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023-11-12 12:54钟雄利吴振华李景森茂名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广东茂名525000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胃窦起源肌层

钟雄利,吴振华,李景森(茂名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

在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常发现有黏膜下病变,但只能观察到病变黏膜的表面情况,具体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及性质无法确认,同时对于黏膜下病变的大小、深度以及比邻血管器官等亦无法进行观察和评估,因此不能对病变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1]。CT 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特别是小于1 cm肿物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体外超声容易受消化道内气体干扰,较难做出诊断。超声内镜(EUS)检查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既可以检查消化道黏膜病变,又可以检查黏膜下病变及消化道毗邻脏器的病变[2]。EUS 检查适用于大多数消化道实质性疾病。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够通过内镜活检的孔道插入,探头抵达病灶,完成扫查,能清晰显示患者病变的位置、起源、大小、形状、边缘和回声性质等,有效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同时痛苦小,患者更易于接受[3]。本研究通过观察小探头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21 年4 月-2022 年8 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病例,排除因各种因素无法进行内镜下手术者(如心肺功能差、不能进行麻醉、患者暂不同意手术等)。本研究入组患者 80 例,其中男 47例,女 33 例,年龄24~76 岁;食管病变 31 例,胃病变45 例,十二指肠病变 4 例。

1.2 方法

采用设备为日本Olympus GIF-260 胃镜,UM-2R小探头,使用频率12 MHz进行检查,检查前所有患者禁食6 h,禁水2 h,术前10 min含服达克罗宁胶浆局部麻醉,再使用静脉注射丙泊芬全麻。胃镜检查,确定需要检查黏膜下病灶部位,使用小探头超声内镜通过胃镜活检钳道接近隆起病灶,然后通过内镜辅送水系统注入生理盐水。采用水浸法对着黏膜下病变进行扫描,记录病变部位、起源层次、大小范围、回声情况,并根据部位、起源层次及回声做出诊断;胃窦、十二指肠难贮水部位可通过改变体位进行检查,食管病变位置较高或难贮水可使用自制水囊法进行检查。根据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及提示,如考虑外压,则行CT检查排除,再行黏膜下病变切除术,术后收集好标本,追踪病理,做好各项记录。

2 结果

2.1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见表1,食管病变占38.8%,胃病变占56.3%,十二指肠病变占5.0%。平滑肌瘤超声内镜表现均匀低回声,起源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黏膜肌层较多,椭圆或梭形,边界大多清晰,分布以食管为主,位于黏膜肌层病变,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固有肌层肿物选择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见图1。间质瘤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起源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主要是固有肌层,回声可不均匀或带有钙化,边界大多清晰,分布以胃底为主,腔内生长选择ESD切除,如向腔外生长,选择内镜下全层切除术,见图2。囊肿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分布食管及十二指肠球部,病灶位于黏膜下层病变,选择ESD切除,见图3。脂肪瘤超声内镜表现为高回声团块,均质、边界清,可分布食管、胃、十二指肠,病灶位于黏膜下层,选择ESD切除,见图4。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混合回声,边界与固有肌层欠清晰,主要分布胃窦,黏膜下层为主,选择ESD切除,见图5。息肉超声内镜表现为黏膜等回声或偏高回声隆起,主要分布胃、食管,病灶位于黏膜层,选择ESD切除,见图6。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超声内镜表现为偏低回声,起源黏膜下层,部分中间可见线管样结构,边界欠清,分布十二指肠,病灶位于黏膜下层,选择ESD切除,见图7。颗粒细胞瘤超声内镜表现为偏低回声,源自黏膜下层,边界清。分布食管,选择ESD切除,见图8。外压超声内镜考虑外压,未行手术治疗,行腹部CT检查胃壁未见肿物,见图9。

图1 食管平滑肌瘤

图2 胃间质瘤

图3 球部囊肿

图4 胃窦脂肪瘤

图5 胃窦异位胰腺

图6 胃窦息肉

图7 球部布氏腺增生

图8 食管颗粒细胞瘤

图9 胃底外压检查

表1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2.2 小探头超声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入组患者除 1 例超声内镜考虑外压未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均经内镜 ESD、STER或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切除并获取病理。对比病理情况,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 86.1%(68/79)。其中平滑肌瘤 30 例,诊断符合率为83.3%(30/36);间质瘤 18 例,诊断符合率为78.3%(18/23);异位胰腺符合病理诊断7 例(7/8);囊肿 4 例、脂肪瘤 4 例、息肉 2 例、布氏腺增生1 例、颗粒细胞瘤 1 例,均符合病理诊断结果。

3 讨论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多见,病灶主要分布在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4]。一般来说,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为球状或半球状隆起,特征是基底比较宽阔、表面比较平滑、质地柔软、色泽正常等;病灶部位比较特殊,常位于黏膜下层消化道管壁中,很难取到病理材料。有研究报道,小探头超声内镜对黏膜下病变组织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清晰显示病灶大小、边界及包膜,对于某些有特征性的黏膜下隆起病变,如囊肿、异位胰腺等几乎能100%确诊[5],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相符。孙聪花等[6-7]研究提示,CT及体外超声很难发现消化隆起小病变,超声内镜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小探头,能够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具有定位准确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内镜超声,小探头超声内镜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定位准确,经检查可以明确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好发部位,了解病变的性质、大小,明确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8-9]。但须注意,对于病灶较大者,由于超声小探头频率较高,穿透力较低,常难以显示肿物的全貌,特别是对于直径>3.0 cm的肿物,须结合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本研究中1 例外压病例通过CT检查进一步确诊。

本文结果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大多分布于食管和胃,少数位于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大多分布于食管,源自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黏膜肌层为主,超声以低回声为主;间质瘤多位于胃,常以胃底多见,源自固有肌层及黏膜肌层,固有肌层为主,回声低回声为主;小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其超声表现基本接近,一般需要通过病理分辨;异位胰腺大多分布于胃窦,源自黏膜下层为主,超声多为混合回声,与肌层分界欠清;脂肪瘤可分布消化道多部位,超声以高回声为主,囊肿好发食管、十二指肠,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颗粒细胞瘤病例数较少,主要分布在食管,偏低回声为主,属于少见病例。本研究小探头超声内镜对比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85.0%。

综上所述,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可为后继治疗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胃窦起源肌层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圣诞节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