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有
2014年5月的一天,我撰写《马村志》访录人物传记时,一句淡淡的口信,有了这个寻找故事的开端,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专题研讨、座谈、宣讲和纪念活动,把故事推向高潮。市、镇、村及志愿者一行8人踏寻英烈革命足迹之旅,使故事主人公——山西高平马村籍红军师长赵輖烈士的革命形象,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呈现,让这个沉寂近百年的、高平地区为数不多的早期共产党员、黄埔四期英才、红军师长的光辉形象渐渐显露出来。
国民师范求真理,投考黄埔从戎去
1923年8月,时年16岁的赵輖告别家中父老、走出故土乡关,进入太原市省立国民师范学校51班学习。太原国民师范革命纪念馆收藏的在校各班学生一览表记载:“赵輖,字乘之,十六,民国十二年八月,马村镇穿楼院交。”又据相关资料查证,与他同时在校的还有王世英(校运领导者、黄埔四期同学)、纪秀川(校党、团进步活动组织者、山西农协总指挥、黄埔四期同学、杨虎城部宪兵营营长)、燕廷标(校进步青年、后任杨虎城部警备营营长、参与过西安事变)、席树声、曹云挺等人。并与高君宇的同乡武绳祖、曹汝谦、王振翼等进步青年交往甚密。在校期间,赵輖追求光明真理,探索救国救民路径,参加学校进步组织、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校内外的进步活动。这为他后来毅然决然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秋,中共中央发出第二十六号通告,要求各地动员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经党、团组织推荐,赵輖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二团四连,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据黄埔军校四期相关资料及学生名录查询可知:同期学习的有刘志丹、郭化若、陈伯钧、曾希圣、吴中豪、段德昌、赵尚志、王世英、纪秀川、林彪、张灵甫等人。又从王世英《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一文回忆得知:黄埔四期学员,多数是北方各地党组织选派。当时王世英在河南开封工作,经手介绍过18名山西进步青年入学黄埔军校,其中有12名共产党员。
南昌起义举义旗,贫病交加志不移
1926年,赵輖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排长、副连长。他跟随部队从广水打到开封,立下赫赫战功。
1927年大革命失败,赵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贺龙领导的起义主力部队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第八队任队长。他经历了南昌起义胜利后各界群众的万人集会和“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同年8月3日,起义军按照原定计划分批撤离南昌。赵輖所在教导团也于8月5日离开南昌,向抚州、宜黄、石城、瑞金、会昌一带进发,而八队一直负责掩护团部撤退的艰巨任务。经过艰苦行军,他们克服了军心不稳、行军劳顿、军需短缺等种种困难和挑战,于8月25日到达瑞金壬田以北地区,马上又投入会昌战役主攻。取得胜利后,9月23日起义军攻克潮州,24日进入汕头。此时,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澎湃、郭沫若等人也到达这里,赵輖所在的教导团不仅担负潮汕安全保卫任务,而且负责部队休整、群众宣传、攻打民团等工作。休息时,还要组织党员集中培训,听彭湃、恽代英演讲和请周恩来作行动报告。国民党反动派从各地调集重兵,疯狂向潮汕进攻。9月30日,起义军寡不敌众,撤离汕头,红色政权仅存7天,史称“潮汕七日红”。
在大部队紧急转移、副团长谢独开身负重伤的紧急关头,赵輖毅然率队留下断后,等到部队上船,敌人已经逼近。他只好避开敌群,孤身潜入城内,进城后才知汕头城已被敌军占领,他又孤身一人奋力出城。在危急时刻,巧遇从城里突围出来的师长周逸群一队,周逸群将随行的特务连和失散人员整合成两个排,任命赵輖为排长兼尖兵长,任务是立即找船并掩护部队渡江东进。临危受命的赵輖立刻率队设法找船,谁料船只找到,却未见周师长及其随行到来。他再次返回城中,眼见满城白色恐怖,周师长生死未卜,无奈之下,他和几个士兵夜宿在一条小渔船上,身无分文,饥寒交迫,还遇上一拨民团的盘查纠缠,硬逼着让把枪支卖给他们。此时的赵輖虽然知道这样做可以解除燃眉之急,但他明白,枪支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是革命战士的生命,不能卖给敌人用于镇压革命群众。他灵机一动,以国民革命军的身份与之巧妙周旋,暂时糊弄过去。为防再生不测,他们只好把枪支埋藏起来,分头行动。赵輖一口气跑到码头,正好有趟去上海的船准备启航,却因无钱购票被赶了下来,后来得到福音堂(慈善机构)保送,才勉强上船,与周逸群相遇,虎口脱险。
辗转到上海,已是10月中旬,天气渐冷。赵輖仍穿着一身单衣,伤痛、重病、无钱、饥寒,特别是和组织失去联系,让他陷入极度的困苦和无奈之中。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遭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都没有动摇革命意志。
归队养伤上书中央,从事兵运踏新征程
此时的赵輖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伤痛安危,而是要把南昌起义后部队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党组织。他带伤抱病写下3000多字的《关于南昌暴动中二十军的斗争情况报告》,于1927年10月22日提交给党中央。报告分为第二十军内部情形、行军时情形、作战时情形及教训和个人请求四大部分,使党中央及时得到离散部队的实况。
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下,赵輖的身体得以康复。又经组织安排,于1928年2月到建国豫军樊钟秀、邓宝珊部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又到杨虎城部开展兵运工作。上述这些情况在《中共唐河县历史》《情系南阳》等书中均有记载。尤其是在《枣阳革命史》(枣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印)一书中“雪怀关于鄂豫边特军事工作报告”小节写道:“赵莘任,又名赵莘仁、赵辛人、赵輖,山西高平县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共产党员,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八队队长,后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从事兵运工作。掩护和安排了程子华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1964年程子华接受采访,回忆大冶兵暴值得纪念的几位同志時讲道:“赵輖,中共党员、黄埔四期生、山西高平人,思想活跃,说话幽默,智谋过人,长于军事教学,兵暴活动前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地方秘密工作多得到他的协助。”
鄂北苏区坚持斗争,身先士卒血洒枣南
1930年秋,党中央派赵輖等人到鄂北红军工作。次年2月,他和毕昌茂、何尚志等6人到鄂北苏区,加强对红九军第二十六师的领导。赵輖任师长、毕昌茂任政治委员、何尚志任参谋长,颇得一般同志信任,所部军风、军纪、军力为之一振。《枣阳革命史》第六章第一节“艰苦曲折的反‘围剿斗争”有如下记载:
1931年上旬,敌人集中兵力再向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敌五十一师三〇二团和辎重营占领璩家湾,国民党枣阳县常备队100多人也配合行动,向接近县城的苏区第四区发动进攻,占领王家湾一带。红二十六师迅速由宜东开往枣西迎敌。特务团团长王光明率队驰往苏区第四区恵岗一带,在当地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凌晨分三路包围王家湾,经过激烈交锋,击溃常备队,俘敌20多人,毙、伤敌数十人,残敌逃回县城。红二十六师主力在璩家湾附近的钱家寨,遭敌五十一师一个营的阻击,红军冒着密集的炮火勇猛冲锋,敌军不支,向镇内退走,红军追至镇内,被敌人以6挺机枪压转来,伤亡较大,参谋长何尚志被捕牺牲。部队撤出战斗后,向南进攻田家集,又受敌五十一师一个营猛烈炮火的攻击,遂折回准备到枣南梁家集,行至熊集东南的彭家冲,与敌四十八师遭遇。敌人抢先占领制高点,拼命投掷手榴弹,集中火力压向山下。赵莘仁(即赵輖)命令部队分三路向敌猛攻夺占高地,并身先士卒以手榴弹进行回击,经数小时激战,终于打开一个缺口,突破敌部防线。活捉敌军50余人,缴获很多手榴弹,但赵莘仁在战斗中牺牲。战士们无不为失去敬仰的师长而悲痛万分。
又有历任红二十六师连长、大队长、手枪队长、红九军指挥部总队长的徐光恩在回忆文章《两条半枪闹革命》中,详细记载了赵莘仁的牺牲经过:
1931年春节过后,部队于正月初七集中在黄龙垱以南、扁石岩以西的阴阳寺整编。这次增加了教导队,由段克祥担任队长。整编后的师长由中央派来的赵莘仁(原是驻南阳杨虎城部教导副团长)担任。他刚来是准备担任红九军军长的,因为部队只有四五千人,不够一个军编制,才担任师长的。手枪队长夏明庆,因在1930年腊月攻打长寿店战斗中负伤,由我担任手枪队长……于农历二月初,在反“围剿”的几次战斗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采取打阵地战和攻坚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先后组织了攻打璩家湾、田家集等战斗,取得一定胜利……过了几天,部队从田家集撤退,准备到枣南三区梁家集。第七十七团为先锋,第七十八团作联络,第七十六团打后卫,司令部、手枪队、骑兵连、教导队在中间。在梁家集以西、吴家冲以东的彭家冲,部队遇到从李家楼开往梁家集的敌四十八师一个营。司令部命令第七十七团、七十八团上左翼山,司令部、手枪队和第七十六团上右翼山。等我军爬上山去,敌人已抢占山头,摆好阵势。在两军相距不到20步远的地方,敌人一个劲儿地朝我军阵地扔手榴弹,这一仗打了4个多小时。赵莘仁师长喊一声“同志们,冲啊!”然后一气把携带的30多联手枪子弹打得只剩7联。忽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只见赵师长手往胸前一捂,倒了下去。他当时急令两个战士把赵师长架到山下去,等走到山下,赵师长却光荣牺牲了……部队终于打开一个缺口,突破敌人的防线。我军顺势发起总攻,到天黑胜利结束,活捉50多个敌人,缴获了许多枪械手榴弹,随后部队回万家岗整休。他们派了十几个人到作战阵地,沉痛掩埋了赵师长的遗体。
《鄂豫边区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会编),在“边区工农红军和游击队”章节中记录道: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1930年6月初建时1300余人,1100支枪,1932年2月改编为第一路游击军。历任师长:
张香山(1930.6—1931.1)
吴寿靑(1931.1—1931.2)
赵莘仁(1931.2—1931.3牺牲)
程克绳(1931.3—1931.4)
李仲贤(1931.4代理5月叛变)
余益庵(1931.5任)
7个月内频繁更换、牺牲了6任师长,可见反“围剿”斗争的残酷。前面的烈士倒下去,后面的英雄站起来,也让我们看到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青山不老埋忠骨,吾辈当需更努力
从我2014年偶然间发现英烈赵輖,到市县老领导高度重视;从市县党史部门介入发掘,到赴英雄战斗牺牲地进行追寻;从通过互联网广泛搜寻资料,到实地赴相关部门查阅文书档案。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早期共产党员、黄埔四期英才、红军师长赵輖的英雄事迹及光辉形象渐渐清晰可见。
(一)走访赵家族人有限信息
1.赵老四从小乐善好施、常抱打不平。经走访赵家族人侄辈赵秀梅、赵永宁和侄孙辈赵平锁、赵彦龙等得知:赵家弟兄4人,老大赵軼当过马村区长;老二赵靰(赵永宁之父)经营粮行;老三赵軒是梨园名角;老四就是赵輖(小名瑞儿)。弟兄4人就数赵輖身材高大,好弄拳脚,人称“赵大炮”“孩儿王”,常拿一些钱粮、盐巴接济生活困难人家。
2.赵老四曾和周恩来总理等并肩战斗。赵永宁老人回忆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母亲(赵輖二嫂)常指着墙上贴的伟人像说,咱家老四从太原国民师范毕业,又去了黄埔军校,听说和周恩来等人都是一起的,要不是英年早逝,老四了不得。”
3.有家眷但情况不明。听闻赵輖妻子是广东人,革命战争年代到过赵家一次。来时穿着旗袍,戴着眼镜,在赵家穿楼院住过一晚,走时留下16块大洋,还说不便联系之类的话语;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文化大革命”之后,有过两次外调材料的,是当时的村支书王辛酉、村主任李荣旦接待的,但为何事而来不敢过问(那时赵家是大户,受冲击较严重);还有赵家大侄赵维新(早故)曾和同校教师、同院发小張旭林老人讲过,1972年前后,赵輖妻子带孩子(约45岁)回来过一次,看到家中情形不妙,不敢相认,悲痛离去再无音信。我们这次鄂豫之行,也想了解赵輖家有无后人来找过,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点线索,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4.1972年赵家动迁老坟时,给赵老四空置了一口小棺柩。
(二)查阅文书档案、网搜线索、走访踏寻情况
1.先在网上广泛搜集太原国民师范、黄埔军校四期、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史料、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征战始末、樊杨二部兵暴兵运工作等情况,从中发现有用信息和线索。
2.通过相关地方部门走访、族人访谈、专家研究、查阅文书档案等途径,先后到太原国民师范革命纪念馆、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军事博物馆等地寻找与之紧密相关或间接关联内容,以便多方佐证其史料史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翻阅大量辞典、史册、回忆录等史料,诸如《中国苏区辞典》 《中国革命根据地大辞典》《黄埔军校将帅录》《中国红军人物志》《黄埔军校与共产党人》 《雄关漫道》《南昌起义》《广东革命史料选辑》《枣阳革命史》《中共唐河县历史》《情系南阳》《鄂豫边区革命史》《红军征战南阳》《南阳革命纪念地》《南阳红色资料集粹》《余益庵》文存等,在浩瀚资料中找寻有关赵輖的点滴信息。
4.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宣讲会、协调会、推进会、纪念会和新闻发布会等,撰写并登载多篇关于赵輖烈士的纪念文章;省市县三级党史网站、专题会议信息密集发布;镇村连续每年举办纪念“八一建军节暨赵輖参加南昌起义9X周年”大型演唱红歌会;志愿者积极制作“笔墨传颂赵輖将军、红歌唱响英雄故里”专题演唱书展美篇,创作出50多幅赵輖故事连环画展板和小画书,让先烈得到应有的尊重、深切的缅怀和永久的纪念。
5.踏寻赵輖的革命足迹。由晋城、高平两地党史部门牵头组织,由镇村领导、赵家族人和志愿者一行8人,驱车千里,前往鄂、豫两省的两市一县(南阳市、枣阳市、唐河县)、一地(赵輖战斗牺牲地)、二馆(枣阳市革命纪念馆、唐河县革命纪念馆)进行实地调查、档案查询、资料翻阅、现场拍摄、知情征询、老者走访,获得了不少详细珍贵的史料;还在当地得知,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烈士墙上“军中翘楚”栏镌刻有“赵莘仁、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长”字样,黄埔军校四期名录石碑刻有赵輖的名字,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部旧址设在襄东陶山庙,红军后方医院、枪炮厂、被服厂等,都在襄东峪山姚岗村。
(三)忠骨还乡有新的重点线索
1.烈士遗骨下落说法有二。一是就地掩埋说。按当时战事在急,就地掩埋应在情理之中,经八旬老人李明海回忆,原第二十六师战士李兰州曾带他到团山阵地现场指认掩埋地。二是遗体转运说。湖北枣阳籍文人屠家广和我交流研究资料时表示,据茶奄村二组村民张乐德回忆,其岳父吴天有(1979年去世)和另外幾个青年民兵,以每人两块大洋作为酬劳,把赵輖师长的遗体运送至猫子园(今枣阳平林镇宋集街以南的清水店村),交人继续转送。二者都存在合理性,前后联系起来更清晰完整。2023年7月20日,赵輖战斗、牺牲地湖北枣阳市及辛集镇的同志与其出生、成长地山西高平市马村镇相关人员进行工作对接时,希望当地发挥熟人熟事的优势帮助后续工作跟进。
2.获得赵輖黄埔四期戎装照片和进行出生年月勘误。2021年6月,通过黄埔军校同学会资深研究专家、收藏家单补生先生,找到赵輖烈士唯一一张照片,结束了之前宣传用模拟画像的尴尬。另据太原国民师范学籍卡、黄埔军校四期同学录、赵家族兄出生年月多方证实,赵輖应出生于1907年(原资料1904年有误),1931年3月牺牲时年仅24岁。
3.下一步调查方向。重点研究建国豫军樊钟秀和南路军岳维峻部一起从事兵运工作的赵品三、曹祖谦、周凯、张维琛等人及后人线索资料;重点关注在杨虎城部一起共事的冯异僧、董林哲、姚洗心、张焕民等人及后人资料;调查了解在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共同战斗过的革命同行者程克绳、余益庵、雪怀、王光明、徐光恩等人的相关资料。还有前面提到的李明海老人、李兰州的后代和转移遗体的吴天有等人及后代要重点刨根问底,寻找烈士遗骨,实现其亲人相见、忠骨还乡之夙愿。
时至今日,在我们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赵輖故居已经修缮、纪念场馆已经建成、主题公园已见雏形、以赵輖革命事迹为内容的《忠骨掩疆场、碧血沃中华》连环画展板已完稿、红色教育基地已命名挂牌。下一步在做好赵輖烈士入园、入志、入史等完善工作的同时,重在帮助烈士寻亲、启动魂归故里之努力。
(责编 王燕萍)