围成一个大圆圈,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动,前面一个人的臀部坐在后面一个人的膝盖上面,后面的学生用双手扶住前面同学的肩膀,等所有人坐稳之后,大家一起按照节奏喊:“一二、一二!”同时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动,看看哪个队伍能够坚持不散架。这样的趣味游戏活动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针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不仅与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相关,还会影响学生日后的深远发展。所以,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必须要基于体育品德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可以从小树立正确的体育品德,能够为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